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入黃河——「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山西省採訪紀實

2020-12-18 瀟湘晨報

9月21日在山西太原拍攝的汾河三期治理工程晉陽橋段(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呂 帥攝

黃河自偏關縣老牛灣進入山西,便一路向南奔流,到達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廟前村,便穩穩地「擁抱」住從呂梁山中趕來的汾河。兩河交匯,四野開闊,七個醒目鮮紅的大字「一泓清水入黃河」豎立於蕩蕩蘆葦間,寄託著三晉兒女對汾河的祝願。

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流、黃河第二大支流。今年6月底,汾河流域13個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並保持穩定達標,曾經汙染嚴重的水質取得了歷史性改善。9月21日至25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年採訪團,從汾河源頭沿河向南走到入黃口,實地探訪山西如何破解黃河中遊地區缺水少綠、生態脆弱、汙染嚴重的現實難題。

冒著秋日的細雨,記者踏進了管涔山。這裡位於忻州市寧武縣,汾河源頭的甘泉就從山腳下的雷鳴寺湧出。汾源管理所所長白永偉說:「多年來,汾源水質穩定在地表Ⅱ類水標準,可以直接飲用,我們只有維護好汾源周圍的自然環境,才能讓母親河的眼睛永遠明亮。」

近年來,山西大力度治理汾河。「治汾先治汙,治汙先管住、管嚴兩岸入河汙染物排放量,關鍵就是要抓好汾河入河排汙口、支流、退水渠等排查整治和分類治理,這是治理汾河流域的基礎工作、關鍵舉措。」山西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全面摸排2039個入河排汙口和主要汙染源排汙情況,2019年10月底,山西省政府部署了汾河流域入河排汙口整治工作,對各類非法排汙口進行封堵,對保留的1124個入河排汙口,按月組織監測,建立通報機制,推進整改落實。

清理排汙口最大的痛點在省會太原。過去,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直接排放,導致汾河太原段水質嚴重汙染。「影響汾河水質的關鍵在於截汙。」太原市城鄉管理局局長張建偉直言。為防止汙水直排,太原市全力提升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僅市區生活汙水處理能力就達125萬噸。同時,太原市還對近千個排汙口進行整治,目前所有入河排汙口均實現了達標排放。

「截汙」貫穿全流域。在晉中市靈石縣第二汙水處理廠,為了不讓一滴未經處理的汙水直排入汾,記者了解到,這裡採用了「預處理+二級處理+混凝沉澱過濾工藝」。靈石縣常務副縣長籍永利表示,「十三五」期間財政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大頭」就花在了汙水處理廠的建設中,全縣建成2個城市汙水處理廠、8個鄉鎮汙水處理廠、14座農村汙水處理站和17個農村汙水收集池,形成了「戶戶接通管網,汙水集中處理」模式。

近年來,山西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推動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研究出臺了系列規劃方案。

汾源管涔山附近蘊藏著豐厚的煤炭資源,寧武長期靠煤吃飯,過度開採和亂砍濫伐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近幾年,寧武前後關閉取締了各類汙染企業511家,整合大中型煤礦17座,減少廢水排放223萬噸。

黃河中遊地區普遍氣候乾旱、嚴重缺水,沒有水就難以生長植被,光禿禿的山又怎麼能涵養水源呢?這也是山西礦山修復難、綠化成本高、水土流失嚴重的重要原因。

在運城市聞喜縣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復墾項目中,缺水的問題再一次顯現。冀東海天水泥聞喜有限責任公司黨總支書記張士東指著公司礦區的山頂介紹,「這片礦山太缺水了,到底能種什麼?3年多來我們只能『盲選』,失敗的多,成功的少。」記者看到,一團一團的綠色點面狀覆蓋在裸露的山體上。張士東說,在不斷摸索過程中,員工們逐漸摸索出了一些適合礦山的種植技術,採用混播草種、草中有樹、樹下有草的蓄水、保墒方案。目前,礦區已累計植樹2萬餘株,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恢復面積10萬餘平方米。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成為汾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舉之策,人們的思路也隨之轉變了。寧武縣副縣長張國偉告訴記者,原來強調大工程、大建設,比如大面積造林植樹,2017年以來,他們是從每一座山、每一條溝、每一個河道怎麼建等細節問題考慮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敖 蓉)

【來源:中國經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山西治水觀察:一泓清水入黃河成現實,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差
    山西省太原市城鄉管理局局長張建偉說,位於太原的汾東汙水處理廠通過截汙入廠,可將汙水淨化達國標Ⅳ類,「一泓清水」入黃河在太原成為現實。近年來,山西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舉全省之力推進汾河流域生態修復。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2020年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 一泓清水入黃河 看汾河治理如何實現「同一戰場」打贏「兩場戰役」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近日,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到山西省,從汾河源頭沿河而行,一路到達匯入黃河的河口。經過多年的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如今的汾河究竟能否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呢?
  • 上下遊聯動「截汙」 一泓清水入黃河
    汾河新一輪治水,山西連續三年開展執法檢查;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水質累計17個月退出劣Ⅴ類汾河,三晉大地的母親河,黃河的第二大支流。今年是山西啟動新一輪汾河治水的第三個年頭。9月21日至25日,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宣傳活動採訪團從汾河源頭山西寧武縣管涔山雷鳴寺泉沿河而下,一路到達汾河入黃口,探訪汾河是否實現了一泓清水入黃河。創製性立法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宣傳活動啟動前,太原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部分師生,剛參加完該學院組織的行走汾河活動,同樣從源頭,一路來到入黃口。
  • 中國夢·黃河情|一泓清流入黃河 萬榮兩岸促繁榮
    近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位於山西省運城萬榮縣的汾河入黃口,一探萬榮人民如何身體力行打造自己的幸福河。汾河被稱為山西的「母親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流經運城市新絳、稷山、河津、萬榮4個縣(市),共145.2公裡,黃河和汾河在進入萬榮境內後並行20多公裡,在廟前村會合,這就是汾河入黃口的由來。
  • 2020年鐵嶺環保世紀行·遼河知多少
    2020年鐵嶺環保世紀行·遼河知多少 2020-09-11 19:29
  • 楊震赴山西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遊廳、林業和草原局、環境規劃院、萬家寨水控集團等相關單位領導和專家分別從各自工作角度介紹了山西省在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保護和開發中所做的工作。
  • 一泓清水潤沃野
    原標題:一泓清水潤沃野   「近年來,通過加強庫區生態管護、植樹造林、建設人工溼地、實施生態養魚、及時打撈漂浮物、強化日常監管等措施,巴圖灣水庫庫區森林覆蓋率持續提升
  • 生命如一泓清水:是什麼樣的情感讓《朗讀者》為之感動?
    董卿採訪俞敏洪,在對話中,俞敏洪說:小時候家裡很窮,心裡很自卑,考上北大之後,母親不知道以後還能不能見到自己,所以即便還沒有女朋友,索性連婚禮也提前一起辦了,家裡殺了兩頭豬,宴請親朋,農村的流水席吃了三天。
  • 推著大橋過黃河背後的環保故事
    推著大橋過黃河背後的環保故事   ——中國二冶蘭州柴家峽黃河大橋綠色施工紀實  簡介:中國二冶承建的蘭州柴家峽黃河大橋工程,是目前國內曲率半徑最小、跨度最大的「S」型曲線斜拉索橋,全長1250米。
  • 「奔騰向東優雅擺尾 神奇畫卷映入眼帘」《跟著黃河入大海》第八期...
    「人說山西好風光 ,地肥水美五穀香」明天(25日)央視新聞 將播出《跟著黃河入大海》第八期節目當黃河與長城「握手」奔騰向東的黃河突然優雅擺尾形成了一個「S」型的灣神奇畫卷映入眼帘河抱著山 山依著河 山水相連這裡有「千裡黃河一壺收」的壺口瀑布
  • 「中華情」香港美術家協會中國畫全國巡展(太原站)在山西省圖書館...
    「中華情」香港美術家協會中國畫全國巡迴展(太原站)」。山西八大文化品牌全國聞名,素有華夏之根,黃河之魂,佛教聖地,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聖故裡,古建瑰寶,太行神韻之美譽。
  • 山西省2020年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公布
    山西省2020年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公布 2020-12-10 0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繼鋼導演大型舞蹈史詩《黃河》震撼來襲
    >演出團隊:山西省歌舞劇院演出票價:80/180/280/380/480/元購票熱線:40000-99566大型舞蹈史詩《黃河》是由著名藝術家張繼鋼導演、山西省歌舞劇院演出的一部藝術力作劇情介紹《黃河》全劇分為三個樂章:《九曲黃河萬裡沙》《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入海流》。
  • 山西晉塔受邀參加第十屆山西省節能環保.低碳發展博展會
    (原標題:山西晉塔受邀參加第十屆山西省節能環保.低碳發展博展會)
  • 「我們的黃河」大型採訪報導黃龍行掠影
    「我們的黃河」大型採訪報導黃龍行掠影 2020-12-28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安康:多措並舉精心呵護瀛湖一泓清水
    12月22日,第四屆「讓世界傾聽陝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安康瀛湖庫區 ,實地了解安康市為了保護「陝西千島湖」所採取的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投資上億元清理3萬餘口養殖網箱瀛湖庫區是安康水電站大壩攔蓄漢江形成的西北五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承擔著丹江口水庫70%的供水量。
  • 致敬黃河|大河上下
    走近黃河、了解黃河、保護黃河,是時代的使命,也是民族血脈的找尋與守護。2020年8月,陝西日報黃河流域全媒體行動啟動。活動由社長擔任總策劃,4位總編、副總編帶隊分4路共計40餘人,分別採訪了黃河沿線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
  • 幸福黃河的陝西實踐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及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助力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由陝西省生態環境廳主辦的「行走三秦大地 建設美麗陝西」系列活動之「行走黃河」生態調研採訪先後在渭南市、榆林市、延安市進行,活動邀請知名學者、媒體記者、攝影達人、網絡名人、環保志願者組成主題調研採訪團,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綠色生態產業發展
  • 張繼鋼導演舞蹈史詩《黃河》即將震撼來襲!
    《黃河》全劇分為三個樂章: 《九曲黃河萬裡沙》《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入海流》。  光未然詞、冼星海曲的《黃河大合唱》作為基礎,擇選了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部分段落,四個舞蹈《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憤》《保衛黃河》讓歷史定格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飛流直下的黃河變成撲面襲來的血海,家園淪喪、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哀鴻遍野,狂雪中,一個民族在顫慄、呻吟、吶喊、奮起、抗爭和流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