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19點30分,荊州市凱樂大劇院人頭攢動、燈火輝煌,由荊州市藝術劇院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漢劇《優孟衣冠》在萬眾期待中正式公演。
本視頻由「微觀視界文化傳媒」獨家提供
漢劇《優孟衣冠》由國家一級作曲、著名漢劇音樂家陳受新作曲;湖北省藝術研究院,荊州市藝術劇院、市藝術研究所聯合編劇;由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國家一級導演陳興旺執導。演出當晚,湖北省文化主管部門領導,荊州市委、市政府領導、50多位省藝術界專家、7個地市文化部門的朋友一同觀看此次演出。另外,除了在場的近千名觀眾,還有累計38萬人次通過各個直播平臺同步觀看,共同見證漢劇《優孟衣冠》的成功首演。
大型漢劇《優孟衣冠》以優孟與楚莊王的故事為藍本,再現了一段風雲變幻的楚史,展現出了楚文化的藝術和魅力。有一個叫孟的雜戲的藝人常以談笑旁敲側擊地勸說楚王。楚相孫叔敖死後,兒子很窮,孟就穿戴了孫叔敖的衣冠去見楚莊王,神態和孫叔敖一模一樣。莊王以為孫叔敖復生,讓他做宰相。孟以孫叔敖的兒子很窮為辭,並趁機對楚王進行規勸,莊王終於封了孫叔敖的兒子。後來就用"優孟衣冠"比喻假裝古人或模仿他人。
「天下口,算漢口;天下市,算沙市」,誇張的說法映證了沙市的繁華,天天有戲,六臘不歇,在明清兩朝的數百年中,僅沙市一地可供戲曲演出的場所就有九宮,十八廟,十三幫(會館)之多。清代文人劉竹蓀,有《沙拉竹枝詞》云:「今日有無臺演戲,老郎廟首看牌來。」據湖北漢劇史家們探究,荊沙是漢劇的三大搖籃之一。
出生於沙市的漢劇老生泰鬥餘洪元自幼酷愛漢劇,飽覽四大名班演出。十餘歲時,由於家道中落,即下海演出,在沙市入同樂班,拜胡雙喜和賀四為師,24歲到漢口進入福興班,在武漢唱紅,成為漢劇一代宗師。民國初年,老一輩漢劇藝術家傅心一、吳天保、何鳴峰、徐繼聲、李彩雲、李春森(大和尚)等常到荊沙演出,觀眾趨之若鶩。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由於官府迫害及戰亂等多種原因,太和、同樂兩班先後在沙市散班,藝人四處求生,荊沙漢劇也一度走向衰落。
因此,沉寂多年的漢劇再次在「荊沙」唱響,可謂意義非凡!
6月19日上午,《優孟衣冠》劇目專家研討會在荊州萬達嘉華酒店召開。
到會的省市各級主管領導、省內戲曲界的各位專家學者以及戲曲表演藝術家們對《優孟衣冠》的首日演出表示了肯定,並與主創團隊就該劇的劇情、音樂、舞美、表演、唱腔等各個方面進行研究與討論。
經過近四個小時的熱烈探討,綜合在座19位專家發表的中肯意見和建議,奠定了繼續打磨堅持出精品的基礎,並爭取發揚「一棵菜」精神,使荊沙漢劇「三十年不鳴,一鳴驚人」。
本帖為「戲曲寶」微信公眾號獨家,轉載需註明出處。
點擊關鍵詞,獲取興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