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 吳哥藝術之旅繼續
行程第三天2009年2月2日
【行程安排】上午女王宮、東梅奔寺,下午吳哥窟、看日落中的吳哥窟
不同的舞姿,不同的微笑,不同的眼波流轉,不同的手指的動作,不同的步態,在陽光中,都生動起來,樂聲仿佛已經響起,手臂與腳踝的鈴鐺已叮叮鐺鐺地顫動,清脆而輕盈。熱帶的陽光從不同的角度照射在胴體之上 ,仙女的肉體開始復活,開始有了人間的溫度。(文字轉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分享)
景點9 吳哥窟Angkor Wat
知識點:我們到柬埔寨旅遊通常說的吳哥窟之旅其實指的是吳哥王朝文化之旅,包含了吳哥王朝時期的很多古蹟,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最富盛名的一座古蹟,是柬埔寨人最大的驕傲。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吳哥窟也叫小吳哥,意為「寺之都」,距大吳哥3.3公裡。其建造者為蘇利亞華爾曼二世(Suryavarman II),他為了供奉自己的守護神、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毗溼奴(Vishnu)而建造此廟,並將此廟作為自己的墓地。
吳哥窟既是國王生前的寢宮,又是國王死後的寢陵。既是王室的宮廷,又是王國的首都。佔地廣達200公頃的吳哥窟,是全世界最大的神殿,呈東西寬1.5公裡、南北長1.3公裡之長方形,外部被寬達190米由紅土及砂巖蓋成的人工壕溝包圍,東西各有條砌道通往外城。外城牆由紅土所築,長寬各為1025米及800米,它的中心便是基座長寬為332及258米的神殿,是典型的印度教建築,外城與神殿間的廣大區域應是城市及皇宮分布地,但因當時除寺宇外皆採木造建築,故現今已蕩然無存,若依傳統推斷,皇宮應是位於神殿的北側。
這裡原是印度教寺院,但吳哥失守後僧眾改習小乘佛教,至今窟內仍香火嫋嫋,長期居住使吳哥窟保存得比其它荒廢的寺廟為好。同時由於四周的護城河常年保持有水的狀態,也使它免於遭受熱帶雨林的侵襲,建築的主體得以保存下來。
遊覽吳哥窟路線其實比較簡單明了,路線指示牌隨處都是,旅遊團亦是一直不斷,所以不必擔心會迷路。
欣賞的要點: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布局:祭壇和迴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臺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由主門進入,是一條長約540m,寬約9m寬的石板大道(西參道),直通中央的廟殿,兩側可見藏經閣和荷花池;第一座圍牆為方形設計,由三個大階梯圍繞著,每層之間由三個陡階相連,四個角落皆有高塔遺蹟,塔頂呈松果狀以梯形方式堆砌而成,頗為雄偉壯觀。
最內部庭院設計相當獨特,系以若干十字形迴廊組合而成,其中心點是一座高塔,形狀和圍牆角落的的高塔雷同,中心塔的高度65m,相當於20層樓高,形勢更顯得宏偉壯闊,是山形廟的最高峰,登臨此廟殿可一覽四周平野風貌。
臺基、迴廊、蹬道、寶塔構成吳哥寺錯綜複雜的建築群。其布局規模宏大,比例勻稱、設計簡單莊嚴,細部裝飾瑰麗精緻。
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粘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當時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術,所以吳哥寺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
中心寺廟的外圍是800米長的一系列複雜、神奇的淺浮雕。淺浮雕的設計有一定的順序。如果你從西邊開始觀賞,並保證淺浮雕在你的左側,那麼你觀看的先後順序就與故事情節相一致了。多數浮雕都是在12世紀完成了,16世紀人們又在空餘的嵌板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室內迴廊上的石刻浮雕至今保存完整,畫面宏大、形象逼真、雕刻細膩。第一層迴廊浮雕題材主要取自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東牆是「乳海翻騰」的傳說,敘述毗溼奴的故事,北牆是毗溼奴同天魔作戰的故事,西牆是「神猴助戰」,南牆則是高棉人與泰族入侵者的戰鬥情景。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
吳哥窟的圍廊浮雕都是場面宏大的史詩般的歷史傳說
這些呈現舞蹈形態的天女雕像都裸露上身,頭戴華麗的頭冠,顯得雍容華貴。浮雕造型各異,有的拈花微笑,有的翩翩起舞,姿態之優美,雕功之精巧實在令人驚嘆。最特別的是呈現在天女雕像臉上神秘的微笑,比起叫西方人迷醉的蒙娜麗莎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細細瀏覽著這些藝術,只覺得四處的浮雕仿佛都舞動了起來、周遭仿佛瀰漫著花香、笑語……(文字轉自網絡,感謝作者分享)
吳哥窟外牆內側保留尚好的仙女浮雕牆是吳哥窟最扣人心弦的景點之一。
在塔四周及迴廊的牆壁上布滿如真人大小的3000尊舞蹈仙女阿普薩拉的浮雕像。吳哥窟的仙女們與其它寺廟不盡相同,這裡的仙女不再是孤獨的獨舞者,而是以三個一群、兩個一組的活波可愛群舞姿態出現,每個都神態各異,光髮型就有30多種。
仙女浮雕像體態優雅,舞姿翩翩,美麗動人,栩栩如生。她們的藝術造型一直保存在柬埔寨傳統的舞蹈藝術中,千百年來深受人民的喜愛,藝術魅力經久不衰。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在吳哥看日出首選的就是吳哥窟。由於吳哥窟是唯一一個正面朝向西邊的寺廟,所以人們便有機會看到太陽從五個麥穗(主塔)後方冉冉升起的場景,那是個動人心魄的景色,仿佛回到了1000多年前:在無限的期待之中地平線開始出現一些光亮,漫漫黑夜中的五個高大的聖塔的剪影在晨曦中輪廓慢慢的變得清晰,然後,忽然之間右側背景的天空中出現一抹紅,之後紅色不斷的蔓延,天空中出現一朵朵紅色的雲,天色漸漸的變得亮了起來。五個麥穗和周圍的植物剪影反而變得更加的清晰。又是一個不注意,在右側的植物之間出現了一個紅色的火球,從植物的縫隙中透出光亮,在冉冉的升起中逐漸變得越來越亮,紅色慢慢變成了金色,發出耀眼的光芒。忽然之間,大地變得亮堂了,前面的荷花池變成了一面清亮的鏡子,麥穗的剪影倒映在池水之中,伴著閃爍的紅色與金黃。
吳哥窟的日出之美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的,那種期待、那種興奮、那種震撼只有真正去到那裡才感受的到。一般大多數人會選擇在北側的圖書館等待日出,這樣的日出是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日出。也有些人選擇在黑夜爬到主塔去看日出,在那裡看到的應該是吳哥景區的全貌,應該是以自然為主的日出。
吳哥窟的日落其實應該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吳哥窟中向西看太陽落山,看的是太陽。
另一種是在夕陽中看落日餘暉下的吳哥窟,看的是建築。各有特色,但後者更加的吸引人。落日時分,吳哥窟的五個麥穗被夕陽染成了金黃色,暖暖的樣子,建築的細節變得越發的清晰,是欣賞吳哥窟建築的最好的時候。當然最佳的觀賞角度仍然是在荷花池前。
幾個最佳攝影點:
最佳參觀時間:
由於吳哥窟建築主朝向是向西,主入口也在西側,所以除日出外這裡光線最好的時候是在下午和傍晚。但由於這裡比較大,建築內部也有很多可以細細觀賞的東西,所以要是在這裡消磨一天的時間也是可以的。
特別提示 去吳哥窟看日出一般即使是旅遊團也不負責這個行程安排,所以一定要在前一天晚上請導遊或者自己預約好車輛,TUTU車是很好的選擇,在老市場那邊或者一些大的酒店門口都有很多等待拉客的TUTU車,很方便,一般是按人頭收費,1-1.5刀/人,看講價的功夫了。早晨4點半從酒店出發,由於夜間溫度比較低,所以要帶著外套。另外那裡夜間很黑(黎明前的黑暗),而進入景點後的道路中會經常有臺階之類的,所以要帶上小手電。有些酒店服務的比較好,可以提前幫看日出的客人準備好早餐帶著,一般6點半到7點太陽已經升起,如果帶著早餐便可以選擇直接去各個景點參觀,這樣可以避開大量人群,體會清淨的寺廟。但如果想返回酒店吃早餐其實也來得及。
心情:這次有機會好好親近上次被忽略的外牆內側的阿普薩拉,非常欣喜。
景區外活動:逛暹粒河邊酒吧街、暹粒的電器商場——暹粒這裡的電器種類較少,相機種類不如國內多,但同樣產品價格折合成人民幣比深圳商場的便宜。
一日三餐:早餐:酒店自助早餐;午餐:酒店旁邊的大排檔,炒粉非常好吃,物美價廉。晚餐:街對面一家裝修很精緻藝術的挺有情調的一家餐廳。柬埔寨餐。
待續。。。
攝影:於雪梅、張建蔚、袁紅、董智宏
文字:於雪梅
聲明:
本微信刊登、發布的原創文章,為瑞祺藝術及原作者於雪梅及相關作者所有,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務請註明出處。
瑞祺藝術 致力於為大家提供一個分享藝術欣賞、時尚資訊、設計交流、生活點滴的平臺,誠意歡迎您的加入!
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shenzhen_richart
請點擊標題下藍色字「瑞祺藝術」進入主頁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