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剛過,大家在淡淡的憂傷中開始了一天的上班。不少人整日與疲態困頓為伍,傍晚冷不丁的一場大暴雨徹底驅趕走心中的熱魔。狂熱的七天過去了,村哥該安靜地總結和思考下人生了。
【談對某島嶼的感恩】
今年的廈門黃金周在嘈雜的聲音中開場,廈門某景區被各大媒體狂轟亂炸,一個打造了100多年的萬國社區、文化聖地徹底淪陷,無任何還手之力。咋怎麼做都是錯呢?「我趙日天表示不服!」想當年某景區人滿為患成為燒烤島的時候,不少媒體天天在喊要降溫做減法,當某景區開始分流限流的時候,另一些媒體開始鼓譟不成熟的分流限流形式成為不少遊客的噩夢。
誠然,分流確實讓幾十年的過渡習慣變革,也讓不少外地遊客對輪渡過渡信息的誤解以致訂了島上的客房無法前往入住,也確實讓不少遊客多費了金錢不少黃牛鑽了空子發了橫財。但村哥覺得制度設計是好的,有關300多萬廈門市民共享島嶼便捷交通福祉、減輕輪渡壓力提升舒適度,還關乎提升鼓浪嶼旅遊體驗品質和業態的升級。問題出在哪裡呢?村哥覺得這跟申遺沒有關係,這跟票價也沒多大關係,這跟哪家國有企業獲得運營權也沒多大關係,問題出在運營者本身。
沒有很好考慮傳遞輪渡信息的管道:作為廈門最重要的景點,完全有理由在所有交通要點設置提示牌,方便遊客了解訂票和人流;還可以要求所有旅行社、各大OTA網站廈門板塊在實現成功預訂客房後回復廈門及鼓浪嶼旅遊注意事項;即使以上都妥善告知了,也還需要建立一支分工明細有一定規模的志願者服務隊伍,為茫然失措的遊客指點迷津,對一些特殊旅客如殘疾人、老人、小孩、孕婦等採取綠色通道、優先購票、臨時增票等人性化服務。購票軟體村哥認為也要升級,界面難看,智能化程度不夠,可以在身份證購票時增加指紋識別或人臉識別設施,封堵違法使用他人身份證刷票的漏洞。
沒有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黃牛在輪渡幾乎365天都天天上班為遊客「服務」,村哥曾經也過去感受過,為了一個外地人成功過渡還付了120元輾轉到海滄嵩嶼上的島。執法單位要嚴懲,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另外可以發動「朝陽群眾」有償舉報,常態性打擊那些暴徒的囂張氣焰。村哥不懂此類法律,但根據常識判斷,侵佔公共票源、惡意販賣、信息欺詐就一定是犯罪。執法部門比我懂,應該有機會將那些黃牛法辦,還要找尋線索徹底剷除老巢。那些黃牛絕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且已成為團夥作案,涉嫌黑社會。對待這幫不法分子一個字說三遍:打!打!打!
困擾環島路十多年的假冒「小眼鏡」大排檔也是絕逼神店。坑蒙拐騙是鐵證、違法犯罪是鐵證、串通的士宰客是鐵證、騙來騙去還是那幫涉黑流氓也是鐵證,不知為什麼在鐵證如山的當下管理部門就是拿不下這家神店?村哥就納悶了。對比下砸了好客山東招牌的青島大蝦的處理,物價局與市場監督局聯合出具處罰告知書封店,對店主涉嫌價格欺詐罰款9萬。而假冒「小眼鏡」大排檔的處理只是以罰代管,罰款幾千元不痛不癢,說不定一天就賺回來了。希望有機會各大媒體暗訪下這個小眼睛大排檔,徹徹底底曝光,封店重罰。
村哥對鼓浪嶼是有深厚感情的,自2012年以來始終以一顆感恩的心關注她的發展變化。曾厝垵曾經作為鼓浪嶼的功能性配套景區贏來絕佳的發展機遇,曾幾何時鼓浪嶼咳嗽一聲曾厝垵必感冒。2012-2013年鼓浪嶼無私的輻射讓曾厝垵在社區營造時有了一個發展穩定的旅遊大環境,從而實現了這個景區從屌絲向有為青年的升格。儘管現在已經不怎麼抱鼓浪嶼這個白富美的白嫩大腿了,但兩個景區在大多數遊客的旅遊攻略中始終是「1+1」的完美組合。鼓浪嶼與曾厝垵互為補充緊密聯合共同發展。如果說遊客「來看你,廈門,第一站,曾厝垵」,那麼鼓浪嶼往往就是第二站。遊客也是花心得很花樣也多,睡完曾厝垵這個有為青年,明兒個還要跟鼓浪嶼這個白富美共枕。
儘管如今人氣已超過限流後的鼓浪嶼,但曾厝垵仍尊鼓浪嶼為「白富美」和「帶頭大姐」,只有精誠合作,雙方才有機會贏得更好的發展環境。村哥主持的曾厝垵文創會與董啟農主持的鼓浪嶼家庭旅館協會一直溝通順暢,在重大事項上均能保持高度一致。有句話這麼說,可能誇張了點,廈門旅遊看鼓浪嶼和曾厝垵,兩個品牌穩則廈門旅遊市場穩。鼓浪嶼代表旅遊發展方向和旅遊質量,曾厝垵是廈門淡旺的晴雨表,代表廈門旅遊人氣增量部分。
根據曾厝垵文創會的綜合統計:國慶黃金周七天,曾厝垵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1萬人次(含本市遊客),比增27.45%;旅遊總收入超0.86億元,比增39.4%。310個家庭旅館日均入住率達85.7%。
【談旅遊的去中心化】
村哥認為,傳統景區是指國家旅遊局認定的1A以上的景區,而新興景區則是以街巷遊、鄉村遊、場景主題遊為代表的。國內旅遊經歷了觀光遊、度假遊、體驗遊三個階段的發展,如今旅行方式更加個性多元,呈現出明顯的去中心化跡象。
旅遊的去中心化是指大部分遊客不再以傳統核心景區觀光為主要渠道,對旅行目的地進行了多元化的選擇,更加注重體驗的舒適度、文化的共鳴和身心的舒放。
旅遊的去中心化應該以2015年為元年,新興的街巷遊、鄉村遊風頭正勁,對設施老化管理僵化體驗硬化的「三化」傳統景區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前者有時候分分鐘就能讓人氣超過後者。前者清新文藝、文化人性、鄉愁情懷的旅行環境讓只能靠著獨無僅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吃老本」的後者豔羨不已,但又苦於積重難返一時難以調整。不到200個5A景區近500個4A景區相對於街巷遊、鄉村遊近4000個新興景區來說,力量對比立見分曉。
據國家旅遊局預測,未來5到10年,我國鄉村旅遊接待可達20億人次。而街巷旅遊目前已達到每年19億人次的規模。發展新興旅遊,潛力無限,擁有超萬億的增量,可以緩解傳統景區的資源稀缺、刺激其提升旅遊體驗,還可以幫助老舊社區街區和發展式微的鄉村有機更新,最後幫助超過一億人通過發展旅遊脫貧致富。
旅遊去中心化時代,曾厝垵作為新興景區,發展形勢喜人,幫助了轄區1500多原住民創收房租1.5億元,人均年收入10萬元;而5000多商戶今年有望共同為廈門創造了15億元的旅遊產值。
旅遊去中心化時代,讓有識之士有為青年返鄉創業成為了可能,對家鄉有情感運作資源有辦法的年輕人返鄉帶動了經濟發展了旅遊,讓村頭村尾的鄉親喜迎十裡八鄉的遊客。
對於有識之士返鄉,業界稱之為物理返鄉(身返)和非物理返鄉((知識、智慧、資源等返鄉);兩種返鄉形式是相對的,物理返鄉有助於全身心根植故鄉再造故鄉,與故鄉同呼吸共命運,缺點容易割裂原有的城市資源;而非物理返鄉則是有心推動故鄉社區營造,很少返鄉參與,但是通過自己所在城市掌握的招商、媒體、智慧、創意等資源幫助故鄉實現騰飛。
【談民宿行業的未來】
民宿自2014年開始已經具備獨立於酒店業的一個行業所有特徵,但對於絕大多數城市的民宿業者來說,管理制度不健全、時而不時被拘留、開拓者的試錯奉獻讓他們吃盡了苦頭。
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沒有錯,錯在臺灣、日本、韓國民宿風起雨湧的時候,國內的民宿還處於萌芽狀態,錯在你太早參與這個行當,若晚幾年或許各方面的創業條件會好些。
廈門的民宿業以鼓浪嶼和曾厝垵為代表,前者走在前頭,自2006年就誕生了許多高品質的民宿,與周圍的萬國建築相得益彰。對老別墅的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是最好的保護和傳承。曾厝垵後發先至,擁有300來家民宿6000多個客房。而整個廈門大約有1800家民宿。
從鼓浪嶼和曾厝垵的現狀來看,大多數民宿無法辦理特行,但在各單位的關懷下只要做好「四實登記」和做好消防治安防備,也算能合規順利經營。
相關的配套法規也在實施之中,辦理完整合法證件已箭在弦上。
今天主要談談何為民宿以及她的未來。
民宿是什麼?她是居民住宅資源的過剩和釋放,讓外人有機會入住享受家庭式的個性化主題化的服務。
臺灣民宿興起於上個世紀80年代,業界評價其重於生活美學、情懷、用心。
對於生活美學的理解,村哥認為從生活中發現美從傳統院落中營造美從老舊物件裡提煉美,讓美得到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綻放,讓美成為一種文化一種體驗,實現人與環境交好與對話。
情懷則是著重體現的是民宿文化的養成。挖掘當地的什麼資源,選擇什麼樣的文化主題,經營啥樣的主題風格,養成什麼樣的民宿精神,這些都關乎一個老闆和一個人格化的民宿住宅的情懷和追求。沒有情懷你就沒有對環境的關懷和尊重,沒有情懷你就會在裝修和經營上偷工減料降低成本,沒有情懷你難能一如既往地真誠服務遊客。
那用心是什麼呢?民宿食宿的專業性和人性化不只停留在硬性配備,而是設身處地從遊客出發,走腦用心對待遊客從進店到離店的每一個細節。要想了解這些服務細節,你每天需要像遊客一樣去感受,去查詢,去對話,去彌補,去修正,去提升。
儘管廈門的民宿已發展到一定規模,但仍有部分呈現出門檻低、裝修層次低、民宿精神缺乏、服務層次不齊、性價比有待調整等五個方面的亂象。未來要做的是,學習先進經驗,深究生活美學、情懷與用心,不斷升級、升級、升級!
【談社區營造的七點體會】
社區營造自2013年以來在國內推廣至今,相信很多人已不再陌生。社區營造在大陸語境下,已延展至對老舊社區、城中村、鄉村、場所空間等區域的創意保護、再造和開發。眼下正是社區營造的春天,儘管現在已是深秋。
2012年以來村哥先後參與了曾厝垵文創村、華新路老別墅等區域的社區營造,這項工作幾乎佔據了我三年來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剛開始時沒有系統化學習社區營造理念,缺乏實踐經驗,但經過兩地的摸索以及學習王教授關於社區營造「五共」模式的理念,慢慢也總結了我的對社區營造的七點體會及看法。
1、形神應兼備。
社區營造落腳點在社區,基礎在共同。社區「上下人心所寄」之地。社區營造更應先注重對人心的營造,再對環境進行營造。很難想像一個社區的營造沒有群眾的廣發參與,單憑有權任性的政府官員胡作非為能成一件什麼樣的社區營造大事?社區營造要充分動員做周全的思想工作,讓大部分參與小部分觀望個別人反對,然後再開幹。塑造社區就是塑造人,沒有人的參與,這不是營造,這是政府形象工程;沒有塑造人心凝聚人心,那麼這個營造是沒有靈魂的軀殼。
社區營造的神有了,還要有形與其神兼備。古人云「天造地設之巧,在人善於黠綴耳。」改造的場景和修建的街巷反映了大傢伙的願望,社區規劃是服膺自然遵從人心,側重於環境與文化的協調,通過建築喚醒家園意識、凝聚社區精神,增強社區居民對所在區域人文歷史和自然環境、生活空間的認同感和榮譽感。
社區營造的目的是讓社區居民生活更有品質,讓棚戶區貧困山區的居民生活更有尊嚴,讓困窘者脫貧致富。最終滿意不滿意,老百姓是最重的裁判。
2、產業應轉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討海靠資源吃資源。傳統社區開發,往往是以利用或犧牲資源為代價,產業的崛起往往就是與環境資源博弈的勝利。五夫鎮富有白蓮、蓮子資源以及為朱子故裡,大力發展以蓮子和朱子核心的二子旅遊。曾厝垵靠海擁有漁村的傳統,締造中國最文藝漁村,發展體驗旅遊業,創造了城中村轉型的傳奇。
產業轉型不能一刀切,社區營造應個性化。城中村社區有的適合發展成社區旅遊點,而有的只適合改造提升,保護其歷史文化,控制建築規模,維護好消防安全和治安。老舊社區,有的只適合通過社區營造,回歸大家的認同感,提升社區的居住品質,而大多數社區居民則反對商業化反感過多遊客幹擾他們正常生活。場所空間中有的適合做成文創城、眾創空間,而有的適合做成時尚藝術展館和發布平臺,還有的適合做成主題文化體驗區。鄉村的社區營造也應分步推進,有的連交通都沒改造好,就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明顯用力過猛,不但沒有讓人心凝聚百姓富裕,反而加劇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貧困;還有的鄉村打造多個資源,沒有主次和過硬產品,社區營造多年仍無法突破瓶頸。
社區營造要因時因地因人因情而為,懂得方式方法,不要急功近利。
3、協商求共治。
在曾厝垵的社區營造中,學者型官員、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教授提出的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五共模式」,成為最核心的協商共治參與體制和機制。
社區營造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按照此模式去破解。
調解曾厝垵的各種糾紛,村哥在「五共模式」的原則下提出「友好協商、尊重契約、促進共贏」的黃金三法則,成功調解了200多起糾紛,成功穩定了租賃市場和經營市場秩序。
擁湖宮戲臺的改造為人心所向。改造前破破爛爛的攤點,老舊的設施,與周邊的環境格格不入。經居民、文藝青年、商戶提議,將其改造。上級政府經過與上述群體的謀劃之後認為可以做,創新性地提出「以獎代補」政策,讓社區先做,然後政府再根據「社區主導、政府扶持」的原則進行資助。改造開始後,一起來建,共花費了115萬元,最後政府根據大家共評的結果,補貼了80%的費用,剩餘費用由社區居委會、宮廟理事會、社會募捐等渠道共同解決。建設好的戲臺大家一起管理,逢年過節大家一起來舉辦文青節、閩南高甲戲活動。
協商共治,是一種彼此尊重,不是妥協,是對話,目的是實現有效的治理。
4、規劃應長遠。
社區營造切忌急躁冒進,求速求成,只顧眼前小利,貪一時之功。
社區營造也怕規劃空泛,沒有重點缺乏亮點少了特點。
正確的做法是長遠規劃與局部突破結合起來。
對於很多社區來說,營造是一項系統性複雜性的工作。延續幾十年或幾百年的痼疾很難短時間根除,消除人心隔牆也是一件難的事情。在營造的過程中應有大局觀,尊重不完美,注意發揮帶頭人和能人的率先垂範作用,讓一部分人先行先試,通過成果效應帶動更多人參與跟進。
社區營造無法像空間改造那樣短時間破舊立新。空間改造只是社區營造的一部分。唯有規劃長遠才能最終得之圓滿。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一個人參與一個區域的營造長達10年仍才剛開始,甚至這輩子都耗在上面了。這種社區營造工作者在村哥看來是有情懷有追求的值得尊敬的前輩。
5、重資源平衡。
社區營造需要調動人、財、物、媒體、政策、規劃設計、運營等各種資源,要注重各資源的相互補充和平衡,不要偏廢一面以致社區瘸腿不可持續。
平衡人的資源,著重於調動,挖掘人的潛能,讓居民有興趣、讓居民覺得有信心參與、讓居民體驗參與的成就感、讓居民享受成果的榮譽感。人分多種,有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當地能人、利益關聯者,開座談會懂得分而開之,也能聚而攏之,還能議而分之,猶能分而統之。
平衡財的資源,注重量入為出。社區營造要根據自己的財力注意收支平衡,切不可舉債好大喜功大手大腳,花錢過快造成豆腐渣或爛尾工程,損害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和對你的信賴。財的資源往往來源政府的扶持、群眾的眾籌、社區的財務以及社會的募捐,也有的是來自與基金會、財團的合作。不同財的佔比以及投入比例和取款代價應合理控制,讓所有資金都能發揮應有作用。
平衡物的資源,開發保護與引進相結合,讓當地最有優勢的產品成為拳頭旅遊產品。
平衡媒體的資源,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孰重孰輕,主要取決於你的受眾,來參觀的遊客大數據分析情況如何,全國的遊客多還是本地的遊客多,哪個增長潛力大,哪個是消費比重大。根據遊客來源和貢獻的綜合佔比來決定媒體廣告的投入比例。
平衡政策的資源,政府的支持是條塊分離的,市委區委街道黨工委各個層面幫扶的重點有差異。市委更宏觀推出政策,區委側重於重大項目投入,黨工委則是注重日常管理運營以及協調各方關係。對於社區營造規劃師來說,要根據一個景區的實際布局和功能決定與每個政府部門的合作深度。還要懂得話術,碰到消防的,社區營造著重於消防安全設施配備和消防演練防範;碰到公安的,社區營造著重於群防群治、智能警務改造提升;碰到計生的,社區營造注重流動人口和本地人口的管理和宣導;碰到工商稅務的,則從扶持商業發展、實行養魚政策角度出發開啟雙創活動;碰到共青團,則側重於團支部區域化團建工作,團結青年服務青年,全力參與社區發展;碰到黨支部的,則側重於黨支部建在協會上建在商鋪裡,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如此等等,以此類推,與不同單位實現有效對接,讓政治任務成為社區生長的營養,讓政治宣導通過文化創意入腦入心。
平衡規劃設計的資源。規劃設計團隊以社區規劃師為核心,但也要注意調配國外國內高校民間的資源,多徵求設計意見多策劃科學的方案。另外規劃設計要注重山水布局、人文歷史、自然脈絡和未來增量。
平衡運營的資源。社區營造團隊不能自說自話,也不能完全代替社區老百姓運營,應讓更多老百姓多參與多管理多提意見多參與改進。社區營造的推進和維護應形成制度和參與機制,培養運營者和後備軍,確保社區營造工作者離開後社區仍能自循環。
6、社區型民主。
社區營造是一場社區運動、民主的覺醒和對自由的追求。
臺灣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社區營造。臺灣當時面臨的情況是國民黨敗退臺灣,大量外省人與本地臺灣人產生了文化衝突,族群矛盾突出,混雜人員的社區很難找到社區共識和培養社區願景。那時臺灣當局啟動的移民和社區融入,讓社區新舊群體秩序崩潰。因此,臺灣啟動了應對族群撕裂和城市化挑戰的社區營造。社區營造成為臺灣當局與民眾對話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平臺。
再造社區,就是解決民眾之間存在的矛盾,推動民眾參與民主實踐和民主決策。這種參與過程讓民眾產生了主人翁意識和成就感,對社區的認同感和存在感也逐漸加強。社區營造讓原來以工作單位民主轉變為社區型民主。社區營造重視民眾為社區最大的資源,而民眾最需要的是民主,當地政府注重培力和賦權。基層的社區營造一般都是民間主導政府出資,一時間臺灣的社區營造運動轟轟烈烈。而社區營造的過程就是民主意識和民主進程的加快和提升。
社區型民主重視與鄰居修好守望相助,與環境和好尊重自然。建設社區型民主有利於建設公民社區,推動中國特色的民主化進程。
7、培隱士精神。
社區營造應培養隱士精神,甘當幕後推手、墊腳石、扶手、腳前燈,深藏功與名,躲在背後,不要遮擋社區精神和文化應有的光芒。不能貪一時之功,將社區營造的所用功勞都攬一身,忽略了當地居民和商戶及其他利益關聯者的感受和成就感。
隱士要修煉,甘於清貧甘於奉獻。遇事不慌張,碰到困難不恐懼,用藝術和創意、平靜與自然對待你所營造的對象。
慢的時候,隱士變俠士,身先士卒敢做敢當,帶頭營造。
快的時候,俠士變隱士,留點緩衝,消化產能,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友情提醒:以上行文時短,個別觀點仍需推敲,引用或摘抄記得註明出處:曾厝垵村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