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十五)

2021-02-16 雪泥鴻爪的空間

徐碧輝(文)

(緊接十四)

     徐章華三哥的談話

時間:2010年2月17日

地點:忠縣煥燃飯店

對話人:徐章華(我的堂哥,大伯的兒子,他前面有兩姐姐,按順序排行第三,所以我們都叫他三哥),我

             名老中醫徐子和的傳奇經歷

(我的大伯和二伯,戴帽子的就是二伯徐子和先生。)

         晚飯閆光安(章華三嫂的弟弟,我叫他「安哥哥」)請我們全家吃飯。席間同章華三哥談起爺爺和奶奶的事。章華三哥口才很好,我只提了一句,說想跟他聊聊,請他說說爺爺奶奶的事。他便思路清晰順暢地說了下去,很少要我插話。下面是章華三哥的話。

        章華三哥:爺爺是一個非常好的醫生,方圓百裡都很有名氣,而且醫德高尚,一般窮人去看病,如果說沒有帶錢,他也照樣給看病,只是記上帳,到年底統一算帳。如果人家還是交不起,他便給人免了,不要了;窮人看病時他收費的標準便低些,富人便高些。有時候,半夜三更有人來請去看病,他也是起身就走。如果有人一同走,人家給背著藥箱;如果沒有一同走,他便自己背著藥箱。

    說起二伯伯徐順貴(也叫徐子和),以膽大出名,我爸爸(我大伯徐順富)叫他「徐大膽」。往往那些大醫院判了「死刑」的病人他都敢接收。如果治好了,或者說病人拖了個三五年,便說明他醫術高明,有起死回生之功;如果治不好,那也沒辦法,因為連大城市的大醫院都治不好,都判了「死刑」。他從小不安分,年紀很輕就跟韓五樓的女兒談戀愛,韓家不同意,誣告他是土匪,把他抓了起來,要判死刑,後來被爺爺傾家蕩產保了出來。出來後他被宣布驅除出忠縣境內。這樣,他又去重慶讀了法專。畢業後當過袍哥,做過土匪,當過三青團的骨幹。解放後做過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真正學醫行醫是解放後。他被稱為名老中醫,生前享受了崇高的榮譽,死後也備極哀榮。

   奶奶每天早上為爺爺做粑粑(編者註:大湯圓與小湯圓的統稱,忠縣人把湯圓叫粑粑兒,音ba,bao)

 

   說起奶奶,那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爺爺行醫,從來不管家事。奶奶一個人,帶著四兒四女,還種菜打柴餵豬。而且她種的菜總是比別人種的好,鮮亮;她的屋子永遠是整潔的,從不像農村有些人家那麼髒亂。她的手還特別巧,做什麼都精緻、細巧。爺爺每天早上要吃一種手工製做的粑粑兒,她每天一大早起來為他做,幾十年如一日;晚上回家,為他打上洗臉腳的水,伺候他一直到上床。除了不識字,奶奶可說是個完美的女人,幾十年來相夫教子,把子女個個教養成人,而且個個有出息。

     四伯伯

        三哥對奶奶的描述使我想起四伯伯。四伯伯一生勤勞,樸素,在男人離開她另尋新歡時,不抱怨,不自棄,而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把兩個女兒撫養長大。雖然沒能讓女兒受到高等教育,卻也使她們成為正直善良勤勞能幹的一家之主,無論是農活還是家務都很能幹,得到鄉鄰和親人們的交口稱讚。我永遠記得四伯伯的樣子,頭髮一絲不亂梳向腦後,挽上一個髮髻,穿著操襟藍布衫,黑布褲子,平口布鞋,永遠是乾乾淨淨,整潔不亂。按理說,我母親填空了她的位置,我父親拋棄她移情別戀,她應該恨我母親和我們才是,可是在我的記憶中,她一直都對我們非常好。有時候,寒暑假裡,我們回家,家裡沒人,她便招待我們吃飯,而且拿出她最好的飯食來招待我們。記得我剛上大學的第一學期,回家時給她帶了一些糕點,沒想到她一直捨不得吃,放在一個金屬餅乾筒裡。暑假我再次回家時,她便拿出來招待我,卻不料放置過久的點心早已發黴變質,不可再食用。還有一次也是暑假,我去信說想吃玉米粑,她硬是留著一些玉米在地裡沒有摘,但當我回家時,那些在地裡的玉米已經老得不能再做粑了。也是那年暑假,我給她挑了整整一個假期的水,她家的水缸基本上是我在挑。也許正是那年暑假挑水太多,太重,原本還可以再長高點的我終於沒能長高。但我從不後悔。有一個暑假,我們幾兄妹都回了老家。記得有一天快到午飯時間了,開始是二哥拿一個土豆在吃,我們問他哪兒來的,他說是四伯伯那兒在煮。於是,我和姐姐便也跑去向四伯伯各要了一個來吃;後來三哥也去要了一個。於是,到吃飯時,就見四伯伯端了一大碗土豆過來。但飯桌上的土豆似乎再也沒有那要來的土豆香了。四伯伯生了四個孩子,兩兒兩女。不幸兒子在很小的時候便夭折了。留下兩個女兒。沒有兒子,這也是我父親離開四伯伯最大的藉口。四伯伯的大女兒只比我母親小十歲,今年七十歲。這次我回家,還特地和我女兒圓圓及姐姐一家、二哥一家下鄉去看望了她。

(在大姐家的地壩留下的照片)

(大姐和大姐夫)

          大姐已經徹底老了,完全像個老太太樣子。她的孩子們都在外地打工,包括她的丈夫、我的姐夫也在外地打工,家裡平常實際上只有她一個人。七十歲的老太太,按城裡人的說法,已經是只好跳跳老年操,扭扭大秧歌了,但她家裡餵了一頭牛,兩頭豬,種了承包的所有土地,而且她種的菜也是比別人種得好。她家裡房前屋後堆滿了打來的乾柴。屋裡雖然只是農村的農具和普通的農村家具,卻收拾得乾淨整潔,幾乎可以說是一塵不染。

(大姐和二姐)

(在二姐家的階陰上照的照片。那年弟弟在上海沒回家,所以照片中沒有他們一家人。)

   時間:2010年3月21日

        地點:北京,清文家

        對話人:徐章華,我,清文(章華三哥的兒子)一家 

        說父親和么叔,父親總想蓋房子,么叔最聰明

   我和章華三哥一起翻看老照片,三哥一一指認照片中的人。照片中三哥穿一身長衫,說是爸爸一萬元(相當於現在的一元)賣給他的。

(1953年,爺爺80歲時一家人在地壩的合影。文中提到的看照片,應該看的就是這一張。)

        三哥:你爸爸這個人,可能是小時候總想攢點錢,買點田地蓋房子。當時有個人叫熊得陶,省萬師畢業,總跟我說:「徐章華,校長又扣我們的薪水呢。」  這當然是開玩笑。他當了兩年半校長,後來劃了個小業主。買了土地大概五六畝田。哦,不,是三年校長,任家一年,新生兩年。

        我:還算是清廉的吧?

        三哥:是的。他很清廉。他只是總想積攢點錢。

   我: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他為什麼會這樣(摳門)?

   三哥:他初中在豐都的傭賓中學,是結婚以後才去讀書的。當時怕拉壯丁,三抽一。爸爸(我大伯父徐順富)年齡大,么叔小,你二伯伯(徐順貴,父親的二哥,我的二伯父)常年不在家。只有他最合年齡。他初中畢業直接去省萬師。可能高小也是在豐都,畢業就直接考的初中。他讀書時很樸素,穿的是麻布衣服。寒暑假回家時,(院裡就熱鬧起來,)他吹笛子,么叔唱歌,打掃衛生,把院壩弄得很漂亮。寫對子是么叔。整個院壩都寫了。

   我:么叔是很聰明的!

   三哥:是的,就我接觸到的人而言,么叔是最聰明的。他字寫得最好,會樂理知識,會拉二胡,一個人打鑼,一套鑼一個人打。他記憶力極好,河對門有人鬥鑼鼓引子,他聽一遍就記得。他的醫術實際比二叔還好。他毀於兩次醫療事故。一次是從巴雲到巖口那段路,他負責尋視,有一個民工死在路上,判了半年。這就是個前科。1956年下半年,在曹溪壩,有個診所。病人又罵雙麻,又鬧,打了一針後,病情沒有緩解,又打了一針,結果就死了。本來這應該就是個醫療事故,但因為他當過保長,雖然成份是貧農,還是被判了個「毒殺貧農」,說他是階級報復。其實當過保長的又不只他一個人。韓成瑞的爺爺、叔叔都是保長。當時有個張士充,也在巴雲衛生所,是你三姑爺(即我的三姑父,父親的三姐夫)的親弟弟,他與么叔不對付。出事後,么叔來找我談過,想讓我出面去找鄉裡說說,因為鄉裡比較信任我。但我當時只是一個學生,實在無能為力。他在忠縣拘留所關起的時候,常常到河壩挑水,我還經常見他,我那時在忠師讀書。

(我的父親和么叔,父親手中抱的我大哥)

  爺爺醫術高明,被稱為徐三爺。行醫遇見過三次危險。我問道爺爺的事,特別是遇到老虎和棒老二的事,向他求證。

   三哥:爺爺是袍哥的三爺,人稱徐三爺。

   我:聽說他年輕時也是種田的?

        三哥:他跟人一起去學醫。跟著師傅學的時候學得特別好的。周康元老師教書的時候,他父母病了,都去叫徐老先生。現在周康元還在我們學校。病人家來請他看病,有錢人會用滑竿抬他去,請不起滑竿的就走著去。早上起來先看十五人左右,然後才吃早飯,吃過早飯便出診,直到下午很晚才回來,有時候甚至晚上才回來。巴雲三天一趕場,他逢趕場便到巴雲坐診。他在巴雲場上有個藥鋪,就在那兒坐診。農忙時候他會幫忙種田。犁田、幕田他都會。

        我:他的藥從哪兒來?他自己去採嗎?

        三哥:藥的來源是批發。我去幫他批發過,大芭三四十的一回,一次一月左右(編者註:這裡我也沒看懂);然後是收購;也採藥,我跟他去採過藥,紫胡,天冬,……(沒有記下來)我認識一百多種藥。他有個帳本,有人看病交不起藥費,他就劃帳。他抓藥用手,很準。他醫術高明,基本上是藥到病除。他的屋裡牌匾很多,都是病人送的。他信藥王菩薩,每年四月八號(農曆),藥王菩薩生日時,他會用紅布疊起來敬拜菩薩。解放後藥王不讓拜了,那些布做了小孩子的衣服。他每年一月間去豐都還願敬菩薩。

        我:聽說我們爺爺出診時遇到老虎,用長煙杆把老虎打跑了。還遇到過棒老二。

   三哥:爺爺他說他當醫生的一生有過三次危險:一次是被土匪關在牛圈裡,眼睛還貼上膏藥,耳朵裡塞了松香。但他想辦法跑掉了。(他很幸運,)跑的時候門沒有響,(土匪沒有發現他跑了);  還有一次出去看病,被人綁了票,那是在興屋山,他被關在個巖前頭,看守的人粗心大意,以為他跑不了,便自己走了,不知幹什麼去了。結果有一個放羊的娃娃給他解了。他又跑了;再有一次是巴雲場上回來,晚上,天要黑了,有兩個土匪在坦口上面,在那口口兒那兒,就是從菜溝過來,進坦口的地方。那個地方地勢很窄。一個土匪從背後給他一刀,他舞起大煙杆橫掃過去,把一個土匪打倒了。當時我爸爸在場,他跑到坦口拼命喊。那兩個土匪一看,他們居然敢反抗,又怕下面來人,就跑掉了。後來他們回來了。爺爺被土匪砍傷的地方一直流血,那血從坦口一路流回來,石頭上都是血。

(三哥給我們講家史。)

        三哥:遇老虎是從豹家灣回來時,經過紙廠溝。老虎從樹林裡上去,爺爺他從路上走下去,相互看見了,眼光相遇了,但最後走過去了,人虎互不侵犯。

        我:原來不是用煙杆跟老虎博鬥,是跟人博鬥。那他就這麼跟老虎對視了?

        三哥:是。可能當時老虎吃飽了。反正他就這樣跟老虎錯身過去了。爺爺生於光緒年間,經歷宣統,民國軍伐混戰。他擅長的一是內科,再是外科。他自己配的藥,消炎生肌,效果很好。還有內科的藥,也是自己做。我們都去幫著做,做了就偷吃。

        我:為什麼會偷吃藥?

        三哥:藥裡有蜂蜜,黃豆面,……(沒記下來)等做的。小孩子嘛,懂啥子?吃起來甜甜的。

        我:除了內科和外科,爺爺還擅長什麼?

        三哥:再有就是骨科。凡有下巴掉了,手膀、大腿等斷了(關節錯位了),他手一抬就便接上了。

        我:三哥你為什麼沒有跟爺爺學醫?

        三哥:我為什麼沒有學醫?當時我在上學。學校裡初一(初小一年級)新生很受氣,除了吃飯睡覺,完全沒有多餘的時間。全部生活都是按童子軍規制,住的床是三層。有兩個原因我沒有學醫:一是怕鬼,醫生常常半夜三更被叫去看病,我很害怕;二是膽小,接骨的時候聽病人一叫喚,就不敢動了。

   爺爺懸壺濟世,周濟窮人,社會地位高;有許多書,平時很嚴肅。

     我:哥哥寫的小說中,瞿茂興老先生就是以爺爺為原型的。茂興老先生的「戲份」佔了極大的篇幅,第一部原本就是以他命名的。

        三哥:華平的書是應該把爺爺好好突出一下。當時爺爺很有名望,社會地位也很高。他既賣藥也行醫,遇到有的窮人,還會救濟一下。真正的懸壺濟世,仁心惠民。所以周圍的百姓也信服他,尊敬他。解放後,生活差了。收入少了。當時把醫生集中起來,成立衛生所。他沒有參加。他行醫的空間小了,不準賣藥了。賣藥的利潤不低,他原本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靠買藥來維持的。原來他有很多書,線裝書,醫藥書不少,文革時作為四舊抄走了。

        我:你看到過這些書嗎?你還記得這些書都有哪些內容嗎?

        三哥:多了去了。湯頭歌,處方歌,好些醫書,都是過去醫學經驗的積累。

    我:他的書都是買的?他各人(自己)有沒有寫過?

   三哥:沒有,都是買的。他那個人比較嚴肅,除了至親好友間偶爾會開開玩笑,平時都嚴肅。有一次他打我父親,那大概是三幾年的時候。我老漢兒(父親)那時當保長,那次在關天壩打牌,耍過了,沒有回去。爺爺便去那兒打了他一頓。

        我:爺爺對窮人那麼大方,對家裡人呢?像我父親,對外人很大方,對家裡卻很摳門兒。爺爺是嗎?

        三哥:爺爺的錢也是藏著的。奶奶要用點錢很難。他的錢放在櫃櫃兒裡頭,么叔偷,奶奶也偷。後來就不放櫃櫃裡頭了,放在鋪上的草裡頭。後來抱鋪(更換床上鋪的稻草,以新的代替舊的),抱出來時,已經過期了,作廢了。那時先用金圓券,再用銀圓券。忠縣還自己印過錢。因為紙幣太容易爛了,便改用銀圓,銅殼兒。我見過那種紙幣,白毛邊紙,一撕就爛。

   我:那家裡的事他不管嗎?

   三哥:不管。當時我父親結婚後並沒有分家。父親結婚的時候,四叔(我父親徐順連)還是奶娃,么叔是我父親結婚後才生的。我姐姐比你媽媽還大,現在八十二歲了,她的兩個兒子都在杭州,把她接到杭州去贍養了。

(兒孫們為三哥拜壽。拿話筒的就是三哥的大兒子徐清文先生。)

(三哥80歲生日時,專程從外地趕回老家,用三哥的話來說就是「答謝家鄉親友幾十年來對他的關心」,沒收一分錢的禮。坐在三哥三嫂中間的是我母親。)

   奶奶很能幹

(我的爺爺和奶奶。)

   我:爺爺不管家,家裡那麼大一家子人都是奶奶管啊?奶奶好能幹啊!請保姆了嗎?

        三哥:請得有長工做田地活路。平時有個幫工的。大姑是老二,爸爸是老大。大姑帶小娃娃。農忙的時候,請的有月工。祖母在我接觸的人當中,是比較能幹的。一是持家,二是人情應酬,每年過年來拜年的客人不斷,從初二直到十五。特別是,她每天早晨給爺爺煮粑粑,爺爺吃完才去給人看病,看完病才是正式吃早飯。早飯有湯圓時吃湯圓,沒有湯圓的時候,夏天吃硬頭粑。她種的莊家也好,收成比別人種的硬是高。她養了兩頭豬,地裡肥料充足。整個農村家的裡的一套活路她都得心應手。她自己烤酒熬糖,自己做曲子,過年要做兩桌酒席。農忙的時候裁秧割谷她也做。有時她做點雜酒,酸甜的。她熬糖,自己生麥牙子。苕糖,紅苕稀式糖。現在外面賣的好多糖她都會做。玉米粉的,紅苕玉米絲,金勾麻元,米花糖,包穀糖……她的珍貴的東西在樓上,過年的時候,她用小鍋熬糖,我去幫她,所以我能吃到,其他人都吃不到。

        我:奶奶太能幹啦!比起她來,我們真是慚愧!那她做這麼多事,又有那多麼娃兒,怎麼忙得過來?是不是大孩子帶小孩子?

   三哥:我醒事的時候娃娃(奶奶的孩子們)都大了。前兩個辛苦一點,只能自己帶。後面的幾個,大一點就可以幫著她帶了。帶四叔(我父親)的是三姑和麼姑。

   奶奶餵的豬特別肯長。她捨得東西,用豆渣,酒渣。這些東西別人都吃掉了,她不吃,用來餵豬。話說回來,爺爺是個醫生,別人送的東西也多。

      章華三哥的讀書生活

        我:三哥,說說你自己吧。我知道你跟著我爸爸讀了一段時間書,他為什麼會帶著你呢?三哥:我出生時我們在蘇家田住,黎安下頭。我十歲多在任家場讀書,就在你爸爸的學校。當時有周天高,韓成德,我們三個人,在四叔那兒讀。後來他到新生,我們也跟到新生去讀書。那裡沒有高一,所以我們多讀了半年。當時學校裡李永直帶了三個人,你爸爸帶了三個人,六個住宿生。

(1953年時候的三哥。)

        我:也就是說,學校裡不只你一個人住讀。

        三哥:是。

        我:學費是誰出的?

        三哥:是爺爺供的。條件是父親幫爺爺抓藥。這是么姑提出來的。因為么姑讓我去跟伯良(編者註:么姑的大兒子,周天高,早先的名字叫周伯良)打伴。我們在任家讀書,當時也不懂事,也有好多事情很好耍。洗衣服的時候,用一根帶子拴著衣服,在河裡拖,幾個來回就算洗好了。伯良和我去捉魚,用褲子一兜就是一條。學校旁邊是個火神廟,我們吃飯時端著碗去給菩薩餵飯。那時也沒有什麼設施,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操壩上有一個臺臺,我們便玩打擂臺,一人在臺上,另外的人去揎他,揎下來,旁邊就是  活茅草。到水田去摸蛙殼,拿到灶裡去燒,然後把殼殼拿來玩。

     三哥眼中的文革

        我:說說文革吧。文革的時候你多大了?你怎麼過的?三哥:文革一九六五年開始,黨政還在臺上,以為是整反革命,就像以往搞運動一樣,把那些調皮搗蛋的人,地富反壞右,拿來鬥。然後轉變成在學校普遍地揭發,相互揭發,人人自危。我們學校是一九六六年五月份工作組進校。之前就有大字報,各種各樣的大字報。針對老師體罰學生的,有對夥食團不滿的。工作組來之後就查重點,對重點對象進行批判。有十三個重點。包括校長,「四大臺柱」,還有個國民黨縣部書記,有歷史問題的,戴著地富反壞右帽子的。有一個人,有時候說一點怪話,比如,說中國教書的不如香港擦皮鞋的,蘇聯開板板車的。還有個老師,人家到他家裡,他請人喝白開水,這時候就說人和赫魯雪夫一個調調兒,攻擊中國人只有白開水喝。還有個人,愛讀馬致遠的詩,「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便被人硬說成是他從成都平原來,因為呆在巫山那個地方偏僻的地方,對地方不滿,對現實不滿。他化學課講得好,就說他整天做那些實驗,是要搞恐怖活動。

        二伯伯的醫術和父親的迂腐

        三哥講到了二伯伯治過的一些病例。有個船長,得了肝癌,二伯伯給他外敷內服,讓他多活了三年,還開船下宜昌。

   一位女士失眠,可能是相思,二伯伯給她開的方子是早中晚散步,走得累了,晚上睡眠便好了。又讓她寫信去告訴她丈夫,讓他回家探親。

  二伯母人稱劉四娘。

  三嫂(插):她喜歡順手牽羊。

  三哥:你外公是五老爺。

  三嫂:你媽媽前世該他(這裡的他指我父親)的。

  討論起媽媽和爸爸的婚姻。

  三哥:1957年以前,他弄點錢就去蓋房子,要為幾個兒子準備好娶媳婦的新房。原本分給他的房子是王益香(父親的前妻,我們叫四伯伯)在住。五0、五一年,他都在建房子。他當時的工資是36.5元。無論多困難,他總要存點錢,說是要防備萬一。

   三嫂:自然災害的時候,存錢是遇腐。

   三哥:他原來對王益香也懷疑,說王與那長工有問題,放了一把火把床也燒了。當時他來到我那學校,我跟他講了好多。他每天天不亮就鬧,說是有人來殺他。我跟他說,你看那個人,背著背兜,明明是去趕場的。

  清文:他的病結婚當天就已種下了。當天就被抓起來,又有人傳說是因為有情敵,抓起來之後,四奶奶又不去送飯。

   三哥:他遇腐;人際關係處不好。他心理不平衡,覺得他有本事,但懷才不遇。他確實有才,很全面,音樂,美術,都拿得起來,對學生要求也嚴格。他是個好老師。

  三嫂:子女不親他。他過年過節,還是孑然一身。(編者註:因為父親母親鬧矛盾,其中有一兩年的時間過年過節他們都走不到一塊,更談不上一大家人團個年之類的活動。記得有一年過年我不知道他哪裡去了,只有把媽媽和從北京回來的細妹也就是本文作者叫到我的嶽父嶽母家一起過年。也就在這年大年30吃年飯時,細妹端起飯碗傷心傷意的哭了一場。是後來我們才知道父親跑到巫山也就是我三哥家過年去了。父親和母親把關係處理成這樣,子女們都無所適從。)

  清文:四爺爺就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不幸生在亂世。 

相關焦點

  • 聽自己講那過去的事情
    滬語朗讀:周戀雲朗讀者聽自己講那過去的事情
  • 聽姥爺講那過去的事情
    小時候,我們哥幾個沒有事情就跑姥爺家去玩,有時候是叫媽媽攆去幫姥爺幹活。
  • 聽爺爺講那過去的事情
    聽爺爺講那過去的事情                  編劇:匪夷開皮 人物:
  • 母親節將至,小提琴曲《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太感人了!聽哭了
    當人們聽到這首《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的時候,總會深有感觸地想起自己的媽媽,在聽歌的過程中身臨其境,感受到心靈的碰撞,跟隨著歌曲的旋律,在腦海中一幕幕地浮現媽媽的身影。 母親節, 小提琴曲《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 獻給天下所有偉大的母親!
  • 欣賞:歌唱家吳碧霞與女兒春天同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作詞 管    樺作曲 瞿希賢演唱 吳碧霞   春   天(五歲半)
  • 聽亞亞講那過去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聽孟亞亞細說,那些歌曲背後的故事——孟亞亞說《粉紅色的凸床》凸床是彈簧床的意思。粉紅色的凸床通常是新婚時,一對愛侶走入婚姻殿堂,布置新居要用到的。「 伊說伊住在 過去的彼條街的忠孝東路的巷子內底怎樣伊留的電話 按怎攏打袂通……伊說伊住在 過去的彼條街的忠孝東路的巷子內底怎樣滿滿是走馬燈 懷疑世間甘有伊……伊說伊住在 過去的彼條街的鐵支路邊的巷子內底怎樣青春只在飛 SUBWAY 就鑽落去土裡面…… 」
  • 【盟員美文】崔志達:除夕夜,聽老人講那過去的故事
    老爸沒有馬上回答,繼續問:「那寫好的信裝進信封沒?貼過郵票沒?塞進郵筒過沒?」孩子連連搖頭:「沒,沒,沒,都沒有。郵筒?沒聽說過呢!」「郵筒啊,一般是在郵局外或是街道上收集外寄信件的郵政設施,這些年確實不多見了。當年,對我來說,這可是很神聖的存在吶。來,聽爺爺講講那過去的故事。」
  • 聽爸爸媽媽講那(可怕的)聖經故事
    聽爸爸媽媽講那(可怕的)聖經故事 年輕父母的五個目標
  • 《那人那山那狗》:一段路,兩個人,講了很多事情
    光聽這部電影的名字「那人那山那狗」,感覺像是你的奶奶會看的那種講述鄉村生活的連續劇。第一影響總是能夠害死人,在當年這電影拍出來的時候,也沒有受到發行公司的重視,據說是一部也沒有賣出去。也是,演員沒什麼影響力,名字也起得土氣,有誰會去花錢看這種東西呢?
  •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五講:中風病不解熱結下焦
    >   十五、中風病不解,熱結下焦(喻嘉言先生結跏趺坐開始講了。)這條講的情況比上一條更重。六七日了,表證仍在,但為什麼這條不說要先解其外呢?又為什麼不在攻藥中,兼加桂枝呢?那是因為,患者「脈微而沉,反不結胸」,這說明邪不在上焦,而在下焦。假若「少腹鞕滿」,「小便自利」,則說明這裡的「其人發狂」,是因為「血蓄下焦」導致的。所以,假如出現「下其血」則會「自愈」。
  • 小家大愛 | 陳杏生家庭:聽「老革命」講那過去的故事
    小家大愛 | 陳杏生家庭:聽「老革命」講那過去的故事 2020-10-27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把青》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
    從小聽過家人的一個傳奇故事當時的我小學一年級,坐在二姑奶奶臨江的高樓裡,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講述中流露的不忍嘆息、深深記在心,以至第一眼看【一把青】片頭曲,都會落淚。我的二姑爺爺,在突圍途中掉隊被捕,得上級指示、唯心叛黨,可後期出獄再不能重改個人歷史,革命生涯減半,無高幹待遇,可當聽到子女抱怨加入共產黨有什麼好時,依然會面紅耳赤扔過去一把椅子
  • 聽陳惠敏講過去的事:那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娛樂圈
    陳惠敏幫過不少那時受社團欺負的演員混過社團,拍過電影,練過功夫,打過擂臺,與三教九流都打過交道,經歷過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聽陳惠敏講過去的事情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無良雜誌登出照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還有他對劉嘉玲遭遇綁架一事的看法,最後歸結於古惑仔的不講道義,也是典型的社團思想在作祟。
  • 「小蝌蚪找媽媽」講半年娃還要聽,娃都能背了為啥還要反覆聽?
    今天我同事跟我說,她3歲的女兒特別喜歡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我隨口接道:我兒子也喜歡。同事瞪大眼睛誇張地搖著我的肩膀:你知道她有多喜歡麼!基本每天晚上都要我講!關鍵我已經講了半年了,半年了啊!關鍵她都會背了,還要我講!我都快講吐了!看著同事一臉哀嚎,我深表認同。
  • 聽Yoyo姐姐講故事:幸福的春卷
    聽Yoyo姐姐講故事  |  第 76 期[聽Yoyo姐姐講故事 共度美好親子時光]▾  點擊收聽  ▾幸福的春卷小老鼠丟丟親眼見過媽媽製作這好吃的春卷。麥子成熟時,被媽媽細心磨成細細雪白的麵粉。這麵粉可是好東西,它可以做成包子、饅頭、花卷、餡兒餅、餃子、蔥油餅、鍋貼,還可以在平底鍋裡製作成又圓又薄的春卷皮。把鹹鹹的菜或者甜甜的豆沙用春卷皮包裹起來,進到油鍋裡炸一炸,再用自己喜歡的醬料沾一沾,那滋味真是太美味啦!丟丟和姐姐最喜歡豆沙餡兒的甜春卷。哥哥和爸爸媽媽最喜歡鹹春卷。
  • 聽抗美援朝老兵李永升講那過去的故事...
    聽抗美援朝老兵李永升講那過去的故事......所幸的是,在那次戰鬥中,李永升所在的連隊率先衝上高地,摧毀了敵軍的碉堡,還俘虜了2名英國皇家重坦克營的敵人。如今,再次唱起這首軍歌,李永升的眼裡溢滿了渾濁的淚水,他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趟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的列車上......
  • 初一生男必無才,十五生女划不來,這句老話啥意思?
    奶奶很疼我 ,經常給我講一些民間故事 ,奶奶讀過幾年書 ,認得一些字 ,說話喜歡咬文嚼字,奶奶懂得很多農村俗語 ,平日裡,奶奶就對我說那些農村俗語 。記得奶奶對我說過這樣一句俗語 :「初一生男必無才,十五生女划不來 」,那時候我年齡小 ,不能明白奶奶所講俗語的意思 ,現在我長大了 ,明白了那句俗語的意思 。
  • 聽2位抗美援朝老兵講那過去的故事...
    聽2位抗美援朝老兵講那過去的故事......>新餘發布往期熱文推薦「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今年時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張付道對那次轟炸記憶猶新。用生命捍衛「炸不斷、打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為單親媽媽張栢芝點讚,過去的事情應該放下了
    張栢芝現在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媽媽,有的人說,過去做過的事情,雖然不可能馬上變好或變差,但是過後總是要還的。當然她可能有保姆,很多事情還是需要自己操心的,當過媽的人就知道了,除非你想做個不負責任的父母才可能輕鬆一點。只要你想像自己是孩子的父母,需要做好一點,那就沒有那麼容易。
  • 音樂 聽陳昇唱那過去的事情
    雖然兩者的年齡相隔甚遠,但彼此的合作聽起來卻並沒有疏離感。這是否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除了年齡之外,陳昇骨子裡也是一個永恆的小清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