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都走進墳墓:人生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
蘭翎笑笑生
堂吉訶德說:「等到生命結束之際,死亡剝掉了區別他們身份的衣服,所有的人在墳墓中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人在墳墓中都是平等的」,某種程度上確是這樣。從「個體主義」來說,你得死,他也得死,沒什麼差別。
所有人生的虛無主義都來自這個邏輯:一抔黃土,一切歸零。你的榮耀,你的價值,你的醜陋,都因為進了黃土而灰飛煙滅。所以,從人生虛無主義的角度,得出來的結果一定是「人生沒有終極意義」。
這種邏輯產生三種解決路徑:
第一種是:沒意義就讓它沒意義吧。看破紅塵,行屍走肉,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只圖自己快樂而不顧其他一切。用縱慾、用無聊、用為所欲為迎接墳墓;
第二種是:在沒有意義裡活出意義。比較有代表性的就像尼採的酒神精神以及後來的很多追隨者。他們認可人生沒有終極意義,但仍要轟轟烈烈地活出意義來。這個是比較入世的,但出發點還是消極的,自利的,底色還是虛無和痛苦的。
第三種是;到宗教信仰中去尋找意義。人生虛無,虛無了就需要去找一種虛構的意義來寄託生命,這就是宗教。有些崇拜西方的人經常說,中國人不可思議,怎麼可以沒有宗教信仰呢?在他們眼裡,沒有宗教信仰是活不下去的。他們覺得中國人很奇怪,中國人也覺得他們很奇怪,為什麼一定要信仰宗教才能活下去呢,我信其他東西不行嗎?中國人的主體思維是「不語怪力亂神」,與西方的宗教思維不容易想到一塊去。
這是從「個體主義」得出的必然結果:人生是沒有終極意義的,一抔黃土,淹沒一切。
但事實一定是這樣的嗎?不一定。思維的角度可以改變一切。
當你從一個「社會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切,你會突然發現,原來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墳墓並不能阻斷意義的存在與延續。肉身在黃土下腐爛,但你從你的父母身上傳承下來的血脈,還在黃土之外在你的孩子身上延續下去;你創造的一切價值,榮耀,口碑,立德立功立文,所有一切,都將在後輩身上、在你所在的社會群體中間,留下大小不等的印跡。有的耀眼光亮,長久都看得見,帶著永恆的光環;有的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再也分不清看不見,但,那滴水在大海裡,一直都在。
正如「蝴蝶效應」所說,非洲森林的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它就影響了全世界。當你刻意割裂的時候,你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但當你不割裂的時候,你,就是全部。
有些人活在著作裡,像離騷;有些人活在功業裡,像長城;有的人活在在他的道德口碑上,最典型的就像當代那個平凡而發光的叫雷鋒的年輕人。
對以上的兩種無意義或者有意義的人生,很難一刀切地說誰對誰錯。 我願意講道理,講邏輯,並不想武斷。人其實就是活在兩種角色裡:一種是「個體人」的角色,一種是「社會人」的角色。
偏頗了就是錯,平衡了就是對。(這一句最為重要)
我這篇小短文的出發點並不是心靈雞湯,我個人願意把它視為一篇小小的哲學論辯。因為我認為每個人理順一下這個道理,終有意義。
我個人並不想偏頗,更願意活在一個「個體人」與「社會人」的平衡中間。
當然,當現代社會逐步出現了走偏的傾向,我們放眼看去,很多人總是以「人生虛無」、「自己快樂就好」的觀念,對自己、教孩子和廣泛影響身邊人的時候,我想站出來告訴大家,我們可能走偏了。
人生除了個人快樂,也許還有其他的內涵;人生除了一個在黃土中會腐爛的肉身,也許還有其他腐不掉的價值。起碼從「社會人」的角度來說是這樣。
我希望不要有太多的學者、老師、家長,總是一味地、反反覆覆地告訴孩子們:你自己快樂就好。我們可能還要告訴孩子們,我們的先賢們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也是有價值的。
我希望有很多人會告訴孩子們:人生是有價值的,並非虛無。希望他們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也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價值。其實當他們發現這個價值並非虛無,這本身就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快樂。
而相反,如果孩子虛無地看待人生,他也許會一輩子找不到真正的快樂。總想著最後那一抔黃土,怎麼可能真正快樂呢?很多虛無的快樂,只不過是虛張聲勢,用以掩蓋虛無帶來的痛苦而已。那不是真正的快樂,只是一種虛空的假象。
即便在墳墓之下,並不是生命都是等同的,價值不一樣,分量就不一樣。有人的死輕如鴻毛,有人的死重如泰山;有人腐爛了就沒有了,但有人卻腐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