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首個廚餘垃圾處理項目開工,可日產電量13.18萬千瓦
12月21日上午10點,濟南市廚餘垃圾處理項目在濟南市環境科技產業園(長清馬山鎮季莊村東北山峪)舉行正式開工儀式,這標誌著濟南市首個廚餘垃圾處理項目正式落地。項目計劃明年年底投入使用,每日可處理600噸,可產生電量13.18萬千瓦。
-
深圳市預計到明年年底日處理廚餘垃圾將達6000噸
深圳市預計到明年年底日處理廚餘垃圾將達6000噸北極星固廢網訊:12月16日,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為主題,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人大代表電視問政會。記者從會上獲悉,預計2021年底前,全市廚餘垃圾處理能力將達6000噸/日,未來有望達到7000噸/日,極大提升深圳市廚餘垃圾後端處理能力。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文智,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慶生,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羅莉出席活動。今年9月1日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實施,標誌著深圳市垃圾分類進入法治化新階段,成為每個市民的「必修課」。
-
今年底前南京廚餘垃圾日處理能力將達1650噸,可基本滿足現階段處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從南京市城管局獲悉,隨著一批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建成投用,今年年底前南京廚餘垃圾處理能力將達1650噸/日,可基本滿足現階段分出的廚餘垃圾的處理需求。丁家莊廚餘垃圾中轉站最近改造完成的棲霞區丁家莊廚餘垃圾中轉站,由智能化稱重系統、地磅數據辦公室、廚餘垃圾卸料大廳、中轉間和備用車廂對接平臺組成。
-
南京廚餘垃圾處理能力年內將達1650噸/日
11月1日起,該區收集的廚餘垃圾將在此中轉後再運往江北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 日處理能力年內將達1650噸廚餘垃圾:全市每天產生的都能「吃掉」
-
「大胃王」日「吞」廚餘垃圾150噸:看龍崗這家廚餘垃圾處理廠如何...
位於龍崗區平湖街道富安大道38號的廚餘垃圾處理廠,由深圳市微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微米生物)投資建設和運營,是龍崗區廚餘垃圾處理能力最大的項目,每天最高可「吃掉」150噸廚餘垃圾,且通過技術和工藝的創新,經過處理後的垃圾直接變廢為寶。
-
吞進去垃圾,吐出來肥料,戶部巷廚餘垃圾就地處理不過夜
廚餘垃圾環保處理間與周邊園林環境融為一體。記者譚德磊 攝長江網12月20日訊 吞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是肥料。在武昌戶部巷,一座現代化的廚餘垃圾環保處理間近日建成投用,通過垃圾分類,300多家商戶產生的廚餘垃圾不出戶部巷,採取就地回收、就地處理、就地轉化,循環再利用。12月20日,長江網記者來到戶部巷探訪。只見一座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的廚餘垃圾環保處理間位於長江大橋下的漢陽門公園休閒廣場,綠色、灰色的外牆裝飾與園林環境融為一體,如不走近細看,根本不知道這是一座廚餘垃圾環保處理間。
-
垃圾處理新探索!養蟲子吃廚餘垃圾,這裡的蟲子每天可吃掉2.5噸
交匯點訊 廚餘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各地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記者昨日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餘垃圾餵養黑水虻,探索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
藍德環保:厚積薄發 廚餘垃圾處理行業發展正當時!
北極星固廢網訊:近年來,中國城鎮化人口水平不斷提升,生活垃圾產生量日益增加。公開數據顯示,全國每年產生生活垃圾約3億噸;垃圾分類後,按廚餘垃圾佔生活垃圾30%計算,全國每年產生廚餘垃圾約9000萬噸,實際清運量約20萬噸/日。目前我國廚餘垃圾處理能力(含在建項目)僅為3.2萬噸/日,處置缺口巨大,處置能力及其短缺。面對如此大的產能缺口,企業該如何發力?
-
閃電記者探訪濟南唯一 一家餐廚廚餘垃圾處理基地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1日訊 在濟南,每天都有300多噸的餐廚廚餘垃圾產生,這些垃圾會被怎麼處理,怎樣才能變廢為寶呢?今天我們閃電新聞記者專程去探訪了濟南唯一 一家餐廚垃圾和廚餘垃圾的處理單位,濟南十方固廢處理有限公司。
-
垃圾分類有辦法!合肥全市規建5處餐廚和廚餘垃圾處理廠
在前端推進分類集中投放點建設之時,合肥在中端、後端設施建設方面全面發力,堅持一分到底,嚴防前分後混,打造垃圾分類全鏈條管理。夏澤義介紹,垃圾分類實行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為適應垃圾乾濕分離新形勢新要求,計劃改造提升6座垃圾中轉站,另選址新建3座,並增設廚餘專位、改造卸料槽、配備廚餘垃圾罐體等。在垃圾分類後端分類處理方面,合肥將提升對廚餘垃圾的處理能力。
-
...興寧區首個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試點有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吃的是廚餘垃圾 吐出來的是有機肥 興寧區首個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試點有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北極星固廢網訊: 吃進去的是廚餘垃圾,吐出來的是有機肥。今年,興寧區引進一臺廚餘垃圾處理設備和一臺廚餘垃圾粉碎脫水設備,以城區政府作為試點,在運行期間就地處理廚餘垃圾後產出有機肥,有效地推進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升了廚餘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
-
就地處理:「消化」廚餘垃圾的便捷之路
7月17日,昆明市城市管理局在呈貢區啟動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試點工作。昆明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趙志德表示,試點期間,各相關部門將監測試點項目大氣、水、噪聲等汙染排放指標,全程監控設備運行情況,收集相關數據指標,試點工作經驗將形成研究報告。北京市海澱區海澱街道蘇州橋西社區還探索用生物技術將廚餘垃圾變廢為寶。在小區停車棚一角,安裝了一座生物處理容器,裡面裝著數千隻名為「黑水虻」的小蟲子。
-
深圳加快建設廚餘垃圾處理設施
●鄧子良 蘇國銳垃圾分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今距離深圳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已過百日。良方既出,成效何如?12月16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人大代表電視問政會。多位市人大代表與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起直面問題,分別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等方面共同把脈,協力推動深圳垃圾分類治理。
-
防止垃圾分類「前分後混」!濟南已配備1891輛廚餘垃圾收運車輛,收...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1日訊 12月11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將於2021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進行介紹和解讀。「前分後混」是每個市民都比較關注的問題,法規實施後,全市範圍內將強制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是否會出現之前分好類,後面又出現混裝混運、混合處理的情況?主管部門又該如何避免「前分後混」問題?濟南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愛民在發布會上介紹,《條例》不僅對市民分類投放作出規定,更對分類收運、處理作出明確要求。下一步將採取有效措施,堅決杜絕混裝混運、混合處理的問題。
-
「大胃王」助力廚餘垃圾就地處理
在這裡,一臺佔地不大、「胃口」卻很大的方正機器,在等待著「投餵」。「很神奇,也很方便,以前這些垃圾都運走處理,現在就地分解,真是省了不少事。」負責打掃的環衛工人告訴記者。在現場,蔬果皮、菜幫菜葉等垃圾被眼前的「大胃王」吃掉後,不過4個小時,在高溫複合微生物菌的作用下,就會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和少量殘渣。目前,這臺智能化設備每天能處理新發地市場內約500公斤的果蔬垃圾。
-
2023年我國廚餘垃圾處理行業市場規模將達4000億元
中國生活垃圾逐年增長 廚餘垃圾佔大頭 2013-2018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量和處置量逐年增加,根據生態環境部2019年12月公布的《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 2018年,200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21147.3萬噸,處置量21028.9萬噸,處置率達99.4%
-
上海溼垃圾收集量增加 老港餐飲垃圾處理線正式「上班」首日就超量...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0月31日報導: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後,廣大市民垃圾分類熱情高漲,幹、溼分類一步到位,溼垃圾收集量單月翻番。10月31日,老港基地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餐飲垃圾處理線全量運營,處理餐飲垃圾500噸,超出設計日處理能力100噸,助力上海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置能力進一步轉型升級。
-
廚餘垃圾變身營養土
二裡莊社區設置廚餘「終」轉站在二裡莊社區南側的垃圾分類宣教廣場處,記者看到該廣場有一個垃圾分類驛站,設置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4個垃圾桶。二裡莊社區營造工作坊李紫瑩介紹,社區共設置5組以上四類垃圾投放點,16組以上「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垃圾桶。二裡莊社區還設置了一個廚餘「終」轉站,引進「廚餘垃圾資源化一體機」,該機器可以處理掉廚餘垃圾,產出營養土。「把可腐爛的廚餘垃圾投入機器進行堆肥,24小時能夠產生營養土,進行二次發酵後,可以用於屋頂花園種植。」李紫瑩說。
-
【盤點】818今年日規模2000噸及以上的垃圾焚燒項目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主要集中在600-1200噸/日的常規規模,1200噸/日以上規模的相對較少。上半年的垃圾焚燒市場表現也恰恰印證了薛濤院長曾在2019年固廢論壇上預測的「2019年是焚燒項目釋放(市場化)最多的一年,2020年可能是焚燒項目投運最多的一年。」「生活垃圾增量市場一線城市基本瓜分完畢,生活垃圾焚燒市場逐漸向三四五線城市下沉」。
-
賽罕區又一座廚餘垃圾處理站投入使用
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賽罕區不斷完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設備,規範生活垃圾收運工作。近日,賽罕區又一座分布式廚餘垃圾處理站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賽罕區共有3座分布式廚餘垃圾處理站,日處理廚餘垃圾15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