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黑暗的世界,也能奏響最歡快的旋律。果然藝術無國界,跳起來,懷揣熱愛的少年。
韓國電影《搖擺狂潮》講得就是那麼一群無視意識形態的人能幹出來的最漂亮的事情。有時候不得不佩服韓國電影,它總有膽量去拍一些禁區內的東西,也會把視角放在一些慣常不會關注的領域。
也是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第一次知道在韓國的巨濟島上曾經由美軍在1951年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俘營。美軍試圖在戰俘營中推動美帝國主義思想的傳播和生根發芽,就如同日本在侵略中國時妄圖達成的「東亞共榮圈」的意思差不多。
於是,戰俘營的營長策劃向外界展示集中營和諧的形象,特別是在美帝國主義文化薰陶下其樂融融的景象,安排擅長踢踏舞的黑人軍官傑克遜組織戰俘們在聖誕夜表演踢踏舞。
踢踏舞真的是很妙的一種舞步。它不像那些正統的高雅的舞蹈,永遠都要保持優美的儀態。它是一種奔放的自由的舞蹈,感覺與街舞有相似之處。但那通過鞋跟碰撞、鞋子敲擊地板所發出的脆響聲沒有其他舞蹈可以代替,獨樹一幟,快節奏的鼓點令人聽著就熱血沸騰,忍不住想縱情舞蹈。
我們的主人公路基秀就是這樣一個青年,他背負朝鮮民族英雄的弟弟這樣一個設定,在戰俘營中有著很高的人氣和聲望,理應對美帝國主義的舞蹈視而不見,但他卻深深為踢踏舞所吸引,他著迷那歡快的鼓點,他情不自禁跳起那恣意的舞步,他聽戰俘們的走路聲、呼吸聲、睡覺時的喘氣聲都像那快慢疊加的節奏。
另外幾個隊員呢,都有不同的人生境遇:
背負養家重任,餓到只想在戰俘營的聯誼晚會上多偷吃幾塊曲奇餅乾的少女;
開心激動的時候會抬高手臂扯破咯吱窩衣服的中國胖男孩兒;
想通過跳舞出名讓失散的妻子找到他的北朝鮮漢子;
他們的身世各不相同,訴求也不一樣,但卻有著驚人一致的地方:
對跳舞的熱愛!
就像影片中北朝鮮漢子問中國男孩兒為什麼要跳舞,男孩兒的回答:「哪有為什麼,能跳就跳唄。」
是啊,我們做很多事都要先想想這麼做有什麼好處,能達到什麼目的,但有沒有那麼一兩件事,是不用考慮那麼多,下意識就會去做的呢。那這件事就是熱愛了吧。
所以哪怕基秀的斷腿斷臂的同學在營中對美帝的糖衣炮彈嗤之以鼻並掀起了一場反對美帝國主義的狂潮,灌輸對最高領導人至上的忠誠與奉獻,灌輸對美帝無窮的敵意和仇恨;
哪怕他的舞鞋被扔入熊熊燃燒的火爐中燒為灰燼,那顆想跳舞的心不死。骨子裡的那股子激情不是隨隨便便就會被抹去的。
熱愛是最純真的、最無功利心的、最能打動人的,無論貴賤、不分陣營,可以消弭隔閡與猜忌,可以讓語言不通的一群人融為一個整體。但只講意識形態的戰爭卻殘忍得要吞噬這一切。
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核心,你可以說是戰爭再殘酷也無法掩蓋對喜愛事物的追尋,你也可以說是哪怕再多的熱愛,也會被那樣殘酷的鬥爭付之一炬。
他們在爛泥中勉強跳舞,哪怕鞋子都掉了也要堅持到最後;
他們在粗陋的舞臺上踩起最歡快的鼓點,但誰能知道表演結束後迎接他們的會是什麼?是鮮血、是犧牲,是永離這個世界。但都已經不重要。
在旋轉跳躍間,仿佛卡耐基音樂廳的大幕正在徐徐拉開,仿佛臺下的每個人都是最熱情、最有鑑賞力的觀眾。踢踏舞讓他們抽離現世的不安與焦慮,只專注於舞蹈本身的魅力,去盡情釋放那悸動的靈魂,去擁抱心中所嚮往的自由。
所以他們舞隊的名字叫「swing kids」,盡情搖擺,像純真的孩童一樣,不問未來,只享受當下。
所以他們跳的舞叫「去他媽的理念」,不為證明理念的融合去跳舞,不為別人的政治目的去做遮羞布,只是跳舞,just dance,舞臺上所綻放的絢麗色彩,是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會被歷史銘記,也會留下現實的印記。
就像傑克遜若干年後重返韓國參觀戰爭紀念遺址時,手輕輕撫過那曾經上演過激情舞蹈的木質舞臺,一道道印記還歷歷在目,那是青春曾經燃燒過的印記,是被鐫刻的熱愛。
原創不易,如果喜歡,別忘了關注我,歡迎多多交流。我是 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