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四點,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20年上半年全省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推進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參加發布會的人員包括: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仲初;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呂文豔;武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子清;襄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叢玉;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豐雷;荊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鎮;荊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胡小國。
湖北將推動環境幸福指數提升,解決老百姓房前屋後的生態環保問題
呂文豔說,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下一步要將生態環保督查工作、生態保護工作、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統籌起來。要深入開展生態環保督查整改,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優化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等,以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推動環境幸福指數提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解決老百姓房前屋後的生態環保問題,把煩心事、揪心事解決好。要推動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優化方式方法,發揚「店小二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湖北的疫後重振貢獻力量。
湖北水生生物保護區內1.6萬餘名漁民全部上岸
呂文豔通報了上半年全省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查整改的成績單。省生態環境廳組織5個生態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開展了整改情況現場監察,共檢查重點任務整改情況979項,抽查274件信訪件辦理情況,推進了督察整改工程建設類項目復工復產,今年計劃完成投資130億元。省交通運輸廳推進港口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建設,截至6月底,全省建設完成船舶汙染物固定接收設施3138個,配置接收船85艘,接收車輛37輛,實現了固體垃圾接收設施碼頭全覆蓋,生活汙水和含油汙水接收設施碼頭覆蓋率分別達到88.5%、87.3%。省農業農村廳促進涉農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截至目前,全省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內所有8429艘退捕漁船已全部拆解,1.6萬餘名漁民全部上岸。省住建廳加強城鄉汙水治理,全省137個縣以上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中,已完成提標升級改造125個,佔總數的90%,新(改、擴)建汙水處理廠828座。
呂文豔介紹,各地緊盯重點任務,綜合施策,持續推進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武漢市已拆除侵佔長江岸線的10個修造船廠,清挖中東磷業堆場填埋磷石膏廢渣2.8萬方。襄陽市持續加強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宜昌市圍繞船舶汙染防治、非法碼頭治理、港口岸線資源清理整頓等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整改。鹹寧市加快推進斧頭湖淦河入湖口疏浚等工程建設。孝感市組織開展沿江重化工及造紙行業企業專項集中整治行動「回頭看」。恩施州推進紀檢監察部門全程監督機制,嚴肅追責問責。天門市著力整治天門河生態環境,水質明顯改善。
好消息!武漢南湖水質已提升至5類
南湖水環境問題是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的重點問題。發布會上,武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子清介紹了南湖水環境治理的情況。
劉子清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南湖是典型的高密度成熟區域的城市景觀內湖,水環境問題由來已久。2018年以來,武漢市高度重視南湖水環境整治工作,成立了由市長周先旺擔任指揮長的南湖水環境提升攻堅指揮部,下設8個工作專班,統籌推進六方面的整治工作:
一是清理排查,摸清家底,找準汙染問題癥結。在南湖流域沿線排查出212個排口、193處管網混接、錯接點,全面摸清並形成了流域管網「一張圖」,為精準整治奠定了基礎。
二是全面清淤,尾水排江,削減汙染負荷。投資5.5億元,完成南湖全湖清淤共390萬立方米。投資4.3億元,完成了龍王嘴汙水處理廠尾水排江工程,較大地削減了入湖汙染量。
三是雨汙分流,海綿化改造,強化源頭控汙。對南湖流域19所高校和243個小區、企事業單位,投資10億元開展了雨汙分流及海綿化改造。截至目前,高校雨汙分流已完成,其他地塊雨汙分流基本完成。
四是整治管網病症,擴建汙水設施,提升汙水收集處理能力。193處管網混接、錯接點改造全面完成;繡球山汙水泵站和南湖初雨廠建設工程、龍王嘴汙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均按建設計劃加緊推進中,建成後將全面提升南湖流域汙水收集與處理效能。
五是系統調節,生態補水,構建良好水生態系統。通過科學調蓄湖水,逐步構建湯遜湖--野芷湖--南湖的活水通道,形成長久、良性的水生態循環系統。
六是嚴格執法,加大宣傳,構建全民護湖的良好氛圍。組織市環保、水務、城管、建設等多部門聯合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對南湖流域汙染問題做到發現一起、依法嚴處一起,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形成「全民護湖、全面愛湖」的良好氛圍。
劉子清說,經過近兩年堅持不懈的攻堅治理,南湖水質已經從以往的劣5
類穩定達到5類,與去年相比有所好轉。但南湖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武漢市下一步將緊緊圍繞今年年底前「汙水無直排、水體無異味、市民能親水、水質持續向好」的治理目標,進一步加強調度,追趕工期,儘早還一湖清水給武漢百姓,給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荊州去年以來生態環保領域追責問責215人
荊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鎮介紹,荊州壓實生態紅線,嚴肅工作紀律。去年以來,全市生態環保領域追責問責215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11人,組織處理104人次。
今明兩年荊州汙水處理能力將提高70%
荊州把治理汙水之「患」作為發展的當務之「急」。黃鎮介紹,荊州通過實施大投入、大清理、大整治。整治違規排水口300餘處,汙水直排全面消除。實施過渡性方案,設置三灣路、雷家壋等4處汙水一體化處理設施,處理能力共5.5萬噸。此外,荊州還治理河渠52公裡、清淤60萬立方米。
治標還要治本。「城市生活汙水出現在地上,原因在地下。」黃鎮稱,荊州實施51.5億元的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堅持「排查、收集、處理」全環節系統治理。前端排查,是對主次幹道管網開展大檢測,已完成3200公裡,排查1萬餘處混錯接問題。中端收集,是全面啟動20條主次幹道140個老舊小區雨汙分流,近三年新建關鍵部位管網350公裡。末端處理,是啟動紅光、城南、草市三座汙水處理廠擴建,今明兩年3個工程將全面完工,汙水處理能力提高70%。
同時,荊州還獲批全國第二批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加大投入、多措並舉、綜合治理,中心城區7個主要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襄陽上半年空氣品質改善幅度居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七
「今年上半年襄陽市空氣品質取得了明顯的改善。」襄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叢玉在發布會上介紹,今年上半年,襄陽市監測數據顯示,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累計濃度分別同比下降32.0%、26.8%,優良天數同比增加36天,均為五年來最好;上半年空氣品質改善幅度位居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七名。
宜昌亮出生態整治成績單:碼頭數量減少2/3,恢復岸線39公裡
宜昌市副市長劉豐雷在發布會上介紹,宜昌市從2015年開始,以主城區濱江岸線整治為突破口,成立了由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在全省率先啟動碼頭治理工作。
一是建立「五項制度」,即日常巡查、有獎舉報、聯合執法、公示公開、掛牌追責。充分整合相關部門執法力量,發揮公眾和媒體的監督作用,嚴厲打擊非法侵佔岸線行為。
二是推行「三個率先」,在全省率先推行岸線信息矢量化、率先推行港口檔案數位化、率先推進「多規合一」可視化。通過「網際網路+視頻監控」、手機APP移動監控、市縣兩級24小時聯動,實現岸線碼頭管控全覆蓋。
三是實現「三個延伸」,治理區域由長江幹線向長江支流延伸,治理範圍由非法砂石碼頭向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問題碼頭延伸,治理目標由非法碼頭整治向長江岸線生態高質量修復延伸。
四是在整治效果上實現「三治協同」,同步實行治岸、治水和治綠,全面加強長江岸線宜昌城區段生態修復和整理,打造特色濱江長廊,退岸還綠,退岸於民。
劉豐雷介紹,自整治以來,宜昌共取締非法碼頭216個,碼頭數量減少三分之二,恢復岸線39公裡,復綠1213畝,退綠於民,還綠於民。
來源:楚天都市報
記者:陳倩周萍英 張建林
實習生:張欣然
編輯:黃琳
實習編輯:陳麗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