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看電影時,在電影開始播放前總會響起那熟悉的旋律,沒錯,我們在電影院所看的每一部電影都會在片頭加上這麼一個小片段。但是大家知道這個龍標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來頭嗎?
電影片公映許可證,俗稱"影片通過令"。每次在影院看電影時,出現在片頭的綠底龍頭標誌,上面寫有「公映許可證」以及電審字號,它一直被視為院線電影的「準生證」。
一部院線電影的最終上映,究竟會經過哪些過程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捋清這條產業之路吧。
第一步:申請《攝製電影許可證》
國產電影從最初的《攝製電影許可證》到最終上映,在審查的環節上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啊!而其中第一步就是電影的《攝製電影許可證》。
在我國,拍攝製作這種電影,實行的是執行許可證制度。只有《攝製電影許可證》或《攝製電影片許可證》的影視公司,才有拍攝製作電影的資格,也被稱為敲門磚。
新版龍標
第二步:申請拿「龍標」
有了《攝製電影許可證》,接下來的才是正題—審查。
根據《電影管理條例》第三章《電影審查》第二十七條的規定:電影製片單位應當在電影片攝製完成後,報請電影審查機構審查;電影進口經營單位應當在辦理電影片臨時進口手續後,報請電影審查機構審查。這個電影審查機構是誰呢,當然是傳說中的「廣電總局」啊,也就是現在的「國家電影局」。
在30天內,國家電影局的工作人員們須審核完,然後會給出具體修改意見。如果一次通過,就會發給送審方一份《影片審查決定書》和《電影片公映許可證》(就是那個霸氣外露的龍標)。在片頭接上龍標,這部電影距離上映已經不遠啦!
舊版龍標
龍標上的「電審故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可能很多人都已經注意到,大多數的龍標上都顯示「電審故字」,但「電審故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公映許可證(龍標)根據不同電影類型給予不同的批文。「電審」就是指國家電影局審查,「故字」就是指審查通過的故事片,包括國產故事片和中外合拍片。
除了「電審故字」之外,還有「電審數字」、「電審特(進)字」等,比如最近熱映的《大黃蜂》就是「電審特(進)字」。 「電審故字」,指審查通過的故事片,包括國產故事片和中外合拍片。 「電審紀字」,是指審查通過的紀錄片電影; 「電審進字」,是指審查通過的外國引進片,包含所引進的2D分帳片及批片; 「電審(特)進字」,指特殊引進片,比如3D立體大片; 「電審動字」,指審查通過的國產動畫電影; 「電審故(復)字」,指審查通過的一些修復過再重新上映的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