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北方黃酒青銅器的字——鼎、敦、豆

2020-12-23 騰訊網

北方黃酒漫談(18)期中,我們自前一段時間較流行的生僻字說起了和北方黃酒有關的青銅酒器,這些酒器的使用驗證了商周時期青銅器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也說明了先進時尚的青銅器成為貴族的專享時代用品,那麼使用這些青銅的物品自然也成為了權貴的專享品,北方黃酒和其適用青銅器在這個時期就是上流社會的特殊象徵代表;在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中除了酒器還有食器和水器。無酒不成席,無食物如何成酒席?既然有酒的適用青銅器,與酒席相關的青銅食物加工器自然也會成為貴族所要表達特殊地位的適用器。

本期的漫談我們將會從青銅食器的角度延續上期漫談的生僻字解讀,把與酒、黃酒、北方黃酒相關的一個宴席或者一場關於酒肉聚會上的實用器作以簡述,讓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一些中古時期的現在又遠離我們的生僻字。主要的食器生僻字有鬲、 甗、 簋、 簠、 盨、 還有不陌生但不一定了解其詳的鼎、敦、豆。

鼎敦豆這些字不是我們生活中的生僻字,除了字形簡單便於記憶,我們今天的工作生活還能相對頻繁的接觸到,但這些字的意義也在發生著深刻應用場景和涵義的變化。比如「豆」字,倒是我們常見的字,其意義所指也都已經變化很大,另外,在今天的祭孔的典禮中,還在有應用。再就是鼎的象徵意義也深入人心,在不少的地方我們能夠見到它的身影,或為廣場的裝飾品,或為辦公桌上的紀念禮品,鼎還是比較常見,而且其內涵意義吉祥莊重。敦,我們相對於它作為青銅器的知識陌生一些,但也是較為常見的字,比如「敦煌」「敦化」等。在久遠的輝煌青銅時代,它們可是王公貴族們政治事件、日常生活的常見品,也是重要典禮的禮器用品,也是伴隨北方黃酒出現的重要場合的時代產物。

(一)鼎【dǐng】始見於商代甲骨文。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廟裡祭祀用的一種禮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於「鼎」的重要,又常用於比喻王位和帝業,如:定鼎、問鼎。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裡翻滾稱為「鼎沸」,比喻喧鬧、混亂。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良渚陶鼎)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二里頭青銅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春秋時期,開始禮崩樂壞,各諸侯國挑戰周王室權威,楚莊王在東周首都洛陽問周天子的權力之鼎的重量,意為代周。楚莊王八年(前607),楚攻陸渾之戎,至洛,陳兵於周郊。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勞軍。楚王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終使楚軍退去。)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

(后母戊方鼎)

后母戊方鼎,商朝器物,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高133cm。后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發現的。這裡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約80米。大鼎出土後,因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便想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是,由於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強購,當時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1946年6月抗戰勝利後,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後,先存放在安陽縣政府,同年10月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又將方鼎運到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后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司母戊鼎上的銘文)

司(後)母戊鼎最初是在1939 年被河南安陽武官村的農民所發現,在大鼎重新出土後不久,《申報》特派員邵慎之就趕到河南安陽進行了實地採訪,在10 月27 日的《申報》報導中他最早將大鼎內的銘文釋讀為「後妻戊」「後戊妻」或者「妻戊」。1946 年10 月27 日《申報》報導「後妻戊鼎」。但是僅在21 天后,古文字學家張鳳就在《中央日報》上發表了《安陽武官村出土方鼎銘文考釋》一文,認為大鼎內的銘文應該釋讀為「司母戊」,這一觀點後來則被官方採用。

同年7 月,司(後)母戊鼎被收歸國有,並在10 月運往南京,此後收藏於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其名採用「司母戊方鼎」。

1950 年3 月司母戊鼎入藏剛剛成立的南京博物院。1959 年又被徵調至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並在「中國通史陳列」中展出。在此期間,這件文物一直沿用「司母戊鼎」的名稱。不過,儘管官方收藏機構一直採用「司母戊鼎」的名稱,但爭論卻從未停止過。

反對者們質疑「司母戊鼎」這一名稱的理由除了在字形上,「司」也可以釋為「後」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很多學者都認為從銘文含義的解釋來講,「后母戊鼎」也比「司母戊鼎」更加合理。

(1946 年10 月27 日《申報》報導「後妻戊鼎」)

將銘文解讀為「司母戊」的觀點,普遍認為這裡的「司」同「祀」,銘文的含義為「祭祀母親戊」。但這樣的解釋卻不符合青銅器銘文內容的慣例,在商周時期表示作器者或者受器者的青銅器銘文制度中,並不存在動賓關係的句式。但如果將其釋讀為「后母戊」就完全符合慣例。

「後」字在古時有「君王」「領袖」的含義,也可延伸為「王后」「母后」之意。如春秋時期的《竹書紀年》中就以「後」指夏朝的君王,即「夏後」;晚商甲骨文中則有將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稱為「後婦好」的例證。

按照這樣的解釋,「后母戊」即可表示是商王的母親戊,這樣的釋文在句式上似乎顯得更為合理。

春秋時期的叔夷鎛銘文中記載成湯伐夏後時亦將「後」反寫作「司」形。基於以上幾點原因,2010-2011 年基本完成改擴建工程之後,國家博物館在出版圖錄和專題展覽中將原來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我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譜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結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銅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們又對銅、錫、鉛三元素用化學分析的沉澱法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銅佔84.77%,錫佔11.64%,鉛佔2.79%,這一分析與《周禮?考工記》上說的「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記載基本是相符的。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安陽洹河北岸的武官村,這是我國最早的王陵墓葬群,開創了我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距今已有3000餘年。)

關於大鼎的鑄造方法,根據考古工作者的觀察分析,認為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範,再把陶範合到一起灌注銅液。從鑄造痕跡來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塊範鑄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鑄造技術,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人面方鼎(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1959年湖南省寧鄉市黃材寨子山出土(後來建立炭河裡遺址公園),湖南省博物館藏)商器體呈長方形,立耳,四柱狀足,為商代後期鼎常見的樣式。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體裝飾,面部較為寫實,特徵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嚴肅穆,高顴骨,雙眼圓睜,眉彎曲,唇緊閉。雙耳肥大,上飾勾雲紋,下有手爪形紋飾。地襯雲雷紋。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稜,並帶有齒狀凸飾,使形體莊重而富於動勢。足上部飾獸面紋,也飾扉稜,與腹部呼應,下有三道弦紋。耳外側飾陰線夔龍紋。整個裝飾層次豐富,清晰精緻,主題鮮明。

湖南青銅器群的基本造型,大多以中原同類器物為原型,而又打上濃厚的地方烙印。如圓鼎、鬲、簋、尊、爵、觶、卣、瓿等均是。這表現的是中原商文化對湖南地方文化具有強烈的影響。與這些銅器一樣,大禾方鼎就是中原文化與南方地域文化結合的一件特別器物。人們注意到,商周中原方鼎甚多,卻無以人面為飾者。這件方鼎,從鼎的基本造型到地紋、文字,都是典型的中原特徵,唯有人面主題圖象自具特色。其所透露的大禾國與商王朝關係的相關信息,確實耐人尋味,值得探索。

第一、中原主導的政治地位。「大禾」二字銘文是一個最強烈的信息。它無可否認的顯示出中原商王朝的主導地位。它表明當時湖南境內的貴族,採用的是中原商王朝的文字,而與殷墟甲骨文「禾侯」的印證,表明它就是臣屬於商的一個地方侯國。此外,方鼎的基本造型也顯示出中原文化所處的主導地位。

第二、以「和」為主題的政治理念。方鼎的主題紋飾為女性人面而非面目可畏的獸面,雖然是一種與中原商文化有所區別的女權特徵的自我表現,我們也沒有證據說當時湖南地區的女性侯君,是否和中原貴族間存在和親關係,但是其所傳遞的,卻是慈善與和諧。面目慈祥的女性,加上「大禾」也就是「大和」的宣言,給人的感受,就是想要創造一個平安和諧的國度。這不僅在當時是一種超前的感悟,對後世也是一種有力的震撼。大家知道,同為方國,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的城堡及墓葬中較多的兵器,顯示出非常濃厚的軍事色彩,其表示的是社會動蕩與不安。但在湖南寧鄉,卻見不到這種情況了。儘管湖南商周青銅器集中出土不多,成批的墓葬更少,但兵器所佔比例幾乎可以略去不計。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當時湖南境內的社會狀況是比較穩定的,也表明其與商王朝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當時湖南境內自具特色的青銅文化比較發達,說明商王朝對大禾侯國也是網開一面。這些都說明,大禾的統治者,確實在自己的行動中,貫徹著一種與商王朝以「和」為主題的政治理念。

面紋方鼎俗稱「洛陽鼎」,紋樣莊重威嚴,肅穆,是西周早期極難得的上乘之作。雙立耳,方腹,四柱足。方腹四面均為一高突稜為鼻梁的浮雕牛角形聚睛凝視、擴口露齒獸面侵佔,均以非常工細的雲霧紋襯地,柱足頂端同樣飾浮雕獸面。該件方鼎可稱為西周方鼎中的第三大方鼎。且鑄作精工,造型俊美。是商周青銅禮器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作。

(戰國鑲嵌幾何紋敦(上海博物館)通高25.6釐米,腹徑18.6釐米,腹深12.2釐米。 這件敦以三角形與長方形的幾何紋連續構圖,填以紅銅絲或細銀絲鑲嵌的雲紋,故命名為鑲嵌幾何紋敦。敦是一種盛食器。這件敦由兩個半球相合而成,下半部為器身,上半部為器蓋,器身與器蓋以子母口相連,結合緊密。上下兩部分均有二耳、三足,器蓋仰置可以作器物使用。)

(二)敦【dūn】 在考古學中念做【duì】,是中國古代食器,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就飪食器總體的發展變化而言,與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飯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戰國以後則是盒。《禮·名堂位》載:「有虞氏之兩敦。」說明其很早就已經從盛儲器演變成為禮器。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秦代以後漸趨消失。出現在春秋時期,後來逐漸演變出蓋。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

(三)豆【dou】,禮器的一種。造型類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作為禮器與鼎、簋、豆、簠、籩、鼎、鉶、盨、罍、爵等配套使用。古代貴族或君王在舉行祭祀、宴饗、徵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專門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

古代漢族人民最早用於盛放黍稷,後演變為專門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類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時豆多淺腹,粗柄,無耳,無蓋。春秋戰國時豆的形制較多,有淺盤、深盤、長柄、短柄、附耳、環耳等各種形狀,上有蓋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使用時,豆也常以偶數出現,按尊卑長幼,亦有數量多少之分。

青銅豆是中國古代夏商周貴族用於祭祀、朝聘、宴饗、喪葬等禮儀活動中的用器,其社會功能是用來代表使用者的身分地位和等級權力,即用以「明貴賤、辨等列」,這些被賦予特殊意義的青銅器叫作青銅禮器.或稱彝器。這些青銅器皿,主要是用於盛載酒食祭祖祀神,因此它上面的紋飾,多具確神秘恐怖的特點。同時青銅禮器還是禮制等級的體現,即「器以藏禮」。禮器的選種區別尊卑貴賤的功能,在西周奴隸制興盛時期最顯著,隨著姓隸制度的衰落,青銅禮器逐漸失去了顯示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標誌的作用,逐漸變得人皆可用。

(青銅豆)

據各種文獻記載,殷商時代人們最好迷信鬼神,從十多萬片甲骨卜辭中也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塗上了"神事"的色彩,佔卜祭祀特別多。商王一年之中,無日不祭,大事小事,無事不卜,殷墟甲骨卜辭大多是佔卜的記錄,是由專職的貞人,在佔卜時根據龜甲或者獸骨上的裂紋來判定吉兇,然後刻在甲骨上的。殷商時的貞人在國家政權中是一種特殊的貴族,因為他們是專業的佔卜、祭祀者,是那個時代壟斷知識並披上神的使者外衣的階層,只有他們才能與鬼神溝通,並可以驅神弄鬼,預測吉兇,在社會人群中地位很高,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王武乙對當時僧侶貴族特權過大十分惱火,想試試天意,命人作一木偶人謂之"天神",叫人與"天神"搏鬥,這木偶"天神"自然打不過,武乙又用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之曰"射天"。誰知這樣做了之後,一場暴雷將武乙劈死,人們便說武乙是觸怒了天神,殷人迷信程度因此加深。

(青銅豆)

殷商時代的祭祀方式主要有五種:一種是伐鼓而祭,稱為鄉,二種是舞羽而祭,稱為翌,三為獻黍稷而祭,稱為嘗,四為獻酒肉而祭,稱為祭,五是聯合他種祭典,與歷代祖妣合併祭之。而他們祭祀的對象與原始氏族時期沒什麼兩樣,也是鬼神和祖先,包括日月星辰、山嶽河流、風雷雨電、天地萬物,無所不包,但最主要是祖先,歷代列祖列宗。由於大搞祭祀,就需要大量祭器,青銅器便是用來作為祭器使用,滿足他們的祭祀需求。相當一部分青銅器都是為了祭祀而製造出來的豆就是其中之一。

(青銅螭龍紋蟠虺耳蓋豆)

作為宗教祭器的青銅器,除了用來盛放供品,讓鬼神享用之外,祭器還含有豐富而深邃的宗教含義。祭器中有一樣器物就是籩。竹籩就是竹豆。古代用竹編成的食器,形狀如豆,祭祀燕享時用來盛果實、幹肉。「籩」與「豆」,都是古代筵席間必不可少的餐具。周代官制,天官冢宰下設有籩人,專門負責備辦王室日常進餐或祭祀時籩中必須存放的食品;還設有醢人,專門負責豆中必須存放的食品。這表明古代王室每餐必用籩和豆。

(竹籩)

所謂「籩」和「豆」,均是一種有高足的食盤。據《中國古代飲食》記載,籩與豆不同之處,在於籩用竹子編制而塗以漆;豆是用木質刻制而塗以漆(也有用銅和陶製的,陶豆又稱為「登」)。

這兩種餐具用途各有不同:籩因是竹編品,不能存放溼類食品,專門用於盛放棗、桃、芡、脯、脩、糗餌等乾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醃菜、肉醬之類的溼物。

據《周禮》、《儀禮》等古籍記載,在天子、諸侯的筵席上,當時「豆」中盛放的食品,菹類主要有韭菹、昌本、葵菹、芹菹、筍筍等;肉醬之類主要有麋(上難下肉)、脾析、蚔醢、豚拍、魚醢、酏食、糝食等。

相關焦點

  • 北方黃酒有關生僻字樂器——鎛【bó】
    自前一段時間較流行的生僻字說起了和北方黃酒有關的青銅酒器、食器、水器的生僻字,這些青銅器的使用驗證了商周時期青銅器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也說明了先進時尚的青銅器成為貴族的專享時代用品,北方黃酒和其使用青銅器在這個時期就是上流社會的特殊象徵代表的史實。在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中除了酒器還有食器和水器、樂器。
  • 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論壇·摘要分享【第一輯】
    前者包括鼎、鬲、豆,鼎、鬲屬煮肉器,豆屬盛肉器。後者包括甗、簋、盨、瑚、簠。甗屬蒸飯器,其他屬盛飯器。重點討論鼎類的鑐,以及簋與盨、瑚與簠的關係。 酒器分縮酒器、溫酒器、酌酒器、飲酒器、盛酒器。同即俗稱的「觚」和「觚形尊」,屬縮酒器。三足爵與俗稱的「角」「斝」可能是同類,屬溫酒器。飲壺(也叫飲鑵)即俗稱的「觶」。「觶」,東周自名「耑」。勺形爵屬酌酒器。
  • 青銅器常見33個生僻字
    古代青銅器的名稱,由於很多器皿現在都不再使用了,所以伴隨著這些器皿的名字也就成了生僻字。 其實在博物館裡這個字也很常見,常出現於青銅食器部分。 簋,讀作(guǐ),音同鬼。在食器家族中,做飯有工具,盛飯當然也得有。 簋,侈口,卷沿,深腹,圈足,從金文的字形來看,簋字特別像一雙手拿著勺子從一個器皿中舀取食物,這種形態把簋的功用表現了出來,非常形象。
  • 被無盡膜拜的「鼎」,大有來頭!
    「鼎」 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程中 重要物質載體 如果單從「鼎」字的演變來看 甲骨文裡,它更像一隻「萌萌噠」的貓:
  • 天子用九鼎引申為"一言九鼎" 賞青銅器悟成語故事
    青銅器中的「鼎」。  廣西新聞網訊(記者 雷小琴/文 何學俏/圖) 「一言九鼎」、「加官進爵」、「觥籌交錯」、「鐘鳴鼎食」……這些成語其實由青銅器引申而來。當你到廣西民族博物館參觀《吉金華章——寶雞青銅器珍品特展》時,請你細細品味,領悟青銅器中蘊含的成語故事吧。  「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鼎」是我國古代的青銅器物,在西周中晚期,青銅器已形成了主食器的組合系統,有嚴格的列鼎制度。西周列鼎制度為五鼎四簋:即用青銅器鼎和簋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以鼎的多少、鼎的輕重,來反映貴族身份、地位的高低和權力的大小。
  • 人面紋方鼎:為什麼要刻四個人臉在鼎上?
    原來,這是一件鏽跡斑斑的青銅器,鼎腹外四面有四個人臉浮雕,暗綠色的鼎口略大於底,稜飾遍布鼎身四周,四隅邊角有類似彎曲的爪紋裝飾,圓柱狀、鑄有饕餮紋的四足支撐大鼎。引人注目的是,人面浮雕表情生動,形態嚴肅,面方而寬,五官炯炯有神,嘴大唇突,高顴耳肥。因此,這個鼎被專家命名為人面紋方鼎。
  • 北方黃酒走進電影《黃河入海流》攝製組
    北方黃酒為攝製組送來酒品助興致賀,總製片人史佳和導演等劇組成員一起品鑑。 近日北方黃酒還將赴攝製組探班交流。
  • 青銅就是王者:鼎、鬲的區別你知道麼?
    美器·青銅器藝術欣賞(一) 調和鼎鼐——青銅器中的烹煮器 文字的出現、青銅器的使用、城市的建立,是認定一種文明的三個條件,這已是世界的共識。青銅器的出現表明人們不僅能從自然中提取物質,而且能夠把兩種不同的物質進行合成,從而產生了另一種新物質。
  • 到底是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
    說起直男,最常讓人吐槽的,就是他們的迷之審美,上百種口紅色號,他們總能精準的挑選出最難看的一種作為禮物送給女友,其實這也不能全賴他們,畢竟千百年來,直男們送禮向來都是這麼硬核,今天貓館長就帶大家看一看,古代的直男們,送出的那些硬核禮物作為大清朝著名的皇帝,乾隆最大的愛好就是收(敗)藏(家),送禮也突出一個字——豪除了敗家,乾隆還是個大孝子,每年母親大壽,他都備足厚禮
  • 歷代青銅鼎的收藏與鑑賞
    【作父乙鼎銘文】在殷商時期,鼎就成為祭祀重器,鼎在甲骨文中與貞卜的「貞」字相互假借,鼎也被罩上了神秘的面紗,被商人尊為神物。到了西周以後,鼎進一步發展為周文化的核心禮器,體現著封建宗法制度的等級。周禮和周文化是中華文明諸多制度的根源,給後世造成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崇禮性格。
  • 十五件奪人心魄的鼎 之一 大禾人面方鼎
    最初的鼎是由陶製食具演變而來,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雖然禹鑄九鼎的傳說不絕於耳,但考古學家在偃師二里頭的反覆發掘,始終未能證實夏帝國九鼎偉業的存在。確鑿的是,商之政由鼎出,商人將青銅鼎大量鑄造;到周代,鼎更加普遍,出現了「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的用鼎制度。鼎是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 研討會︱青銅之光: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論壇側記
    他認為青銅器分類應該特別重視器物的功用和自名,並提出了對青銅禮器分類法的新認識。他還申明了尊彝是祭器通名,列舉九連墩大墓、上蔡郭莊楚墓,景漁鼎銘說明了楚鼎中的「鑐」;分析了簋與盨、瑚與簠的關係,論述了祼、贊和兩種爵(三足爵和勺形爵)在古文字中的不同,指出今「爵」字源自勺形爵;同時依據新出青銅器材料指出,之前多以為是酒器的部分鳥獸尊可能是食器。
  • 從人虎之爭的青銅器說起
    實際上並不限於鼎,虎的造型和圖案,被廣泛地裝飾於禮器、兵器、雜器和藝術品之上,其表現形式,既有十分寫實的立體雕猛虎造型和線刻虎紋(圖5),又有介於寫實和抽象之間的透雕虎紋,還有十分圖案化的抽象虎頭紋,即環柱角獸面紋和虎頭形簡體獸面紋」。關於虎食人的紋飾,學者有過比較詳細的論述。可惜並無盡善,如果提前論證有關古史,忽視人的表情,恐怕會歧路亡羊。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大克鼎: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根據文獻資料來看,任致遠發現的這個窖藏出土了仲義父銅器群和克組銅器群,克組銅器群有大鼎1件、小鼎7件、鍾6件、鎛1件、師克盨2件、膳夫克盨1件,最為著名的就是大克鼎。這些青銅器後來被分散賣出,一部分由蘇子貞運歸潘祖蔭,大部分流失國外。
  • 漢字探微(211):鐘鳴鼎食——釋「鼎」
    「鼎」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  「鼎」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均為獨體象形字,象古代的一種烹飪容器之形,常見者為三足兩耳大腹的圓鼎,也有四足的方鼎。「鼎」字的造字本義為烹飪容器,相當於後代煮食物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肉類食物。《說文解字》卷七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為貞字。凡鼎之屬皆從鼎。」
  • 最初青銅器羊紋飾或並無"吉祥"概念 與等級相關
    記者走進上海博物館,從與羊有關的藏品中,找一找羊和傳統文化的淵源。  「羊」在中國古代文字中與「祥」相通。上博的羊文物主要集中在青銅器、玉器和陶瓷三大類。不同時期的古人,根據材質和對文化理解的不同,創造出了形態各異的與羊有關的器物飾品。
  • 被黃酒浸泡了的江南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鑫瑞天宇」關注。【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 剖析漢字「鼎」背後的故事,鎮國之寶「九鼎」還是個迷?
    今天我們聊一聊漢字「鼎」的故事。「鼎」字我認為是最有底蘊,最有中國文化厚重的漢字。 漢字「鼎」背後有哪些故事? 一看到「鼎」字,很多人都想起了歷史,王權,誠信等關鍵字。 我們從漢字的起源、漢字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鼎,是個象形字。何為象形字?說句大白話:就是一看到這個字的模樣,就知道它指的是什麼。鼎,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見過,尤其是博物館或者是寺廟裡面。「鼎」通常情況下有三條腿的圓鼎和四條腿的方鼎。
  • 北方黃酒贊助電影《黃河入海流》剪輯工作進入尾聲
    北方黃酒全國運營公司陝西北方黃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作為贊助單位參與了電影的製作工作。
  • 石雕鼎是什麼?有著怎樣的意義
    石雕鼎是石雕香爐中的一種,自古至今已經流傳了上千年的時間。在早期古代時期,石雕鼎大部分都是放置與寺廟和皇家太廟的門口,用來向天祈福,保佑國家風調雨順,百姓安康的一種美好寓意在古代,鼎並不是用石材製作的,而是以青銅器製作,而鼎是我國青銅器的文化代表。因此鼎可以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