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刊的第1147篇原創文章
作者 |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夏靚
自從2014年起,我國網絡劇市場發展迅猛,成為行業中的重要力量。譬如早期出現的以《萬萬沒想到》《陳翔六點半》等為代表的網絡迷你劇,他們將影視觀眾從電視轉移到網絡,並將其演變成為網絡亞文化的重要集散地。
隨後幾年內,快手、抖音等短視頻應用進入了網際網路的舞臺,網絡短視頻呈現井噴之後也逐漸進入規範化與商業化,一個爆紅帳號的背後都有著一個龐大的運營團隊,他們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內容生產商」。
網絡「短劇類小視頻」就是其中的一種正日日益壯大、受到「內容生產商」青睞的短視頻類型。
網絡「短劇類小視頻」是作為傳統影視劇與網劇文化的」網紅產物」,與李子柒、papi醬通過「本我」敘事的角度不同,這類短視頻通常是一到三分鐘去呈現一個具有起承轉合的完整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形象是固定的,敘事圍繞主角展開且形成故事宇宙,將主角的系列短視頻打造為「特色品牌」。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是其創作團隊從2019年起打造的系列短視頻,並在抖音、知乎、B站等多個平臺運營投放。
2020年2 月12日,《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系列更新了第124期:《一塊勞力士的回家之路》,這條長度僅為3分11秒的視頻被外界稱為朱一旦的「封神之作」,視頻發布當天就被推上了熱門。次日,朱一旦的百度指數飆升至20647,隨後佔據了微信、微博、知乎、B站等多個平臺的熱榜,在這則關於黑心商人轉手倒賣口罩的黑色幽默短視頻裡,其出格且荒誕的敘事以及諷刺的內核受到網友的追捧與熱議。
《一條勞力士的回家路》走紅之後,大批「新觀眾」走進了《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其系列短視頻憑藉簡短明快的細節、貼近現實生活的內容和高度靈活的播放「留住了」觀眾。
在年輕群體熱捧的B站上,其系列短視頻每條視頻播放量均過百萬,中國共青團中央官方帳號也曾對其多則視頻進行評論留言,其第168則視頻《今天來翻舊帳》被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推送,由此可見其視頻傳遞的價值觀多次受到「官方認可」。
由此可見,《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走紅,並非僅是一條視頻所帶來的短時熱度,而是其系列視頻的價值與內涵,受到了主流的認可與認同,形成了一種「文化符號」。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在「直播帶貨」受到廣告主熱捧的當下,也存在著不習慣守時觀看直播形式帶貨的用戶,因此,對網絡短視頻植入廣告仍為「良方」。
本質上而言,《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是需盈利的「內容生產商」,與其他網絡「短劇類小視頻」一致,其也具有低成本、低投入、製作快的特點,受到許多年輕產品推廣品牌方的青睞,利用「短劇類小視頻」為載體植入廣告,或者直接以該產品為主題,展開敘事。
現今,網絡短視頻平臺仍是網絡民眾注意力所聚焦的主流市場,《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通過對生活的反諷和對熱點時事的解構,獲得了網絡青年群體的熱烈追捧。
因此,《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走紅範式」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本文將以《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系列短劇視頻中,對劇中人物形象刻畫、敘事策略、視聽語言及該系列視頻的運營模式四個角度進行分析。
危怡在《當下網絡劇創作的主流文化價值導向探究》中,指出了網絡劇具有獨立的美學特徵,全新的拍攝手法和傳播渠道。並就網絡劇在創作中內容上的文化價值失範問題進行探討。
趙暉在《探究網絡自製劇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從網絡劇對原有敘事價值消解的問題出發,探討了其存在的風格缺失、內容同質化、產業系統性不足等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要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關鍵在於端正網絡劇的創作理念,把它當作「具有敘事審美功能影像藝術」,而不是「充滿廣告的雜耍」,才不會「讓重複機械化的製作與蒼白的淺層次表達毀掉其未來發展」,把網絡劇作為影視藝術而不是單純的商品來經營,才能「在各個方面不斷創新求得新發展」。
同理,對短視頻的不斷創新,是創作者能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
談及大眾文化及其影響,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提到:狂歡在於短時間內解除個體的身份束縛,各種限定因素的消失使理想與現實暫時融為一體,平等對話得以實現。
「短劇類小視頻」擺脫了社會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嚴肅的刻板形象,劇中人物非常規的行為和言語顛倒反轉了現實社會中大眾習以為常的規則制度,打破了附加在內容上的種種限制,凸顯出現實中存在的種種矛盾。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荒誕且充滿反諷的內容背後是面對現實不安表現出的憤怒卻又無可奈何的複雜心態,豐富的內容展現的是急劇變化社會下受眾認同的矛盾。
將人物形象「標誌性」與「符號化」,讓受眾形成深刻記憶
彼得·沃倫在《電影中的符號和含義》中借用了哲學家 C. S.皮爾斯的「三分法」,把電影符號分為三個體系:象形符號、指示符號、象徵符號。象徵符號指一種隨意性的符號,其能指與所指沒有直接的或標誌性的關係,而是通過成規來表現的。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將人物形象進行「標誌性」與「符號化」創作,讓觀眾記憶深刻,養成持續性觀看習慣。
(一)將劇中人物形象「標誌化」與「符號化」
在幾分鐘內創作出讓觀眾記憶猶新的內容,首要的是凸顯且保持固有的主角「朱一旦」的人物特點。
朱一旦作為所有系列視頻的唯一主角,從人物外形上:圓潤的肚皮搭配各種顏色的polo衫、手揣褲兜運籌帷幄的「內八」站姿、時不時抬起手腕上的勞力士以及鏡片後皮笑肉不笑的表情,這幾大朱一旦具有「標誌性」的外形特徵貫穿所有系列視頻。
除此之外,劇中遠方親戚「馬小玲」的東北花綠大棉襖、左右手戴勞力士的拆遷暴富朋友、遊手好閒的「花襯衣」外甥、都保持著人物設定與外化的一致性,讓觀眾從視覺上對角色產生深刻印象。
每個短劇視頻都是通過朱一旦的自述視角展開,用朱一旦特有的、「漠然且平緩」的口吻敘說他視角下的「荒誕故事」,編劇馬小策也有意在每個視頻的末尾編排人物口頭禪:「果然,有錢人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通過以上將人物形象「標誌性」與「符號化」的製作手法,朱一旦團隊便搭好了這一系列視頻短劇的「基本框架」。
(二)視聽語言:保持風格統一
短劇中大部分用旋轉鏡頭對準朱一旦本人開場,營造了一種「天旋地轉」、「是非不分」的氛圍,再最後以「朱一旦標誌」——「勞力士」手錶的特寫鏡頭作為視頻的結尾,反覆將朱一旦其「符號化」。在配樂上常常使用電影《國產凌凌漆》的配樂《美麗拍檔》,體現人物朱一旦「枯燥」的心理狀態。
(三)敘事策略:用「荒誕」手法解構社會時事
如果僅僅通過將朱一旦短劇中人物形象「標誌性」與「符號化」的不斷重複,受眾自然會很快產生審美疲勞。朱一旦短劇中的故事內核以及內涵始終才是穩定吸引受眾的「王牌」,並且使受眾養成「持續性觀看的衝動」。
對於朱一旦故事的主題及對象選取,以在B 站上《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播放量前八的視頻為例,主題分別為「天價口罩」「醫患關係」「香港暴亂」「NBA莫雷事件」「茅臺劉自力三公消費」「重慶公益項目」「《後浪》非浪」「疫情防護」。
在整體敘事結構上,《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秉承了網絡短劇一貫「反轉」的風格,通常其視頻中不會直接闡明其立意與觀點,而是用「隱喻」的方式進行重構與表達,並且在每個場景畫幅中留有大量「信息彩蛋」,讓受眾反覆解構故事內涵。
(四)敘事技巧:「立體化」獨白,順應主流解構邏輯
朱一旦短劇通常是以朱一旦的獨白展開,並且圍繞朱一旦的視角及其內心活動進行情節推進。編劇馬小策在獨白臺詞表達技巧上別具一格,通常根據群眾對事物一貫的刻板印象及解構邏輯與習慣,將人物「符號化」。
例如,劇中在刻畫「拆二代」時的一段描寫:「背著個LV應該只是因為貴,估計連全稱都拼不下來。加我好友時的笑容,像是得到了上流社會的通行證。看到他手寫打字時,我有些欣慰,看來,是認字的。」表述中用「背不下LV全拼」「手寫打字」來建構一個大眾化認知的「拆二代」人物形象。
除了按照群眾的解構習慣來敘事,「朱一旦」也會用「立體化表述」進行符號建構,以劇中對「偽裝有錢人的應聘小夥」的一段描述為例:「他三折的真皮腰帶,那條認真的小鱷魚,讓我想到了老廠長為了讓12塊8的腰帶接軌國際而自學PS的可愛畫面」,用精準到位的細節建構「山寨皮帶」,讓表述更加「立體化」,提升荒誕效果。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是網際網路背景下的「網紅產物」,作為「內容生產商」,朱一旦能獲得官方認可,是因為其不斷創新的內容都充分體現了主流的價值觀、凸顯了普適性社會矛盾,這樣才能在低俗化、同質化的短劇類段視頻中脫引而出。
通過對劇中人物形象「標誌化」與「符號化」,再用「荒誕」手法解構社會時事,並且順應主流解構邏輯,最後終保持風格統一的製作水準,就有了受人追捧的「朱一旦」。
這樣的「走紅範式」並非一日之功,值得同類短視頻創作者借鑑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