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兒去爺爺奶奶家過暑假了。閒來無事,把她書架上的童書瀏覽了一遍。其中包括林良先生的《我是一隻狐狸狗》。
林良先生是臺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有「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之稱,臺灣兒童文學界公認的「大家長」、「常青樹」。
曾獲臺灣地區文藝最高獎、「金鼎獎終身成就獎」、信誼「兒童文學特別貢獻獎」、「楊喚兒童文學獎特別成就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特別獎」等殊榮。
我家的書架上,有他的《淺語的藝術》,還有臺灣原創繪本《綠池白鵝》(林良/文);還有很多他翻譯的好繪本:
在《我是一隻狐狸狗》的封面上,印著這些字: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
「滿天星」閱讀計劃推薦書目
第十屆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
博客來網絡書店讀者五星推薦童書
註:
一些公益性出版項目常常因銷量小而面臨「出版難」。為此,中國政府建立了旨在資助此類項目的「國家出版基金」。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出版具有文化傳承與積澱價值的圖書。主要包括優秀盲文、少數民族文字、「三農」讀物、未成年人讀物等公益性出版項目。
——來自百度百科「國家出版基金」詞條
林良先生家曾經養過一條通身白毛的狐狸狗斯諾。這本《我是一隻狐狸狗》,就是以那隻叫斯諾的狗的口氣,懷念他們曾經在一起的日子。
老三瑋瑋小時候在家裡養了很多小動物,有小狗斯諾,小黑貓,還有烏龜、金魚、蠶寶寶、以及會吹口哨的鳥。那時她還是那個「寂寞的球」,爸爸媽媽去上班,姐姐們去上學,家裡就只剩下瑋瑋,寂寞的球在寂寞的家,想要讓它熱鬧起來,最大的功臣就是家裡的小動物。瑋瑋成年後曾經問過父親,那時為什麼會容忍她養那麼多小動物。林良說,當時他其實覺得養這麼多動物很不自在很不快樂,心裡是不贊成的,但他並沒有強硬地阻止,當他看到孩子們願意付出時間去照顧小動物,並從中得到快樂,他也受到感染,對小動物們有了好印象,到最後連他自己也跟小動物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寫出了《我是一隻狐狸狗》,以一隻狗的視角來見證家裡的喜怒哀樂。
——《林良:只有童年是貫穿一生的》,2014
林良先生在1975年的原書序裡寫道:
「為什麼我要寫這本書?支持我寫這本書的力量是什麼?我想,最好的答案是:我要送給小讀者一樣禮物——一隻狗。
狗是小孩子最好的朋友,可是這世界上有許多小孩子都得不到狗。我心疼沒有狗的小孩子,所以我要讓小孩子讀了這本書以後,成為斯諾的朋友,至少有一隻狗在心中。」
要承認,拿起這本書時,我心裡是有些許期待的。
可是沒想到,看完以後,心裡堵得慌。
簡單點說,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斯諾幾十天大的時候,林太太花了400元臺幣買了它,帶回家陪伴三個女兒。
斯諾稍微長大一點,就住在院子裡看家。院子裡真的曾經來過小偷,斯諾用狂叫趕跑了賊。
斯諾將近六歲時,一家人都更忙了:孩子們忙於上學,爸爸和媽媽工作吃重,忙到連給狗備飯都會常常忘記,更不要說遛狗、抹藥除狗蝨、給狗洗澡、跟狗玩了。隔壁鄰居看不過去,說:「你們這樣,太虧待狗了。不如把狗交給我來照顧。」於是,斯諾就被林良一家這樣遺棄了。
可是,新主人是個孕婦,沒多久生了三寶,又沒空管狗了,就又把狗送給了鄉下親戚。鄉下親戚過了幾天,嫌狗「白糟蹋米」,於是又把狗送給深山裡另一家農家看豬。斯諾歷經這樣的輾轉,最終成為一隻終日遊蕩在山林裡的準野狗。
日本銀狐犬。圖片來自網絡。
林良用自己的筆,讓斯諾在書裡安慰拋棄了自己的原主人一家說:
「我已經拖累你們太多了。」
「我就是想要減輕你們的負擔。」
「我是一隻懂事的中年狗,一隻忠義的狗,我應該為了主人的好處,自己忍受一點痛苦。」
「你們做的都是對的。你們做的正是我想要的。」
「不是你們拋棄了我,這是我自己的安排,不要為我分擔過失。」
「你們一家人都對我好過,我會一輩子懷念你們。」
.
截取幾段原文給你們自己看:
嗯,是的,你猜對了:我又想罵人了。
02
這本書1975年出版的時候,名為《懷念——一隻狗的回憶錄》;
1990年出版時,更名為《懷念——一隻狗的故事》;
2003年再度改版時,再次更名為《我是一隻狐狸狗》。
很多名家,這麼推薦:
算是林良先生最著名的一部兒童故事書了。
我讀了以後,完全無法接受林良先生在這本寫給孩子看的書裡所表達的價值觀,這樣講故事給孩子聽,就是瑪麗蘇、傑克蘇的源頭啊:「你做的都是對的,都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哪怕因為你個人的原因,直接導致其他生靈的福利受損、生命質量降低,也完全不必心懷歉意。你是宇宙中心。你且昂然前行吧。」
自我中心到替狗意淫,美化和合理化自己(人類)的一切作為,這真的太偽善、太虛偽、太操蛋了。
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現出的,是這個:
03
雪安慰我說:「哎呀媽媽,你不要這麼生氣啊!這本書寫的很平庸,你翻翻就行了,不要代入那麼深嘛!還有,你放心,我不養狗,我只想養貓了。貓不要遛,也不太要人陪。不過,我也知道,我現在的能力還不能養一隻貓。等我長大以後才會再考慮養貓的事。不要為這本書生氣啦!也不要頭痛養狗養貓的事情啦!」
她曾經纏著我,要求養一條狗或者貓,理由是:它們很可愛,而且某某、某某某都有。我跟她說:
1、狗和貓跟其他寵物都不一樣,它們是人類的伴侶動物,正常情況下要活十幾年,如果決定養,就要朝夕相守、患難與共,要給它養老送終,不可以中途拋棄。這事跟生二寶的問題是同樣級別的嚴肅問題,要認真慎重對待。
2、養不養狗,就跟生不生二寶一樣,決定權在家長,不在孩子。孩子只有建議權,家長才有決策權。家長做了決策,孩子就不要再bibi了,沒用。
雪說:「我來照料它!我來做遛它、陪它玩、給它做飯、給它洗澡的事!不會給爸爸媽媽添麻煩。」
我就說:「你說自己有能力照顧好一條狗,但我不確定你有沒有兌現承諾的能力,我需要對你進行資質審查。方法很簡單:你把我當成你要養的狗,每天早上起來遛我半小時,下午放學陪我玩,給我每天做兩頓飯、一個星期洗一次澡。如果堅持一個月,你能做到,我就認真考慮你的建議。」
她想了幾分鐘就表示放棄:「算了,我是吹牛的,我做不到。」
日本銀狐犬。圖片來自網絡。
決定養一條狗或貓,其實就是在決定建立一段親密關係。
不養,有不養的焦慮:
如果把這件事講得太嚴重,老是告訴孩子:你還沒有準備好,你還沒有建立一段親密關係的能力.會不會削弱孩子的自信、阻礙孩子去嘗試建立親密關係?如果根本就不曾有親密關係的磨合,沒有實習的機會,她又該通過什麼途徑去學習、掌握?
養,又有養的擔心:
如果以「給孩子機會學習建立親密關係」為目的,家中養了狗或貓。萬一中間孩子新鮮感消失、倦怠於責任履行的沉重,或者見異思遷,或者家中突然發生變故,或者確實是精力不濟.狗狗、貓貓不得不被送走(就是遺棄了它們),那麼,孩子是否因此會有自我暗示:「我沒有能力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我搞不定的。」從而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活?
你看,一個想太多的老母親,從來都不缺擔心和焦慮。
如此說來,跟著林良先生修煉瑪麗蘇/傑克蘇大功,倒也蠻「好」的,無論幹什麼(比如始亂終棄),之後永遠都能自我安慰,從來不必心懷歉意生活。那就可以放心大膽、為所欲為了。
可惜,我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