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作品要產生影響,要像牙醫一樣,敲擊到時代痛點。」5月15日,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在中國傳媒大學做題為「做新時代記錄者 謳歌者 建設者」講座提到,「文藝創作尋找的時代痛點,可能是很多普通人的故事。」
近期,定檔東方衛視5月21日/22日晚22點檔播出的紀錄片《追眠記》,關注現實生活,抓住時代痛點,將鏡頭對準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和勞動者,那些忙忙碌碌、無法入睡的身影,折射出的是一個民族的奮鬥身姿。節目播出後,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全國黃金娛樂時段收視率第一;網絡視頻點擊量兩天破5000萬,單條短視頻播放量突破千萬;聚焦平凡人的睡眠「小事」,引發全民熱議;人民網、光明網、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等權威媒體紛紛撰文點讚。
/ 每天坐診100個病人,每周近20臺手術的兒科醫生 /
/ 15萬公裡,40噸貨,一大半時間都睡在流動床鋪上的貨車司機 /
其中,《新民周刊》為節目做了專題策劃報導,以下為全文摘錄:
這些年,我們的生活水平是上去了,可是,就問一個問題——你睡得還好嗎?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近七成的中國人受到失眠困擾,其中——
26.6%的人,每周都會失眠
6.4%的人,每周失眠次數達3次以上
還有16.8%的人,嚴重失眠
我們睡得越來越不好了:你是那個睡不著的80後,還是那個不熬夜到兩三點就覺得不踏實的90後?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焦慮,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焦慮。生存焦慮、升學焦慮、事業焦慮、婚姻焦慮……這個世界的一切都令我們焦慮,而公眾號無日不更新的所謂「同齡人都在拋棄你」,無疑更加重了這些知識焦慮、財富焦慮、人生價值焦慮……
種種焦慮之後,我們睡不著了;而睡不著,睡不好,讓我們更加焦慮,陷入惡性循環。
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人像你我一樣焦慮?最新紀錄片《追眠記》告訴你——很多很多。
這部四集紀錄片的第一集,就叫《不眠之夜》,向我們展示了這麼幾個睡不著的人:
曾經的中國棋王古力,在輸給韓國選手李世石之後,徹夜難眠。圍棋,被譽為「腦力運動的馬拉松」,代表著人類智力的極限——但睡不好的棋手,又將怎樣面對超高強度的對戰?
有著80萬考生的高考大省河南,鄭州實驗中學的高三學生,徹夜難眠,他們擔心明天的考試會考砸,這種擔心,有時候甚至直接會讓他們考砸。
患了抑鬱症的女孩忻雨,獨自在上海討生活,時常要面對精神崩潰,面對累累的負債、無法長久的工作,徹夜難眠。
長途貨車司機秦師傅,每天的日常是跑1000多公裡,一趟40噸貨,一年下來15萬公裡,一大半的時間都睡在貨車的流動床鋪上——這也是全國30萬人正在從事的特殊職業——生活中沒有一張固定的床。這一天,秦師傅的車上,一桶魚油漏了,這讓他徹夜難眠——一桶魚油的錢就能抵他這一趟運輸費的一半……
太多人睡不好覺了,再往下看,你還能看到:
90後媽媽承擔著撫養孩子的重任,生活的窘迫和內心的倉促讓她一次次在夜晚偷偷哭泣。
村莊裡的獨居老人們夜夜輾轉,無法放下對孩子們的思念和牽掛。
在四大會計事務所工作的南希,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朝九晚五的平凡日子,並非想要的生活,熬夜拼搏做出一番事業,才是人生夢想。
頂著「創業者」頭銜的小微企業主,每晚睡在公司,四五個小時的休息已是奢侈,在他看來人生要爭分奪秒,因為「死後自會長眠」。
還有重症監護室的醫生、電競主播、綜藝導演……這些職業角色,似乎註定與睡覺無緣。
就連為《追眠記》擔任旁白的青年演員吳倩,熬夜對她來說也是家常便飯。繁重的拍戲任務,讓她不得不犧牲睡眠時間。
這些人的故事,構建的只是一個側影,但卻直擊時代的痛點。
《追眠記》是「雲集將來」繼廣受好評的《水果傳》之後的最新作品——耗時2年進行拍攝,僅僅是資料收集和前期調研就花了半年時間。
「關於睡眠這方面的話題,之前不太有人涉及,就算有,也大都是從科學的角度切入,從社會化角度去做是很少的。科學與社會,是這枚硬幣的兩面,我們想從這兩個方面,把問題講深講透。」執行總導演袁博說,「我們前後採訪和記錄了50多組人物,最後用到片中的不到一半。他們來自天南海北,背景也各不相同。有些拍攝對象溝通起來比較困難,我就花三個月與他談心、相處,最終說服了他。」
作為本就工作最久、睡得最少的職業媒體人,製片人蔡懿鳴笑稱:「這次受到題材的限制,必須起早貪黑,因為要拍到人們睡覺。」
而袁博說:「我們平均工作結束在凌晨三點以後,早上開工在六點以前,一般都睡在車裡、田埂邊、樓道裡,還有辦公室的椅子上。」
如何講故事,怎樣講好故事,是一部紀錄片能否打動人的關鍵要素。與許多紀錄片的敘事方式相似,《追眠記》立足通過從個體細節中,感知捕捉普通人睡眠「小事」背後的情感思索。
節目尾聲部分,抑鬱症患者在朋友的陪護下,用體育鍛鍊調整精神狀態,第一次露出了微笑;卡車司機在幾天幾夜的風雨兼程後,回到家裡,喝上妻子熬製的一碗熱粥,終於能睡個好覺;留守老人終與家人相聚,其樂融融,社會志願者也將長久地關心和陪護他們。以溫暖、向上的力量感動觀眾,用講故事的方式帶來思考和改變,是《追眠記》最大的閃光點。
除了展現人生百態,攝製組還試圖以科學的方式解釋睡眠的核心問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兒時回憶裡的「棕繃床」如何被一針一線編織起來,還能看到國內外頂級研究專家和前沿科技團隊出現在《追眠記》中,剖析人們的睡眠習慣和觀念誤區,就樹立正確睡眠方式進行啟蒙。
「睡硬床和睡軟床哪個好?」
「睡前喝茶喝酒有什麼影響?」
「晚間看手機和睡眠有什麼關係?」
「睡眠不好對記憶力的影響有多大?」
諸多日常睡眠問題,都由黃志力帶領的復旦大學睡眠課題組一一解答——睡不好的你,真的需要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