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存在處境之無意義

2021-02-18 馮同學的書房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席間一位朋友說起自己最近的心境。他說:「我不知道要什麼,也不知道活著幹嗎?做什麼都覺得沒有意思。」其他的朋友似乎只顧著吃飯沒有反應,也許大家沒有注意他在說什麼。我立刻打斷說:「你提到的可能是無意義的問題,但是現在讓我們好好的吃飯吧。」接著大家又開始熱烈地說著吃著。

在我看來,那個朋友無意間掀開了人生真相的一個破洞,剛好被我看到,然後慌忙補上,談笑之間,已是驚心動魄,幸好聚餐還能得以繼續進行。

其實在我身邊的朋友們,很多帶有這樣的疑惑,他們往往是生活優越的人,可是優越的物質生活頂多只能形成一種脆弱的生命意義感,脆弱到經不起檢視。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伴隨著我從青春期直到現在。當我忙碌的時候,我會暫時忘記這這個問題;但當我從生活中暫時抽離,成為旁觀者的時候,就會在一個瞬間,忽然發現周圍的所有事物顯得荒謬和不值一提。現在,不再年輕的我在這裡又一次猛然追問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必須死,如果沒有一件事是恆久的,那有什麼事是有意義的?」

「不論我做什麼,我的所作所為早晚會被遺忘。我也會化為烏有,那麼為什麼還要為任何事奔忙呢?」

「我們終日忙忙碌碌。到底在幹什麼?如果說只是為生計而奔忙,那麼人生意義又在哪裡?」

「生命本身到底有沒有意義?」

這是一種伴隨我們一生,並且迫切需要回答的疑惑和衝突,並且會表現為一個人在現實中的種種行為--或令人匪夷所思、或偏執固守、或冥頑不靈。

就象很多業界人士指出的:當代心理問題特徵不是壓抑和轉化,不是缺少內省和洞識,而是缺少目標感和生命意義感。當心理上存在一種可怕空虛感時,各種症狀就會湧入:強迫症,酗酒,憂鬱,過度縱慾等等。

有人在生活中設立一個又一個目標,被驅使著忙碌不停,以免被追逐他們的無意義感追上。這種強迫性的活動局限了生命的內容,無法使人實現更多的潛力,原因還是在於沒有意識到生命意義主題的危機。

有人對生活中的一切感到虛無和絕望。

有人處在一種無目標感和冷漠狀態。

當然,意義危機最嚴重的後果就是結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如此深刻而迫切的問題,在傳統的心理治療領域中卻很少提到,簡直有集體迴避之嫌。是的,也許關於人生真相的問題的追問過於直接和冷酷,使得提出問題本身就已經令人恍惚。

傳統精神分析一門心思的認為人的衝突來自於個體的驅力(性和攻擊)和造成那些驅力無法滿足的環境之間的張力。而將每個個體所面臨的存在處境從不提及和視而不見。

自體心理學則關注個體與良好或不良的自體客體建立關係時,為了保持穩定和具有自尊的自我感所付出的努力。

只有存在治療關注到了無意義的問題,並把它看作人類存在處境的最根本的狀況之一。

存在主義取向認為人類最大的衝突,來自與生俱來的關於存在的最終意義:死亡,孤獨,自由及虛無。

人類的基本焦慮來自於這些領域的基本衝突:

        -- 我們希望繼續生存,然而知道死亡不可避免;

       -- 每個人都希望與人接觸,被保護,融入整體,卻體驗到人我之間無可跨越的鴻溝。人生註定只是自己,人生註定是活在他人中間並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

       -- 我們渴求依據和有序,然而我們面對的確是無所依持(被迫自由);

       -- 我們畢生追求意義,卻生在沒有意義的世界上。

 

生命意義的問題是最迫切的問題。沒有生命意義的答案,我們一刻都無法安心地生存。可在心理諮詢的實踐中,卻意外的看不到它的身影。我們關注於挖掘過去的壓抑,看不到當下最重要的生活意義的問題。

而歷代的哲學家們,往往只是提出問題,對答案保持沉默。

沙特,叔本華,克爾凱廓爾在面對人類存在處境的時候,表現出一種深刻而徹底的絕望。沙特說:「人是一群空耗無益的熱情」」我們的誕生毫無意義,我們的死亡也毫無意義」就是說,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本身全然沒有意義。可是要命的是,無論是宇宙意義或者是人間的意義,人類的任何活動都註定無法離開需要某種意義。最終的問題就是:需要意義的人如何在全然沒有意義的宇宙尋找意義呢?而且對意義的建構要堅固的足以支持一生?

 

意義的存在能減輕人們的焦慮,那種面對缺乏規劃和設計的人生和世界時所產生的焦慮。意義感還能帶來價值觀,價值觀可以提供某種個人和團體的整套的準則或原則,告訴人們如何去生活。

缺少意義就會讓人感到不安。我們天然的需要找到一種目的,在生命的過程而堅守它,可是目的實際上卻是人造的。如果一直記著那個安慰自己的目的感是自己打造出來的,就無法有效的減輕不安。就象在攀爬自己拋向空中繩索,但是如果意義是外在給定的,那麼遠比自己發明的令人安慰的多。

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在他們看來:上帝或神已經給定了宇宙意義(意義的外在給定)。可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卻只能灰頭土臉,獨自前行。他們能夠感悟到的就是沒有絕對的外在給定(或某個神)的意義,我們必須獨自創造自己的意義。

大體上,根據我的理解,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問,人們有兩種層面的理解和應對措施。第一種是忘記問題,第二種是徹底消解問題。

第一種「忘記問題」是指用「參與現實的活動」來緩解和代替問題。把自我延伸到現實的活動中去,專注於各種活動,自我變成了對這些富有意義的活動的投資(比如工作和責任心)。一般的,能為人類帶來特別的生活目的感的塵世活動有:利他和慈善活動(或者為一個理想奉獻),發展自己潛能,自我實現等等,也可以通過提升人際親密和同情能力來豐富人生。

其中,我認為探索,創造,求知和審美能夠帶來更為持久的意義感。

這種解決方法的意境在於:即使人生如夢,也要有滋有味的做這個夢,以不失人生的歡悅和樂趣;即使人生痛苦也要有聲有色的演好這齣悲劇,以不失人生的壯麗和快慰。

「參與」並不能在邏輯上反駁無意義的存在處境觀點。卻能使那些問題顯得不再重要。

第二種方式從根本上不認為尋找目標是生命意義的追問途徑--通過對問題本身的反思而消解問題。

如果我們的追問一直沒有答案,那麼也許,意義感的追尋是某種迷思,或許生命本來就沒有什麼目的,目的原本就不是一個問題,認為,生命的存在沒有目標,而是一種純粹的旅程。(著迷於目標的是人,而不是上帝。)

生命的旅程如此美麗,何必為終點煩惱?生命正好發生,而我們正好被丟棄其中,生命不需要任何理由。(當然,生命沒有目的,並不等於生命是沒有價值的。)

旅程的觀念,意味著生命只是全然活著,對生命的奇蹟保持驚奇,把自己投入生命的自然韻律中去。生命就象一個禮物,接受它,打開它,讚美它,使用它,享受它。

在操作層面上,遇到來訪者的無意義困惑時,有效的治療師必須幫助對方經歷以上兩種層面的理解,接受參與和遠離問題的解決之道,而不是沉浸無意義問題本身的糾結。

單純的理智上對生命意義的疑問是無益的,人必須讓自己沉浸在生命的水流,讓疑問隨流而逝。

如果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那麼「人生有沒有意義」問題本身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自殺的認為自己的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而去自殺,那麼告訴他:自殺同樣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越是理性的尋找意義,就越找不到意義。人對意義提出的疑問,總是超過答案。和執意的追求快樂一樣,人生意義是這樣的東西:當你執意尋找它時,就失去它了。

以上的解決之道自然有其道理,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追問,然而我的內心卻依然惆悵不已,因為在我看來,那些人生意義的方案,都經不起「哪又怎麼樣?」的簡單追問。

日常生活就象電影銀幕上正在上演的種種悲歡離合,我們沉浸其中,專注其中。但突然的電影銀幕不時會飄動一下,使我們一下瞥見後臺那虛無的真相。

對於第一種方法。我會問:哪又怎麼樣?我們只不過讓人們專注在人生銀幕上,而後臺的虛無還是沒人來回答。我們可以說「讓我們發揮潛能,自我實現,享受生命原本的快樂」,可是所有的自我實現都是自己定義和發明的,我們還是在電影銀幕上跳來跳去演繹自編自導的悲歡離合。

對於第二種答案,就是承認人生沒有目的和意義。

(無意義必然會牽涉到死亡話題,生命是偶然的,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的,死是必然的,人生是在無奈的背景中展開的,人只能接受別無他法。人要在生死無奈之間求得生存的意義。但死亡和意義並不等同:如果我們能永遠活下去的話,還是會關心意義的問題。)

 

也許,人生永遠會帶著無意義的惆悵。

晚年的薩特給了我某些啟事示,他說:「總的來說,生活是美好的,我看不出有什麼需要責備的,它已經給了我所要的一切,同時它有表明這並沒有多大的價值。」

我認為:承認和接納人生的無意義是對待生命意義的一種誠實的態度。虛無是人存在的背景。洞悉和接納人生的無意義,反而不會使人陷入對生命的迴避和浪費,對存在處境的體認,終究讓我們變得放下和慈悲。

生命是無目的的過程,是一個雖然無法求其真卻可以求其美的過程--一位作家說的話。

就像一次電視演講說的:你和我,我們都沒有意義,但我們對彼此有意義;人生毫無意義,但我希望可以過的滿意。

 

 

6/2/2009

7/24/2016修改

 

Note:

人間意義:認為生命具有某種有帶實現的目的或功能,具有某種適用於自己的首要目標或許多目標。

宇宙意義:有某種外在,超越人類的,某種神奇或靈性的宇宙安排。

 

參考書目:

《今生今世---人生意義的追問》韓建萍

《解析死亡》劉自覺

《團體心理治療》Irvin D. Yalom(歐文.亞龍)

《存在心理治療》Irvin D. Yalom(歐文.亞龍)

相關焦點

  • 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
    東羅馬帝國國王的故事中一位哲人把人類的歷史總結提煉,最後結論也是「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出世還是不出世,活著還是死去,均無關緊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無足輕重。」生命本來就是一次偶然,又何必辛苦負載那麼多「意義」。薩特早就說過,「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
  • 懂得人生的無意義才是最大的意義
    但對於一個活了大半輩子的人來說,如果口口聲聲談人生之意義,那近乎於自欺欺人的笑話。現在,人類的視野越來越深遠,沒有人不知道碩大的地球在茫茫宇宙間小得像一粒塵埃。試想想,一粒塵埃的意義在哪裡?地球這粒塵埃沒有意義,作為地球上的人又談得上什麼意義?有人會問:既然沒有意義,你寫文章又有何意義?這正是我要說的——懂得人生的無意義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 路邊的風景自有存在的意義,人生漫漫,且行且珍惜
    人生,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火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你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回首告別。很多人都曾執言「昨天已是遺憾,明天過於迷茫,把握今天才是現實」。然而,平心而論,今日之行,是否問心無愧?「且行且珍惜」,一句不是名言,確勝似至理的話,流行於娛樂新聞的頭條。剎時,紅及網絡。
  • 如何克服人生的無意義感?
    在豆瓣刷到一個話題:你是如何克服人生的無意義感的?什麼是人生的無意義感呢?是指生活沒有快樂,不知道想要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活,簡單點來說,就是行屍走肉。之前我也曾出現過重度的無意義感,對任何事物都提不上勁,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拒絕跟人交流,甚至看搞笑的綜藝都難以快樂。
  • 覺得人生荒謬而無意義?是時候逆風翻盤了
    在生活中找到與痛苦相伴的方式,在絕望中發現新的綠洲,逆風翻盤的那一刻,你將迎接人生的新階段。今天豆創客為你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Curiosity Corner,帶你接受人生低谷,逆風翻盤。找到你生命的意義丹麥哲學家Kierkegaard渴望有一個可以為之而生、為之而死的目標。他還掙扎於一個事實,即大量的存在是無法合理解釋的。
  • 《一一》中的存在議題: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
    它的結構很完整,每個樂章都各自完整又層層推進,從一場婚禮到一場葬禮,一派狼藉到滿地悲涼,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所有存在的重大命題都囊括在內。能夠創作出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是需要接受真實的世界的,需要對這些命題有深入理解的。1.
  • 人生的意義不僅於此,存在就是道理,因為我來過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季羨林老先生曾經說過的話,讓我久久不能釋懷。或許人活到一定的年紀,人的知識豐富到一定的程度,人的名望積累的一定的階段,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思考人生的方式不一樣的原因吧。
  • 《你的目光所及之處》人生是那麼的無意義,可是啊,我愛你
    我想整天整天和你在一起我想抱著你我想看到你我想聞著你的氣息如果沒有你沒辦法和你一起睡覺沒辦法和你一起看雲沒辦法和你永遠永遠在一起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沒有你我還有什麼意義人生是那麼的無聊啊無助啊無意義啊可是我愛你啊我愛你的目之所及我愛你急切的呼吸我愛你側身的陽光我愛你綿長的思緒人生是那麼的無意義可是啊我愛你
  • 無意義感折磨著年輕人,人生究竟為什麼而來?
    在職場中,50.89%的人都在經歷「無意義感」。迷茫缺乏目標、情緒低落抑鬱、自信心受挫和自卑,也是較多的心理困擾。3. 「不想工作,只想躺平」。有6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正在經歷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 1) 情緒耗竭:冷漠、撲克臉,再也沒有多餘的心力去替別人想想,因為自己已經照顧不好自己了。
  • 莊子: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昨日午後小睡,半睡半醒之間,忽然被巨大的空虛感擊中,整個人一下就不好了,開始覺得人生虛無、空洞,完全沒有意義,活著不如死去。於是睡意全無,坐起身來回味之前萬念俱灰的感覺,然後思考人活著的意義。其實這種感覺之前也偶爾出現,站在樓頂往下看,一瞬間有想過跳下去。我從哪裡來,要去往哪裡,我每天這麼拼,到底是為了什麼?
  • 也許人生並無一個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那更好了,我們自己來定義它!
    心理筆記(14)(圖片攝於英國的巴斯小鎮)對於人生這件事情,從傳統主流意義來看,我貌似一直是「三觀不正」:人生,它不該是競技場,非得用洪荒之力去拼搏,也不該是似水流年中片刻的歡娛與永遠的不幸。他定義了人生的4個終極問題,並認為我們生活中所有痛苦基本源自這4個方面的困擾,即:不可避免的死亡;我們的內心深處的孤獨感;我們需要的自由;還有一點就是,也許生活並無一個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也許人生並無一個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那更好了,我們自己來定義它!生命的精彩在於多姿多態,不該只有一個主流的、固定的、可見的、不可變的意義存在。
  • 存在的理由:生命的意義
    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存在的理由是什麼?對所有的生命來說,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  如果在萬籟俱靜人不寐的深夜,你都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呵呵,那你肯定就是還沒成長成熟的生命。  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會對「存在的理由、生命的意義」作出自己的論述和回答。但我覺得日本這個民族最有意思。它凡事都會琢磨得非常細緻。日文中居然就專門有一個詞兒說這個事兒。
  • 存在的意義
    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是西方哲學中不可定義的概念,也並不需要任何定義,每個人都在不斷用到它,懂得存在一向用它來指什麼,存在的普遍性不是族類上的普遍性。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族類上的普遍性。存在是超越者。
  • 人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於自然,最後回歸於自然,是否有另一個更好的世界,還不能完全肯定與確知。那些先知們,那些智慧超群的人,引領著思想的波動,和信仰的發條。平凡如我輩,該如何去過剩餘的後半生,是迫在眉睫的課題,也是一生都無法淡忘的存在哲學,關乎我們的來去,以及最後的真相與真實。
  • 不要問人生的意義,因為人生本就沒有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會吃會玩活出花樣灑脫的作家蔡瀾老先生來說,人生就是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不羨慕別人,不聽管束,多儲蓄人生經驗,死而無憾,這就是最大的意義吧,一點也不複雜啊。嗨,真羨慕蔡瀾老先生這樣的灑脫。蔡瀾會吃,吃出了美食家的名聲,身材微胖卻不會大腹便便。
  • 求知//《人生的意義》
    他有一句名言: 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不會做、不能做」, 只有「不想做和不敢做」,當你失去所有依靠的時候, 你自然就什麼都會了。看到這條信息後,我的內心感到無比震撼,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他的故事,並將他的故事和我的感慨分享給你們。他叫尼克·胡哲,1982年12月4日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
  • 《海上鋼琴師》:追尋人生自由和存在意義,是人類永恆的命題
    在之後幾十年,Virginian號退役之時,1900依然選擇了與它共存亡。這部影片作為導演託納託雷的「時空三部曲」之一,成功塑造了1900這個傳奇人物形象,讓我們從一個個藝術家的一生中感受到了人的生存隱喻,從而喚起人們對自由、夢想和命運的思考。
  • 思考 厭世 悲觀 人生意義
    進而發現人生毫無意義,人活著也毫無意義,於是便有了厭世的情緒,便否定一切,否定人生。這是普遍存在的,經常能聽到的。一、否定生活生活裡有人對生活和人生持否定態度,有哲思者,也對人生進行否定,並能得到廣泛認可。比如尼採,他對人生持悲觀的論調,擁躉很多。
  • 什麼是人生的意義?看看這位作者是如何理解的
    前一陣偶爾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同樣遇到了我很早前的情況,也掉入了對生命追問的怪圈,但是這位作者似乎不肯服輸,非要把人生的意義弄個明白,想把生命的真相和真理像一塊白板一樣,攤在大夥面前,讓大夥異口同聲的說:哦,原來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活著的價值。事實真的如此嗎?且先看下他的這篇文章——人生的意義,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
  • 給「人生」加一個意義
    可以說,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么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理,那它對自己是毫無意義的。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我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樣的意義呢?其實,人生的意義全是各人自己尋出來,造出來的:高尚,卑劣,清貴,汙濁,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作為。生命本身不過是一件生物學的事實,有什麼意義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