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虎之爭的青銅器說起

2020-12-24 澎湃新聞

提到人虎之爭的青銅器,大多會想起「虎食人」卣來。

「虎食人」卣共有兩件,分別藏在日本泉屋博物館和法國巴黎色努施奇博物館。本文作者從人虎紋飾圖像著手,參照相關學者在虎及虎食人的紋飾母題方面的研究,對人虎母題圖像的地域傳播及含義進行論述。人虎母題,不同程度反映了人虎相爭的史影。

提到人虎之爭的青銅器,大多會想起「虎食人」卣來。「虎食人」卣共有兩件,分別藏在日本泉屋博物館(圖1)和法國巴黎色努施奇博物館(圖2)。日本泉屋博物館所藏的那件高35.7釐米,相傳解放前出土於湖南安化縣。法國這件高為35釐米,出土地不詳。這兩件鼎鼎大名的銅卣器形奇特,造型驚心,讓人過目不忘。

圖1 日本泉屋博物館藏虎食人卣(採自《中國青銅器全集·4·商4》一五一,第148頁)日本虎食人卣本為住友氏所藏,後捐獻給泉屋博物館,具體傳藏著錄情況可參見李學勤先生文章。這兩件虎食人卣,雖然尺寸相差不多,但依據銅卣多為一大一小的特殊配置,這兩件應該不是一對,李學勤先生也詳細討論過這兩件銅卣不是同範,且有四處差異。所以,張光直稱之為一對有欠妥之處。不過,張光直先生的貢獻在於將過去「饕餮食人」式的文獻討論轉變到另一個研究層面。

圖2 法國巴黎市立東方美術館的虎食人卣正側面(採自李學勤、艾蘭編著《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40-D,文物出版社,1995年)所謂饕餮食人云雲,源於羅振玉在《俑廬日札》中的說法,「徐梧生監丞言盛伯羲祭酒藏一卣,形制奇詭,作一獸攫人慾啖狀,殆象饕餮也。此前人記述古彝器圖象者所未知」。羅振玉只是提出一種可能,容庚因為校勘而讀的緣故,受到影響,並直言「饕餮食人卣」。彼時,最初著錄的《泉屋清賞》中尚未將其稱為「饕餮」,而是徑直稱作虎食人卣。事實上,所謂乳虎食人卣一名中的「乳虎」也是過度依賴文獻,將《左傳·宣公三年》尹文子虎乳的故事附會於商代晚期的器物上。過度使用文獻會產生一些消極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張光直雖然將其轉向民族學乃至原始宗教的研究,但都是在「饕餮」的局限中,突破不大,甚至過度解讀。他認為是巫覡通天的工具,虎與人形的關係親密,更發揮說是「巫蹻」主題,將人虎解釋為巫師與動物助手。這些說法不僅存在過度解讀,還有利用後世文獻推演前代的問題,從人虎紋飾圖像來說,艾蘭將虎食人卣與司(後)母戊鼎耳、婦好鉞上的人虎紋歸為共同的母型,並認為「意味著死亡之途,即從人間到神靈世界的過渡。然而,同樣應該意識到的是,這種紋飾只是暗示出祭祀的主題,而並非在為故事作插圖」,說法較為平實。

圖3 安徽阜南縣朱砦潤河龍虎尊 選自《中國青銅器器全集·夏商1》一一七通常也把虎食人的題材當作「母題」,在這一母題之下,還有其他不同的具體樣式。母題是紋飾變化的源泉,可以形成以母題為核心的模件體系,亦如德國藝術史學者雷德侯先生所言,「利用總數有限的裝飾母題和裝飾單元進行無窮無盡的組合」。所以,要了解人虎組合的紋飾,首先要了解單獨紋飾,例如虎紋,在新幹大洋洲商代大墓中的大方鼎上就有兩個虎形的裝飾。所以說李學勤先生對人虎紋飾的解釋比較適度,「虎食人或龍食人意味著人與神性的龍虎合一」。在與虎食人卣時代相近的安徽阜南縣出土的龍虎尊上,也可以看到虎食人的紋飾。尊腹上部的虎紋為一首雙身(圖3),虎頭隆起呈犧首狀,下含噬一人形,人首半進虎口。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一件雙虎人首銅鉞(圖4),雖是兩虎形的紋飾,但兩虎均為側向剪影狀,或稱剪視,可能稱之為剖展更為合適,乃是將一虎分割而成。這是雖然不如虎食人卣呈現完全的立體,但也努力在平面或塊面上表達人對立體形象的認識,可謂是一種立體概念的另類表達形式。

圖4 婦好虎食人鉞 (採自《中國青銅器全集3·商3》一八八,第189頁)有學者討論時代更早的新幹銅器,對虎的紋飾母題也做過相應的分析,「以虎作為裝飾紋樣的母題,是其主要地方特色。實際上並不限於鼎,虎的造型和圖案,被廣泛地裝飾於禮器、兵器、雜器和藝術品之上,其表現形式,既有十分寫實的立體雕猛虎造型和線刻虎紋(圖5),又有介於寫實和抽象之間的透雕虎紋,還有十分圖案化的抽象虎頭紋,即環柱角獸面紋和虎頭形簡體獸面紋」。關於虎食人的紋飾,學者有過比較詳細的論述。可惜並無盡善,如果提前論證有關古史,忽視人的表情,恐怕會歧路亡羊。「在這個主題中,人們毫無與虎敵對的表情、動作以及恐怖的表情。為什麼在張著大口的老虎面前,人的表情卻泰然自若。不懂這個『泰然自若』就沒有研究這個主題的資格了」。了解到這個很重要,可以揭示人虎母題變化的動力,施勁松分析出兩個規律,一是人虎母題從禮器發展到以兵器、車馬器為主,二是早期是虎食人的形態,後來就逐漸減少撲噬的形象。

圖5 侯馬鑄銅遺址出土虎形陶範(採自李夏廷、李劭軒編著:《晉國青銅藝術圖鑑》,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35頁。)虎的造型,又與自然地理生存狀態息息相關;虎作為當時常見的動物,特別是在中原以外的邊緣山區出沒較為頻繁,「虎在春秋時期的晉地應當是比較常見的動物,因此,虎的形象在當時晉國青銅器上出現很多」。從目前的出土情況看,人虎母題青銅器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和中原地區,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均有發現。出土地點的集中區域在各期略有不同,而各地之間或許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在山西地區,虎的圖像固然常見,然而在早期南方地區,人們與虎的因緣更深,「人虎母題在相當於中原二裡岡時期便已在南方青銅器上出現,以後則多見於南方相當於中原殷墟早期、中期的銅器上,此後這一裝飾母題在南方逐漸消失。大約也是在殷墟早中期,這一裝飾母題傳入中原,在司母戊鼎、婦好鉞等器上出現,表明當時這一影響是比較深遠的。當人虎母題在南方消失後,卻在北方地區一直流傳到西周末期,說明這一來自南方的影響亦有很強的延續性。從人虎母題青銅器的出土地點來看,該母題向北首先到達河南濬縣和安陽一帶,隨後向西傳播,直至陝西寶雞」。人虎母題圖像有著圖像接受與傳播的關係,反映到外部世界,就是圖像受到時空的限制,自河南安陽以西,所發現的人虎母題銅器的時代都為西周。可見,人虎母題在中原亦呈自東向西流傳的趨勢。而若再廣而化之,母題是圖像的內在靈魂,而圖案則是圖像的外在形式。

圖6 陝西寶雞魚國墓地人首虎紋銎鉞(採自《中國青銅器全集·6·西周2》182,第177頁)對於「虎食人」這一先秦器物及紋飾中最著名的母題,練春海曾經做過整理工作,發現除銅容器外,在7件兵器(圖6),17件車器以及5件飾器與1件樂器上也有類似的紋飾。可見虎食人的紋飾更為主要出現在車器、兵器上。虎食人卣是比較極端的表現形式,儘管因時代關係,其主要紋飾難免發生一定的圖像變動,但也大概可知,「虎食人」並非只是在日本、法國所藏的銅卣上獨存。關於人虎母題的含義,學者有過很詳細的論述,並提出種種假說,其中以我們之前提到的張光直原始巫術說的影響最大,甚至也有人提出並非是虎噬人,而是人虎交媾。這種說法雖然看似比較驚世,但也關注了虎食人形象中最關鍵的問題,即人的面部表情,並試圖解決。後來,葉舒憲梳理出十種解讀來,並提醒到虎這時已經從自然動物轉為一種神明,還有可能利用虎口前的小虎、後部蓋鈕的小鹿完成冥界的再生。不管這個說法究竟能否成立,但我們不應忘了林巳奈夫的提醒。實際上,虎的形象正如之前所說,被廣泛地裝飾於禮器、兵器、雜器和藝術品之上,其造型固然與自然地理生存狀態息息相關,但也應該有特殊的用意。虎作為並非常見的猛獸,應多分布在中原以外的邊緣山區。從內蒙古地區出土的草原銅器上看,羊、馬、鹿等食草動物形象要早於虎等猛獸類,說明人類對虎等猛獸的認識是有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看成人類徵服自然與猛獸的歷程。

圖7 陝西寶雞魚國墓地車?(採自《中國青銅器全集·6·西周2》181,第176頁)具體到「虎食人」卣上的紋飾,筆者更傾向於陳星燦的說法,虎的形象源於人為了狩獵而披著虎皮,從而具有一種超人的能力,這恐怕更能表現出人虎相爭的意涵來。從目前的出土情況看,人虎母題的青銅器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和中原地區,如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四川等地,當時的這些地域,人類多半都有驅趕猛獸的行為。有學者對人虎母題的出現地域也做過整理,「當人虎母題在南方消失後,卻在北方地區一直流傳到西周末期,說明這一來自南方的影響亦有很強的延續性。從人虎母題青銅器的出土地點來看,該母題向北首先到達河南濬縣和安陽一帶,隨後向西傳播,直至陝西寶雞」。在陝西寶雞茹家莊車馬坑出土的三件人虎形車轅首飾(圖7),有人認為其形象更接近西北方向的戎羌,屬於戰俘做器,有威懾的含義,也有學者根據人像背後的鹿紋,認為是所謂的鹿族。實際上,這幾件車器上的人虎形象並不是虎食人,因為方向不一致,虎及人首都是朝向一個方向,而虎食人母題多為人陷落虎口的形象。而人物駕馭或驅使猛獸之態的說法則有一定道理,因為人物五指微張,有駕馭的形態。不過,「人正以下頦抵住車飾的平頂,用力向上引身」則有過度解釋之嫌,論者亦將其作為人駕馭虎的依據。我們從魚國車及其相關的器物來看,人物與虎不具有直接的驅使關係,只是獸首為一種身份的表徵,而人駕馭的形象則是駕馭這輛現實的車,這是現實與符碼的組合表達,具有雙重性。該人物形象的身份,不是奴隸或巫師,自然也不存在巫師馭虎的含義。也不是屬於敵人性質的羌人,突出器物輪廓的人首不能理解成「馘首」。我們比較同意為本族人的形象,唯此才有為主人駕車的可能。所以這三件銅車虎首與人物的關係,我們認為是人獸同器的關係。

圖8 虎首跽坐人形玉飾 (採自《中國美術全集?玉器一》,黃山書社,2012年,第146頁)人虎母題的紋飾有著圖像接受與傳播的關係,也不只反映在銅器上,殷墟等地所出的玉石器上也有人與虎的形象。(圖8)一件黃玉質地的虎形跽坐人形玉飾,高5釐米、寬2. 5釐米、厚2. 8釐米,其紋飾形象為「從正面看為一虎首跽坐人,從背面看為一鴞。虎首高昂,大口暴張;牙齒清晰,上下各七齒,上邊齒呈倒鉤狀;小鼻,雙鼻孔,長圓形雙目虎視眈眈,半圓形雙耳;虎頭以下為人身形狀,體向前傾,踞坐,雙手扶膝,五指向下,未露足趾似著鞋,身著衣。整個造型呈踞坐狀,虎之雙耳為鴞耳,耳後傾,大勾鼻,圓目突睛,鼻下一圓孔。人背作鴞身,人之胳膊作雙翼,人之雙足作鴞足,昂首挺胸,怒視前方」。這件人虎同體的玉飾在主型完成外,通體輔飾雲紋,紋飾大多用雙線陰刻,僅個別部位如雙臂紋飾用單線陰刻,作器者是將虎頭、人身、立鴞巧妙地表現在一件不大的器物上,雖說是匠心獨具,巧奪天工,然卻是有一定的圖像淵源的,如安陽殷墟婦好墓所出的一件石質虎獸跽坐人像,其圖像大致相同,唯一不同者就是長子口出土的這件為玉制,從「鼻下有圓孔,顯系佩帶之物」的細節亦可看出,此件應是墓主把玩喜好之物,故圖像較易得到傳承。人虎同體,人物呈跽坐的姿勢,雖然有特定的含義,但也隱然反映著人類進軍的步伐。這一點和人象的關係比較近似,大象的退主要是來自人有意的暴力驅趕,其原因卻因為大象毀壞莊田。走筆至此,我突然想到《世說新語》中的一條故事,不妨引錄其下:「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闢易顛僕,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

圖9 人面獸紋弓形器上的人面圖像(採自《中國青銅器全集·3·商3》二一三,第215頁)話又說回來,早期先民賦予老虎很多神性,多半是緣於對虎的恐懼,這種心理頗為矛盾。《山海經》中,帶有人虎組合的神人形象也較為多見,其中有人面虎身、人身虎首、人身虎尾、人面虎爪等,不一而足,所提取的老虎形體部位,有的取自虎身、虎首,有的取自虎尾,有的兼而取之。而具備虎身的神奇動物則見於《西山經》,「西南四百裡,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從上下文本敘述來看,神陸吾已然是神了,乃為黃帝屬官。是故作為虎形也多具備升天入地的神力,而作為神人之屬,所蘊含的神力也多源自虎。(圖9)《大荒東經》稱:「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或可認為是人面虎身的結合形態,《海內西經》另載:「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袁珂認為開明獸即是神陸吾,這裡不去討論,我們只需看到人面與虎身結合的文本。而「食人」亦見於《中山經》,「有獸焉,其名曰馬腹,其狀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此獸神力較弱,不及開明獸或神陸吾,但恐怕是「虎食人卣」最初文獻的張本。不過,使用《山海經》等文獻證明青銅器及紋飾是有一定的危險,成書較晚不說,且各篇章形成的先後時間也大不一致,圖像與文本之間已經發生相當程度的錯位。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文本中頻繁出現虎的形象,也說明當時老虎在人的生活中並不鮮見,所謂「食人」的行為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只不過人們在文本或形象中加以演繹。除過吃人之外,其中也有另外的解釋,兩件「虎食人」卣的圖像並不是在敘述虎吃人,而是意圖模仿食人的人面虎身的異獸(圖10),這個異獸也是想像中的,且作為本族的保護神出現,所噬食之人,也應是異族。也有一種認為是與南地的虎方有關,亦所謂虎的部族誕生神話,但不管如何,人虎母題都是不同程度反映了人虎相爭的史影。

圖10 法國巴黎市立東方美術館的虎食人卣背面(採自李學勤、艾蘭編著《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40-C,文物出版社,1995年)(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原文標題為《人虎之爭》,全文收錄於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青銅識小》,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注釋未收錄)(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獰厲之美——殷商時期青銅器獸面紋飾初探
    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殷商時期的青銅紋飾——充滿獰厲之美的獸面紋。一、 多樣的青銅紋飾青銅器是殷周兩大王國當之無愧的明珠,幾千年後,埋藏於地下的珍貴器物,隨著考古發掘,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人們得以更清晰、直觀地,在各大博物館展覽或網際網路上觀看那些神秘的青銅器。
  • 觥籌交錯——青銅器中的酒器
    二里頭文化的青銅爵  觥也是酒杯,很多做成動物的象形,它的體積大,多當作豪飲之器用,在得意而忘形之時,會大呼:「取大觥來!」「觥籌交錯」指的就是它。但是,觚在日後的下場還要慘,它到了明清之際,竟然被人移做了痰盂的造型,任人往裡面吐痰噴穢,一隻當年被陳列於廟堂之上的煌煌禮器,3000年後竟然落得如此下場,孔老夫子倘若地下有知,更是要痛惜疾呼的吧?
  • 有關北方黃酒青銅器的字——鼎、敦、豆
    北方黃酒漫談(18)期中,我們自前一段時間較流行的生僻字說起了和北方黃酒有關的青銅酒器,這些酒器的使用驗證了商周時期青銅器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也說明了先進時尚的青銅器成為貴族的專享時代用品,那麼使用這些青銅的物品自然也成為了權貴的專享品,北方黃酒和其適用青銅器在這個時期就是上流社會的特殊象徵代表;在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中除了酒器還有食器和水器
  • 研討會︱青銅之光: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論壇側記
    這一文物特展是湖北省考古發掘曾國青銅器,並以之研究曾國歷史文化最新的成果轉化和探索案例。曾國的歷史不見於傳世典籍文獻,學術界對曾國的認識是幾代考古學人用手鏟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陳鵬宇在《鳥獸紋管銎戈溯源》報告中,從故宮收藏的3件春秋晚期鳥獸紋管銎戈出發,聯繫了16件與之類似的管銎戈和與之形制相關的11件鳥獸紋管銎斧,並具體分析了其域外文化因素,認為其器型源自公元前8-6世紀流行於南西伯利亞、圖瓦、阿爾泰等地區的管銎啄(即希羅多德《歷史》中草原遊牧民族薩卡或者斯基泰人使用的傳統兵器「sagaris」),其吐刃造型和動物紋飾則源自西亞
  • 傑作 從青銅器紋樣到《長城》男一號,上古惡獸饕餮靠貪吃走紅上千年
    今天的小講堂要從《山海經》說起……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在後人為《山海經》所作的注中,狍鴞就是饕餮。▲ 1901年陝西寶雞疛雞臺出土西周青銅柉禁現有的分類方式把商周時期的工具按材料稱為「青銅器」,但實際上如果按用途分類,這些用具都是商周人生活中的餐具
  • 典藏專輯丨封存兩千年的記憶:臺北史博館鎮館之寶──新鄭青銅器
    凝望著玻璃櫥窗內的青銅器,那些傳奇的人、事與歷史,仿佛就這麼躍然眼前……深埋水井下的寶藏「師長大人麾下敬稟者,日前偶於宅基近旁穿井灌園,挖出古物數件,形類重器,未敢擅存,當即稟明縣長,偕同學務機關逐一查驗後,(銳)即將井口掩蔽,以昭慎重。……」——《新鄭縣李紳銳來函》
  • 「龍」與「虎」一樣厲害,為何龍成了中國帝王化身,而虎不行?
    在這些國寶中,一件名為「龍虎四環銅鼓座」的青銅文物,算得上不起眼的一個,類比同時代的青銅器,它沒有曾侯乙冰鑑那樣響亮的名聲,也沒有王子午鼎那樣龐大的體積,甚至連依託個春秋梟雄的好運氣都沒有,然而這些卻絲毫不能削弱它的霸氣,減損它的魅力,因為正是有它的存在,記憶著中國流傳千年文明之根。
  • 關於防彈少年團BTS V的「虎熊之爭」!連他本人都迷惑了
    故事有點長,事情要從V出道時說起。2013年6月防彈少年團出道第2天就創造出傳奇照的V,用牙齒系手腕上的帕子,自帶幼獸的萌點。因為V實在太愛小獅子了,那個時候經常帶著獅子玩偶出鏡,加上一頭毛茸茸的蓬鬆金髮,真的很像一隻獅子幼崽。
  • 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論壇·摘要分享【第一輯】
    ) 青銅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重要的藏品門類,不僅有后母戊方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國之重器在此得以收藏、研究、展示,近年來國家博物館還陸續推出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青銅器展覽,受到廣大公眾的歡迎。
  • ...他們這樣感恩紀念父親|賀達炘|銘文|紋飾|青銅器|陝西歷史博物館
    新華社西安6月21日電(楊一苗、白妮民)看似獰厲神秘的青銅器,卻承載著他對父親無盡的思念。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日己觥、日己方彝、日己方尊,這三件青銅器,是在約3000年前西周時期,「天氏」家族的成員,為紀念自己的父親所鑄。1963年,日己觥等6件青銅器在陝西省扶風縣齊家村出土。
  • 殷商青銅器紋飾來源於原始時期的陶器、玉器紋飾及巖畫
    2.殷商青銅器紋飾的藝術特徵:殷商青銅器紋飾的藝術特徵主要表現在對稱與均衡、韻律與節奏、變化與協調等方面。其一,對稱與均衡:殷商青銅器中的紋飾或動物造型講究對稱。如動物紋飾在結構上常常是兩兩相對、左右對稱的;獸面紋正面形象常常以鼻梁為中線,雙角、雙眉、雙目、鼻頭、巨口在兩側各各相對,連軀體對稱展開,體現出對稱與均衡之美。
  • ——從「土客之爭」說起
    清鹹豐六年(1856)有所謂「土客之爭」,廣東西路高要、高明、鶴山、恩平、開平、新寧六邑發生土、客械鬥,持續12年,往復尋殺千百次,死、傷、流亡者逾五六十萬之眾,舉世譁然,皆視為奇禍。至鹹豐四年,恩平、開平、鶴山、新寧(即今臺山)、高要等縣的城池,屢為土匪攻擾,地方官無力捍禦,乃募客勇防守,屢勝土匪,斬獲頗眾;兩廣總督葉名琛,復令鶴山知縣沈造舟,統率客勇,搜剿餘匪,是時,各地匪首及附匪的無賴,多屬本地系人,一聞要剿,便生驚懼,乃散布讕言,謂客人挾官鏟土;土眾惑之,因遂「仇客分聲」,乘勢殺掠客民,客民起而報復,尋釁焚燒,遂成形(原文如此)械鬥的局勢。
  • 《盜墓筆記》與青銅器不得不說的二三事
    《盜墓筆記重啟之極海聽雷》七月十五日開播就直衝熱度第一!每晚播出必上微博熱搜榜,《盜墓筆記》重啟歸來!對於很多人來說,《盜墓筆記》的影視化使得小說人物賦予了實體,但對於我來說,它的影視化讓我們看到了小說中無法聯想出來的怪誕詭異的場景。身為「稻米」,我跟隨「鐵三角」的足跡看了墓中怪談;身為青銅博物館的講解員,我所好奇的是《盜墓筆記:秦嶺神樹》中的青銅樹背後的故事。
  • 《青銅器浮雕》混世魔王-協助拍攝
    青銅器浮雕【第1幅圖】此作品由鄂州攝影愛好者伊先生在著名的淄博地區拍攝青銅器浮雕【第2幅圖】此作品由鄂州攝影愛好者蒯先生在著名的肇慶地區拍攝青銅器浮雕【第3幅圖】此作品由湛江攝影愛好者殷先生在著名的鄂州地區拍攝
  • 這位農民太剽悍,曾用鋤頭毀掉價值過億的青銅器,專家都徹底愣住了!
    湖南省寧鄉縣有一個農民的鋤頭,被贊為是世界上最犀利的鋤頭,他曾經以一鋤頭一千萬的價格,十幾鋤頭下去,竟毀掉了一件價值上億的青銅器,這件青銅器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面紋方鼎。有人會問,這個歸屬湖南省轄縣,隸屬於省會長沙市——取「安寧之鄉」的寧鄉縣一非富庶之地,二沒著名的帝王公侯大墓,這裡怎麼出土了四羊方尊,青銅提梁卣等等的國寶重器。
  • 版畫遇上青銅器,這裡有一堂特別的美術課
    凹凸之美  著名學者容庚教授曾說:  國寶青銅器「雖可以傳久,但不能流遠」  故而產生了青銅器的傳拓技術  在這堂特殊的美術課中,老師通過分析青銅器的傳拓技術,回顧了凸版畫的發展歷程。同時結合本次「美柔汀」特展,帶領同學們了解學習凹版畫的印製原理與技法,借青銅器的傳統紋樣,親手刻制凹版畫。
  • 四本都市古玩小說,《黃金瞳》上榜,陶瓷,青銅器,賭石接踵而來
    現在網上的小說繁多,網絡小說的發展越來越好,網絡大神風頭正勁,新生代快速成長,網絡作家成長環境不斷優化,可能也導致不少人會感覺到書荒或者無從選擇吧,在這一片茫茫書海當中,能夠找對一本對自己口味的書還是相當難的。
  • 又是龍又是虎,為什麼文玩的名字都這麼「霸氣」?
    很多的文玩都叫什麼龍,什麼鳳,什麼虎的,這是為什麼?數千年來,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聖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徵:鹿角、牛頭、驢嘴、蝦眼、象耳、魚鱗、人須、蛇腹、鳳足。對於美好的寓意,所以名字中帶龍也不言而喻啦。咱們看看哪些文玩,帶龍,第一個要說的就是龍眼菩提。
  • 從日劇《女城主直虎》的設計說起
    《女城主直虎》日文名稱是《おんな城主 直虎》,是NHK電視臺推出的第56部大河劇,(大河劇是指長篇歷史連續劇)自2017年1月8日起每周日晚間八點播出,由柴咲幸主演。柴咲幸是誰?累計620萬人次觀看,票房收入85億日元,為當年日本電影票房之首。
  • 獸面紋KO饕餮紋:獰厲之美——殷商時期青銅器獸面紋飾再探
    多年前,浙江也曾因為考古發現良渚文化遺址,出土大量精美玉器,而廣泛受人關注。其中在12號墓出土的琮王,十分神秘,《浙江餘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中試圖對上面出現的紋飾特點進行描述「……在神人胸腹部位一淺浮雕啄出獸面,用兩個橢圓形凸面象徵眼瞼,重圈眼……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每兩節琢刻一組簡化的、象徵性的神人獸面紋圖案,四角相同,左右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