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魯迅稱為「中國最早而又最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作品。然而,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身為安徽全椒人的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卻有著頗多蕪湖街景、人物和風俗的描述。甚至人們最為耳熟能詳的《範進中舉》,其原型也是蕪湖人。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是我國十八世紀堪與曹雪芹齊名的偉大小說家。吳敬梓所處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長於「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官宦門第,科舉世家。
吳敬梓天資穎異,文章過目就能背誦,他除精讀百家經史典籍外,還廣泛涉獵稗官野史、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成為世界諷刺文學巨著之一。
清雍正十三年(1735),吳敬梓由安慶返南京,途經蕪湖為風浪所阻,將船停靠在鶴兒山識舟亭旁,坐在艙內觀賞岸上景色。一眼望去,意外地看到兩位蕪湖好友,其中一人還在他生活困頓時解囊相助。為此他寫了一首《減字木蘭花》詞,記述這次不期之遇,其詞序云:「識舟亭阻風,喜遇朱乃吾、王道士昆霞。」詞曰:「卸帆窗下,一帶江城渾似畫。羽客憑闌,指點行舟杳靄間。故人白首,解贈青銅沽濁酒。話別匆匆,萬裡連檣返照紅。」
《儒林外史》所寫人物大都有原型,原型亦多為作者親朋好友,或相識相知者。魯迅說:「《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或庾詞隱語寓其姓名。」書中範進、牛布衣和郭鐵筆3個人物,即是以蕪湖人為原型塑造的藝術形象。
「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精彩的篇章。
範進趕考20多次,到54歲還是個老童生,被他的嶽丈胡屠夫奚落為「尖嘴猴腮」、「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現世寶」。處境可憐、可嘆。一朝中舉,脆弱的神經承受不住特大喜訊的強烈衝擊,於是發了瘋。
這個範進的原型就是蕪湖陶屋基的陶鏞。陶鏞出道於蕪湖縣學,求成心切,常年伏案苦讀,熬壞了身子,落下痰厥之症,經常發羊癲瘋,其嶽丈是當地殺豬的屠夫。
(範進)
清嘉慶十二年陳春華等纂修的《蕪湖縣誌·人物誌》記載:「陶鏞字序東,號西圃。乾隆四年進士,授林院庶吉士,3次被聘為同考官參與選拔秀才。」吳敬梓把陶鏞改名範進是頗費了一番思量的。古時鑄造銅器用的是陶模,也叫陶範,故而以「範」代「陶」;將進士的「進」取來作名,這樣,便隱去了生活中的陶鏞,幻化為文學作品中的範進。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十一回「牛布衣客死蕪湖關」和「冒姓字小子求名」。寫的是一個常與達官顯宦詩酒唱和的詩人牛布衣,寄居老浮橋(原址在今弋江橋)近處的甘露寺,窮老無依,臨終前將詩稿託付老僧保管。不料詩稿被無賴牛浦郎偷去,冒名頂替,招搖撞騙。
這個牛布衣的原型是寓居蕪湖的休寧人朱草衣。朱草衣名卉,別號草衣山人,著有詩集《草衣山人集》。吳敬梓同朱草衣友誼很深。
據《蕪湖縣誌》和《江寧府志》中的記載,朱草衣家貧,起初寓住蕪湖,曾寄居吉祥寺,後入贅江寧,晚景悽涼,死後葬清涼山。袁枚為之題碑「清故詩人朱草衣先生之墓」。朱草衣的生活經歷,與小說中描寫牛布衣的情節基本一致。從「朱草衣」與「牛布衣」名字的字形字義上,都不難看出二者的關聯。
書中還有一個在甘露寺邊上設攤刻圖章的郭鐵筆。
第二十一回中寫他被巧舌如簧的牛浦郎所騙,刻了圖章,「筆資也不敢領」。後來去了南京,開圖書店,常與文士交往。
據《蕪湖縣誌》記載,吳敬梓曾於乾隆十五年(1750)「居蕪湖青祥寺,與諸葛祚結識。」並引以為《儒林外史》中「郭鐵筆」原型。《縣誌》並記載:「諸祚,字永年,工繆篆,鐫銅章。」吳敬梓拈取諸的「葛」之諧音為「郭」,刻印用刀,會意為「鐵筆」,諸葛祚便演繹為郭鐵筆。忝列《儒林外史》100多個人物之中,得以依附巨著而長存於世。
遊鳩茲古鎮,品鳩茲故事。
鳩茲古鎮是一個盡顯鳩茲文化和風俗民情的地方。在古鎮中流連,打開中國最早而又最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從中可以看到,吳敬梓將當年蕪湖很多的街巷風景、民俗民情融入書內。也將他熟悉的蕪湖鄉土人物陶鏞、朱卉、諸葛祚等作為範進、牛布衣、郭鐵筆的原型,刻畫成一個個動人的小說人物,栩栩如生,被後世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