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呢?看這部劇,第一遍喜歡Mary,第二遍細細品過後反而喜歡Elizabeth.
男女平等是這部一個重要因素。Mary一生都好像在宣揚女權,但事實上,她一生都在依賴男人。從開始到結局,先開始依賴Francis,Francis死後她又想尋求西班牙皇儲Don Carlos的保護,這之後,她想要Elizabeth的國家和寶座,找到的方法又是嫁Darnley來獲得權力。她從頭到尾,每次一想到要怎麼保護自己保護蘇格蘭的時候,她的第一想法立刻是「一個強大的政治聯姻」。所以到最後,她為了權利和Darnley聯姻,也終因為這段婚姻失去了權力和生命。這個世界很多事情都不公平,但有一點,一定是公平的:你想得到什麼,那付出的只能多不能少。一個女性想要平等,那首先必須要獨立,這世上沒有隻佔便宜不吃虧的事。
這是從女人的角度,從做女王的角度來講,不得不說,Mary也一直活在誤區裡。蘇格蘭弱小,她不想怎麼讓蘇格蘭強大,一昧只想尋找其他國家(例如Mary在面對Elizabeth想要武力解決她和Darnley聯姻的時候說她原本想尋求西班牙幫助但是現在來不及)的幫助,那最終也只會被遺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背上另一個國家的包袱,也沒有義務這麼做,天經地義。
反觀Elizabeth,她不是沒有過軟弱的時候,不是沒有考慮過要聯姻來對抗Mary聯姻帶來的威脅,但是她清楚自己絕不向任何人低頭,所以每次她最後都選擇了No. 她能在西班牙無敵艦隊要打過來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對能幫她解決這個會威脅她生命的麻煩的男人說:「我是英格蘭,我不需要任何人來拯救我,無論那個人是西班牙,是天主教廷,或是任何人。我是伊莉莎白·都鐸,我不向任何人低頭。我會手持寶劍面對我統治裡的所有威脅,任何敢挑戰我的人都將倒在我的劍下。」我想,那該是多大的勇氣?
這只是女人角度的Elizabeth,她還是英格蘭的女王,開創了伊莉莎白時代的榮光女王,將歐洲第一強國西班牙挑落馬下的女王。當Mary還在計算著怎樣聯姻才能得到能和英格蘭抗衡、能打敗Elizabeth的時候,Elizabeth已經不只局限於英格蘭的權力爭鬥,局限於歐洲一隅之地了。可以說,兩個人的格局根本都不一樣,Mary根本不適合做女王,她更適合做一個普通貴族人家的小姐,她能過得很好。而Elizabeth,則天生就是為寶座與王冠而生的。她能對西班牙囂張跋扈威脅她英格蘭根本比不了西班牙的實力的使臣微笑著,一語雙關說出:「請代我向菲利普國王(西班牙國王)致歉,我發現我以前沒能將事情看清楚,但我會改寫這一切的。」也能對她的臣子說出:「為什麼不把英格蘭和西班牙做比較?沒有理由英格蘭不能和西班牙對抗。我一生都在恐懼各方的威脅,但是我抓錯了重點。當我放開視野,歐洲已經太小了。我想要做讓英格蘭成為這個世界前所未見的強國的女王。」這才是女王。她從頭到尾沒有像Mary那樣說過幾次「你因為我是女人才輕看我」,但是她用事實證明「輕看女人的男人會自食惡果」。也是自她之後,英格蘭第一次把女王放在和國王一樣的地位去看待。她配得上她說的那句:「我雖然有女人的身體,但我有國王的心。」
這部劇的結局雖然是為了和歷史吻合,但也符合兩個人正常該有的結局。儘管除了那麼幾個無條件歧視女性的大反派,Mary身邊的男人幾乎或多或少都愛她,都幫助她,Elizabeth身邊的男人幾乎或多或少都給她添亂或者添過亂,活下來的,還是Elizabeth。
Mary被砍頭的時候我還是哭得很傷心,她根本不適合做女王,對王冠的追求讓她失去了生命。而Elizabeth,為了那個不向任何人低頭的堅持,也是孤獨終老。
最後,我要對服裝吐槽一下,尤其是第一季的服裝,二十一世紀舞會的禮服,跟都鐸時期的服裝基本沒什麼關係,簡直快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