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南湖重現水清、岸綠、景美,是武漢人一直以來的願望。作為武漢市第三大城中湖,南湖水域面積7.67平方公裡,總岸線長23公裡,周邊總人口59.4萬人。
上世紀90年代起,南湖水質急劇惡化。2018年,武漢南湖水環境提升攻堅工程啟動,包括南湖水環境提升、精細化雨汙分流等七大項目。總目標為:2021年底前,南湖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IV類標準,能親水;2030年底前,南湖水質全面達到地表水IV類標準。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楚平路的南湖水環境提升項目部,探尋讓南湖重現碧波的奧秘。
地下18米挖個「大池子」
在南湖水環境提升項目施工現場,400餘位工人在細雨中鏖戰,隧道工程公司黨員突擊隊隊旗迎風飄揚。
項目經理王偉華,來自武漢市政建設集團隧道工程公司盾構分公司。以橋隧、地鐵施工為強項的盾構公司,為何承擔起水環境治理項目?
「因為南湖水環境提升的核心工程,是初期雨水收集與處理,要在地下開挖『大池子』處理初雨,最深處為地下18米。這種地下開挖工程,盾構公司比較擅長。」王偉華介紹,南湖水環境提升項目包括初雨處理、配套汙水管道、水生態系統修復和智能化系統四大子項目,是在全盤梳理南湖汙染成因的基礎上拿出的應對之策。
初雨,即降雨初期約20分鐘內的雨水。「洗天、洗地、洗管道,初雨是最髒的。」王偉華說,下雨後大量面源汙染衝刷入湖,溫度上升、湖水流動性差,湖泊就容易發臭。
為收集與處理初雨,該項目將建一個處理能力達25萬噸/天的初雨處理廠、一個容積9萬立方米的初雨調蓄池,鋪設7.4公裡收集管道。未來,南湖北岸、東岸大型雨水箱涵中收集的雨水,將全部截流進入管道,經處理達標後入湖。
初雨廠項目土建結構工作人員林軼凡的工作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施工進度。他記得,初雨調蓄池全部為深基坑作業,基坑面積2萬平方米,由於臨近南湖,必須趕在汛期前封底。「3月底復工後,我們加班加點施工,很多都是大體積的混凝土澆築,機器連續澆築4天3夜。」最終,5月5日成功封底,避免了汛期強降雨耽誤工期。
12個排口生態改造完工
由於南湖內源汙染嚴重、透明度較低,工程建立水生態修復實驗基地,邊研究邊治理。
水生態修復實驗基地,主要通過水生植被重建和水生動物群落結構優化等方法,恢復南湖生態系統健康。目前,水生植物恢復示範區效果良好,水體透明度從之前的20多釐米,提升到如今的70多釐米。
項目總工劉律介紹,不同水域汙染成因不同,治理辦法也不一樣。可謂「因水施策」。水體生態修復工程分兩期實施,一期建設已完成,二期正加快實施。今年12月,將完成全湖65%面積的水生態修復工程,明年上半年水生植物種植完成。
圍繞排口生態改造,工程採用缸栽植物、生態浮床,既削減汙水中的營養鹽,又美化景觀。目前文治街、幸福閘、保利藍海郡等12個排口生態改造已全部完工。
南湖水質改善非一日之功
10月5日下午4時28分,南湖水環境智能化監管系統實時讀取水質數據。如文治街閘前水質為:溶解氧1.4mg/L,總氮0.76mg/L,總磷0.08mg/L。這是智能化系統工程實時為南湖「體檢」,保證入湖水質達標。
南湖水環境提升項目總投資25億元,其中初雨處理廠年底試運行。王偉華說,工程從2019年4月打下第一根樁起,歷經疫情、汛情考驗,非常不易。
「收集處理初雨,只是提升南湖水質的一方面,真正改善南湖水質,還要靠全面截汙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絕非一日之功。」王偉華說,能保質保量完工,讓工程儘早為南湖重現碧波發揮作用,是全體項目人員的共同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