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力1600噸,傾角1.2,轉速1.3,注意機頭方向。」11月5日下午3時許,楚平路一側的武漢繡球山汙水泵站及進出水管道工程現場,30歲的頂管機司機佘翔緊盯操作臺屏幕,向對講機另一端的同事報送數據。
千斤頂緩慢伸出,頂管機勻速向南湖對岸的接收井靠近,標誌著首條下穿南湖隧道——繡球山汙水泵站及進出水管道工程D3500管道即將貫通。
隧道內實景
為「啃」複雜土層 定製硬核機頭
繡球山汙水泵站及進出水管道工程位於東湖高新區南湖大道以北,由中鐵市政環境建設有限公司承建,共分為穿越南湖段、繡球山汙水泵站、出水管段、進水管段四個區段。本次貫通的下穿南湖W2—W1頂段位於南湖大橋東側,隧道全長980米,外徑4.14米,內徑3.5米,採取全埋式施工,是整個項目的重難點。
「管線穿越半個南湖湖底,要想順利過湖,需從16種土質中『突圍』。」項目生產副經理鮑軍艦介紹,南湖水面之下,遍布巖石、粉質黏土、碎石角礫等16種土質及溶洞,若採用普通平板式刀盤頂管機,不可能完成任務。
為此,項目團隊定製了複合式刀盤的巖石破碎頂管機,並進行適當改造,刀盤的不同區域安設滾刀、撕裂刀、貝殼刀、刮刀、弧形刮刀等5種刀具,刀具總數上百把,達到「遇石破石,遇土勻速掘進」的效果。
給汙水管道做一層保護罩
記者注意到,湖底頂管作業熱火朝天,南湖水面卻平靜如常。
穿湖式汙水管道施工,環保成為市民關注的問題。「此次的跨湖隧道,不同於大東湖深隧等全封閉過水管。」項目工程部副部長王子榮介紹,該頂段採用外徑4.14米的超大直徑頂管。此次穿湖段汙水管道施工共分為三個步驟——一是DN3500F型鋼筋混凝土管頂管施工,管道作為「外罩」;二是在3.5米隧道內架設通長的不鏽鋼平臺;三是在平臺上敷設DN600的壓力汙水管道,與此同時,隧道內剩餘空間還可供維修人員出入、進行巡查、檢修等工作,相當於在層高3.5米的房子裡施工,不僅可確保汙水管道安全,同時方便後期維保。
同時,對頂進過程中產生的泥漿,進行專業的幹化處理,確保水質安全。二者共同作用,達到「不讓一滴汙水入湖」的效果。
數十萬人將告別汙水外溢困擾
南湖沿線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區域雨汙管網老舊,加上部分管線直排入湖,長久以來,一直是數十萬居民的「心中之痛」。
「每到夏天,開車經過這段,常常要捂著鼻子加速通過。」家住政院小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聽說該工程建好後,片區裡的汙水以後都會被全部歸一處理,她十分期待。
屆時,新建的汙水進水管道通過接入民族大道旁的民院汙水泵站,同時收集南湖大道汙水,一併匯入本次新建的繡球山汙水泵站進水主幹管,汙水經新建的繡球山汙水泵站提升,經過新建的穿南湖汙水管道,穿越龍王嘴初雨淨化廠東側汙水管道走廊後消能,最後接入龍王嘴汙水處理廠。
據悉,該工程完工後,將有效解決目前民院汙水泵站抽排能力不足,周邊地塊汙水難以接入,區域汙水分流不徹底、旱季茶山劉排口汙水外溢等難題,對完善南湖南部片區汙水收集系統,改善區域水環境起到重大作用。(楚天都市報記者 馬清妮 通訊員 張長年)
來源 | 楚天都市報
編輯 | 宋濤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