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直男,最常讓人吐槽的,就是他們的迷之審美,上百種口紅色號,他們總能精準的挑選出最難看的一種作為禮物送給女友,其實這也不能全賴他們,畢竟千百年來,直男們送禮向來都是這麼硬核,今天貓館長就帶大家看一看,古代的直男們,送出的那些硬核禮物
作為大清朝著名的皇帝,乾隆最大的愛好就是收(敗)藏(家),送禮也突出一個字——豪
除了敗家,乾隆還是個大孝子,每年母親大壽,他都備足厚禮,什麼碧璽朝珠,璇宮朗照水晶球,各個價值連城
除了單純的送禮,排場是必不可少的,看過《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的朋友可以感受當時的排場之大,正所謂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直男有時候,也可以很柔情,就是這份柔情,屬實有點燒錢
商朝的第二十四任君主祖庚,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硬核直男,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他耗時耗力,鑄造了座青銅大鼎
要知道在商周,青銅器是統治階級的重要工具,鼎更是禮器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既可以用來「明尊卑、別上下」,又能在祭祀中存放食物,所以祖庚打造這座大鼎十有八九是……給母親盛飯用的
1939年,被封藏於地下數千年的青銅鼎出土,因為鼎內壁刻有「司母戊」三個字,又被稱為「司母戊鼎」,沒錯,小時候課本上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就是這尊,不過定名幾年後,有學者提出疑義,因為甲骨文和金文裡的用字有正反通用的情況,所以這個「司」可能是「後」的反字,這樣一來,就能說通,「後」在當時指代「君主」和「王后」,所以這個后母戊鼎,就是王后鼎,不過再後來,又有學者提出,殷墟卜辭裡的女性,還是以「司」指代,所以不應該認作「後」,總之這個「司後之爭」一時沒有定論,目前國家博物館沿用的是「后母戊鼎」,我們就以此為準
這座后母戊鼎最早是被河南安陽五官村的村民發現的,因為擔心被日軍搶走,當地村民將其埋入土中,直到1946年才重新挖出,被運送南京作為蔣介石的壽禮,最後幾經輾轉,終於在國博定居
后母戊鼎是現今發現古代最大、最終的青銅器,高133釐米,長112釐米,壁厚達6釐米,總重量832.84公斤,鼎身寬而形直,外壁以雲雷紋為底,腹部和底部的圓形柱上裝飾有饕餮紋,鼎身四面的交接處外飾以扉稜
傳說中饕餮是一種神秘怪物,又名狍鴞,《山海經》有記載,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這個饕餮紋是青銅器上的常見花紋,至於為什麼要印饕餮,許是古人希望自己能像饕餮一樣,吃飽喝足,畢竟在那個年代,糧食可是十足的硬通貨,誰有糧食,誰就是靚仔
關於后母戊鼎,還有一個冷知識,出土時弄丟一隻鼎耳,不知是運輸中遺失的,還是熱心村民不小心鋸斷的,現在的兩隻鼎耳,是專家修復以後的樣子,有心的朋友去國博時,可以認真研究一下大鼎的雙耳
以當時的科技,打造這樣一尊大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前期的金屬原料,就至少需要1000多公斤,之後還要經過各種複雜流程,動用諸多工匠,根據現代的化學分析后母戊鼎的合金含量,銅佔84.77%、錫佔11.64%、鉛佔2.79%,可見在當時,青銅器的合金成分已經趨於穩定,人們甚至知道按照何種比例來打造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論在哪個王朝,祭祀都是頭等大事,而祭祀所用的禮器,也是一個王朝國力昌盛的象徵,事實上,在夏商周時期,還有許多我們不曾注意到的冷知識,就像誰能想到,課本中一筆帶過的后母戊鼎,它的背後有如此多的故事可以展開,輻射到當時的民生、科技、冶煉、祭祀等各個領域,所以貓館長總說,文物不言,卻是最好的老師,一件文物背後,往往代表著一段歷史,甚至一個王朝
說到這裡,有人一定會問,我沒辦法跑這麼多博物館,也沒辦法把這些文物全部按照順序排列出來再查找資料,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貓館長早就替大家想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中國通史第二季》青銅時代即將正式上線!這一季,貓館長將帶領大家,穿越回上古三代,從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到周天子的禮崩樂壞,去看看數千年前的風土人情,去探索華夏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了解我們的祖先,也了解我們文化的起源,對歷史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千萬不要錯過,現在的早鳥價格也是最最優惠的,買到就是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