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辰哲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在華東戰場被我軍擊斃於孟良崮的張靈甫,是近年來爆得大名的「網紅」,「抗日十大名將」、「榮獲第一號武功狀」、日軍口中的「第一軍人」……一系列頭銜令人眼花繚亂。
更有文章如此描述:「張靈甫先後隨74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等諸多與日作戰的戰鬥,且有作戰勇猛之名。」
那麼,張靈甫究竟是不是如上述文章中描述的那樣,「抗戰英勇無畏」「指揮天才」呢?又究竟為何會掀起一股吹噓張靈甫的風氣呢?
(一)張靈甫抗日功績有多大?看一看勳章就知道
國光勳章
在蔣氏建立的勳章體系中,最高的是國光勳章。這種勳章在1949年之前,只有兩人獲得(蔣本人,傅作義)。張靈甫在抗戰時期作為團一級軍官,沒有得到這種勳章很正常,不算意外。
青天白日勳章
第二是青天白日勳章,有很多軍人都得到過。在十四年抗戰期間(包括1932年一二八抗戰、1935年長城抗戰等),一共頒發給了166人,授勳範圍以將官為主,但也有不少團級營級幹部和一些尉官士官。張靈甫沒有獲得過。
而抗戰期間和張靈甫一樣級別的中下級官兵裡,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團長謝晉元和營長楊瑞符,獨自操炮射擊武漢江面的中士安德成這些真正的抗日英雄,都獲得此勳章。
抗戰勝利勳章
那麼,直接體現抗戰功績的勳章,他有沒有獲得呢?抗戰勝利後,蔣發布了「抗戰勝利勳章」,獎勵抗戰有功的人員,第一批共98人,死守衡陽的方先覺,拼殺臺兒莊的鄭洞國,徵戰印緬的孫立人都有授予,張靈甫還是沒有。
張靈甫唯一得到的,是三等寶鼎勳章和四等雲麾勳章。但這兩種勳章分為九等,以他獲得的級別,和有些人口中標榜的「抗戰大英雄」,完全不般配。
所以,從最直接體現抗戰功績的授勳情況來看,連他自己的上級都不認可他所謂的「抗戰功績」,只能說是相當平常的人,如今網上何來「抗日大英雄」一說?
(二)身為中下級軍官,張靈甫的抗戰軍功和指揮能力究竟如何?
現在網上有一種說法,稱張靈甫跟隨「虎賁」74軍在抗戰中浴血拼殺,甚至親自率隊上陣肉搏,是一等一的「抗日英雄」。
提出這種看法的人,多半是把同為74軍出身的王耀武和他搞混了。相比之下,王耀武、邱清泉、廖耀湘、鄭洞國、孫立人的指揮能力和率隊的抗日戰績,要比這個「網紅將軍」張靈甫強得多。
那麼,張靈甫在抗戰中的真實指揮水平又如何呢?
1937年南京保衛戰時,張靈甫時任51師305團團長,負責守衛中華門外陣地,張11日因「手臂負傷」丟下部隊,乘坐74軍私留的小火輪「過江療傷」(同日302團團長程智陣亡),自己的部隊305團殘部卻血戰突圍。
南京保衛戰中,有諸多重傷不下火線直至為國捐軀的將校軍官。同在51師的4個團裡,301團團長紀鴻儒重傷昏迷,302團團長程智陣亡,306團團長邱維達腿被打斷。張靈甫身為一團之長,卻「手臂負傷」而丟下部隊一走了之,這是何等的不負責任和貪生怕死!
南京保衛戰犧牲的國軍將領
1938年萬家嶺戰役中,51師於10月7日組織敢死隊突襲張古山,先後有305團團長唐生海、於清祥,306團長常集德率領敢死隊衝鋒,唐重傷,於、常陣亡,敢死隊全部壯烈殉國。萬家嶺戰役時,張靈甫為51師153旅旅長,戰報上未見其名字。
1944年衡陽保衛戰,方先覺率第10軍死守衡陽,吸引日軍3個師團重兵圍攻,王耀武親點第58師張靈甫為先鋒前往解救,但只有李天霞第100軍靠近過衡陽,張靈甫第58師等部隊幾乎沒什麼動作。第10軍頂著炮火和毒氣堅守孤城47天,輕傷員、馬夫、夥夫統統上了火線,戰後傷亡1.7萬人,其中陣亡5000餘人。張靈甫不動如山。
衡陽保衛戰第10軍陣亡烈士遺骸
1945年湘西會戰的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74軍58師參戰,但張靈甫此時在陸軍大學學習,沒有參戰,期間還和第四任妻子王玉玲結了婚,洞房花燭。
抗戰結束後,蔣府曾出版《抗戰偉人傳》,裡面包括衛立煌、王耀武、杜聿明、鄭洞國、廖耀湘等,沒有張靈甫。
由此可見,網上有些人吹捧的「抗戰英豪」張靈甫,在抗戰中究竟是何等功績,一目了然。
再對比一下同期和他當團長的八路軍的團長們,在平型關大捷裡上陣搏殺的115師685團團長楊得志,686團團長李天佑,獨立團團長楊成武(還在黃土嶺擊斃了「名將之花」阿部規秀),雁門關伏擊戰裡的120師716團團長賀炳炎,陽明堡大捷裡打掉日軍機場的129師769團團長陳錫聯,粉碎日軍「九路圍攻」壯烈犧牲的772團團長葉成煥,哪一個不是親自率隊上陣廝殺,哪一個不是在外敵作戰中戰功赫赫?
而張靈甫不僅在抗戰中戰績平平,他的指揮能力在解放戰爭中也恐怕讓很多人意外。
有文章說,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的「中心開花」戰術如何英明,只是平時「為人正派得罪了李天霞」,才不被救援。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戰役經過要圖中可以看出,孟良崮戰役前,真正在重重包圍裡大膽穿插「中心開花」的是王必成的華野6縱,戰鬥開始後從蔣軍腹地裡殺出來打爆張靈甫74師的,還是華野6縱。
明明是粟大將指揮6縱這一支奇兵,穿插進了蔣軍重兵堆裡,把74師揪出來包圍,硬生生在萬軍叢中取了張靈甫首級。
真正的指揮高手,是膽大心細的粟大將軍和嚴格執行命令的王必成,而不是什麼自負跋扈的張靈甫。
(三)相同情節的兩起殺人案,處置結果卻大相逕庭
張靈甫那張與王玉齡著名的「俊男靚女」結婚照,一度成為吸引眼球的焦點,甚至是許多影視作品的舊軍人婚禮的藝術原型,還出現了許多效仿者。
而這「浪漫」的一幕,背後卻是張本人槍殺前妻吳海蘭,拋棄第一任原配邢鳳英和第三任妻子高豔玉的負心史。他在遇到美貌的王玉齡後,不顧前幾任妻子給他生下多個子女的事實,多次離婚,「四當新郎」。
他槍殺吳海蘭後,沒有受到嚴厲的軍法處置,沒多少時間又官升五大主力的整編74師師長,成了紅人。
而反觀延安這邊,同樣有一起著名的殺人案。
時任紅軍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第六隊隊長的黃克功,因追求未遂,在延河畔槍殺了陝北公學學員劉茜,被判死刑。
黃克功是1927年參加革命,上過井岡山、走過長徵的老紅軍,在二渡赤水的婁山關戰役中立大功,比張靈甫更經受過嚴酷戰爭的考驗。判處死刑後,黃多次提出要上戰場「殺敵立功」,但軍紀嚴明的延安仍然召開公審大會,依照法律執行了死刑。
毛的親筆信闡明了理由:「如赦免他,便無以無以教育紅軍,無以教育革命……根據黨與紅軍的紀律,處他以極刑。正因為黃克功不同於一個普通人,正因為他是一個多年的紅軍,所以不能不這樣辦……紅軍,對於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
張靈甫和黃克功,同樣的情節,卻是不同的結果。兩支軍隊的處理對比,哪個更能打勝仗,哪個更能贏得人民的擁護,一目了然。
張靈甫本人的私德和品行也是十分惡劣。其同班同學董其武回憶:「在陸大受訓,將領班的將領按規定每人可以帶一個參謀,但是我們班裡的張靈甫,卻帶了兩個參謀去上學。他每天只上一節課,其餘的課讓參謀替他去上。他在重慶近郊買了一處洋樓,每天在那裡養尊處優,吃喝嫖賭。一個星期天,他請我去他那裡。我到了一看,富麗堂皇,光彩耀目,簡直象一座王宮。又是舞廳,又是餐廳,看得我眼花繚亂。我這個在塞外前線,吃土豆睡土炕的將領實在坐不住,我忙向主人佯稱有事告辭了。這樣的將領怎麼能抗日,怎麼不失掉民心軍心?這樣怎麼不招來國難,怎麼能不亡國?」
而魯南七支由地主、富農、地痞、犬腿組成的武裝更名為「還鄉團」。「還鄉團」在張靈甫的庇護、支持下,對解放區的農民進行了血腥的報復,在魯南對老百姓大開殺戒。
有一位名叫翁鮮豪的記者跟隨還鄉團行動,他拍下了多股還鄉團屠殺翻身農民的整個過程。
後來,翁鮮豪把這記錄窮苦農民遭受折磨殺害的幾百張照片,給正在部署向華野進攻的張靈甫看,勸張靈甫不要讓各種名號的還鄉團跟隨74師大軍行動,擔心會帶來惡劣後果。
不料,張靈甫不以為然,看完所有的照片後,將它們擲還翁鮮豪:「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你們這些記者真是書呆子!」
置百姓生死於不顧,這樣的將領,在孟良崮被粟大將「執行死刑」,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有的網絡文章裡公然顛倒是非,黑白不分的原因,大體總結為幾點:一是吹噓誇大張靈甫的「抗戰功績」,暗示孟良崮戰場上擊斃的是所謂「抗日英雄」;二是塑造張靈甫的「帥氣英武」的形象,迎合部分人畸形的「審美觀」,卻忽視所謂「帥氣」的背後,是槍殺結髮妻子、驕奢淫逸和自負跋扈的惡劣人品。而他身為中高級軍官,指揮部隊更是「戰場逃命其疾如風,穿插迂迴其徐如林,燒殺百姓劫掠如火,救援友軍不動如山」。
張靈甫站在華野官兵的槍口面前時,是否想起方先覺在日軍重圍的衡陽城裡,等他解救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他中彈倒下,最後仰望天空的時候,又是否看到真正抗日英烈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