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韓國已經有超過100個壁畫主題的胡同或村落,並仍在不斷增加中,許多已是外國遊客必訪的景點。韓國旅遊發展局希望人們在欣賞美麗的壁畫時,也能多花一點時間,了解該地的歷史背景,從中感受社區中「生活的氣息」。
韓國壁畫村的大量出現,源自於2006年起由政府與其他單位所倡導的大規模公共藝術計劃。當時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選擇了32個被認為較為落後的地區,希望能夠以公共藝術的方式,改善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試圖動員住戶們一同作畫來創造能互相交流的途徑,並加入部分裝飾藝術,來達到市容美化。
梨花壁畫村位於首爾市鍾路區梨花洞,起源於2006年的、由60多名藝術家所參與的駱山計劃,通過繪製壁畫以及設置公共裝飾藝術,希望給予社區民眾小小的幸福。梨花洞在1950年代是首爾知名的板子村(棚戶區),雖然部分村落被拆除,不過至今仍是首爾市中心區所剩無幾的老社區,聚集了數百棟沿山坡而建的舊房子,被認為是能追溯回憶的地方。後因綜藝節目《兩天一夜》中播出了翅膀壁畫、《屋塔房王世子》等韓國電視及電影中的場景宣傳而走紅,梨花洞的壁畫村已經成為遊客最愛的景點之一。
弘濟洞螞蟻村在仁王山腳下,很難想像在首爾如此發達的城市,還有這樣一個貧窮的村莊。與其他的壁畫村一樣,因為戰爭無家可歸的人在這裡搭篷落戶,形成的難民聚落,一開始因簡陋搭建的村落有印地安部落的原始感,曾被稱為印地安村。後更名為螞蟻村,意為這裡居住的居民都像螞蟻一樣認真工作、忠於生活。現仍有約350位住戶,大部分為老人,大多是接受政府補助的低收入戶,是典型韓國俗稱的月亮村,意指位置較高,與月亮靠近的貧困社區。
2009年在建築企業的大力贊助下,並動員首爾市內5所大學美術系的128位學生,分為五個主題 (歡迎、家族、電影人生、自然進化、結束與開始) 完成了50餘件的作品。
中溪洞白沙村中溪洞白沙村位於首爾特別市蘆原區中溪洞104號的佛巖山,與弘濟洞螞蟻村一樣,深處發達的首爾市卻如此貧窮,是韓國最後一個月亮村。此地居住區的人們都是因戰後無家可歸,有的從龍山、南大門、清溪川等地搬遷而來的。
此外,還有被稱為亞洲的「聖託裡尼」的釜山甘川洞文化村、韓國的普羅旺斯「小法蘭西」文化村、kangfull漫畫街區、充滿童趣的日山西區壁畫街。
微評
一場官方推動的大規模的公共藝術計劃,讓若干原本偏遠貧窮的落後山村,逆襲成為旅遊產業發達、文化韻味濃厚的現代村落,讓全國乃至全球遊客流連忘返,可謂文化藝術進化成為惠民產業的典範。競爭戰略之父麥可·波特曾提到:"基於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不得不說,韓國這場公共藝術計劃是頗具前瞻性和現代性的,這為我市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發,在大澤·葡萄古鎮、農谷小鎮、種業小鎮、耕韻小鎮等包含若干文化基礎尚好但位置偏狹村落的小鎮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給村落注入文化藝術給養,精心打造造吸引人駐足的文化景觀,讓古舊村落煥發生機和活力。
妖怪村位於臺灣南投縣溪頭,是臺灣鄉村社區創意營造的成功範例。9.21大地震後,原有的蜜月度假產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以老人休養為主,年輕人鮮有知曉。為了重振地區經濟,以動漫創作與衍生品開發為手段,妖怪村藉助傳播範圍局限在村內的「妖怪傳說」文化,逐步營造了極具特色的文化創意鄉村社區。這裡原先只是「溪頭明山森林會館」規劃出來的一個小商圈,原本觀光開始逐漸沒落的溪頭。
個性文化定位
居民從當地神怪傳說中獲得靈感,以「妖怪」一次突破了人們對於旅遊景點的通常認識,在第一時間抓住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注意力。然而,「妖怪村」沒有呈現妖怪的恐怖,而是進行了「KUSO搞怪萌」的個性定位。在年輕人看來,KUSO是無釐頭、搞怪、好笑的代名詞,妖怪村的妖怪對嚴肅的主題加以結構,構建出了諷刺效果的娛樂文化。
符號產業轉化
在妖怪傳說文化符號化的基礎之上,妖怪文化與形象被不斷地挖掘與開發,基於搞怪KUSO的文化創意被運用在了各傳統行業之上。有倍受歡迎的當地特色小吃「眼珠麥麵」、「咬人貓麵包」、「妖心」、「妖怪冰淇淋」;有充滿創意玩味的伴手禮「妖怪雨傘」、「神木桶奶酥餅」;還有有妖怪形象構築的特色旅館「枯麻館」、「巴豆館」。
系統商圈經營
妖怪村以一條主要的商業街貫穿,處處都是搞怪的妖怪雕塑和風格鮮明的紅燈籠木頭房,並對其這些設施進行系統的定位經營管理。有「妖怪映像館」、「妖怪郵政」、「妖怪診所」等營造濃厚文化生活環境的設施;還有「妖怪遊擊隊」、「妖怪逃生門」、「天狗擊鼓秀」、「枯麻巴豆見面會」等特色娛樂互動活動。在對商業街店鋪的管理中,管理團隊對於積極參與特色活動的商家返積分獎勵,對不配合特色活動的商家則「記警告」扣積分,積分多少將影響房租價格,這直接促使了社區內商圈的繁榮發展,更使作為社區主體的商家們積極參與到社區創意氛圍的營造中來。
同時,妖怪村採取了很多配套的商業宣傳模式,譬如刊發每月一期的《妖怪抱報》,在其上留下原創的文字、原始的故事;設計妖怪村自身的APP,進行妖怪傳說介紹、活動快訊發布、店家信息宣傳、妖怪村貼圖與地圖展示;發行妖怪大樂透等等。這都對妖怪村社區的創意氛圍營造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微評
一個源於村落的」妖怪傳說「,經過創意延展和巧妙定位,輔之以有效的營銷手段,成長為頗具市場號召力的產業符號,面對傳統蜜月度假產業沒落的妖怪村,已然成為鄉村社區創意營造的典範。尋找一個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在不損害其文化性的前提下,進行創意解構和適度的商業化包裝,並藉助現代傳媒的力量圍繞其形成有效的輿論場,使之成為文化和產業的雙重引擎,這種源於傳統而不囿於傳統,出自傳統又超越傳統的發展思路是妖怪村帶給我們的生動啟示。平度具有良好的資源稟賦和文化積澱,找到類似」妖怪傳說「這樣的文化符號,並讓傳統元素在現代思維下大放異彩,成為特色小鎮創建的旗幟和動力,同樣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現實意義。
桃米村位於臺灣的南投縣埔裡鎮境內行政轄區面積約18平方公裡,人口1264人,距離島內的暨南大學較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區內有6條清澈的大小溪流,有「埔裡泉水甲臺灣、桃米泉水甲埔裡」的美譽。在歷經1970年後的工業起飛,臺灣的山農漁村青壯人口被擠壓到工業生產體系,人口外移的農村,隨著農業的衰敗,農村的文化、景觀與生產也隨之蕭條,再加上地震的創傷,受災地區可以說是在雙重擠壓下,面臨艱巨的生存困境和挑戰。桃米社區還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車程20分鐘,但觀光經濟亦從未輻射至桃米村。臺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一批批把桃米村的青壯年吸走,使它變成一個人口結構老化,農業經濟衰退的老舊社區。
成立基金會
來桃米社區進行重建工作的是NGO—「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其宗旨是「實踐在地行動的公共價值」,致力社區營造工作。為了重建,它成立了「埔裡家園重建工作站」,和桃米村深入合作,共同進行重建工作。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看來,真正有意義的重建工作,應根植於對民眾的改變,社區整體的改變,從而達到農村轉型發展、產業有效提升,並「尋求家園永續的可能」。在剛開始重建的時候,「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創建了一種「以工代賑」的模式:參加社區重建的人,每個月拿一萬五千元左右的新臺幣,維持基本生活,白天為社區公共事務出力,晚上上課,由大學老師為相關民眾講授培養休閒產業等方面的課程,並帶領大家調查,研究分析桃米社區的特色和發展優勢。
開發生態旅遊
"青蛙共和國",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原生29種青蛙,桃米擁有23種。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青蛙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閒區。
桃米生態村提煉的新文化符號是「青蛙共和國」。在桃米,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的生態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你甚至可以看到,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
博學生態村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地處「海口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內。該村已有數百年建村歷史,是一個有300餘人口的典型火山口古村落,較完整的保存了羊山傳統聚落的形態特徵。
動漫的種子「蜜蜂王國」
在博學村,有兩種生物具有代表性。一是從火山石縫裡長出的荔枝樹,二是飛舞在萬花叢中的蜜蜂,村裡養蜂的專業戶越來越多。於是,陳統奎想到在村裡創造和推介一個神話—— 「蜜蜂王國」。他常常對村民們說:「我們要保護環境,不要亂用農藥,盲施化肥,更不能把大樹砍了。否則,村裡就沒有好的蜜源植物蜜蜂就養不好了。蜜蜂養不好,瓜果就種不好,產的蜂蜜更不好。」這樣,通過對蜜蜂的保護,陳統奎在村民心中播下「綠色生態文明」的種子。2011 年,陳統奎申請了「火山村家蜂」商標,開始探索蜂蜜的「統購統銷」,以高出市場價一倍以上的價格收購蜂農的蜂蜜,通過淘寶網、團購網站、上海農好農夫市集等渠道銷售。
藝術家創造「蜜蜂神話」
2012 年,一個韓國藝術家團體聽說海南一個偏僻鄉村在打造「蜜蜂王國」,於是託人找到陳統奎,說希望到博學生態村駐村創作。陳統奎用花梨之家民宿免費招待了他們,而駐村的10 多名韓國藝術家也用藝術創造回饋了博學村的熱情。他們帶領全村村民,包括5 歲的孩童和102 歲的老阿婆,用廢鐵、木棒、椰子殼、鋼絲、吸管等材料,創造出形態各異的蜜蜂造型。這些蜜蜂造型遍布在村舍牆頭、路邊,成為博學村新的生態符號,讓博學生態村瞬間從一個抽象的「蜜蜂王國」,變成一個擁有具象藝術形式的「蜜蜂神話」。
微評
與妖怪村選擇」妖怪文化「這一抽象概念不同,桃米村和博學村分別選擇了」青蛙「和」蜜蜂「兩個非常具象的符號作為創意發展的主體,經過文化創意人士匠心獨運地構思和潤色,給人以可觸可感的現實感受。而更加不可忽視的是,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對於生態環境保護這一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堅持以及運用,而在農業文化厚重、農業資源豐富的平度,生態關注與環境保護更是特色小鎮創建過程中不容輕視的命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開發註定沒有生命力。將NGO、藝術家、高校等公益性較強社會力量納入到農村社區創意營造的進程中,也是二者共同帶給我們的有效經驗,無論是微觀的農村社區創意營造,還是宏觀的特色小鎮建設,單靠政府注力都不現實,而該是一項全民行動,充分挖掘有效的民間力量,匯溪流成江海,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小編想說,找準思路和方法,別人家的蜂蜜、青蛙可以,我們的葡萄、櫻桃、芹菜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