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罹患癌症的臺灣母親,
14年前就被醫生告知,
她僅剩下三個月的生命,
而彼時,
她5周歲的女兒
已被確診為自閉症患者。
因為血溶於水的親子緣分,
這位母親不甘被命運安排,
毅然開啟了與癌症、
自閉症「賽跑」的旅程。
如今,14年過去了,
這位「臺灣媽媽」
不僅將當年的「笨小孩」
培養成為舞臺上的「鋼琴公主」,
她自己也從一名新聞記者
轉變成為自閉症宣傳講師,
在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
融合教育及兒童心理諮詢等
多方面積攢了豐富的經驗。
這位「臺灣媽媽」名叫陳習珍,
目前一直從事
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
並在平潭臺創園開辦
慢飛天使特殊兒童康復中心。
陳習珍說:「希望自己和女兒的蛻變經歷能夠鼓勵更多的自閉症家庭,為那些自閉症孩子的未來覓一份希望。」
↑陳習珍向自閉症兒童家長分享經驗(慢飛天使康復中心供圖)
14年前,陳習珍的女兒劉夢緣剛滿5歲,陳習珍卻已經寫好了遺書,因為她已被診斷出脊椎惡性腫瘤,醫生告訴陳習珍,她只剩下3個月的生命。
「女兒的未來怎麼辦?身患自閉症的她連生活都無法自理,又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我是她唯一的親人,想到這裡,各種消極的情緒一下子讓我陷入崩潰。」陳習珍說,她想託人領養自己的女兒,四處打聽之後卻沒有結果。「我幾天不吃不喝,直到朋友點醒我女兒需要人照顧,我才想方設法接受手術治療,想盡母親的一份職責,以人生最後的力量照顧女兒。」
手術後遺症讓陳習珍在兩年時間裡必須依靠助行器行走,為了讓女兒在小齡階段能夠得到及時治療,陳習珍在自身行動不便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帶孩子到各地看病,有時,僅僅只為一次短短時間的諮詢診療,陳習珍和女兒要乘坐數小時的火車。其間,陳習珍還曾帶著女兒輾轉33所幼兒園,一直處在搬家的路上,但她從未放棄讓女兒到普通學校與其他孩子一同接受教育這個目標。
自從發現女兒患上自閉症,而丈夫又因病去世,陳習珍從此身兼父親和母親雙重職責,從一名「門外漢」,一步步邁入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專業領域。終於,劉夢緣在6歲時,第一次開口叫「媽媽」,陳習珍首次感應到來自母女之間最親密無間的呼喚,而此時的陳習珍也打破了「只剩下三個月生命」的命運。
↑「鋼琴公主」劉夢緣在演奏
日前,一場「慢飛天使海峽兩岸公益音樂會」在臺灣創業園舉辦,「鋼琴公主」劉夢緣為現場的觀眾傾情演奏鋼琴曲,她還講述了自己不同時期自閉症的情況,以及如何從自閉症兒童,一步一步蛻變成為「鋼琴公主」。如今19歲的劉夢緣在大學讀民族音樂系,她不僅擁有正常的溝通和社交能力,還會講四種語言,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母親陳習珍的努力。
在劉夢緣三歲時,陳習珍意外發現,夢緣擁有極敏銳的音覺,她不懂得看琴譜,卻能無師自通彈出幾十首平常播放的鋼琴曲。「當時,夢緣的日常行為仍然十分極端,哭鬧執拗,甚至出現自傷行為,但彈奏鋼琴時,卻讓我看到了另外一面的她。」陳習珍說。
因為突出的音樂天賦,陳習珍抓住了劉夢緣的閃光點,千方百計地拉近女兒和鋼琴間的距離。現在,劉夢緣精通多種樂器,先後受邀參加公益音樂會、臺中市政府聖誕音樂節、福州世界自閉症日開幕表演等,並成為臺灣自閉症校園巡迴小講師。2015年,劉夢緣還拜豫劇名家王寬為師。
陳習珍和女兒劉夢緣經常參加公益音樂會,並分享自己的蛻變之旅
為了讓女兒重獲「新生」,陳習珍與癌症「賽跑」整整14年。陳習珍感慨,自己和女兒已經雙雙蛻變,但全國仍然有近1000萬名自閉症兒童,自閉症兒童康復教育是一個永遠存在的話題。如今,陳習珍與女兒劉夢緣前往全國各地,為自閉症兒童做宣導,受邀舉辦了1000多場公益講座。
今年4月,陳習珍開辦平潭慢飛天使特殊兒童康復中心,併入駐臺創園。「這一切,還緣於數年前,參加平潭慢飛天使兩岸公益音樂節和講座,受到很多平潭自閉症家長的關注,他們也希望我們能在平潭開辦公益性機構。」陳習珍說,「我們還專門在網上開辦媽媽學堂,免費為自閉症家長進行培訓,增進家長與特殊兒童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臺創園作為『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在租金方面給予我們很大的優惠。作為民辦非營利性的機構,我們希望結合自身經驗,儘自己的努力,為其他自閉症家庭提供幫助。」陳習珍說,自閉症孩子的成長之路需要經歷不同階段,天使機構只是起步平臺,孩子們後期還需要進入特長部和融合部,再跨入普校平臺和入社會舞臺,最終找到自己的生存基地。
如今,在慢飛天使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裡,除了有來自臺灣、河南、雲南等地的特教師外,還有大學生志願者,一起加入這個關愛自閉症大團隊中,與陳習珍一起,見證「慢飛天使」們的成長之路。
來源:平潭時報
文字:記者 陳雲花 陳夢菲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並保留作者身份和姓名!違者必究!
平潭時報微信工作室出品
編輯:丫丫 監製:張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