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印度自以為把準了中國的脈 所以敢咄咄逼人

2020-12-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劉宗義:印度自以為把準了中國的脈,所以敢於咄咄逼人)

今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卻也是兩國關係的多事之秋:6月15日,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蓄意越線發動挑釁,造成流血衝突。8月29日,印軍再度非法越線,進入中印邊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9月7日,印軍再度對前出交涉的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9月8日,印度陸軍竟然發表聲明,反誣解放軍先開槍。

印方屢屢挑釁,背後有著怎樣的戰略考量?我們是否低估了印度的戰略野心?就相關問題,觀察者網專訪了剛從中印邊境地區調研返回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

觀察者網:近期,印軍多次在邊境向我軍發起挑釁。您剛從邊境地帶調研回來,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在調研過程中的見聞和了解到的情況?

劉宗義:因為形勢比較緊張,我們沒有到最前線去,只了解了一些基本情況。在亞東、吉隆,我們都到了海關。在普蘭,離強拉山口大概還有幾公裡的樣子,我們就停下了。班公湖地區我們沒有到達。

在亞東,我們的海關是在下邊,對面的山頭上三面環繞的都是印軍的碉堡,每隔10米、20米就有一個,所以我們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過去,印軍在前線採取的一直是「蠶食政策」,不斷蠶食我們的土地,佔領戰略制高點,所以中印邊界一線,幾乎所有的戰略制高點都是被印度控制的。

這一次,我們在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稍微採取一點強硬的反制措施,印度就指責我們在「侵略」。西方輿論也是這樣,實際上對我們非常不公平。印度有這種行動已經幾十年了,西方一直是睜一眼閉一眼,我們中國稍微採取一點反制措施,他們就大肆指責。

過去,我們為了維護兩國關係的大局,給自己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堅持以和為貴、協商解決。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印度國內和西方都認為中國忍氣吞聲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狀態。他們認為在任何涉及領土邊界的問題上,中國就不能反抗,只能任人宰割。這也讓印度繼續步步緊逼。這種情況讓人非常憤懣。可以說,現在中印出現對峙和流血衝突,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形勢造成的,而是多年積累的惡果。

原先在典角這個地方,在我國領土範圍有一個溫泉。附近的邊民可以去泡溫泉,牲畜身上有了疾病,比如說長了癤癬,也可以趕去泡一泡。現在溫泉完全被印方控制住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及時的反制,久而久之就受制於人了。

現在邊民們的生活也很艱難。年輕人基本上沒有動力像那些五六十歲的老年人去積極地守邊、反蠶食。因為作為普通民眾來說,他們守邊就意味著要把自己的牲畜趕上高山牧場,在這樣的條件下,牲畜很容易死亡,可他們卻得不到什麼經濟補償。此外,我們一線的一些基層幹部,他們也要經常巡邊,條件也非常艱苦。

西藏軍區某團的巴弄卓康哨點 圖自西藏軍區微博@高原戰士

觀察者網:最近,印度防長辛格宣稱,為應對中國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印度已將印中邊界地區的重要道路和橋梁修建的預算增加了一倍。印方在邊界大搞基建、不斷擴大兵力等等操作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對於辛格的表態,您怎麼解讀?

劉宗義:印度已經把邊界地區的基建作為一個重要任務來完成。這些年,印度為什麼頻頻和我們中國發生邊界對峙?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他們的基建能力在大大提高,使得他們能到達更多過去到不了的地方。特別是2014年之後,印度在邊界地區的基建發展很快,甚至有的時候他們白天不修路,晚上偷偷修,一天能修一兩公裡。

這次邊界對峙發生之後,因為印度在拉達克地區的道路交通設施非常差,在大雪封山之後,有半年的時間是沒法輸送物資的,這形成了它的一個軟肋。特別是這次對峙如果拖下去,拖到冬天的話,他的這種弱勢就非常明顯了,所以他們現在非常著急,想要大力推進邊界地區的基礎設施,與中國抗衡。這已經是印度的既定政策,所以辛格的表態一點兒都不令人奇怪。

觀察者網:針對近期的邊境衝突,很多專業人士都對印度的意圖進行了分析。印度戰略界為什麼覺得自己一定能在衝突中佔得便宜?

劉宗義:印度覺得自己已經緊緊把住了中國人的脈,並且把得很準。他們認為中國為了維護大局就不敢反擊,只能忍讓。特別是在目前的國際背景下,中美戰略競爭正在進行,所以印度認為這是一個天賜良機。

2017年洞朗對峙,印度人得了好處。他們實際也希望這次中印在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的邊界對峙能再次上演洞朗對峙那種結局。他們的預判就是中國人不敢交火,只能和平解決。

印度從1962年開始,就在認真地研究中國。2014年莫迪上臺之後,莫迪政府特別希望能夠按照他們的意圖解決邊界問題,所採取的手段就是不斷在邊界地區推行「前進政策」或「攻勢防禦」政策,進而向中國施壓,希望中國就範。

就像5月初,對峙剛開始的時候,印度當時說一切局勢都在掌控之中,雙方可以和平解決目前的狀況。但是到了6月15日,印方吃了虧,他就不願意和平解決,開始不斷向中國施壓。到了八月底,他又佔了便宜,就又宣稱想和平解決了。

觀察者網:在您的判斷中,印度的戰略目標到底是什麼?現在中國已經走出了疫情,印度卻因抗疫不力深陷其中。在軍隊中,也有近2萬人感染病毒。疫情會迫使印度調整戰略嗎?

劉宗義:不太可能,因為抗衡中國已然成為印度的既定戰略。而且在抗疫上,印度已經是破罐子破摔的感覺了。

我們要看到這種既定戰略的形成,與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情緒是息息相關的。特別是2014年莫迪上臺以後,印度人當時感覺非常良好,覺得自己迎來了獨立之後的第三個強盛期。第一個是尼赫魯時期,第二個是英迪拉甘地時期。他們認為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可以實現崛起,成為與中國、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而莫迪也希望解決與中國的邊界問題,然後調轉槍頭,集中精力收拾巴基斯坦,實現南亞獨尊的地位,進而將其戰略重心向印度洋方向轉移。在印度看來,印度洋是21世紀的全球戰略樞紐。

於是我們就看到,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度前夕,邊界地區就曾突發對峙。莫迪總理當面向習主席提出要恢復核定實控線。2015年5月,莫迪訪華期間,邊界爭端尤其是實控線問題成為印度各大媒體報導的重點,印方希望中國能夠「打破常規」,與印度解決邊界問題。所謂「打破常規」就是中國讓步。之後在2017—2019年,邊界上都發生過對峙。印度就企圖通過這樣的施壓,迫使中國按照他的意圖解決邊界問題,或者至少是把實控線先確定下來。實際上實控線確定了,基本就劃定了邊界,然後他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巴基斯坦,把它的戰略重心、主要資源集中到印度洋,從印度洋上截住中國,控制中國的生命線。

當然,印度也認識到他的經濟水平是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因為莫迪政府採取的經濟政策都是急功近利的,他希望能超越中國,但事實上他是通過不斷誇大GDP,來向世界炫耀印度所謂的經濟成就,但實際上印度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很大的問題。

2019年莫迪第二任期開始後,,印度進行了局部戰略的調整。比如在克什米爾,推行宗教民族主義政策。實際上在印度軍隊裡邊,深受RSS這些極端民族主義組織的影響,很多的高級軍官都跟RSS走得很近。並且在邊界問題上,印度一直以對華領土方面的蠶食,所取得的成果,作為考核標準,將之與前線部隊的獎懲和軍官的升遷緊密掛鈎,造成的結果就是印軍在邊界上一直咄咄逼人。同時印軍內部也有一些民族主義分子,可能是不受印度政府約束的,他們聽從的可能是RSS的指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也很難搞清楚。

海拔最高的秋迪檢格拉哨所的邊防官兵,負責監視班公湖北岸

觀察者網: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有什麼反制措施?

劉宗義:具體有很多可行的反制措施,但關鍵是要下一個決心。現在,印度和美國已經籤訂了幾個軍事條約,也形成了事實上的軍事同盟。我們無論怎麼拉攏印度,都拉不住了。在目前這種狀況下,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美印同盟,轉變對印戰略。

現在印度已經打破了中印關係當中的許多共識,比如中印之間曾經有過默契——領土邊界糾紛和政治上的糾紛不能影響雙邊經濟合作,但印度已經自動把這個共識給打破了。從2019年退出RCEP就可以看出,印度已經下定決心了。現在印度的策略是中印之間不開戰,但在經濟、外交、民間交往上,不斷衝破中印之間的共識,不斷向中國施壓,並且採取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在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的挑釁當中,印度往往是走在最前面的。

第14屆東亞峰會在泰國曼谷召開(圖/新華網)

當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的時候,印度一開始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連棉紗都不向中國出口。四月份,又以所謂的「機會主義收購」為由,禁止中國在疫情期間對印度企業進行投資、收購。此外,印度還遊說在華跨國公司將產業鏈和價值鏈轉移到印度,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去中國化」。可以說,在遏制中國這件事上,印度是引領「潮流」的。

隨著印度國內疫情爆發,決策精英們就已經認識到,印度的崛起進程可能會因為疫情而被打斷。而在他們的認知裡,疫情是從中國開始的,甚至是「中國製造」的。所以很多印度決策圈的精英開始辱罵中國,惡毒地攻擊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抗疫模式。甚至連顧凱傑和班浩然這些「知華派」都在攻擊中國,把中印之間的矛盾上升到一種意識形態的高度。

我們可能會考慮現在面對的主要壓力是美國而非印度。但實際上印度和美國已經成為一體,在有些方面,印度甚至還走在美國前面,成為反華的急先鋒。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吳立群 責任編輯:吳金明_NB17976

相關焦點

  • 印度專家:領先中國30年,在中印度留學生:100年也趕不上中國
    印度專家:領先中國30年,在中印度留學生:100年也趕不上中國。這很顯然是兩種完全背道而馳的觀點,基本上是朝著兩個極端走的,那麼為何會產生這樣大的差距呢?其實就跟他們獲取信息的來源是有很大關係的。在印度國內,基本上不管是媒體還是大眾的普遍認知裡,中國都是比印度要落後的,所以這印度專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而這個在中印度留學生則完全是從兩個國家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當然他所比較的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
  • 井底之蛙自欺欺人:印度專家稱「中國落後印度30年」,當真如此?
    印度與我國接壤,因此印度和我國有很多地方比較相似,比如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而且印度和中國一樣,同樣都屬於人口大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人會把印度和中國放在一起比較。01其實中國和印度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曾經有一位印度專家大放厥詞,認為中國如果想要趕上印度,起碼還需要為此努力30年。
  • 外交部:咄咄逼人不是中國的傳統,國強必霸不是我們的選擇
    中國外交官在全世界採取「強硬策略」,這損害了中國自身軟實力。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趙立堅:我注意到有關報導,據中方了解,有關報導不實。我們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加方多次表示將以科學和證據為基礎同國際社會合作抗擊疫情。   關於就疫情應對工作進行評估問題,中方已多次闡明立場,我不再重複。關於中國外交政策,咄咄逼人不是中國的傳統,國強必霸也不是我們的選擇。
  • 敢戰方能止戰?面對咄咄逼人的印度,為何巴基斯坦敢於亮劍?
    因為英國殖民者按照宗教信仰將英屬印度分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所以兩國從建國的那一刻開始,就是不共戴天的宿敵。因為核武器這種毀天滅地的大殺器,一旦率先使用必然成為眾矢之的,屆時不用巴基斯坦出手,其他擁核國家就把印度給錘死了。所以,巴基斯坦之所以敢於和印度硬剛,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印度沒有那麼剛,再加上巴基斯坦雖然實力遠不如印度,但卻也有幾大優勢,這就更註定了巴基斯坦可以和印度纏鬥下去。
  • 美帝都忌憚中國,印度為何卻要挑戰中國?真不知天高地厚
    印度陸軍參謀長(相當於陸軍司令)納拉萬在向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匯報時表示,印度軍隊已經在中印邊境實控線做好充分準備,正在為長期活動堅守。報導稱,就在印度國防部長聽取陸軍司令匯報實控線沿線情況時,印度空軍飛機和直升機也在列城出動。人們不禁感到疑惑,抗美援朝戰爭後連美國都忌憚中國,為何印度卻敢挑戰中國?
  • 中國行我也行?模仿解放軍5大戰區還不夠,印度又自以為是出新招
    據環球網11月16日援引印媒消息,最近印度又推出了一項2萬億盧比的項目,涉及到11個行業內公司。至今印度為刺激經濟,已經撥款30多萬億盧比,這幾乎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15%。 日前《印度時報》發表文章,對印度這種試圖複製中國"產業革命"的方式予以了批駁。
  • 印度有世界最大雕像,花費上千噸青銅,印度專家:全是中國製造
    這個雕像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雕像,雕像的人物以印度的獨立領袖帕特爾為原型。而這個雕像的高度,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82米高,就連中國的中原大佛,也達不到這個高度。
  • 中醫脈診傳承創新,脈之語攜手多位專家精準「號脈」
    「中醫脈診與人工智慧研討會」,多位脈診專家齊聚一堂共襄盛會,共同探討脈學生命之語言,分享脈診經驗和眾多案例,讓更多人「知脈、察脈、把脈、言脈」。中醫脈診在歷史上曾流傳到日本、印度、歐洲,中世紀阿拉伯的醫聖阿維森納,在其著作《醫典》中就引用了王叔和《脈經》中的很多文字。高益民教授強調,脈診的意義不僅在於國內,更是一種世界性的診斷手段。活動中,世中聯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壽氏脈學專家壽小雲指出,受西化思維的影響,中醫四診服務陣地逐漸萎縮,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中醫的鼓舞下,已有逐漸復興的跡象。
  • 印專家:將替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印媒:中國具有印度所沒有優勢
    印專家:將替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印媒:中國具有印度所沒有優勢。印度同樣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印度對於發展工業其實一直都很有信心,所以這個印度專家才覺得印度也同樣能走和中國相似的路子,發展成世界工廠。    但是真的那麼容易嗎?
  • 打「臺灣牌」,印度會走多遠?中國專家提針鋒相對「反制牌」
    不過,據印媒22日報導,印度政府目前無意同臺灣啟動貿易協定談判。在中印邊境局勢緊張的背景下,印度一些媒體和所謂專家學者公然為「臺獨」言論張目,不斷攛掇政府「突破底線」,背後推動因素很多,也對中印關係造成負面影響。不過,專家認為,印度政府目前還是清醒謹慎的,知道「紅線」所在,而且中國有的是針鋒相對的「牌」可打。
  • 中國手機在印度發售幾分鐘內被搶光 印專家:抵制呼聲沒啥影響
    海外網6月22日電 近期,印度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股要求抵制包括智慧型手機在內中國產品的呼聲。然而印媒指出,「抵制中國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上周,一款中國手機在印度網上平臺開售後,短短幾分鐘內就被搶購一空。
  • 印度專家誇下海口:只要中國發展停下一步,本國就反超成亞洲第一
    這個國家就是印度,近幾年來,印度的發展還是挺不錯的,而且至今發展的勢頭依然較為迅猛,其發展速度已經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在2018年時,印度GDP總量為185.77萬億盧比,位居世界第七。不過正是這種快速的發展,讓印度本來就迷之自信的態度更加強烈,甚至認為超越中國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 印度專家:中國難道是「人傻錢多」?他們花150億幫鄰居修核電站
    當然,這還是因為中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迅速,我一直都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同樣的,我們現在也能感受到中國科技在世界上有怎樣的影響力。隨著我國的科技的發展,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尤其是基建領域,中國帶來的統治力無疑是非常恐怖的,中國是世界上基建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一點就連美國也無法反駁,正因為中國的基建實力強大,所以世界上有很多的國家都有求於中國基建。
  • 英國專家:印度女性若被允許移民中國,我敢說至少有3億人想去
    ——《耳光》這句始終縈繞我腦海的臺詞來自印度電影《耳光》,一部上映便引起印度女性無限共鳴、甚至於發起女性運動的獲獎電影。而當它的片源引進中國時,沒想到中國觀眾無一例外的表示吃驚與憤怒。這是為何?當然平時生活中兩個人也很甜蜜,不像以往印度電影中壓抑和灰暗的家庭氛圍。女主角在夫妻生活中儘量表現得賢良淑德,把老公和婆婆的日常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所以婆婆也待女主角十分友善,一如親生女兒。如今老公又升職,他們一家即將定居倫敦,一切事務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 印度學者:中國和印度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近年,印度人在印度國家的一個著名的論壇上,提出了一個讓中印兩國國民都十分好奇的問題:「中國和印度差距到底有多大?另有印度專家回應到:中國至少要30年才能趕上印度。」 引起網友一片譁然。
  • 敢吞併錫金的印度,為什麼不敢吞併孟加拉?
    當年中國軍隊快要打到新德裡時,劉少奇主席說,打住,打住!如果我們殖民印度,中國將要亡國!劉主席是什麼意思?因為中國當時本身是個窮國,人口又多。如果吞下一個更窮人口同樣多的國家,中國將會被它拖死,民族屬性也有被反同化的危險。
  • 印度為何不敢吞併不丹王國呢?
    最典型就是南亞小國,印度那麼強大,可以說隨時可以吞滅。但是在滅亡錫金王國後,為何印度至今不敢吞滅不丹王國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五個字。我們知道,在大英帝國的印度殖民地時期,幾乎整個南亞,還有緬甸都是英屬印度的。正是基於此,印度獨立後,就一直耿耿於懷,認為南亞都應該是自己的。所以從獨立之後,那是無時無刻不想將南亞小國給滅了。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專家:「中國居民的消費率僅有39%,而在印度為66%
    曹德旺曾經講過:「中國雖然有14億人口,但只有2億的人有消費能力」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專家陳彥斌認為:「中國居民的消費率僅有39%,而在印度為66%,巴西則是68%」,究竟原因在哪裡呢?黃奇帆一語道破「都是這30億惹的禍」
  • 印度專家:中國跟我們一樣也開始限電,就這還自稱是「發電大國」
    印度專家:中國跟我們一樣也開始限電,就這還自稱是「發電大國」!印度大家都很熟悉,印度跟我們一樣都是人口大國也是文明古國,但是你們不知道的是,印度是一個用電窮國,在印度,停電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尤其是一些發展比較落後的地方。
  • 印度專家不解:為什麼中國高鐵耗巨資建那麼多橋梁,卻不走地上?
    引言:「印度專家不解:為什麼中國高鐵耗巨資建那麼多橋梁,卻不走地上?」歡迎收看本期本期內容,小編在此感謝觀眾大大們的賞臉,小編致力於傳播最優質的旅遊內容,讓你足不出戶,看遍世界!高鐵名氣雖大,但是有一部分群眾就提出了自己的不解,就比如以為印度專家就提出,為什麼我們國家要耗費巨資把高鐵線路都修建在橋上呢?建陸地上不是更省錢嘛?還表示我們中國就是人傻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