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褂,是相聲行業的標配,在古代相聲藝人的演出服裝就是大褂,後來到了文革時期,破四舊,大褂曾經一度消失在相聲行業,改由新時代地西裝來代替!
相聲藝人穿大褂只是傳統,在過去藝人大多貧困潦倒,大褂即是演出服又是日常穿著,久而久之相聲表演穿大褂就成了某種傳統符號。德雲社在相聲行業比較特殊,它有自己的服裝品牌「德雲華服」,「德雲華服」的經營範圍就是中國傳統服飾,包括唐裝、旗袍、大褂等,而且象刺繡這種明顯中國風的元素也被大量使用到服飾上面。
談起郭德綱與于謙的大褂,這倆人時常穿的就是一些深色系,給人感覺比較厚重與老成,而且上面還是帶有刺繡圖案的大褂,可是德雲社其他的人並不是那麼穿,就連嶽雲鵬起初穿的也是那種素大褂,上面什麼東西都沒有繡,只不過現如今他漸漸的和郭德綱于謙靠攏,也穿起了深色系的大褂,上面也有點刺繡。
可是你再看德雲社其他的年輕演員,他們大多穿的是那種淺色系且顏色比較鮮豔的大褂,而且就算稍微有點名氣的,雖然顏色上比較深,但是上面也並沒有刺繡,更何況郭德綱于謙兩人身上的大褂還繡有龍。所以,相聲這門藝術也是非常有學問的,我們單單從相聲演員穿的大褂,就可以窺探出一二。
德雲社演員的大褂是有規矩的,資歷越深的演員,大褂顏色會越深,比如郭德綱和于謙老師,兩位老師的大褂一般都是青色的,近些年來,嶽雲鵬和孫越的大褂顏色也大多數是黑色或者是深紅色等一些顏色相對深一些的。而德雲社演員越是新生面孔,或者是剛剛表演的演員,他們的大褂顏色往往是非常鮮豔的,比如紅色,藍色,粉紅,綠色等等。
同時,大褂上面另一個區別是繡的花紋,資歷越深,水平越高的演員繡的花紋會越多,繡有花紋代表的含義是自己上臺表演可以賣出票去,也就是說可以撐起臺面來。一般的德雲社演員往往都是素大褂,沒有繡花紋,而像嶽雲鵬這樣的演員,大褂上面繡的花紋也不是很多,往往是在左右肩的地方有一部分,而像郭德綱于謙,他們的大褂幾乎上半身繡的全是花紋。
德雲社的演出仍然延用了大褂,是對相聲藝術的尊重,也讓相聲藝術更加傳統化。
德雲社出現了「德雲華服」,據我了解,這是對演員身份的一種褒獎。目前德雲社只有四人享有身著刺繡圖案大褂的特權,郭德綱、于謙、嶽雲鵬、孫越,他們代表著德雲社一角兒。其他德雲社眾多弟子只能是身穿沒有刺繡圖案的普通大褂。
德雲社曾多次說德雲社大褂並無等級高低之分,郭德綱和他的徒弟們也說過這事,但在德雲社綜藝《鬥笑社》裡,秦霄賢不敢穿于謙大褂來看,這裡面還是有個長幼尊卑的。儘管德雲社號稱現代化管理公司,骨子裡還是師徒父子老一套,老的坐著,小的站著,進門有先後,坐也是坐次分明。
說白了德雲社規矩就是傳統曲藝行業的規矩,師父就是規矩,加上能耐大威望高,徒弟自然不敢造次,一言一行自然謹言慎行,指著師父吃飯,看點臉色是對的,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