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11月16日援引印媒消息,最近印度又推出了一項2萬億盧比的項目,涉及到11個行業內公司。至今印度為刺激經濟,已經撥款30多萬億盧比,這幾乎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15%。
日前《印度時報》發表文章,對印度這種試圖複製中國"產業革命"的方式予以了批駁。印媒認為,這樣照搬的風險很大,因為印度不是中國。
無獨有偶,最近印度在軍事上也要進行大刀闊斧般的改革,將在2022年重組5大戰區司令部,針對其鄰國的意味,可謂不言自明。不過一系列這種"中國行我也行"的想法付諸實施,有那麼容易嗎?
在軍事領域上,印度的這種5大戰區的劃分,還需要面對2大問題。印度三軍間的資源競爭和辦事效率,以及將觸碰到印度軍方高層利益等選項,這些擺在印度軍改面前,可謂是阻力重重。
而在經濟領域上,印度恐怕更將不能得償所願了。印媒結合歷史認為,此前印度的具備競爭力的公司,往往目光短淺,導致無法同國外同類型產品有效競爭。這也是印度長期對本國施行貿易保護措施,打造出"溫床"招致的結果。
如今印度更是將這種行為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抵制鄰國製造的口號可以說是層出不窮,顯示出印度已經又在重走老路。
另外,出於現實考量,這種簡單的複製鄰國模式,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西方制裁。
印度的諸如基建、遠期規劃等方面,並不允許印度簡單照搬他國模式就完了,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資源整合,以及在未來規劃上的確定性。
最近歷時8年談妥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給相關15個國家帶來了經濟增長的希望。不過印度方面的態度一變再變,最終選擇了退出,並且鐵了心要一路走下去。
有專家表示,印度如今選擇走的這條道路,短期內雖然能避免陣痛,但是長期來看,損失會更大。而這種應該模仿鄰國加入RCEP的方式,印度卻是視而不見,因為擔心加入RCEP帶來讓本國"受傷",還要在經濟領域繼續高舉保護主義大旗。
而作為在軍事領域上施行"萬國造",以及在武器發展上比肩鄰國的印度,為何在經濟領域上,反而失去了向他國學習的決心和魄力呢?
編輯:王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