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2020-12-26 騰訊網

2020年是生態循環農業關鍵年。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何為生態循環農業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是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與加工業有機聯繫的綜合經營方式,利用物種多樣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力求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同時,因地制宜,依託當地生態資源,搭建獨立成熟的單一或多種複合農業模塊的經營方式,充分利用我國地大物博的優勢,既根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質改善,又跨區域調配資源,形成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於現代農業生態改造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及結構調整提供全新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我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與實踐

目前,我國各地已經探索出許多獨特而實用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種養加工複合模式、立體複合循環模式及物質再利用模式3種常見模式。

種養加工複合模式

該種養模式是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種、養、加工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簡稱種養加工複合模式),其採用清潔生產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工增值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該模式依託並整合當地優質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的循環經濟,延伸價值鏈條,促進當地特色農業發展。

種養加工複合模式主要在我國水稻產區、小麥產區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該模式適用於傳統農產品加工,如農戶加工豆腐及磨粉後,將豆渣或粉渣作為餵養動物飼料,動物糞便排入沼池後,沼肥用於種植綠色水稻、蔬菜等;沼氣用於燒飯、照明等。其特點在於能夠實現農牧的高效複合,形成「糧-畜-肥-糧」的良性循環。

例如,吉林省德惠市發揮該地農畜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將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作為核心企業,通過產業化進行農畜產品的轉化和精深加工,實現「種植-養殖-加工」相配套,實現生產與生態的良性循環。其主要產品為肉雞、肉牛、玉米、大豆、水稻。生產特點在於養殖肉雞、肉牛產生的廢棄物、糞便可用於肥田,農田產出的玉米、秸稈等又可作為雞、豬的飼料,完成資源的多級轉化利用,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立體複合循環模式

該模式是以蠶桑業、種植業、養殖業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體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主要依託當地優質蠶桑資源和產業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養殖蠶桑,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緩解地區水、土資源短缺問題。立體種養的循環農業模式主要應用在我國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區。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一方面利用生物循環系統的建立,改善環境、培肥地力、增加產出,進一步挖掘農林、農牧、林牧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促進與協調發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於土地的集約使用,合理規劃時間與空間,實現土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的最優發揮。

例如,江蘇省東海縣近年來積極探索實踐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全縣在82%以上的新栽桑樹、林園中套種了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同時放養雞、鴨、羊,發展多層次立體循環農業。再如石湖鄉的「桑-蘑菇-蔬菜」模式,將桑枝、桑葉做基料,選擇多層架構立體栽培蘑菇等草腐型食用菌,再以其菌渣做基肥還田生產蔬菜,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物質再利用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農業廢棄物的多級循環利用,將上一產業的廢棄物或農產品作為下一產業的原材料,如秸稈、畜糞等的利用,最終實現農業廢棄物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和再加工,實現零排放,它包括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及沼氣綜合利用3種具體模式。

物質再利用模式的適用範圍較廣,沒有地形、土壤等自然資源條件的限制,在全國範圍內都可廣泛應用。例如,致力於探索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模式的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德青源公司),是一家大型現代化蛋雞飼養企業,該公司通過全球領先的農業廢棄物沼氣發電技術,將每年10萬噸雞糞成功轉化為1400萬千瓦時的綠色電力和16萬噸有機肥料,供應周邊農戶的電力、熱力等生物質能源,實現二氧化碳年減排8.4萬噸。德青源公司每年除了銷售雞蛋帶來收入之外,生態農業也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部分國家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經驗

美國精準農業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實施精準農業的國家之一。早在1990年,美國將GPS系統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在明尼蘇達州農場進行了精確農業技術試驗。試驗成功後,精準農業開始在美國快速推廣。「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美國精準農業技術系統的集大成者,「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是基於GPS和GIS系統,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發展而成,廣泛運用於大中規模農場的機械化生產中。這種「減量化」的生產方式,使農場主能夠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根據每一塊農田的具體適用條件,精細調整各項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從而達到資源的充分利用。

日本循環農業

日本宮崎縣菱鎮是發展循環農業較早且較成功的地區。1988年該鎮通過了《發展自然農業條例》,規定農業生產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和其他非有機肥料,生產的農產品需是無化肥、無農藥添加殘留、無公害的有機農產品。菱鎮將小規模下水道汙泥、家禽糞便及企業的有機廢物作為原料投入發酵設備,產生的甲烷氣體用於發電,剩餘的半固體廢渣進行固液分離,固態成分用於堆肥和乾燥,液態成分處理後再次利用或者排放(排放時已基本對環境無害),實現了廢物的高度資源化和無害化。此外,菱鎮對廚房垃圾進行統一收集和處理,製成有機肥。

德國「綠色能源」農業

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發現可從一些農產品中提取礦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實現農產品的循環再利用,這些生物質能源和原料是綠色無汙染的,德國聯邦政府開始重視發展此類經濟作物。德國科學家對甜菜、馬鈴薯、油菜、玉米等進行定向選育,從中製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製出綠色能源;從菊芋植物中製取酒精;從羽豆中提取生物鹼。油菜籽是德國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作物,不僅可用作化工原料,還可提煉植物柴油,代替礦物柴油用作動力燃料。

英國「永久農業」

「永久農業」是循環經濟中廢物資源化的一種重要形式,特點是在節約資源和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元素的有效配置達到有利關係的最大化。種植者們循環利用各種資源,節省能源。如用香菸頭來收集雨水、變糞便為有機肥料、實行秸稈還田。「永久農業」尋求儘可能節約使用土地的資源,強調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勵使用自我調節系統。耕種土地時,通過多種類種植和綠色護蓋等技術來保養土地,監控當地環境,構建綠色發展規劃。「永久農業」不使用人造化肥和殺蟲劑,通過種植多樣性的植物及促使食肉動物進入生態系統來阻止害蟲,例如,豆類植物苜蓿能夠釋放氮氣,可使害蟲迷失方向。

菲律賓生態園農業

菲律賓瑪雅農場最初只是一個麵粉廠,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10年建設,形成了一個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麵粉廠產生大量麩皮,為了不浪費麩皮,農場建立了養殖場和魚塘;為了增加收入,農場又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頭製造廠,對畜產品和水產品進行深加工。

到1981年,農場擁有36公頃的稻田和經濟林,飼養2.5萬頭豬、70頭牛和1萬隻鴨。為了控制畜禽糞肥汙染、循環利用加工廠的廢棄物,農場建立起十幾個沼氣車間,每天生產沼氣十幾萬立方米,能滿足農場生產和家庭生活的能源所需。從產氣後的沼渣中,還可回收一些牲畜飼料,其餘用作有機肥料。產氣後的沼液經處理後,送入水塘養魚養鴨,最後再取塘水、塘泥用來肥田。農田生產的糧食又送麵粉廠加工,進入下一輪循環。瑪雅農場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卻能保持高額利潤,而且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汙染,充分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著力點

當前,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農村工作領域的主旋律。生態循環農業把循環經濟的理念應用於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廢物的排放量,增加價值鏈條,延伸農業產業鏈,儘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連結循環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達到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借鑑部分國家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經驗與做法,結合我國近年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情況,提出以下發展著力點供廣大農人參考。

重視農業科學技術推廣

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是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有力支撐,目前在我國農業技術領域仍然存在著技術研發跟不上、使用成本高,普及面小的問題。因此,健全農業技術市場,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至關重要。競爭激發活力,建議鼓勵、引導有志於開發環保產品的公司從事生態循環農業所需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和推廣,如有機肥生產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及其設備等,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實現其在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推廣和應用。同時,也鼓勵有實力的農業企業承擔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任務,農業企業對新技術的使用和示範更有利於其推廣與普及。

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人才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核心要素。近年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農業科技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農民受教育水平偏低,農業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也制約著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因此,健全農業科技立法、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發揮「產學研」協同作用以及加快人才培養是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資本化與商業化

投入一個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少則10多萬元,多則幾百萬元。但生態農業存在「投入大,回報慢」的窘境。因此一般很難做到大投入,對農民來說更是望塵莫及。儘管國家在努力推進農業領域項目落地,但生態循環農業如何吸引資本值得深入思考。

此外,生態循環農業的商業模式打磨需要頂層設計,以生態為主線,考慮農業的每個環節,設計出盈利模式。同時,通過既定的商業模式快速複製的方式,推進生態循環農業項目的變現能力。

加強生態循環農業的示範和引導

重視社會影響對促進農戶參與生態循環農業意願和引導農戶行為的作用,尤其是重視發揮致富大戶、農業技術員對生態循環農業的示範、引領作用,由點到面,逐漸在農村區域範圍內形成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良好格局。

來源:農村新技術

———————————————————————————————

(農業行業觀察視頻號)

(申請進【農業行業觀察】粉絲群)

如果覺得本文不錯,請別忘了動動手指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積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 推進雅安綠色發展振興
    12月23日,雅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伊林率隊赴雨城區調研茶產業發展及耕地質量安全監測情況並召開座談會,強調要進一步推進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工作,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保障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推進雅安綠色發展振興。
  • 中農誠投大鼎農牧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全產業鏈
    公司規劃以四川為中心,以公司自營和「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在西南雲貴川渝地區和西北陝西、甘肅地區投資150億元,建設100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區基地暨50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特色林業+農業種植、兼種、套種;科學養殖,兼養、套養)。
  • 致力打造高效循環農業——江西省鮮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紀實
    江西省鮮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上饒試驗站,省級就業扶貧示範基地,上饒師範學院教育基地,上饒市未成年教育實踐基地,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大學、江西省農科院、上饒市農用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共建基地,江西省科技特派團富民強縣工程示範基地,江西省菌物學會理事單位,贛東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企業。
  • 南寧: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共繪鄉村振興新藍圖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共繪鄉村振興新藍圖 邕城鄉村振興論壇為「美麗南寧」鄉村建設活動出謀獻策 8年來,南寧市「美麗南寧」鄉村建設活動全域推進、提質升級,鄉村建設內涵不斷豐富,一個環境優美、功能完善
  • 生態農業是農業的發展方向
    生態農業具有九大優勢:優勢一,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保護,零面源汙染。優勢二,質量高,口感好,很少農藥殘留或零農殘。優勢九,生態農業可全面帶動農民就業。弘毅生態農場歷經14年的實踐,證明了生態農業的發展路子是正確的,具有上述九大優勢。但是社會上還是有部分反對的聲音,一提生態農業就被扣上是反智,這些人是對生態農業有多大的仇恨?
  • 招遠市阜山農業走低碳循環綠色環保發展之路
    水母網7月31日訊(通訊員 王再進 記者 洪濤)低碳循環綠色環保是農業農村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招遠市阜山鎮把發展低碳農業作為實現農業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採取宣傳發動、政策鼓勵、示範帶動三舉措,重點推廣農村沼氣、秸稈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結構調整、規模經營、安全監管等農業實用技術和措施,有效加快了該鎮農業生產環保、農村生活低碳的發展步伐。
  • 田瑞春季農業生產主打科技牌
    為將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生產影響降到最低,田瑞集團全面貫徹落實山東省市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穩產保供應促復工,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雙勝利」。
  • 推進農業產業融合 助力農民增收
    近年來,永順縣創新產業融合模式,探索了產業延伸型、產業循環型、產業功能拓展型、產業滲透型以及產城融合發展型等模式,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創新,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高附加值,讓脫貧致富的產品既產得出、產得優,又賣得出、賣得好。
  • 唐山灤縣雷莊鎮:現代農業開啟農村發展聚寶盆
    一、轉思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雷莊鎮共有耕地6.5萬畝,以種植花生、玉米為主,農民沿襲了幾千年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模式,收入很不穩定。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單一、零散的農業模式與群眾要求富起來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 農業「四季歌」新唱質量曲
    從江南魚米鄉到中原黃土地再到東北黑土地,冬去春來夏至,農民們按照時令辛勤耕耘,農業生產一環扣一環、一季接一季。農業生產「四季歌」的背後,不變的是穩產保供的決心,變化的是質量興農的導向。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集中體現在農業經濟數據上。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介紹,今年以來,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1月份至7月份農產品網上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
  • 慶陽人房付寧 帶頭發展綠色循環農業
    房付寧 帶頭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房付寧在查看雞的餵養情況。從17歲到47歲,30年的時間裡,他不停地「折騰」,卻也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綠色」循環農業致富路。1991年,17歲的房付寧參軍入伍,部隊三年錘鍊出了他踏實肯幹不服輸的精神。退伍後,房付寧先後就職於慶陽市規劃局和運輸公司,工作穩定,收入也可觀,可不安於現狀的他想出去闖自己的一片天地。
  • 鶴山成功創建省農業科技園區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力促實現鄉村振興
    這是鶴山市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標杆,將為鶴山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政策平臺和軟體配套。據了解,鶴山市廣東省農業科技園區充分利用高水平的產學研平臺、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建設華南地區重要的禽畜養殖基地。
  • 財政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解讀:田園綜合體該如何建設
    從生產的層面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都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傳統農業園區發展模式固化,在土地、科技、服務、管理等方面面臨瓶頸,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受到制約,轉型升級遇到較大壓力,迫切需要尋求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抓手,打造三產融合的新平臺,啟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充分釋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創新活力。
  • 極飛科技:布局智慧農業 開啟農業生產活動的定製化作業時代
    、創新雙旋翼飛行平臺V系列農業無人機、新增固體播撒和割草兩大執行單元的R150農業無人車、新一代農機自駕儀等一系列全新硬體產品,並重點推出AI處方圖技術,以實現  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表示:「隨著中國城鎮化發展不斷推進,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加劇,傳統低效、高耗能的農業生產模式將無法持續。人類需要一個新的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底座,來彌合數字時代的鴻溝,對抗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
  • 【「十三五」成就巡禮】有機旱作引領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晉中市已建設有機旱作玉米深松密植示範區11個,面積11.24萬畝,帶動了整個晉中市300萬畝玉米生產提質增效。 2017年以來,我省出臺《關於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了抓好封閉示範、專家聯繫包縣包片服務等一系列辦法和舉措,搭建起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四梁八柱」。創新開展了農業政策保險試點服務、農業信貸服務,為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富禾集團——智慧數字農業生態踐行者
    富禾集團採用以色列最新種植技術,荷蘭高科技設備,德國土肥機制,以公司+基地+自營體+共享經營的經營管理模式,堅持種養規模化,產業閉環化,產品品牌化,人才專業化,管理智能化發展戰略,開啟智慧農業全新領域,陽臺經濟。提升農業效率,加快農業轉型,助推鄉村振興。
  • 創新領先,澳大利亞農業4.0開啟農場管理新時代
    未來世界農業將如何擁抱科技與創新?投資者和研究人員把期待投向了澳大利亞,而這片熱土也不負厚望,用先進的創新理念和面向未來的農業和糧食技術,開啟了農業4.0的全新時代。憑藉多樣的氣候和生態系統、穩定而有利的商業環境,以及與亞洲等快速增長市場間的密切聯繫,澳大利亞正在利用這些優勢成為農業技術和糧食技術創新的中心。澳式農業非凡之——自然環境幅員遼闊的澳大利亞在農牧業發展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新農作物、食品產品、農業科技和食品技術的理想試驗場。
  • 江蘇興化:發展生態綜合種養 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藕田養殖小龍蝦 餘劉江攝人民網南京5月18日電 近年來,江蘇省興化市充分挖掘稻田、藕田潛力,大力推進稻田、藕田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發展。生態綜合種養是一種將水稻、荷藕種植與水產養殖巧妙結合的生態高效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充分發揮稻田、藕田的農業種植和水產養殖兩大功能,既具有互補作用,又可以達到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目前,興化市生態綜合種養面積57474.79畝(其中稻漁面積14526.7畝,稻田養鴨面積1815畝,藕漁面積41286.09畝)。
  • 共享農場興起,認養農業成為網際網路農場一個創新模式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場主,也開啟可智慧農場共享認養創新模式,網際網路共享認養農場利用「網際網路+認養農業模式平臺」的模式,通過認養農業模式平臺實現共享經濟,共享農場,打造現實版的開心農場。認養完成後,農產的成長狀況和成長環境客戶可隨時通過監控設備實時在線觀看,認養中收穫的果實、生產的奶蛋肉,通過社區配送等方式周期性向客戶交付。形成網際網路+認養從「認養+資金+種養殖+交付」的消費閉環。也可以在線發布農場活動,讓客戶參與報名,讓客戶親身體驗農場田園生活!模式優勢1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網際網路+農業,重視網際網路+農業模式的發展及網際網路+農業品牌的建設。
  • ...生態農業推動綠色發展——就「無廢城市」建設專訪江西省瑞金...
    我們現對中國環境報推出的試點城市和地區黨政領導系列專訪予以轉發,就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如何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促進城市綠色發展轉型,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等問題交流工作經驗,探索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