2018年10月,一檔不太熱門的訪談類節目悄悄下架了。
節目只播出了四期。
節目團隊通過微博的解釋是:「由於技術原因下架調整」。
原本以為是永遠的消失,沒想到還有回來的一天。
《和陌生人說話》第二季
雖然是回歸,但還是有所不同。
你會驚訝地發現節目列表裡只有孤零零的一期節目。
一檔直接從第五期開始的節目,很特別。
哪裡特別?
被採訪的人特別,屏幕前的我們也覺得特別。
很多故事你似乎都有所耳聞,但提到真正去了解——
可能還是第一次。
2018年8月14日,北京音樂廳。
這裡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演出。
十幾個穿著白色衣服的孩子,緊張地站在舞臺上,高矮不一。
看起來,應該是一支兒童合唱團。
表演還沒開始,現場的每個觀眾似乎都不由自主屏住了呼吸。
緊接著是音樂的伴奏,當孩子們第一聲出來的時候,卻感覺到了異常。
沒有想像中優美的歌聲,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長短不一的「啊~~啊~~」。
你沒看錯,整個表演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啊」,只不過每個人發出的音調有些不同。
無論從什麼角度講,都很難說這是一首非常完整的歌曲。
要知道,這裡是北京音樂廳。
臺上表演的應該都是頂級的音樂團隊,底下坐著的也是最挑剔的觀眾。
讓人意外的是,十幾分鐘看起來有些「尷尬」的表演結束後,掌聲雷動,很多人毫不猶豫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
不少知名的音樂人當場留下了激動的淚水。
有人說:「這才是真正的天籟之音」。
可惜的是,這些孩子既聽不到這些讚美,也說不了一聲謝謝。
因為他們並不是普通的合唱團,而是一支聾啞人合唱團。
聾啞人?合唱團?
你沒看錯,也沒聽錯。
合唱團就叫「無聲合唱團」。
團裡一共有14個孩子,無一例外都是普普通通的聾啞兒童。
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9歲。
說起合唱團的建立,不得不提到兩個「瘋子」。
一個叫李博,一個叫張詠。
兩人是朋友,又都是搞藝術的,一開始就是琢磨著弄點新創意。
有一次,在北京街頭。
兩人無意間聽到一聲「啊」的吶喊,瞬間被打動,扭頭一看,原來是一個聾啞人。
似乎找到了新的創作方向,兩人一合計決定到處收集一些聾啞孩子的聲音。
就是讓孩子們「啊」一聲,應該不難,兩人這麼想著。
結果發現,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來到廣西凌雲縣一所貧窮的聾啞學校,第一天李博和張詠就感受到了這裡的敵意。
孩子們都很敏感,讓他們發出聲音,說難聽點,就是往他們的傷疤上撒鹽。
每次被問到:「你會發出啊的聲音嗎?」
孩子立馬就會把小拇指放在腦袋邊劃一下,手語的意思就是:
不行,我不行。
張詠說:「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聲音從哪兒出。」
白忙活了十幾天,兩人準備打道回府。
就在一切要恢復原樣的時候,一個小姑娘站了出來。
她叫楊微微,當時才四歲,卻勇敢地拉住了李博,自顧自地發出了「啊」的一聲。
意思很簡單:「我想唱!」
就是這一聲「啊」,讓兩人瞬間意識到,之前的努力沒有白費,還是有孩子願意發出自己聲音的。
李博說:「你想想,當你相信一個人之後,他就走了,再也沒出現過,那你的心靈肯定會受到更大的打擊和創傷,那我們還不如不來,對吧?」
於是,兩人立馬決定不走了,留下來組建一個合唱團。
學校校長一開始聽到這個消息,只是簡單說了一句:「希望你們能夠堅持下去。」
沒想到這一堅持就是五年。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孩子們怎樣才能發出聲音。
要知道他們都是聾啞人,不僅不能說,還聽不到。
嘴巴一張,壓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發出聲音。
沒辦法,只有一點點講。
舌頭擺在什麼位置,怎麼用腹部發力。
為了知道自己有聲音,大家還需要把兩隻手放在自己的臉頰兩邊,感受口腔打開時的震動。
之後是第二步:
如何發出不同的聲音。
合唱團不同於一個人唱歌,一般都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
孩子們雖然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唱歌,但至少需要做到每個人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
這就相當於先讓每個孩子變成樂器上一個固定的音調,然後才能組合排列演奏作品。
問題很棘手,李博和張詠想破了腦袋。
最後還是用了一個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方法——較音器。
簡單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該怎麼做。
只需要看著錶盤上的數字,指針到達固定的地方說明你的聲音合格了。
困難的是,每個人都要經過成千上萬遍的練習,才能做到一張口就是這個數字。
低一點,高一點,都不行。
五年練一個「啊」,主要就是這個。
看到這裡,一定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
這樣道德嗎?
算不算利用特殊身份作秀?
孩子們見過了大城市才會習慣小山村嗎?
不用大家提醒。
剛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李博和張詠就想過這事。
原本沒有人覺得這事能成,就是試一試,更別說來北京表演。
合唱團之所以能夠成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孩子們想唱。
別小看這一點。
原本,發出聲音對他們來說是個缺點,但是現在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它變成了優點。
對觀眾來說,可能這就是一次震撼的表演,但是對這群孩子來說卻是一次重要的蛻變。
他們在無聲的世界發出了最有力量的聲音,用堅持改變了自己原本對生活的消極態度。
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聾啞兒童的偏見。
當你真正聽到作品的那一剎那,絕對不會有泛濫的同情。
而是震撼,接著是敬佩,最後只剩欣賞,單純欣賞美的東西。
看著每個孩子臉上自信的笑容,你知道他們內心早已不再是原本那一個個自卑,敏感的殘疾兒童。
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未來的道路會更加光明。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經歷了下架風波的《和陌生人說話》回歸的第一期主題就是「發聲」。
孩子們需要勇敢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也需要看到更多這樣的節目。
從第一期開始,作為主持人陳曉楠就一直希望採訪一些不一樣的陌生人。
故事雖然看起來有些「博人眼球」,但整個的採訪過程卻看不到一點點對「敏感話題」的消費。
每一次對話都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
你能很直接的看到陳曉楠眼中的好奇,但大部分時間,她只是在聽。
聽這些人的故事,聽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
為什麼喜歡整容?
為什麼不願意生孩子?
為什麼喜歡殺馬特?
為什麼會有聾啞合唱團?
...
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去了解了,才有真正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