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陳家是臺灣五大知名家族之一,因其發跡於臺灣高雄地區,故被稱為「高雄陳家」。
高雄陳家從清末的陳中和開始,以高雄港通商為主,對大陸及日本輸出糖業致富。陳中和及後代多角化經營事業,跨足農產種植買賣、房地產、碾米、貿易等行業,家族並跨政商界,逐漸稱霸南臺灣。
日據時期,陳中和與長子陳啟貞、四子陳啟峰都當過高雄州協議會會員,六子陳啟川當過高雄市協議會會員,也就是當時的民意代表。陳啟川當過省轄時期的高雄市長,八子陳啟清曾任制憲國大、臺灣省府委員、高雄中學校長。但從政成績斐然的,是陳啟清長子陳田錨。
陳氏家廟的拜亭往外正視前亭,形成恢弘遼闊的祭祀中庭,這是一般民間宗祠、家廟,很少看見的規格。陳姓在臺灣是第一大姓,在臺南市各姓人口中也數陳氏為大宗,而臺南市中區的陳姓更是人多勢眾,這裡的永福路152巷,從前是忠義路的7巷,有一座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潁川陳氏家廟,又稱陳德聚堂,派下陳氏的祖先,都是來自福建海澄的下藔一地,當地陳氏極為繁盛,幾乎每十戶人家就有一戶姓陳,而此地派下傳衍到臺灣的陳姓後裔為數不少,是在臺陳氏二、三十個支派當中的一大宗支
不過,政治一直不是陳家的主業,事業經營才是這個家族的重心。陳啟清生前活躍工商界,和辜振甫等人經營臺泥,籌創臺灣可口可樂公司;陳家至今仍跨金融、瓦斯、醫院、壽險等產業,家族另以婚姻關係交織出綿密的政商網絡。
高雄陳家雖然富甲一方,但作風卻很低調。
現在除了陳中和舊宅保留大家族昔日風華外觀,當年臺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創辦高雄醫學院時,陳家也曾大力資助,其中一棟校舍即以啟川樓為名。
陳氏家廟正面形象 臺南陳德聚堂,主祀潁川(神主牌誤寫為「穎」川)始祖諱實陳公、開漳始祖堂鷹揚將軍諱元光陳公、暨渡臺始祖明諮議參軍諱永華陳公之神位。陳氏姓源,出自媯姓。虞舜的第三十四裔孫,就是陳氏的得姓始祖滿,本來姓媯,由於死後諡號為胡,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虞舜的八十一世孫,東漢桓帝時的陳實,是潁川陳氏家族的共同始祖;虞舜的一百零二世孫,開漳聖王陳元光,是第一個把潁川陳氏後裔帶到福建的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諮議參軍陳永華,於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隨鄭成功入臺,卒葬今臺南柳營,清人得臺後,歸葬於福建同安
如今一般人很難在高雄市看到陳家富有的模樣。陳田錨家在愛河旁的獨棟舊宅,在後來周遭新建的大樓環伺下,看來更為平凡;先人陳中和墓地保留外觀,遺骨已遷葬,墓園現在是綠地公園。
高雄陳家是臺灣五大家族之一,因其發跡於臺灣高雄地區,所以被稱為「高雄陳家」。清末陳中和時期興旺,至日治時期因配合日本「米糖王國」政策,於1904年設立「新興製糖」,為臺灣最早的本土糖業,後代陳啟川、陳啟清、陳田錨等均從政。杜聰明博士創辦高雄醫學院時,陳家也曾捐地資助,其中一棟校舍落成後即以「啟川樓」為名,附設醫院則名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陳氏家廟"陳"字八角窗飾 臺南「霞藔派」陳氏的真正元祖,推敲起來,應是陳澤。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宣毅前鎮陳澤,明永曆十五年隨鄭成功驅荷復臺,二十八年去世歸葬廈門。據「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徵實錄」指出,陳澤是鄭成功帳下名將,曾在鹿耳門、北線尾,及臺江的水陸戰役,立下輝煌戰功。夫人郭氏,無子嗣,遂由其弟陳亥的長子陳安過繼,裔孫繁衍於今臺南市
陳家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18世紀末,陳中和的曾祖父輩渡海來臺,定居打狗港苓雅寮,以漁業與農業維生。傳至陳中和(1853年~1930年)時,初期於同鄉陳福謙先生在旗後開設的「順和行」學習貿易,後來陳中和憑藉其經辦業務的長才,出任「七十二行郊」總管家(總經理)。陳福謙辭世後,他更於1887年(光緒13年)自行創立「和興行」。他對「大陸貿易」相當有遠見,早年便已於中國沿岸福州、廈門、廣州、香港等地,進行市場調查及嘗試島外輸出作業,以擴展糖業市場。1873年(同治12年),年僅20歲的陳中和首度由旗後押運450噸紅糖赴日本橫濱;回航時,再載運布匹、石油及日用品等返臺販賣,從此確立貿易方向。「和興行」成立後,在打狗(今臺灣高雄)、香港、橫濱三地經商,絡繹不絕,陳家因而累積不少財富。
陳氏家廟精工雕飾與寬闊簷亭,展顯出陳氏家廟大開大合,非凡的磅礡氣勢 。臺南市陳氏家族德聚堂神龕正中央所置之神主牌,標明奉祀陳永華公;另在宗功坊內擺的神位,也有一座上寫「陳永華開臺始祖暨後裔列代一同神位」 而神龕上方掛有兩塊八仙紅彩,一塊刺繡著「德聚堂」金字,一書「東寧總制府跡」。陳大宗祠歷來執事先達,和派下員既然已認同陳永華,又都以為廟址即前總制府,當臺南市政府把府跡列為二級古蹟,立碑敘述沿革時,也樂於將錯就錯稱:「陳德聚堂,相傳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奉祀陳永華公,後隨鄭成功來臺,為東寧總制使時所建之總制府遺蹟;迨至清領臺後,地方土紳集資修葺,改為陳氏家廟,日據時期又改為祭祀公業。」
除了國際貿易之外,1899年日人開放官有地作為鹽田,陳家於鹽業經營亦相當成功;後來因日人發布「製糖獎勵規程」,發展新式製糖工業,陳家首先於大寮投資設立「新興製糖株氏會社」,1920年時獲利最高,達124.56%;同年,陳家合資成立「南興公司」創辦新式碾米廠,處處可見其對新興產業的前瞻性。1923年,成立「陳中和物產株式會社」,營業項目包括農產物種植買賣、土地與建物賃貸、碾米相關行業、海外貿易與其它投資事業等,涵蓋範圍之廣,儼然稱霸南臺灣。
停留在廂房白牆上的光影,映現時間靜滯的美感 臺南市德聚堂陳氏家廟,坐落在繁華的永福路上,傳統的四合院式深宅大院建築,與附近的華廈公寓相形,有一種說不出的突兀感,但愈是如此,愈顯得這種古厝之身價非凡。陳德聚堂在格局上是標準的四合院形式:前落門廳,後落正廳,兩側護龍(長廊),中庭天井。單是門廳就可見宗祠的脫俗氣質:燕尾屋脊在空中劃出一個下懸曲線,成為過往人群目光的投注中心,屋脊上沒有林林總總的鏤刻或裝飾,也沒有繽紛豔麗的各色彩繪,只見久經風霜的灰黑屋脊和向簷斜鋪的老舊紅瓦,讓人望之而生懷古之情。門廳上方懸有「潁川陳氏家廟」豎牌一面,木質雕花,並有龍形鏤刻做邊,十分典雅
如今,陳氏家族散居島內外,「我們家族每年都會聚會一次。」陳田錨自豪地說,每年二月先祖陳中和公生日那天,家族會在陳中和紀念館盛大聚會,有上百名陳家子弟從世界各地趕回高雄參加。
從日據時期到現在,高雄陳家堪稱是南臺灣永遠的第一家族。
臺南陳氏家族成員陳中和墓園
陳中和(日佔領臺灣時期臺灣縣參事)陳中和一生縱橫政商,叱吒風雲,精採無比;而陳中和與其子嗣家族雄踞打狗,影響打狗(高雄市)歷史縱深長達百年,而陳中和家族所發衍出龐大的家族企業,堪稱為高雄市(打狗)的「第一世家」。據高雄市政府在2004年底的非正式統計,目前以陳家房下子孫或陳家所屬的家族企業,單單在高雄市的苓雅、新興區就約有279筆,共約佔地4.7萬坪,大小建築物有46棟,均採「只租不賣」的方式經營,粗估市值100億元以上,遑論再加上其他資產,實無愧為南臺灣首富。據高雄市政府在2004年底的非正式統計,目前以陳家房下子孫或陳家所屬的家族企業,單單在高雄市的苓雅、新興區就約有279筆,共約佔地4.7萬坪,大小建築物有46棟,均採「只租不賣」的方式經營,粗估市值100億元以上,遑論再加上其他資產,實無愧為南臺灣首富。
陳中和紀念館 陳中和紀念館位在臺灣高雄市苓雅區(苓雅寮),原為高雄陳家陳中和的私人宅第,是昔日打狗地區的第一棟私人洋樓[1]。該建築物在陳家成員搬出後,由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管理,於1994年整修,在1997年對開放而成為展示與陳中和等高雄陳家成員相關文物的紀念館[2]。該建築在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被選為第50名。陳中和故居興建於1917年,歷時三年而完工。而完工的1920年也是打狗改名為高雄並設置高雄州,陳中和被選為州協議員的那一年。然而陳中和本人住於這棟宅邸的時間只有十年左右,於1930年8月8日去世,而後陳家成員日多並陸續遷出洋樓,最後在1974年陳中和四子陳啟峰搬出後成為空屋而閒置著。而在二十年後,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委託成功大學建築系調查擬定修復計劃,歷時兩年完成修復工作,於1997年對外開放。2003年經國立歷史博物館協助規畫展覽空間後,該建築遂成為陳家文物的展示館。
陳中和紀念館迴廊 陳中和紀念館為折衷主義式建築,當時佔地900坪,含庭院的話則為2700坪。屋前面海,後方則是苓雅寮街。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目前的紀念館只保留了主樓、廁所與庭園殘跡,而屋前也因中油填海興築油槽等因素而與高雄港有段距離。在其主樓外面有迴廊圍繞,而室內空間分配採取「九宮格」的形式,於中央設置廳堂,廳堂兩側則為各個房間。主樓樓高二層,陳中和在世時一樓為大堂、臥房、餐廳及會客室,二樓則為佛堂與陳中和夫婦的私人空間,而目前這些空間已大多改為展示間,部分則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所使用[1]。而在二樓迴廊處還有通往三樓露臺的樓梯。
陳氏家廟華麗的雙龍拱盤木雕漏窗 德聚堂的天井和正廳之間,設有三對石柱,都是罕見的大陸石材,上面也都鐫刻了骨肉豐盈的法書大字,聯句內容很能發人省思。正廳之屋脊為馬背氏,屋頂裡面梁柱交錯,鬥拱盤結,木刻功夫一流,有趣的是在左右兩側橫梁上,可以發現有兩個小人坐立其上,神情悠閒,他倆高高在上負責陳氏家廟的監督工作,從不休止,也有一種趨吉避兇的意義。正廳裡橫匾不少,計有「宗德流芳」、「源遠流長」、「祖廟重光」、「宗孝傳家」、「崇孝永昌」、「輔世傳宗」、「翰藻生華」等七座,都可以稱得上是小有年歲的半古董了
陳氏家廟德聚堂兩側對應的八卦門為左右護龍的主通道 臺南陳氏家廟德聚堂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祠堂,古往今來有不少裔孫在堂內外柱上、壁上題句作對,崇頌祖德。如 楹柱聯一:臨江推望族;濮水重清門。 楹柱聯二:臨池率書,謹承先緒;濮竹勁節,恪守遺箴。正廳石柱聯一:因統領府為家廟;讀太常官之禮書。石柱聯二:寶島傳宗,經三百載;潁川衍派,歷四千年。石柱聯三:祖稼歷山,宗傳孝悌;裔蕃臺島,廟祀春秋。 在陳德聚堂的正門外,並沒有設置聯句,而只在大門兩側內壁嵌石刻「 祀」、「蒸嘗」四字,揭示家廟祭祖追前的誠意。德聚堂每年分兩次祭祖,是為春秋二祭,屆時臺南市本地和分支島外地去的陳氏裔孫,都必定會回到宗支脈絡的源頭來,聚集在陳氏家廟德聚堂,向祖先恭上三柱清香,向宗邦獻上無數祝福。
陳氏家廟德聚堂彩繪大師陳玉峰真跡-"王羲之弄孫自娛" 目前拜殿左右側壁上留有陳玉峰先生在一九六一年重建時所繪「舜耕歷山」,「龐德遺安」兩幅原作,正殿上則是另繪的「郭子儀厥孫最多」圖和「王羲之弄孫自娛」圖,圖上人物生動,配以亦書亦畫的字,古色古香。而懸掛於牌位上方,由臺廈道陳濱在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三年)所敬立之「翰藻生華」。 陳玉峰(1900年3月1日-1964年3月21日)是一位出身於日治臺灣臺南縣臺南市的彩繪匠師,本名陳延祿,玉峰為字號,人稱祿仔司、祿仔仙或陳畫師,與潘春源同拜泉州畫家呂璧松為師。其作品主要遍及臺灣南部縣市,例如臺南大天后宮、澎湖天后宮、北港朝天宮、嘉義城隍廟等處都有其畫作。陳玉峰於臺灣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3月1日出生在今臺南市辜婦媽廟附近的合院大厝中,為家中第四個孩子,上面有兩個哥哥陳延九、陳延年以及一個姐姐陳凌花。陳玉峰的家族是來自福建泉州浯陽,當初只有其祖父陳侯田與其二哥陳侯約一同來臺,在今高雄縣鳳山市阿里港挖掘磁土販賣。光緒初年,陳玉峰之父陳俊傑因經商需要才搬至今臺南市。
陳氏家廟德聚堂拜亭兩側門廊經騎馬廊連接護龍廂房 德聚堂正廳的牆壁上,繪製了歷史人物故事多幅,如「郭子儀厥孫最多」、「王羲之弄孫最樂」、「舜耕歷山」等,都具有期許陳氏一族子孫繁昌,光前裕後的旨意。由正廳左右拱門可通往左右龍護,目前這裡並沒有後裔居住,只有管理員在此看顧家廟。在陳氏家廟德聚堂的右前方,有一座旗竿臺古蹟,歷三百餘年而彌新,這是古時官家才有的設施,也就是早年德聚堂在統領府時代盛極一時的光榮標幟。
陳氏家廟德聚堂騎馬廊簷上的龍頭引水泥飾 陳氏家廟德聚堂的神龕上,奉祀著潁川始祖諱實陳公等之神位,神主牌前另奉祀神像一尊。神龕有房設「祖德」坊,左方則設「宗功」坊,裡面供奉著列祖列宗各具功德者之神主牌,及陳大宗祠歷代逝世執事諸先達之靈位,可說是奉祀周到,祭祀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