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帶你一鍵賞讀《儒林外史》

2020-12-23 騰訊網

一起品讀經典

儒林外史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

(清)吳敬梓

長篇小說

今日

讀書

話 ● 經典

《儒林外史》誕生於18世紀,從「楔子」回的元末明初寫起,直到「幽榜」一回的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幾乎反映了整整一個朝代的士人生活,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識分子生活的長篇小說

「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儒林外史》作者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專門以「外史」為書名,為的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儒林傳記。他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其同時代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吳敬梓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名門望族,少時刻苦研書,熱衷科舉,但20歲中秀才後久困科場。由於他在父親去世後對家產打理不當,致使晚年生活貧困不堪。由富變貧的生活變故,使他嘗盡世態炎涼,從而棄絕功名。他由自身經歷和觀察所得,對八股取士制度和官僚制度有了痛切深刻的認識,於是懷著憤世嫉俗的心情,集畢生精力寫就了《儒林外史》一書。

《儒林外史》是飽含著作者的血淚,熔鑄著其親身的生活體驗,帶有強烈的作家個性的作品。書中所寫人物,大都實有其人。吳敬梓取材於現實士林,人物原型多為周圍的親友、相識相知者,如杜慎卿、馬純上、虞育德、莊紹光、遲衡山、牛布衣等。其中,杜少卿更是作者的自況,他的主要事跡與吳敬梓基本相同,而且是按照生活中原有的時間順序安排的。吳敬梓在生活原型的基礎上擷取適當的素材,通過想像虛構,加以典型化,在藝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李漢秋匯評匯校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為以後諷刺小說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它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被稱為世界上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也有學者盛讚《儒林外史》足堪躋身於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義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扎克或英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識 ● 作者

吳敬梓:一支筆,戳破儒生外衣

吳敬梓 (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生於安徽全椒「科第仕宦多顯著」的科舉世家,自幼博覽群書,善作詩文辭賦。20歲考取秀才,後家道中落,目睹官場鬥爭險惡,親歷家族爭產風波。數次參加科考,名落孫山。33歲時移居南京,賣文為生。35歲時決定放棄科考,潛心寫作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歷時10年終於完稿。

科舉世家走出的「敗家子」

吳敬梓出身於科舉世家,從其曾祖父開始,幾十年的「家門鼎盛」之中,出過五名進士、一名榜眼、一名探花,且都在朝廷任有實職。

受家庭影響,吳敬梓早年也參加過科舉考試,但家道中落後,屢試不第的經歷,以及親歷的家族爭產風波,讓吳敬梓漸漸厭棄了功名富貴。在30歲以前,他就將田產、房產全部賣光,是族人眼中「田廬盡賣,鄉裡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幹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甝」。輿論和壓力紛紛襲來,吳敬梓根本不在乎,再煩我,就走人。

由富轉貧的吳敬梓在33歲時移居南京,開始了他的賣文生涯。他從貴族降為貧民後,以純粹的心境進入文學創作之中。世間少了個縉紳之士,何其不幸;文壇多了個吳敬梓,何其幸哉!

吳敬梓像

放棄博學鴻詞科的考試

在吳敬梓的時代,對讀書人而言,參加科舉考試是正途,而博學鴻詞科考試,則是一條捷徑。所謂博學鴻詞科,是當時朝廷臨時設立的一種考試科目,旨在選拔博學卓越的人才。用我們現在的話說,科舉是高考,博學鴻詞科類似於自主招生。

吳敬梓移居南京後,經常與一批文人學士交往,知名度逐步提高;他的家庭出身,也使他很容易為南京的一些地方官員所了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嚴命內外大臣薦舉人才的時候,吳敬梓被舉薦給了安徽巡撫趙國麟。雖然他參加了地方一級的考試,但是到了要去京城應試的時候,他卻假稱自己得了病,沒有去應試。因為他深深地認識到了科舉制度的弊端,所以徹底放棄了走科舉仕進的道路的想法

在「暖足」中創作出《儒林外史》

散盡家產,移居南京直至去世,吳敬梓一直以賣文為生,靠典當衣物與友人周濟來維持生活,經常遇到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境況。他家中最值錢的就是幾十冊古書,吳敬梓日夜誦讀以自娛,但最後,這些書也被拿去賣掉換米。冬天,吳敬梓缺衣少食,更無錢買酒禦寒。獨坐家中,連個火盆都沒有,寒冷極了。因此,他常邀幾個好友,趁著月色走出南京城南門,繞著城牆走,一路上,大伙兒吟詩作對,你歌我和,直到天亮走進水西門而散。從此,「暴走團」成為南京城冬夜裡的一道風景線。由於走了幾十裡路,全身就暖和了,吳敬梓幽默地稱夜間之行為「暖足」。

就是在這樣的「暖足」過程中,客居他鄉的吳敬梓看遍世間百態,在35歲那年萌發了創作《儒林外史》的念頭。憑藉堅強的毅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吳敬梓克服了種種困難,歷經十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30萬字的巨著,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財富。

後人評價:

餘生平交友,莫貧于敏軒。抵淮訪餘,檢其橐,筆硯都無。餘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有筆墨,不煩是也。」其流風餘韻,足以掩映一時。窒其躬,傳其學,天之于敏軒,倘意別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測之也。

——(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

在中國歷來作諷刺小說者,再沒有比他更好的了。

——魯迅

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吳敬梓。

——胡適

魯迅從小康墮入貧困看清了世人的真面孔;吳敬梓由豪華墮入貧困,則是看清了「功名富貴無憑據」,尤其看清了「富貴」的外在於人的真面孔。

——作家周月亮

拋磚 ● 引玉

幾乎無事的悲劇

——談談《儒林外史》

◇張國風

吳敬梓勾勒人物、描摹世態的高明藝術,使魯迅讚嘆不已。魯迅說吳敬梓筆下的人物,「皆現身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譬如書中寫嚴監生臨終時,伸著兩個指頭不肯斷氣,直到趙氏上去,把兩莖燈草挑掉一莖,他才兩手垂下,頓時便斷了氣。這位守財奴臨終時的光景,令人掩卷難忘。其實,這一鏡頭除了為守財奴畫像以外,還可以觸發無數的人生感慨。人活著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此感慨之一。對財富的聚斂之心,支撐了嚴監生的一生,也支撐著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幾十年來,他一點一滴,像螞蟻一樣地積攢,才有了「十多萬銀子」的家私。「日逐夫妻四口在家裡度日,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每常小兒子要吃時,在熟切店內買四個錢的哄他就是了。」他病得「飲食不進,骨瘦如柴」,還「捨不得銀子吃人參」。燈草挑掉一莖以後,嚴監生才無憾地離開了人間。一莖燈草固然費不了多少油,但重要的是這種節儉持家的精神不能丟,這種精神是無價的。人生難得一知己,此感慨之二。兩位侄子提的問題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可是,嚴監生這時候已經失去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從嚴監生的表情來看,他對眾人之不能理解兩個指頭的神秘含義感到非常憤慨。此時此刻,只有趙氏和他心心相印,只有她知道「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問題是出在燈草上。

寫範進母喪之中,如何打秋風赴宴,裝模作樣,不用象牙筷子,要用竹筷。待到範進用筷子夾起一個大蝦元子,張靜齋這才放下心來,作者不動聲色地寫出範進的虛偽。此外,堂堂學道大人,居然不知蘇軾為何人,寫盡八股之徒的無知可笑。

我們讀《儒林外史》,會體會到什麼是諷刺。揭露醜惡並不等於諷刺。只有假、惡、醜而自以為真、善、美的時候,本來是無價值的東西,卻自以為很有價值,自我感覺非常之好的時候,它們才成為諷刺的對象。《儒林外史》的諷刺,和魯迅對諷刺的看法是如此合拍,難怪魯迅如此欣賞它了。魯迅從《儒林外史》中得到很多的啟發。我們讀魯迅的小說可以體會到這一點。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不是很像《儒林外史》中的周進和範進嗎?魯迅的那種含蓄的諷刺不是很像《儒林外史》的諷刺嗎?有人說中國有三大諷刺小說,一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二是魯迅的《阿Q正傳》,三是錢鍾書的《圍城》。《儒林外史》主要諷刺那些醉心八股、追求功名富貴的知識分子,《圍城》諷刺的是當年的「海歸派」,《阿Q正傳》雖然寫了一個農民,但它諷刺的是國民的民族劣根性,那種憂憤更為深廣。

《儒林外史》從日常的生活中,從人們司空見慣的人物和事情中發掘諷刺的素材,寫出一種幾乎無事的悲劇。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又確實是一場悲劇。周進的故事,範進的故事,不是天天在發生嗎?人們沒有覺得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無數人的生命、青春就這樣地消耗掉了,而且消耗得一點價值都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黃卷青燈之下,多少個靈魂麻木了,多少寶貴的青春枯萎了凋謝了,這不是幾乎無事的悲劇嗎?不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悲劇嗎?

(有刪改)

素材與運用

範進:科舉之路太心酸

範進本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因為中舉發瘋,一夜之間登上了熱搜榜,成為大明儒林中的風雲人物。那時的範進,在與張鄉紳之輩推杯換盞之際,回首中舉之路,他會想起誰呢?

他會想起考官周進。飽嘗科舉之苦的周進,閱卷時格外小心,他慧眼識才,點了範進秀才,使範進獲得了參加鄉試的資格,並於臨別之時,將範進叫到跟前,叮囑勉勵,大大提升了範進科舉求仕的信心。他還會想起他的嶽父胡屠戶。胡屠戶總是嫌當初的他沒出息,罵他是「現世寶窮鬼」。待他中舉後,嶽父卻稱呼他為「天上的星宿」「賢婿老爺」。他更會想起那個拼命抓住科舉這根救命稻草的自己。人人都笑他太瘋癲,卻從不知他中舉之路太心酸。他從20歲開始應考,考到54歲還是老童生。他的前半生不是在考場上,就是在去考場的路上。經過幾十年的寒窗苦讀與幾十次的屢敗屢戰,範進磨鍊了心志,精進了學業。終於,在54歲那年,他的人生開了掛,先是中了秀才,後來高中舉人。親友鄰朋爭相攀附,鄉紳權貴紛紛拉攏。世態炎涼如此,讓人唏噓不已。

周東申,版畫《範進中舉》

◆ 思與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暮之間,最容易看清世態。範進中舉前,飽嘗了科舉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中舉後,胡屠戶以及同縣鄉紳的攀附拉攏,讓人看清了世態炎涼。科舉是一面鏡子,讓各色人物都露出了原形。當然,範進一直堅持參加科舉,除了受「學而優則仕」的主流思想影響之外,還與他身上屢敗屢戰、永不放棄的精神有關,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

◆ 適用話題:人情世態、學習的目的、屢敗屢戰的精神等。

牛浦郎: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名士牛布衣寄寓在甘露庵,不料卻一病不起,最終客死異鄉。臨死前,牛布衣把他的一些詩稿留給了庵裡的老和尚。自小父母雙亡的牛浦郎,平時喜歡去甘露庵裡,借著琉璃燈念書。老和尚看到牛浦郎勤學上進,就說有幾本詩稿將來可以給他看。過了些時日,老和尚下鄉去念經,託牛浦郎照看甘露庵。牛浦郎撬鎖把老和尚枕箱裡的詩稿偷了,看上面只寫了「牛布衣詩稿」,沒有具體名字,就把詩稿佔為己有,找人刊刻了。從此牛浦郎冒充牛布衣,走上了結交權貴的路子。有個叫董瑛的進士,因為在京城曾經讀過牛布衣的詩作,慕名前來拜訪,牛浦郎裝模作樣地接待董瑛,還讓自己的妻舅卜氏兄弟端茶倒水,更是當著董瑛的面說自己妻舅「小价村野之人,不知禮體」。後來牛浦郎來到董瑛做知縣的安東縣,假借詩文之名進出衙門,在安東過起了快活日子。牛布衣的夫人在老家得知牛布衣在蕪湖甘露庵,決定千裡尋夫,最後在安東尋到牛浦郎,然後鬧到了知縣那裡。新任知縣向知縣接任時,前任董知縣讓他照顧牛浦郎,於是向知縣藉口「天下同名同姓的多」,讓牛夫人回老家紹興去告,糊裡糊塗地結了案。

牛夫人戳穿牛浦郎

◆ 思與用:牛浦郎出身於貧寒家庭,曾經有著吃苦上進的品格,他雖然很聰明,但沒有將聰明用在正道上,而是走上了冒名頂替、坑蒙拐騙的歪路。他一味追求功名富貴,一切活動都以利己主義為核心,與我們當代社會常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謂同類。

◆ 適用話題:品格的墮落、功利的戕害、環境的影響等。

end

圖片 / 網絡

文字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子母版《儒林外史》《助讀與備考》

更多新鮮素材

盡在

《瘋狂作文·素材控》2020年12月號

素材好看好用,一站式解決作文難題!

相關焦點

  •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的創作
    前輩對科舉的熱衷追求,對經史特別是《詩經》的備加推崇,都對吳敬梓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從小就讀經習文,準備走科舉仕進之路。但是,他幷沒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縛,對詩詞歌賦以至野史雜書都饒有興趣,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吳敬梓在少年時代過了幾年安逸的讀書生活,13歲「喪母失所恃」,14歲隨父到贛榆任所。
  • 人文齊魯|陳美林:用半生解讀《儒林外史》的偉大
    無奈語言不通,他預想中反映鹽民生活的大作也就無從下筆了。1953年,為響應第一個「五年計劃」號召,陳美林提前畢業,分配到學校當老師,專業的「作家夢」也便作罷。1958年,陳美林被調往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前身)任教。彼時著名清代文學研究專家錢仲聯任古代文學教研組組長,陳美林則任副組長。雖從事元明清文學的教學工作,陳美林的研究重心依然沒有集中到《儒林外史》。
  • 儒林百態——《儒林外史》讀後感專輯
    8、王思遠觀世間百態讀了《儒林外史》,遊了一趟「儒林」,見了眾多「士人」——那些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們,以及眾多官紳百姓,只覺得他們可笑又可悲。10、胡祺妍醉、昏、醒——讀《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許多的人物,但重點著色的人物無非三類 ,而分別用一個字來概括便是醉、昏、醒三個字了。
  • 名著閱讀:《儒林外史》精品實用練習(含答案)
    名著閱讀:《儒林外史》精品實用練習(含答案)一、填空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等。2.《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小說,全書共回。
  • 《儒林外史》:當你落魄之時,豺狼最兇,世情最薄
    有一本小說就將這個道理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本小說的名字叫做《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用極為精彩的文字,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描寫的淋漓盡致,諷刺的潑辣獨道。如此的真實卻又如此的扎心,當你落魄之時,沒有朋友,只有自己,而能保護你自己的,只有你的實力,只有你的強大。就像《儒林外史》之中的周進,在沒有中舉之前,不過是一個教書先生,但是幾乎所有的僱主都對他不滿意,嫌棄他呆頭呆腦。
  • 張恨水的《春明外史》:書裡的故事有些近似《儒林外史》的翻版
    我雖然看《儒林外史》並不是那麼多,對書裡的故事了解的並不是十分透徹,但我分明在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裡面看到許多故事情節十分近似似曾相識!當然,張恨水先生看書很多,寫順手了,從別的書上扒下幾個人物典型,諷刺挖苦民國時期的某些人,也許我就知道一些《儒林外史》裡面的故事,也許別的什麼書裡的故事在《春明外史》裡也少不了,因為我看書少,不知道了而已。張恨水先生寫了許多的章回小說,號稱章回小說大家。而我看他的書也就只有《春明外史》一套書,就崇拜的五體投地,遑論他還有別的經典著作。
  • 鳩茲故事|鳩茲人物之十六——吳敬梓《儒林外史》與蕪湖
    被魯迅稱為「中國最早而又最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作品。然而,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身為安徽全椒人的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卻有著頗多蕪湖街景、人物和風俗的描述。甚至人們最為耳熟能詳的《範進中舉》,其原型也是蕪湖人。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是我國十八世紀堪與曹雪芹齊名的偉大小說家。
  • 把《聊齋》拍成《儒林外史》會好嗎?
    直到電影行進到一多半,當書生王子進來到貢院考場,終於見到自己的啟蒙老師劉道然時,猛地叫人心頭大驚:你以為講的是《聊齋》,誰知道講的是《儒林外史》!這樣來看電影中那些書院、青樓和貢院裡幻夢一般的奇境,就全部解釋得通了,因為那是一代又一代書生們的清秋大夢: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儒林外史是古典名著,為什麼讀起來很費勁?讀者:有點枯燥
    在看完了四大名著之後,如果你還想看古典小說,那麼一般人都會推薦《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在文學史上一直有很高的評價。比如魯迅評價《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魯迅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指摘時弊,機鋒指向當時的讀書人階層。
  • 秋菜裡子細數AV辛酸史
    秋菜裡子細數AV辛酸史秋菜裡子也不讓愛姐專美,息影半年多,正積極下筆寫自傳,細數她在AV界的辛酸史。  由著名女優經理人公司Allure一手發掘的秋菜裡子,與前人氣女優相原涼和三田友穗(即現在的伊藤千夏)分屬同門。在一九九九年七月,透過經理人公司的引薦,她加盟了Alice Japan,正式投身AV界,並隨即推出處女作《微熱》。
  • 《儒林外史》:你窮的時候,沒有朋友
    兩段循環往復的人生,足以向我們揭露一個扎心真相:你窮的時候,沒有朋友;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你窮的時候,沒有朋友。當你弱的時候,在他人眼裡,你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什麼人都可以嘲弄你幾句,什麼人都可以踩你兩腳。我們總怪世事險惡,但其實,不是這個世道本來就壞,而是身處於底層,滿目皆是魑魅魍魎。
  • 立德與樹人——以《儒林外史》匡超人為例
    立德與樹人  ——以《儒林外史》匡超人為例  □主講人:李漢秋  主講人簡介:  李漢秋,第七至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儒林外史》學會會長。70歲退休後,重返學術界,至今仍筆耕不輟。
  • 士林,士林夜市的士林
  • 王嘉爾讀國際名校背後的「辛酸史」大公開
    但這樣優秀的藝人其實在小時候求學道路上也有一段辛酸史。不過,讀這樣有名的國際學校,學費可是相當的昂貴。媽媽為了讓他安心在這裡讀書,每天不停的加班。有時候,他一回到家,就發現媽媽躺在地板上睡著了,醒來後繼續給他輔導功課。他在這裡就從小學4年級一直讀到了高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時間。
  • 寶寶好夥伴,媽媽好幫手——機器島AI智能點讀筆
    打開機器島AI點讀筆包裝,可以看到點讀筆的主機、筆架、充電線、說明書。體驗:機器島AI智能點讀筆造型可愛顏值高,淘淘拿到的是藍色,另外還有粉色可供選擇。機器島點讀筆僅51g,沒有」大頭病「,孩子久握不累。
  • 《儒林外史》竟然也是一部美食巨作(一)
    說起《儒林外史》,很多人還都停留在嚴監生臨終前因為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知道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如果你真的讀過這本書,就知道,真正吝嗇的是他哥嚴貢生,而他自己,就是個對自己摳門,對親戚慷慨的奇怪的老好人。魯迅先生用「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來概括其藝術風格,倒真是及其恰當了。
  • 【辛酸史】父親患癌家庭陷困境 蕭正楠半工讀撐起全家
    不過有報導,蕭正楠走紅前有段辛酸史,蕭父出身於基層,生活拮据,後來入職懲教署一家生活才過得安穩,但好景不常,蕭正楠17歲時得悉父親患上鼻咽癌,家庭頓陷入困境,於是他半工讀撐起頭家,至今總算守得雲開。中五時,蕭正楠得悉父親患鼻咽癌,身為長子的蕭正楠,開始半工讀幫補家計,一邊讀城大夜間電腦課程,一邊出去打工,先後做過IT.、Sales、地產顧問、壽司學徒,甚至歡樂天地擲公仔的店務員。
  • 嶽飛背上刺盡忠報國,讓人感動 明朝侍郎刺盡忠報國,卻被恥笑
    史進綽號九紋龍。《水滸傳》裡這樣寫到——那後生又拜了王進。太公道:「教頭在上,老漢祖居在這華陰縣界,前面便是少華山,這村便喚做史家村。村中總有三四百家,都姓史。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業,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嘔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
  • 臺灣士林不夜城,帶你暢遊那些刷爆朋友圈的親子樂園!
    今天,臺灣士林不夜城,就帶你走進那些刷爆了我們朋友圈的親子樂園。上海首個親子體驗型商街【星星堂】以時下最熱門的「親子體驗」為主題,包含有兒童娛樂、運動與服務、家庭餐飲、生活零售、個人護理等多種業態。能夠全方位滿足年輕家庭的現代生活所需。▼此外,【星星堂】通過眾多細節的打造來與父母和孩子們互動,推出原創Boon BoonB作為親善大使。
  • 《儒林外史》裡一名少年,開始還是位孝子,考取功名後卻無惡不作
    親愛的讀者朋友,感謝您的持續關注,上篇文章中我們提到,《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對周進這種形象的「科舉狂人」十分鄙視,把此人描繪得十分可笑,跟著商隊路過了貢院,就要痛哭,就要嘔血。除了這種人以外,吳敬梓對另一種人也非常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