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山西太原拍攝的汾河三期治理工程晉陽橋段(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呂 帥攝
黃河自偏關縣老牛灣進入山西,便一路向南奔流,到達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廟前村,便穩穩地「擁抱」住從呂梁山中趕來的汾河。兩河交匯,四野開闊,七個醒目鮮紅的大字「一泓清水入黃河」豎立於蕩蕩蘆葦間,寄託著三晉兒女對汾河的祝願。
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流、黃河第二大支流。今年6月底,汾河流域13個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並保持穩定達標,曾經汙染嚴重的水質取得了歷史性改善。9月21日至25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年採訪團,從汾河源頭沿河向南走到入黃口,實地探訪山西如何破解黃河中遊地區缺水少綠、生態脆弱、汙染嚴重的現實難題。
冒著秋日的細雨,記者踏進了管涔山。這裡位於忻州市寧武縣,汾河源頭的甘泉就從山腳下的雷鳴寺湧出。汾源管理所所長白永偉說:「多年來,汾源水質穩定在地表Ⅱ類水標準,可以直接飲用,我們只有維護好汾源周圍的自然環境,才能讓母親河的眼睛永遠明亮。」
近年來,山西大力度治理汾河。「治汾先治汙,治汙先管住、管嚴兩岸入河汙染物排放量,關鍵就是要抓好汾河入河排汙口、支流、退水渠等排查整治和分類治理,這是治理汾河流域的基礎工作、關鍵舉措。」山西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全面摸排2039個入河排汙口和主要汙染源排汙情況,2019年10月底,山西省政府部署了汾河流域入河排汙口整治工作,對各類非法排汙口進行封堵,對保留的1124個入河排汙口,按月組織監測,建立通報機制,推進整改落實。
清理排汙口最大的痛點在省會太原。過去,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直接排放,導致汾河太原段水質嚴重汙染。「影響汾河水質的關鍵在於截汙。」太原市城鄉管理局局長張建偉直言。為防止汙水直排,太原市全力提升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僅市區生活汙水處理能力就達125萬噸。同時,太原市還對近千個排汙口進行整治,目前所有入河排汙口均實現了達標排放。
「截汙」貫穿全流域。在晉中市靈石縣第二汙水處理廠,為了不讓一滴未經處理的汙水直排入汾,記者了解到,這裡採用了「預處理+二級處理+混凝沉澱過濾工藝」。靈石縣常務副縣長籍永利表示,「十三五」期間財政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大頭」就花在了汙水處理廠的建設中,全縣建成2個城市汙水處理廠、8個鄉鎮汙水處理廠、14座農村汙水處理站和17個農村汙水收集池,形成了「戶戶接通管網,汙水集中處理」模式。
近年來,山西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推動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研究出臺了系列規劃方案。
汾源管涔山附近蘊藏著豐厚的煤炭資源,寧武長期靠煤吃飯,過度開採和亂砍濫伐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近幾年,寧武前後關閉取締了各類汙染企業511家,整合大中型煤礦17座,減少廢水排放223萬噸。
黃河中遊地區普遍氣候乾旱、嚴重缺水,沒有水就難以生長植被,光禿禿的山又怎麼能涵養水源呢?這也是山西礦山修復難、綠化成本高、水土流失嚴重的重要原因。
在運城市聞喜縣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復墾項目中,缺水的問題再一次顯現。冀東海天水泥聞喜有限責任公司黨總支書記張士東指著公司礦區的山頂介紹,「這片礦山太缺水了,到底能種什麼?3年多來我們只能『盲選』,失敗的多,成功的少。」記者看到,一團一團的綠色點面狀覆蓋在裸露的山體上。張士東說,在不斷摸索過程中,員工們逐漸摸索出了一些適合礦山的種植技術,採用混播草種、草中有樹、樹下有草的蓄水、保墒方案。目前,礦區已累計植樹2萬餘株,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恢復面積10萬餘平方米。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成為汾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舉之策,人們的思路也隨之轉變了。寧武縣副縣長張國偉告訴記者,原來強調大工程、大建設,比如大面積造林植樹,2017年以來,他們是從每一座山、每一條溝、每一個河道怎麼建等細節問題考慮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敖 蓉)
【來源:中國經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