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期待《浪姐》撕起來的觀眾們,估計越來越失望了。
姐姐們太清醒了。
《浪姐》雖然不是個傳統意義的選秀節目,但越來越有選秀節目內味兒了。
姐姐們橫是橫,可認真起來,也是真的認真。
不是非要贏,但堅決不能輸。
從第二次公演的舞臺能明顯地看出,姐姐們都更拼了,舞臺呈現的效果也更好了。
各路的名場面,幾乎承包了節目播出當天的熱搜榜。
之前嘴硬堅決不跳舞的靜靜子,練舞練到要吃「速效救心丸」。
甚至激發了慈雲山瓊姐鄭希怡的母性。
自信的張雨綺也有不自信的一天。同組的李斯丹妮鼓勵她,說你第一期人氣很高啊,張雨綺反駁:「人氣是人氣,業務是業務。」
真·人間清醒。
姐姐們身上的閃光點,也在這樣「丟不起那個人」的氛圍中,一點一點被激發出來。
比如大家發現,看起來溫溫柔柔的王麗坤,也可以又酷又美。
從來沒rap過的鬱可唯,第一次嘗試自己寫詞嘗試rap,也成了那期節目中一個很大的記憶點。
在前期排練中,曾經因為覺得自己拖後腿而崩潰大哭的吳昕,為自己的團隊帶來了搶眼的killing part。
不少人看了之後感嘆:這還是之前那個小透明吳昕嗎?她在臺上簡直閃閃發光啊!
今天就想和大家來說說——「180線女主持」吳昕。
「180線女主持」,是吳昕自己說的。
二公分組,她的隊友是藍盈瑩和黃齡。
看似沒什麼聯繫的三個人,卻有一個微妙的相同點——
沒有存在感。
藍盈瑩——經常被說沒有女主臉,努力為自己爭取機會,又成了用力過猛的典型。
黃齡——歌紅人不紅,在一公後觀眾喜愛程度的投票中,排名倒數第二,她在微博發:觀眾緣是門玄學。
吳昕——小透明主持人,很多人說,看《快樂大本營》這麼多年,覺得她可有可無。
怎麼說呢,她們的語氣裡有自信,有不甘,甚至有委屈,但更多的,是勇氣。
剛分到這一組時,吳昕很不自信。本來想著突破自己,結果步子扯大了。
兩個隊友設想的方案,因為自己不會樂器而被pass掉,這讓她備受打擊,因為她很討厭拖別人後腿的感覺。
怎麼辦?只能努力不拖後腿。
努力練舞,卻因為腰傷動作受限。
後來,發現自己的劈叉技能可以用得上的時候,她開心得像個一百斤的孩子。
為了把rap練好,找朋友給錄了模版,照著反覆一遍一遍練習。
最後的舞臺,她們呈現得不錯。吳昕在臺上哭了,她感謝自己的兩個隊友,因為她現在覺得自己特別棒。
她說的那段話,引起了很多觀眾的共鳴,她說:
「生活中像我這樣的人,應該挺多的,但是你要相信自己。只要你跟上大家的步伐,其實你都是有自己的閃光點,你是可以為團隊做出貢獻的。」
不管你自己多麼渺小,多麼平凡,你只要努力,你總會發光的。
雖然努力發光的過程,沒有那麼容易。
以前的吳昕,也曾經是「別人家的孩子」。
爸媽都是工程師,給了她很多愛護和鼓勵,對她的學習也抓得緊。
剛上初中,她就開始學初三的英語;初中畢了業,她已經把高中的課程都學完了。
大學時,她在大連外國語大學學法語,成績也名列前茅。
參加「閃亮新主播」的比賽,她贏了15萬人,拿到亞軍(冠軍是杜海濤),成了《快樂大本營》的主持人。
當時她考上了研究生,在讀研和這份工作之間做選擇,家裡還為此開了個家庭會議,最後姥爺拍板,她接下了這份工作。
運氣好嗎?起點高嗎?
當然,這是很多人求都求不來的機會。
可沒想到這之後,這個從小到大幾乎被誇著長大的女孩,迎來了人生中最不自信的五年。
她特別懵,沒什麼經驗,也不知道該怎麼做節目。
節目組給她的定位是「小林志玲」——說話要嗲,要會誇人,別人做什麼,就說「好棒,好好,好帥,好美」。
他們告訴她:做好這個工作,你就成功了。
但她不是這個性格的人。
她在百度搜「女生裝可愛的動作」,然後在家練。
裝出來的樣子,怎麼會有人真的喜歡呢?
所以每次錄節目,她都要面臨尷尬的開場。有人喊何老師,喊謝娜,喊維嘉,後來有人開始喊海濤,但就是沒人喊她。
網上也罵聲不斷:
「這個人是幹嗎的?」「她怎麼這麼笨?」「她爸是臺長吧?」
所以,她一主持就不愛抬頭,尷尬的時候就看地板。
那個曾經在比賽時神採飛揚的女孩,整個人都開始往下走,不管是心態還是姿態。
她也有不想幹了的時候,但又覺得這樣灰頭土臉地夾著尾巴走了,太丟人了。
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差啊,什麼都不行。
那時候,她的自信心幾乎跌到谷底。
她經常覺得,自己會接到製片人打來的電話,說你哪兒哪兒做得不好,明天別來了。
因為她是可以被替代的。
那個位置,萬眾矚目,但她當時的能力匹配不上。
她心裡明白:任何一個女孩,只要符合《快樂大本營》的整體架構,都可以站在那兒。
她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次往臺裡走的短短五分鐘路程,她都走得又痛苦又壓抑。
何炅鼓勵她,讓她用三個月作為一個界限,如果三個月之後的自己比現在要好,那就再堅持三個月。
她一邊有所改變,一邊也總覺得,有個保護傘在保護她,那就是「快樂家族」。
那五年,沒有一個人在臺下喊她的名字,他們也沒有嫌過她什麼,只是說昕昕,我們一起努力。
她當時不自信到什麼程度?
不自信到臺下第一次有人喊她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是:這是臺裡僱來鼓勵我的嗎?
對她打擊最大的,是芒果臺的一次跨年晚會。
因為時長超了,她的節目被臨時拿掉。
她一下被打醒了,整個人「大崩潰」,倒不是對那個節目有多麼在乎,非要去臺上唱那麼一首歌,而是突然更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別人都不拿,只拿你的?你就是最差的那個。」
那把叫作「快樂家族」的保護傘,突然被打碎了,她意識到自己離開「快樂家族」,什麼都不是,「快樂家族」也不可能保護她一輩子。
整個晚上,她坐在臺下哭,補完妝,上去報下一個節目,報完,再下來接著哭。
而這次不好的經歷,反倒成了她人生中一個「變好」的轉折點。
因為她終於下定決心,證明自己。
「我就是想給大家看一下,我可以做很多事。」
看人家去時裝周,她也想去,沒人邀請,怎麼辦?
減肥,找人做造型,讓大家感覺你有變化了,有人邀請你了。
時裝周解鎖✔️
拍雜誌,沒人接受,覺得為什麼拍吳昕呢?
她就先找攝影師自己拍,自己發微博,上了熱搜,大家發現吳昕還不錯,雜誌的邀請也就來了。
雜誌解鎖✔️
想去拍戲,也去嘗試,《深夜食堂》播出後,罵聲一片,沒關係。靠《愛上北極星男友》翻了身,看到有人誇自己,還上了熱搜,她心裡特高興:有面兒。
拍戲解鎖✔️
有人說她離不了「快樂家族」,但她也去參加了不少別的節目。
還記得那時她去參加《明星大偵探》,本來以為她上節目肯定不好看的觀眾們,紛紛表示「真香」,發現她不但不笨,還挺聰明的,甚至有人希望她能留下來做常駐嘉賓。
一路看下來,她確實肉眼可見地進步了。
但有個問題是,她好像一直在「回應」大家的質疑。
說到底,她還是太在乎大家對她的評價了。
那些因為一些小成績贏來的自信,似乎還是敵不過那種渴望被認可的自卑。
吳昕曾經說自己收到一個粉絲的留言,這個粉絲說她非常嫉妒黑粉,因為他們說的話,吳昕特別在乎。
反倒粉絲們那些誇獎和讚美,得不到她多大的反饋。
她說自己一下反應過來,也是哦,沒必要啊。
可話是這麼說,那些批評擺在那兒,她還是在乎。
她說自己看到好的評論會看得很快,而那些惡評,她會一條一條地去看,甚至翻回復,那些罵得誇張的,她甚至會點進那個人的主頁去看。
有時候一刷,就是幾個小時。
她也確實如觀眾所說,很容易情緒崩潰,哭哭啼啼。
她這樣的行為,可能在一眾自信的姐姐面前,有些不夠「乘風破浪」,所以還是有很多人不喜歡她。
覺得她已經足夠幸運,但還總是哭哭啼啼地賣慘;
覺得她明明就是能力不夠,但還是不甘於平庸;
覺得她的生活已經好過大多數人,但還是在打造「普通人」人設。
也有人厭煩她的那些「弱點」。
比如有時下定了決心,但行動又跟不上的言行不一;
比如面對困難的恐懼和退縮;
比如面對壓力想撒手不管的焦慮;
比如她嘴上說的灑脫,心裡卻仍然小心在意。
但也有很多人,因此而喜歡她。因為這些弱點,讓她在明星之外,更像個普通人。
雖然在不同的位置、年齡、行業,可人的感受是可以相通的。所以那些發生在吳昕身上的哪怕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格外能鼓舞到那些和她有著同樣弱點的人們。
有雜誌採訪她,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她像站在光環與側影分界線中央的人,是公眾人物,也是會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任意朋友,會有自信的時刻,也會有自我否定的時刻。
《浪姐》的復活賽投票,粉絲給她投出了一個復活位。
她在微博說:「感謝你們,我自信了。」
那是屬於她的自信時刻。
最後,希望吳昕能像她所希望的那樣,將來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作品,讓她擁有底氣和力量,更坦然地站在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