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上海民族樂團的多個演奏片段都擁有成批量的年輕擁躉,這家樂團的打擊樂聲部首席王音睿,甚至擁有自己的粉絲群——無他,年輕人喜歡。
上海民族樂團
12月18日晚,江城民樂粉絲湧向琴臺音樂廳,當晚,指揮姚申申攜手上海民族樂團獻上國樂盛宴《海上升民樂》,這場被姚申申稱為樂團「拳頭產品」的作品曾在美國、歐洲載譽演出,也是第一次來到武漢。
看曲目,《海上升民樂》裡的作品,似乎都是所有人耳熟能詳的,比如《臥虎藏龍》,比如《百鳥朝鳳》,比如《十面埋伏》……但其實,真正演奏起來,這些經典民樂又因為嶄新的編曲煥發了新的氣質。
「我們的作品裡,觀眾會感受到中國與國際的接軌。」在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時,姚申申說。
「最優美的中國樂團」來漢
音符奏響中國氣質
上海民族樂團成立於1952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現代大型民族樂團,也被世界譽為「最優美的中國樂團」。一直以來,這家民族樂團以風格鮮明、演奏精湛著稱,在中國民族音樂發展歷程中始終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民樂迷心中,上海民族樂團湧現過許多「大家」——張子謙、陸春齡、孫裕德、顧冠仁、閔惠芬、俞遜發、龔一……
江城觀眾昨晚便深刻領略了何為「最優美」,在姚申申帶領下,中國氣質通過音符緩緩流出:上半場的協奏曲部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山水畫躍然音符之上,而古箏演奏作品《墨戲》,用民樂來展現書法之美;譚盾《臥虎藏龍》的兩個樂章和嗩吶名曲《百鳥朝鳳》隨後登場,但除了耳熟能詳,民樂家們的重新編排,讓武漢觀眾第一次在嗩吶聲裡感受了搖滾和流行的表達方式。至於下半場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和京胡的《夜深沉》,也經由重新編配讓觀眾體會了何為「國風京韻」。
《楚風頌歌》獻給武漢,網絡傳播更要注重作品質量
創新,融合,是上海民族樂團作為海派民族樂團的特點,採訪中姚申申提到,近十年來,民樂愛好者越來越多,在上海演出時,他也留意到大部分買票來到現場的樂迷都是年輕人,「民樂要怎麼才能吸引年輕觀眾?我認為必須改變它,讓它跟現代接軌。」
他和樂團樂手們都非常看重網絡的傳播,「我們音樂會好多都是網絡傳播,這個傳播面不得了,既然它的推廣力度那麼大,我們的作品就要做得更好,如果作品推廣出去群眾一聽覺得不行,那這個搞民樂的人就要反思了。」他說,平時自己也會站在觀眾的角度去審視我們的作品到底好不好,「觀眾會不會喜歡。」
他也提到這些年成年人學習民樂的風潮,「我了解到好像學古琴的人特別多,但其實民樂不光有古琴,大家多了解我們的民族音樂,我們的民樂是非常偉大的。」
當天,姚申申和樂團成員還專門帶來了獻給武漢、湖北的禮物,一首融入了編鐘演奏的《楚風頌歌》,是9月23日樂團疫情後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時跟湖北省音協合作的作品,「之前它是一首協奏曲,後來作曲家把它改成了以編鐘為主、歌頌抗疫英雄的大作品,是為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特別量身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