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2021-01-18 中國科學院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2018-02-09 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傳統矽基半導體器件的小型化進程逐漸接近其物理極限,尋找新的材料、發展新的技術使器件尺寸進一步縮小仍是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傳統矽基場效應電晶體要求溝道厚度小於溝道長度的1/3,以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但受傳統半導體材料限制,溝道厚度不能持續減小。近年來,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來構造短溝道電晶體器件已經成為一個前沿探索的熱點課題。二維材料因其達到物理極限的厚度成為一種構造超短溝道電晶體的潛在材料,理論上可以有效降低短溝道效應。但構造一個真正的三端亞5納米短溝道場效應電晶體器件來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還存在技術上的挑戰。

  針對如何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構築短溝道電晶體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07組博士研究生謝立等在研究員張廣宇、時東霞的指導下,針對器件結構中的溝道、電極、及柵介質等幾種核心材料,設計了一種基於全二維材料構築的新型短溝道電晶體器件。針對接觸電極材料,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發展了基於晶界的刻蝕和展寬技術製備出石墨烯納米間隙電極,間隙尺寸在3納米以上可控。利用幹法轉移技術將作為溝道材料的單層二硫化鉬,與作為柵介質材料的少層氮化硼依次進行疊層,構造出具有一系列不同溝道長度的單層二硫化鉬場效應電晶體器件,最小溝道長度為~4納米。利用石墨烯作為電極和二硫化鉬接觸具有兩方面的優點,即極低的接觸電阻和極弱的邊緣效應,從而達到電場對溝道載流子的高效調控。器件的電學測試結果表明,當溝道長度大於9納米時,其關態電流小於0.3pA/µm, 開關比大於107,遷移率可達30cm2V-1s-1,亞閾值擺幅~93mV·dec−1,漏致勢壘降低<0.425V·V−1,短溝道效應可以忽略;當溝道長度低至4納米時,短溝道效應開始出現但仍較弱。此外,這種短溝道器件可以承載超大電流密度大於500µA/µm,為目前報導的最高值。該研究利用全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場效應電晶體器件,驗證了單層二硫化鉬對短溝道效應的超強免疫性及其在未來5納米工藝節點電子器件中的應用優勢。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

  論文連結 

  

  a,MoS2超短溝道器件頂柵結構側視圖;b、c,9nm短溝道器件輸出、轉移特性曲線;d,4nm短溝道器件轉移特性曲線;e,器件性能隨溝道長度變化的關係。

  傳統矽基半導體器件的小型化進程逐漸接近其物理極限,尋找新的材料、發展新的技術使器件尺寸進一步縮小仍是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傳統矽基場效應電晶體要求溝道厚度小於溝道長度的1/3,以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但受傳統半導體材料限制,溝道厚度不能持續減小。近年來,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來構造短溝道電晶體器件已經成為一個前沿探索的熱點課題。二維材料因其達到物理極限的厚度成為一種構造超短溝道電晶體的潛在材料,理論上可以有效降低短溝道效應。但構造一個真正的三端亞5納米短溝道場效應電晶體器件來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還存在技術上的挑戰。
  針對如何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構築短溝道電晶體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07組博士研究生謝立等在研究員張廣宇、時東霞的指導下,針對器件結構中的溝道、電極、及柵介質等幾種核心材料,設計了一種基於全二維材料構築的新型短溝道電晶體器件。針對接觸電極材料,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發展了基於晶界的刻蝕和展寬技術製備出石墨烯納米間隙電極,間隙尺寸在3納米以上可控。利用幹法轉移技術將作為溝道材料的單層二硫化鉬,與作為柵介質材料的少層氮化硼依次進行疊層,構造出具有一系列不同溝道長度的單層二硫化鉬場效應電晶體器件,最小溝道長度為~4納米。利用石墨烯作為電極和二硫化鉬接觸具有兩方面的優點,即極低的接觸電阻和極弱的邊緣效應,從而達到電場對溝道載流子的高效調控。器件的電學測試結果表明,當溝道長度大於9納米時,其關態電流小於0.3pA/µm, 開關比大於107,遷移率可達30cm2V-1s-1,亞閾值擺幅~93mV·dec−1,漏致勢壘降低<0.425V·V−1,短溝道效應可以忽略;當溝道長度低至4納米時,短溝道效應開始出現但仍較弱。此外,這種短溝道器件可以承載超大電流密度大於500µA/µm,為目前報導的最高值。該研究利用全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場效應電晶體器件,驗證了單層二硫化鉬對短溝道效應的超強免疫性及其在未來5納米工藝節點電子器件中的應用優勢。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
  論文連結 
  

  a,MoS2超短溝道器件頂柵結構側視圖;b、c,9nm短溝道器件輸出、轉移特性曲線;d,4nm短溝道器件轉移特性曲線;e,器件性能隨溝道長度變化的關係。

列印 責任編輯:程博

相關焦點

  • 我國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與其合作者深入探索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應用於半導體量子晶片的可能性,實驗上首次在半導體柔性二維材料體系中實現了全電學調控的量子點器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半導體門控量子點作為一種量子電晶體已成為量子晶片的熱門候選體系之一。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體系因其天然的單原子層厚度、優異的電學性能、易於集成等優點,成為柔性電子學、量子電子學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二維材料於場效電晶體的應用
    打開APP 二維材料於場效電晶體的應用 發表於 2019-06-04 16:33:16 場效應電晶體(FETs)是電子世界的基本組成單元
  •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物理所等在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研究中獲進展---「中科院之...
    近年來,少層二維原子晶體CrI3和Cr2Ge2Te6等本徵鐵磁性的發現激發了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熱潮。理論預測單層釩基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VX2(X = S,Se,Te)為本徵鐵磁性材料,單層VSe2的室溫鐵磁性已在實驗上觀測到,然而,隨著層數的增加,VSe2中的鐵磁性迅速減弱,由於其塊體材料的順磁性,VSe2的本徵鐵磁性仍存在爭議。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自石墨烯以來,二維材料逐漸在科研圈佔據主要地位。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
  • 新研究有助於改善二維材料性能
    導讀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團隊首次探索出新方法,改善了化學氣相沉積法合成的二維材料的性能。此外,該校另一個團隊使用摻雜工藝,將外來的錸原子摻雜到二硫化鉬薄膜晶格中,改善其性能。這兩項研究將有利於二維材料在電子、光子和存儲等領域的應用。
  • 晶片革命:二維材料顛覆傳統計算架構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縱覽了二維材料在晶片計算方面所帶來的性能提高和器件創新,包括存內計算中功耗的降低,計算精度和仿生特性的提高,以及電晶體技術在邏輯計算中展現出的尺寸減小優勢和高面積效率集成潛能。自從石墨烯被發現以來,各種其他的二維材料,尤其是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s)已經成為了研究的熱點。
  • 段曦東:二維材料淘金者
    2017年,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論文《二維異質結、多異質結、超晶格的通用製備》,為二維材料研究再下一城。該研究論文是二維材料領域重要的研究進展,在未來研製超薄電子、光電子器件等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湖南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通信作者單位在NSC系列雜誌(Nature、Science、Cell)上發表科研論文,可謂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 新型拓撲材料:有望帶來超低功耗新型電晶體!
    然而,隨著人類步入所謂的「後摩爾時代」,晶片上的電晶體尺寸縮小與數量增加的速度正不斷放緩,原因是「傳統材料(主要是矽)」製成的電晶體正在逼近其物理極限。一旦低於5納米,電晶體中的電子很容易產生「量子隧穿效應」,電晶體將不再可靠。電晶體材料的「普遍低效率」會引起能量損耗,導致發熱以及電池壽命變短。
  • 專刊:二維材料從研究到商用
    二維材料從研究到商用2D materials from lab to Industry隨著二維材料基礎研究的蓬勃發展,真正實現這種新興材料的商業化成為相關科研人員、機構和企業界共同推動的目標。在這期專刊中,我們介紹了二維材料合成和加工在質量控制上的進展以及工業化要求,同時探討了將二維材料與現有材料、製造工藝相結合的挑戰及機遇。
  • 從二維跨越到一維世界!二維材料打開了一維物理學的大門!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物質結構與動力學研究所(MPSD)、RWTH亞琛大學和熨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將兩張原子薄的材料扭轉堆疊在一起所產生的可能性,甚至比預期要大。科學家研究了硒化鍺(GeSE),這是一種具有矩形晶胞的材料,而不是專注於具有三重或六重對稱的晶格,如石墨烯。
  • 一口氣解理40種大面積單晶二維材料!
    研究背景自從第一個石墨烯被解理出來以後,二維材料的研究如火如荼,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材料家族中非常龐大的分支,擁有上千種材料體系,涵蓋了絕緣體、半導體、半金屬、金屬和超導體,是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 重磅:科學家利用二維納米材料噴墨列印電晶體!
    導讀愛爾蘭科研人員最近利用二維納米材料,首次製造出了「印刷而成的電晶體」,這種低成本、可量產的技術,可列印例如太陽能電池、LED等電子設備,應用於智能食品、藥物標籤、下一代紙幣、電子護照等產品。背景知識首先,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到兩個重要的前沿科技創新領域:「二維材料和印刷電子」。
  • 國際頂級學術大師同堂研討「二維材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高瑩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海華)由西北工業大學、自然雜誌社聯合主辦的「2019年自然學術會議——二維材料:基礎研究與應用展望大會」日前在西安舉行。包括諾貝爾獎得主Kostya Novoselov在內的26位國際頂級學術大師與新銳學者,以及《自然》系列期刊編輯和500餘位二維材料領域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交流探討如何推動二維材料領域內的學科發展和產業化步伐。郭友軍 攝影二維材料是時下最熱門的前沿領域之一,具有十分優異的機械、熱學、光學和電學特性。
  • 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東團隊與山西大學、中科院金屬所、長沙理工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在一種少數層本徵鐵磁二維半導體中,利用固態門電壓調控手段,實現了電荷與自旋的雙重雙極全電操控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二維材料領域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2D-2D二維超薄異質結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9b08651發展至今,納米材料的合成製備在其組分、尺寸和形貌上已經得到了精準地控制,各種納米級的製備手段也被巧妙地開發出來,實現了諸如等離子體、金屬納米粒子、金屬硫族化物量子點以及多組分的納米顆粒等材料的製備與合成。
  • 微電子學院周鵬團隊發表綜述文章解析下一代計算技術中的二維材料
    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周鵬團隊針對目前大數據時代中算力和架構的限制,按照感知和推理型計算任務應用場景不同需求,分別在存內計算和電晶體技術兩種路徑中(圖1)聚焦評論了二維(2D)材料在矩陣計算和邏輯運算中展現的優勢和潛能,為未來高能效的計算體系研究發展提供了借鑑和參考。
  • 綜述: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撰稿 | 王聰近年來,二維材料因其寬帶光響應、高載流子遷移率、高熱導率等特性,在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能源科學、電子學、光子學、光電子學等基礎物理研究領域,以及光伏器件、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電極、電池、生物監測器、傳感器等實用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受到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