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文化類節目三大亮點:白酒、文物、真人秀

2021-01-09 騰訊網

文丨劉翠翠 來源丨影視產業觀察(ID:Film-TV_Observer)

在社會發展、國家政策、市場需求的多重影響下,文化類節目的熱潮從2017年延續到了2018年。回顧2018年的文化類節目,除了《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綜N代悉數回歸,也出現了《一本好書》、《上新了,故宮》等創新品類。與2017年相比,2018年文化類節目整體表現如何?有哪些共同點及差異化表達?招商情況是否有所改善?本文對2018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進行一次最全面的盤點。

文化類節目的熱潮仍在持續

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爆發與國家政策的調控不無關係,2018年政策導向仍在發揮重要作用。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 2018年作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廣播電視宣傳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在各項政策的作用下,2018年中國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近60檔,與2017年的50多檔相比有增無減。

作為國家級平臺的央視,這一年來在文化類節目方面依然保持著較高的產量和創新力度,收視和話題討論度兼具,並且有多個現象級節目輸出,對國內文化類節目的發展起到了標杆性作用。

從春節期間推出的《經典詠流傳》,陸續上新的《朗讀者2》、《信中國》、《中國詩詞大會》、《2018中國戲曲大會》、《謝謝了,我的家》,再到年末的《國家寶藏2》,央視的一系列文化類節目涵蓋詩詞、文學、戲曲、家風等多個領域。

一線衛視文化類節目的數量雖然有所減少,但節目質量都較為上乘,差異化表達越發明顯,《上新了,故宮》、《同一堂課》、《小鎮故事》等找到了文化類節目的新切口。與此同時,綜N代《漢語橋》、《非凡匠心2》、《中國故事大會2》、《閱讀·閱美2》等節目也在進一步擴大受眾群。

對於二三線衛視而言,從體量較小的文化類節目入手,突圍的可能性更高。2017年部分平臺憑藉文化類節目提高知名度後,2018年二三線衛視整體在文化類節目投入的力度更大。

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第二季回歸,河北衛視推出《中華好家風》、《中華好詩詞 大學季》,深圳衛視打造《一路書香2》、《圖鑑中國》、《詩意中國》,湖北衛視在《非正式會談》的基礎上推出了《非正式課堂》。可以發現,二三線衛越發注重文化節目品牌的建立,紛紛通過推出系列化節目的方式強化節目與平臺之間的聯繫,加深觀眾印象。

視頻網站今年也在文化類節目上持續發力,《一本好書》成為《見字如面》之後的又一匹黑馬,《圓桌派》、《一千零一夜》、《觀復嘟嘟》等品牌節目依然是主要的內容構成,《博物奇妙夜》、《你說的都對》等進一步豐富了文化類節目的表現形式。

文物題材成新秀,文化走出演播室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國文化類節目的創作有著極其豐厚的土壤,目前已被開發的領域只佔據一小部分。據統計,2018年文化類綜藝節目中歷史故事、文學、文物、文化交流四個題材佔比超過半數。與2017年相比,歷史故事和文學依然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與此同時,文物超過文化交流、詩詞、家風,成為第三大題材。

2018年文化類綜藝節目題材分布

2017-2018年文化類節目題材變化

從文物展開創作的文化類節目數量大增,與2017年末《國家寶藏》的出現有一定的相關性。《國家寶藏》首次將文物與綜藝形態結合,讓大眾接觸到國寶背後的守護者和歷史故事,一經推出便受到廣泛熱議。2018年《國家寶藏2》回歸,《贏在博物館》、《上新了,故宮》、《博物奇妙夜》、《華豫之門》等新節目都從文物入手,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

在政策引導下,以時代故事為題材的文化類節目數量也呈現出上升姿態,《美好時代》、《中國故事大會2》、《一張照片》、《圖鑑中國》等節目陸續出現。文化類節目題材扎堆的情況有所好轉,那麼在表現形式上又有怎樣的轉變?

據統計,2018年文化類綜藝節目以真人秀、談話、講述、誦讀四種表現形式為主。與2017年相比,答題這一形式不再一家獨大,表演和訪談佔比也有所下降,真人秀成為創作者新的發力方向。

2018年文化類綜藝節目表現形式分布

2017-2018年文化類節目表現形式對比

從去年的佔比10%到今年的15%,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開始走出演播室。《同一堂課》讓明星擔任老師到全國各地的小學實地教學,《上新了,故宮》走進故宮進行文創產品研發,《小鎮故事》前往中國12大特色小鎮感受風土人情。

包括《非凡匠心2》、《匠心傳奇》、《一路書香》、《遠遊48小時》等節目都採用了真人秀的方式讓明星們體驗文化。演播室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戶外場景則讓文化有了更大的表達空間,真人秀形式豐富了節目內容,也增強了觀眾的觀看興趣。

文化類節目如何實現口碑收視雙豐收?

被稱之為「清流」的文化類節目在觀眾口碑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豆瓣評分《朗讀者》第二季9.2,《國家寶藏》第二季9.4,《經典詠流傳》8.7,今年的文化類節目再次成為國產綜藝裡的佼佼者。

相對於豆瓣的一眾高分好評,文化類節目整體的收視表現相對不太理想。經統計,2018年播出的文化類節目中,平均收視率超過1的僅有《經典詠流傳》一檔,平均收視超過0.5的包括《信中國》、《非凡匠心2》、《朗讀者2》、《國家寶藏2》、《上新了,故宮》五檔節目。

部分文化類綜藝節目收視率

數據來源:csm52城

央視國家平臺的特殊屬性使其更易於與國家級資源和演藝圈一線明星建立合作,為其出品的節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賦予傳統文化獨到的表現形式,加上精良的製作和豪華的嘉賓陣容,央視出品的文化類節目吸引了最廣泛的收視人群。北京衛視在文化類節目方面的表現僅次於央視,《非凡匠心2》和《上新了,故宮》收視表現較為突出。

從這些口碑和收視都位於前列的案例,不難得出文化類節目叫好又叫座的關鍵,即為創新性。《國家寶藏》集結了9大博物館27件國寶,邀請明星守護人以舞臺劇的方式再現文物的前世傳奇,民間守護人對文物的今生故事進行解讀。

《經典詠流傳》將古典及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讓歌手用歌曲的形式演繹,使得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上新了,故宮》以近年來熱門的故宮文創產品為切口,將故宮未開發區域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網絡播出的《一本好書》,同樣採用了用舞臺劇演出書本內容的全新方式。有了創新的節目模式作為先決條件之後,再搭配上合適的演藝明星、文化名人,精良的製作工藝,使得這些文化類節目成功出圈。

綜藝節目的生命周期是個未知數,文化類節目的生命周期似乎更加短暫。網際網路時代內容更迭加快,觀眾審美易疲勞,模式沒有大幅變動的《朗讀者2》、《中國詩詞大會3》聲量都不及前作,同樣是朗讀形式的《信中國》也沒能成為現象級。新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整體表現比綜N代更為亮眼的情況,激勵著電視創作者們不斷探索。

如何實現商業價值依然是文化類節目的難題

不論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奔跑吧》這些衛視王牌節目,還是《偶像練習生》、《熱血街舞團》、《這!就是街舞》等近年來的網際網路頭部綜藝,招商金額都以「億」為單位,這樣的數據從未在文化類節目上出現。投資風險大、口碑高流量低等問題擺在投資方面前,如何實現商業價值是文化類節目一直以來的難題。

據統計,2018年播出的文化類節目中有52%沒有冠名,這一比例與2017年持平,「裸奔」依然是文化類節目播出時的常態。在獲得冠名的節目中,冠名商集中在酒類、服務型企業、食品、汽車行業。

2018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冠名商行業分布

相對於2017年汽車、醫藥、酒類冠名分布較為平均的情況,2018年文化類節目酒類冠名一躍而起,佔比達到了39%,《一本好書》、《百家講壇》、《非正式會談》、《中華好詩詞》等十餘檔節目均為酒類冠名,且多為國產白酒品牌。

一個酒類品牌冠名多檔節目的情況也多次出現,比如夢之藍在冠名《中國謎語大會》後,今年又冠名了《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2》,茅臺冠名了《信中國》、《匠心傳奇2》,貴州習酒冠名《一路書香2》、《梁知》、《華豫之門》三檔文化類節目。

相對於傳統的廣告營銷,目標受眾為中高端中年用戶的白酒品牌本身就十分注重文化營銷,比如茅臺的「國酒」文化、洋河的淮陽文化、水井坊的歷史街區文化等等。這些酒類背後的歷史故事、傳統工藝,都是中國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類節目的大熱讓酒類找到了新的品牌價值提升方式。雙方的目標受眾較為重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契合,冠名文化類節目使得品牌加深了文化標籤,進一步轉化為銷量。而汽車、教育、住房、旅遊等企業的目標受眾同樣是具備一定消費能力的人群,藉助文化類節目來塑造品牌內涵、提升品牌美譽度,是十分合適的選擇。

廣電總局11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節目製作和傳播機構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當二者發生衝突時,經濟效益要無條件服從社會效益」。

評價文化類節目最重要的指標,就是社會效益。即便沒有得到冠名和高收視,這些文化類節目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對於國民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審美的豐富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毋庸置疑。

2018年文化類節目整體呈現出正向的變化趨勢,題材扎堆、同質化的問題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在創新性探索和差異化表達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2019年是建國70周年,從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目前已經公布的編排來看,文化類節目的數量依然呈現上升趨勢。

《上新了,故宮2》、《非凡匠心3》、《同一堂課2》、《一本好書2》等口碑節目都將悉數回歸,《墨香中國》、《中國好詩歌》、《少年國學派》、《國寶有腔調》、《最想上的課》等新節目也都在計劃當中。文化類節目依然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希望2019年文化類節目能探索出更多創新的表達方式,讓觀眾得到感官和精神的雙重享受,也實現自身口碑和收視的雙豐收。

相關焦點

  • 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口碑排行榜
    回顧2017年的電視綜藝圈,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爆發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
  • 【臨夏文物春秋】 中國三大玉系之一:齊家文化玉器賞析
    玉器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含義。早在青銅器出現之前,華夏先民就已經開始雕琢各種玉器,並將玉石為財富的象徵與神聖的器物。一、齊家文化與齊家玉器齊家文化是我國黃河上遊重要的原始文化遺存之一, 因1924年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首先發現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共發現遺址350多處。
  • 遇見文化類綜藝節目,遇見天壇.丨深看片
    《遇見天壇》,北京衛視繼故宮後推出的又一文化類節目,揭秘天壇專屬的歷史,講述獨屬天壇的人文故事。「文化類+真人秀」的融合表達,在後期全流程的製作過程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層次思考。祈年殿、圜丘壇,還是神樂署、齋宮,凡是天壇的標誌性建築,深井冰兒們不僅會大量查閱相關的文物史籍資料,而且會前往實地,親自感受了解這些有著悠久歷史建築的前世今生。    同時,團隊會參與劇本創作會、提前了解節目內容,也會參與預錄,以透徹了解每一期節目想要傳達的內容,確保後期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的放矢。
  • 《朗讀者》第二季深耕打撈時代故事,文化類綜藝節目還能釋放多少能量?
    文| 吳悅  編輯| Grace 回顧2017年開春的電視螢屏,文化類綜藝節目獨佔鰲頭。
  • 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成為當前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從融匯古今到跨界創新 文化類節目如何常做常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節目創作的一座富礦,關鍵在於是否具有獨到的眼光和發掘的功力。」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任編輯閆偉在接受人民網文娛部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對文化的開發還只是冰山一角,文化類節目應該繼續找尋自己的差異化發展之路。串聯古今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紫禁城幾何中心點是哪裡?千歲文物「老前輩」有哪些故事?
  • 大陸真人秀節目路在何方?
    從最初的山寨國外火爆的真人秀節目到直接引進國外熱播版權,從歐美到韓國市場的優秀真人秀節目,大陸各大衛視是爭相砸錢,更令人無語的是,往往是一家衛視引進成功,這一年電視上基本就都是山寨了。有報導稱,由於《爸爸去哪兒》的意外走紅,2014年電視屏幕上將有十幾檔親子類節目。一邊是瘋狂的「拿來主義」,一邊卻是廣電總局限娛令的又一次升級。
  • 2018年十大衛視203部綜藝節目,三大趨勢熱點都在此
    經過17年的低迷,衛視卷土再來,保證各自王牌節目同時,18年勇於開闢更多創新節目帶。從五大衛視匯總來看,大部分周末季播節目是延續17年表現較好的綜N代。在新節目開發中,各個衛視都大多聚焦舞蹈、科創、文化類節目。湖南衛視18年保留了兩檔重量級音樂節目,以及兩檔今年表現較好的慢綜藝和《真正男子漢3》。新節目中,《全民大偵探》作為《明星大偵探》衛視版獲得眾多關注。
  • 從融匯古今到跨界創新 文化類節目如何常做常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節目創作的一座富礦,關鍵在於是否具有獨到的眼光和發掘的功力。」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任編輯閆偉在接受人民網文娛部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對文化的開發還只是冰山一角,文化類節目應該繼續找尋自己的差異化發展之路。串聯古今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紫禁城幾何中心點是哪裡?千歲文物「老前輩」有哪些故事?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與您相約,央視用文化類節目引領綠色螢屏
    不得不說,這兩年文化類節目一直備受關注和矚目,堪稱文化發展大年。尤其是對於國內原創節目而言,文化+的模式無疑成為一種更貼合中國特色的節目創新途徑。以相對輕鬆的綜藝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對於當下的廣播電視節目創作者來說,具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今年6月20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其中包括1個廣播節目和9個電視節目。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創新創優節目名單中,文化類節目成為絕對的主角,諸如大家熟悉的《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
  • 2020年待播養成類綜藝一覽
    傳媒內參導讀: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或將有超過15檔的養成類節目播出,本文梳理匯總了2020年待播的養成類綜藝。 來源:傳媒內參-指尖綜藝榜 近幾年,隨著國內偶像行業進入一片藍海,養成類綜藝成為了綜藝市場的寵兒。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裡子」(圖)
    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際,《上新了·故宮》再度回歸。持續推出有熱度的文化節目,引領大眾探索歷史秘密,破解文化密碼,節目一播出便迎來同時段同類型綜藝節目收視雙網第一的開門紅。第三季仍然沿襲前兩季的風格,由故宮新品開發員帶領大家尋奇探寶,在千迴百轉中揭開故宮的神秘面紗。
  • 文旅類節目成觀眾「新寵」,旅行類綜藝藉助文化回溫
    這些節目往往削弱了以往明星旅行真人秀中過度娛樂化的內容,大都從傳統文化、歷史古蹟中尋找靈感,並憑藉著節目中透露的文化深度、人文關懷與情感治癒,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同時,在2014年後,戶外真人秀井噴式增長,以明星為主角的旅行真人秀也在國內逐漸流行開來。 這一階段,旅行類綜藝的賽道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擁擠。如湖南衛視《花兒與少年》,東方衛視的「花樣系列」,浙江衛視的《一路上有你》《西遊奇遇記》,江蘇衛視的《前往世界的盡頭》以及騰訊視頻的《閨蜜的完美旅行》等,一眾節目都是在「明星旅行」這個主題下做文章。
  • 綜藝市場迎來上新潮,《上新了·故宮2》《追我吧》等節目正面交鋒
    接下來,不少綜藝也即將上新與觀眾見面,給人一種目不暇接之感,僅在11月8日當天開播的綜藝節目就多達四檔,譬如文化創新類真人秀《上新了·故宮》第二季、夜晚城市實境追跑真人秀《追我吧》、國內年輕演員片場生存真人秀《演技派》和推理綜藝真人秀
  • 中國網推出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
    中國網推出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 2020-07-16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摘要:我國的文化類節目雖然有不同主題,但目前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文化類節目應該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文化評析】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 這個經營類綜藝真人秀節目,終於不再像過家家
    除了直播能帶貨(如李佳琦),綜藝真人秀節目如果編排的好,其帶貨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其實不比個體網紅差,發揮好明星團體作戰的營銷術,其節目IP、衍生品開發,品牌經營可以大做文章。,將具體經營業務交給節目組後勤,一個合夥創業類的噱頭節目就完成了。
  • 看內地真人秀節目23年變遷
    而我們那個時候還沒跟老外學到真正的精髓,只是照貓畫虎,結果節目編出來以後非常非常粗糙。紀錄片不是紀錄片,遊戲不是遊戲,變成了一個四不像,觀眾自然就不適應了。」冷凇說道。「超女」模式或者說是《美國偶像》這種真人秀的成功,就是讓全民參與到造星的過程中來,你的投票決定了這個年輕人將來的路能走多遠,支持不同的選手還成了大家交流和拉進距離的一種手段,這些都是選秀節目能突然爆紅的原因。也許你會好奇,「超女」當時為什麼自己造了一個「選秀節目」的概念,而沒有用國際流行的「真人秀」這個說法?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作為央視的原創型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自2016年播映以來,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以廣播電視為傳播媒介,極大地拉近了觀眾與中華古典詩詞的距離,打破了人們討論起詩詞而聯想到「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固有印象。詩詞藝術源遠流長,昔日的珍寶在若干年後因融入電視文藝的娛樂形式而再次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