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

2021-02-08 耳語叢林

一百年以後,我們都是灰。

那些現在糾結到要死要活的東西,將會宛若塵埃。

雞湯告誡人們,「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其實若把時空拉開到宇宙,那麼「生與死」,也不過是一輪新陳代謝、一場代際更迭,而已。

東羅馬帝國國王的故事中一位哲人把人類的歷史總結提煉,最後結論也是「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出世還是不出世,活著還是死去,均無關緊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無足輕重。」

生命本來就是一次偶然,又何必辛苦負載那麼多「意義」。

薩特早就說過,「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

存在主義一向被認為是非理性主義的哲學,但我以為這套理論其實是植根於理性之上的。

「意義」這個詞語有兩種解釋:一是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所表達的含義,二是作用、價值。顯然,當我們討論生命的意義時,應當選擇第二種解釋。

為了方便起見,這裡就把意義理解為作用。

 那麼生命的作用是什麼呢?似乎很難還是回答。

  當我們談論作用時,一定會涉及到兩個事物,因為作用無法在一個事物上發生;也就是說,事物的作用(意義)取決於它的創造者或使用者的意志。人類是由誰創造的呢?如果你是一個無神論者,你肯定會說人類的存在是自然進化的結果,而不是被誰創造出來的。所以,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毛姆的小說,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月亮與六便士》,而本人更喜歡的是他的自傳體小說《生命的枷鎖》。儘管因為這部小說,他被同時代的作家們評價為「缺乏文學價值」,毛姆本人也自謙「排名第一的二流作家」。

 小說最打動我的,就是那句「生命毫無意義」。將哲學思辨與幽默感融於主人公命運顛沛起伏的故事之中。人,生而就在無數的枷鎖之中:肉體的殘缺,家庭的不幸,社會的固化,宗教的束縛,乃至錢財的匱乏,才能的局限,愛情的捉弄,生死之分離,種種如是。但這些其實都並非真正的枷鎖,真正的枷鎖其實來源於自己對世界和對命運的認知和幻想。主人公菲利普,一面在努力抗爭著,追尋著生命的意義,一面又不得不被各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在命運的苦海裡不斷浮浮沉沉。菲利普卸下的人生最後枷鎖是幸福。他經歷了自己的理想幻滅與銘心痛苦,觀察到了朋友的自暴自棄、窮困潦倒或空虛無望,得出「人們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後結局顯得多麼不相稱」的結論。這個結論一明確,他才真正明白以前在海德堡詩人克朗肖送給他一條破波斯地毯來揭示生活奧秘的真諦:「生活毫無意義。……人,並不比其他有生命的東西更有意義;人的出現,並非是造物的頂點,而不過是自然對環境做出的反應罷了。」

最終,他發現,生命本身只是存在,而並無更特殊的意義,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複製,也無需刻意去追尋什麼幻想中的意義。

這樣的結論與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徹底否定生命的輕盈之美,再進一步否定歷史的沉重與政治的要義,以致最終證明人性與幸福在本質上的矛盾是完全吻合的。

與昆德拉的悲劇結論相反,菲利普在得出人生毫無意義的結論後便毅然拋棄了對幸福的追求——「人生不過是一種格局而已……生活只不過是滿足一個人的樂趣而已。」通俗點說,既然人生均為幻像,那麼不管什麼樣的人生,也都自有格局自有樂趣。

幸福跟痛苦一樣的微不足道,它們的降臨,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罷了。」

昆德拉說人性與對幸福追求的本質矛盾是人生悲劇的根源,而毛姆讓菲利普放棄追求幸福,轉而意識到一切人生格局的獨特性與藝術性,倒不失為超越悲劇的突破口。

這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那句淳樸的大白話「好好活就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其實不謀而合——既然一切都無意義,那麼一切意義也便都合理,一切格局也都自成其妙。

 

由於思維的慣性,我們素來不習慣現代科學對傳統目的論闡釋的祛魅,不能接受實然與應然之間的分離,因此當發現世界本無預定的意義時,會有價值世界崩潰的感覺。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宏觀的外部世界終究是由作為個體的人來獨立感受體會的。人首先要處理好與自己內心世界的關係。正是因為生命沒有意義,我們才不會被意義束縛,我們可以選擇「自由的活法」而不是「有意義的活法」。

木心在《素履之往》裡說,生命好在毫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   

存在主義所認同的乃是,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他人的預設,而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並且我們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存在先於本質,我首先是我,其次才是被他人所規定的各種社會角色。我們通過我們的選擇,而成為我們自我。

 

所以才會覺得各種雞湯甚是無聊。該是有多閒才會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對他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綁架意義?

記得一個新聞事件,一個小女孩落水了,圍觀群眾站在河邊甚是「焦急」,各種「加油」、「挺住」的呼聲不絕於耳。其中鏡頭前一美女,為小女孩深處險境雙眉緊蹙、掩不住的擔憂和焦慮。此時,一中年男子撥開人群,縱身滔滔河水,將落水女孩救起。鏡頭中的美女甚是開心,同時也為小女孩的遭遇淚流滿面。美女的淚水打動許多人——你看啊,她多善良,見到別人受苦,都哭了.

可是,難道,我們不應該至少感謝一下那個冒險跳入河中救起女孩的那個陌生男人嗎?就在群眾讚美感嘆美女的「梨花帶雨」時,真正的救人英雄,穿過嘈雜喧鬧的人群,默默地離開了。

我敬重那個一言不發出手救人的男人,只為救人,不屑為自己的行動負載任何高尚的涵義——然而不標榜的高尚,更為純粹。

相形之下,為了十萬加熬製苦難雞湯的大鍋們,高呼各種勵志口號,要你「挺住」、「堅持」、「別放棄」,倒顯得聒噪和缺乏底氣。

就像是戒不掉口腹之慾、偷偷烹蝦的老和尚,看蝦米在鍋中痛苦扭動翻滾,對生靈的悲憫之情頓起,連忙念到:阿彌陀佛,待到紅熟便不痛了.

   (圖片為作者本人作品)

宋美齡1943年在美國國會的演講,提到了湖南的一處名勝「磨鏡臺」。說小和尚天天唱念佛號,期待能造化成佛。住持就拿了磚頭在他身邊磨——說要拿磚頭做鏡子。小和尚說,磚頭是做不成鏡子的——住持說,對呀,僅僅唱念佛號,也是成不了佛的。

跟著災難蹭熱點的,無異於那只會念經的小和尚,在他人的煎熬中表演同情,亦或是那煮蝦的老和尚,旁觀人間苦難,作秀善良。

想必那水中沉浮的女孩,也會對那岸上袖手旁觀不痛不癢的「加油」、「挺住」聲甚是厭煩。不能出手相救,又何必指指點點。

就是挺不住、扛不動、堅持不下去了,那又怎樣?

就是順流而下、隨波逐流,就是放棄掙扎、就是不再奮鬥了,那又怎樣?

就像是《人性的枷鎖》裡菲利普最後放棄追求幸福,也是放棄了一種枷鎖。不給生命負載那些虛無的意義。

至少沒有辜負他人。

辜負自己——沒力氣了——我樂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功夫熊貓中的至高武功秘籍是一本無字書~存在先於本質
    因此本篇討論存在和本質的問題,就默認這個世界是存在的,你也是存在的,因此不用再扛「你怎麼證明存在?」這樣的話了,對於不可證實也不可證否的各種玄學觀點,本篇皆遵循「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給剔除不提。,而故事中的武學真諦和人生的意義則是一種本質,因此是先有了阿寶的這種行為才有了後面的本質,其它的行為則會得到另一種本質,因此說存在先於本質。
  • 蔣勳:如果生命沒有意義,你還要活嗎?
    生命真的有意義嗎?  儒家文化一定強調生命是有意義的,但對存在主義而言,存在是一種狀態,本質是存在以後慢慢找到的,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本質,除了你自己。  所以存在主義說「存在先於本質」,必須先意識到存在的孤獨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質。  在70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存在主義是臺灣非常風行的哲學,不管是透過戲劇、透過文學。
  • 康德:人類永遠無法感知本質世界 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感謝在眾多的文章當中點開科技小滑鼠的各位,這裡是每天給大家帶來新鮮有趣的天文科技信息、盤點宇宙中的特殊的天體、討論宇宙中各種各樣有趣或者有意義的事情。歡迎各位在觀看文章之後對於文章的內容進行點評以及對文章的觀點進行討論,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康德:人類永遠無法感知本質世界。
  • 存在的理由:生命的意義
    存在的理由:生命的意義  莎士比亞最最有名的那部戲叫《哈姆雷特(Hamlet)》。不過,中國人喜歡亂起名字,我們管它叫《王子復仇記》。那部戲中有一句臺詞:  Hamlet: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 人生存在處境之無意義
    就象很多業界人士指出的:當代心理問題特徵不是壓抑和轉化,不是缺少內省和洞識,而是缺少目標感和生命意義感。當心理上存在一種可怕空虛感時,各種症狀就會湧入:強迫症,酗酒,憂鬱,過度縱慾等等。有人在生活中設立一個又一個目標,被驅使著忙碌不停,以免被追逐他們的無意義感追上。這種強迫性的活動局限了生命的內容,無法使人實現更多的潛力,原因還是在於沒有意識到生命意義主題的危機。
  • 託爾斯泰的存在主義危機,生命本沒有意義,他卻不斷尋找
    更重要的是,人類需要一些概念,比如價值觀、意義、理想、倫理「應該」等等,這些概念在科學語言中是找不到對等的。如果這幅哲學圖景是正確的,那麼當託爾斯泰轉向科學去尋找生命的意義時,他只是在錯誤的地方尋找。正如馬丁特拉所寫,「我為什麼要活下去?從我那幻影般的、可摧毀的生命中,會產生什麼真正不可摧毀的本質?」這也是託爾斯泰問自己的問題。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看看本章的標題《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你能想到什麼?法國哲學家薩特提出存在先於本質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原則。薩特認為,人與物不同,事物或器具的特質可以被預先確定,它們的本質先於其存在,這種存在被他成為自在存在:人的存在則表現為種種可能性,經領會、籌劃、選擇獲得本身的規定性,這種叫自為存在。他認為存在先於本質。
  • 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繼續我的「靈魂三問」
    昨天在海灘上,很偶然參與了一起遊客溺水事件的處理,親眼目睹一條年輕的生命(逝者應該還不到30歲,為尊重生命之故,我並未進行拍照)的消亡,猶如消失在天邊的一絲微雲,給我帶來了巨大的震憾與教育。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哪裡?我向自己發出了一系列有關生命與人生的「靈魂三問」。
  • 探秘:北大推薦的50本書之《追尋生命的意義》
    追尋我們想追尋的,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事情,本書就是一本讓你在困境中去堅持下來,去獲得巨大努力的一本讀物。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Frank.V.E.,1905-1997),醫學博士,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教授職位。共出版了39部作品,並被翻譯成34種語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義》」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 天問 | 第028期-人類的生命是生命現象還是生命本質?
    本欄目的名稱,取自屈原所留下的問天問道的「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天問》。我們將本著聖經,嘗試與您一同探討在信仰方面的種種疑惑。歡迎您在我們平臺文章後面留言,提出您正在關心的問題與疑惑。後臺會精選留言針對部分問題與您共同探討(在不違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我們相信,《聖經》為我們提供了人生重大問題的答案。只要我們願意尋求,就必有所獲。以馬內利!
  • 一切生命的意義,都是「心」編織的故事
    你根據自己的需要賦予自己故事,它就是你的人生意義。意義是你自由的定義,你享有那賦予萬物意義的自由。但給予事物一定的意義,那只不過是你給予自己的心一個故事而已。人生或事物的意義,是心的故事。事物本身不存在什麼意義,除了心的故事,一切都不存在。
  • 《東京物語》:愛與生命的本質
    在我看來,《東京物語》的偉大是基於生活體現出對愛和生命的本質洞見。片中紀子的角色代表愛與奉獻,而老母親登美的逝世,則把對生活的描繪上升到對生命意義的闡述,對死亡的思考。這種事的意義是消磨活人的靈魂,但原來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活著,更在於這種離開,它讓人寂寞和思考,也讓人懂得珍惜。很多人認為,紀子的作用是用來諷刺那些親生子女的,其實不然。小津始終認為,人性過於抽象,而他要表現在畫面上的是人的溫暖,所以《東京物語》實則是基於現實生活和生離死別的安慰與治癒。
  • 生命意義的最終答案!
    人類不知道進化了多久才能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換句話就是人活著的意義?因為其他動物根本不會產生這種問題。只有人類這種高級生物通過進化通過智慧的開發積累與傳承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因為早期的人類也會跟其他動物一樣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根本就不緣起這樣的問題。
  • 人的本質真是「提線木偶」?荒誕派如何用舞臺展現「無意義」
    「小牛面具、 猿面具、 驢面具、 豬面具」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幾種動物面具,這些動物面具未必是被賦予了某種神聖的意義,而是主要被視為一種表演面具來看待。除了對於戲劇本質的探尋,對戲劇形式,荒誕派有新的發展。古希臘的亞裡斯多德認為「悲劇是對一個嚴肅、 完整、 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根據這種要求,傳統戲劇有三要素: 精巧完整的情節, 典型的人物形象, 精緻巧辯的臺詞。
  • 影評:《異星覺醒》生命的意義
    我最感興趣的是《異星覺醒》中提出的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那位黑人科學家在臨死前說道,生命的存在也伴隨著破壞,calvin不是恨我們,但是他必須殺了我們。這是對我們每一個人一次諷刺與警醒,換句話說,人類就是calvin,我們為了生存一直在不停地破壞著周圍的一切,我們並不是因為恨,只是為了生存,我們必須這樣做。
  • 日本童謠詩人道雄:養育A的生命,就要奪取B的生命嗎?|一詩一會
    事實上,道雄在創作中從未將童謠與詩歌區別對待,他認為給孩子的詩和給大人的詩本質上應當是一致的,都是經過「精神的高度燃燒」而創作的作品。自20世紀30年代走上詩歌的道路以來,道雄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寫作熱情,一生的詩歌作品多達上千首。它們大多明易輕快,時常透露出頑童般的狡黠和放肆。道雄也因長年在兒童文學詩歌領域作出的貢獻,成為亞洲首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作家。
  • 日本童謠詩人道雄:養育A的生命,就要奪取B的生命嗎?| 一詩一會
    事實上,道雄在創作中從未將童謠與詩歌區別對待,他認為給孩子的詩和給大人的詩本質上應當是一致的,都是經過「精神的高度燃燒」而創作的作品。自20世紀30年代走上詩歌的道路以來,道雄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寫作熱情,一生的詩歌作品多達上千首。它們大多明易輕快,時常透露出頑童般的狡黠和放肆。道雄也因長年在兒童文學詩歌領域作出的貢獻,成為亞洲首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作家。
  • 意識是從受精卵開始的,還是一直存在於宇宙中附著在生命上的?
    造物主一直存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科學家有國界,但科學無國界。嘗試用科學來解釋意識是蒼白的,因為科學解釋的是物質世界,而意識不屬於。意識屬於神的世界。以下內容根據最新前沿資料收集整理,不符合科學範疇,請理性對待。宇宙由萬物組成?非也,宇宙由萬物和萬靈組成,而且先有靈而後有物。宇宙之靈因為 觀察宇宙,導致宇宙坍塌,才有星輝燦爛。
  • 結束生命這場荒唐遊戲,生命本來就不存在!
    我們看重生存的意義,卻把感知忽略了。生存為了什麼?我們只會回答,生存就是為了活著,即生存就是為了生存,我們沒有覺察,生存邏輯在這裡已經崩潰,生存為生存否定了邏輯的存在,這種回答就是對我們智慧的嘲諷,是對人類理性無情的否定。然而我們竟然接受了這種非邏輯的存在,只是我們從此疲於奔命地為生存找目的,生存為了什麼?這最簡單卻最致命的問題讓智慧文明的人類丟盡了顏面。
  • 蔣勳:生命裡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
    意識到孤獨的存在 生命真的有意義嗎?有一部戲劇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兩個人坐在荒原上,等待著一個叫做Godot(中文譯為戈多,Godot是從God演變而來,意指救世主)的人,等著等著,到戲劇結束都沒有等到。生命就是在荒蕪之中度過,神不會來,救世主不會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沒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