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從小被教育知足常樂的魯濱遜,並不滿足現狀,他想要探索海外的世界,可是就在出海之後,遭遇了海難,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艱難求生,最終收穫了財富。
魯濱遜·克魯索的故事看似是一個美好的結局,但在獨自求生當中,他要面對無止境的絕望,雖然《魯濱遜漂流記》只是一本小說,但是有一個中國人,創造了魯濱遜一樣的奇蹟,他在大海上獨自求生133天。
他叫潘濂,1918年,潘濂出生在海南的一個農村,父親是走街串巷的武師,從小潘濂就跟著父親打好了武學底子,1936年,各地風起雲湧,本來打算參軍的潘濂,被父親帶到了香港。
潘濂為了生活下去,在「坦達」號輪船上當學徒,3年後,太平洋戰爭前夕,潘濂跟英國船隻「貝洛蒙」籤約,當了一個侍應生,合同期為3年,3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斷,剛好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和德國戰線一直都是在陸戰,但英德都需要海上補給線,貝洛蒙承擔了一次運輸任務,1942年11月23日下午2點,北洛蒙行駛到亞馬孫河口,可是北洛蒙不走運,碰上了德軍U-172潛艇。
貝洛蒙並不是作戰性戰艦,它輕易被兩顆魚雷擊中,就在船體下沉時,潘濂穿上了救生衣,果斷的跳海,船體隨之爆炸,船上55名船員大部分遇難,潘濂被爆炸所波及,他昏迷了過去。
等他醒來時,船體殘骸已經消失了,這意味著他漂流了很久,潘濂在海上又漂流兩個小時,他發現了一艘「井」字形的木筏,木筏有兩個金屬箱,一塊帆布,他在金屬箱當中找到了140升的淡水,以及巧克力、罐頭、手電筒。
雖然食物不多,但足夠他維持一段時間了,淡水是大海上維持生命的根本,好在夜間有短暫的降水,木筏旁邊長了一些甲殼生物,吸引了很多的小魚群,潘濂就用捕捉小魚群維持最基本的食物。
但茫茫大海當中,並非都是一帆風順的,一場風暴襲擊了木筏,雖然僥倖活了下來,不過淡水和食物損失很大,為了補充食物,他將手電筒當中的彈簧取了出來,做出了魚鉤,又找來了纜繩,他將僅剩的魚肝當做誘餌。
誰知道過重的血腥味,引來了一隻鯊魚,這是一條小鯊魚,只有幾英尺長,經過一番搏鬥,他將鯊魚拖上了木筏,用一些鐵皮切開了鯊魚,由於沒有淡水,他只能喝鯊魚血止渴,由於魚腥味太重,他就將鯊魚肉曬乾。
就這樣在海上漂了133天,快要到岸的時候,他發現海水的顏色變了,1943年4月6日,他抵達了巴西海岸,巴西漁民將他救了起來,送到了巴西貝倫市,在醫院接受治療,4個星期後,在英國領事館的安排下,他回到了英國。
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聽說了他的事跡之後,授予她大英帝國勳章,不過根據潘濂回憶,他在大海遇到了兩次逃生的機會,先是一艘貨輪,第二次是美國海軍偵察機,美國人看到他了,但由於他是中國人,就離開了。
他掉入大西洋133天,救援隊見他是中國人淡漠離去,最後咋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