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4月18日消息:表演人才的匱乏一直以來困擾我國本土音樂劇的發展。而昨晚在東方藝術中心,由上海戲劇學院首屆音樂劇專業學生推出的畢業大戲《理髮師陶德》,則讓我們看到了一條人才培養的可為之路。
首屆畢業生,首部畢業大戲,就敢於推向市場,這樣的勇氣和底氣從何而來?看了昨晚的演出,答案不言自明,實力使然。
【實況】
為了鍛鍊學生,該劇的對白用中文,而大段大段的演唱部分仍然是英語原版,同時配以快速變換的肢體動作以及複雜的內心獨白。該劇藝術指導、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現任上戲音樂劇專業副主任的馬蘭說,憑著用心二字,二十多位20歲剛出頭的學生硬是將這塊「硬骨頭」啃了下來。
【他們用很短的時間把像詞典那麼厚的、五六十萬詞的唱詞劇本完全背下來,好多孩子一到晚上想起這個都睡不著覺。】
幾位學生說,投身這項事業就要從用心和堅守做起。
【各種伴奏、歌詞、形體動作、與對手的交流,所有的都要在音樂的限定之下完成,我相信我們以後會上到更高的臺階。】
雖然學生們在臨場應變等環節還顯稚嫩,但最終效果已經讓一些觀眾感到意外:
【雖然是學生,但是情感、歌聲都蠻到位的,超出預期。】
其實四年來,學生們始終在一級一級的攀登。馬蘭說,閉門造車培養不出人才,他們不斷引進歐美音樂劇成熟的教學方法、教材和資深老師,舞蹈、聲樂、表演、彈奏等方面的訓練輪番進行,學生們還要學習如何用本土藝術語言來給觀眾演繹故事:
【對於中國的戲曲、詩歌、書法、太極這些都有所涉獵,我們的演員一定要懂得東方藝術含蓄的美、詩意的美。】
如今,二十多位學生中已經有一大半參加過《貓》和《媽媽咪呀》這2部經典音樂劇中文版的演出,好幾位還是多部原創音樂劇的主要演員。最近,上戲還準備與另一個音樂劇人才培養重鎮——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商量合作事宜。對此,上音音樂劇系副主任趙光也很積極:
【戲劇上人家肯定是強項,好的導演、好的舞美設計,在音樂上毫無疑問我們強,大家一起集中各自優勢資源,一起把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