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品讀經典
儒林外史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
(清)吳敬梓
長篇小說
今日
讀書
話 ● 經典
《儒林外史》誕生於18世紀,從「楔子」回的元末明初寫起,直到「幽榜」一回的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幾乎反映了整整一個朝代的士人生活,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識分子生活的長篇小說。
「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儒林外史》作者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專門以「外史」為書名,為的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儒林傳記。他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其同時代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吳敬梓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名門望族,少時刻苦研書,熱衷科舉,但20歲中秀才後久困科場。由於他在父親去世後對家產打理不當,致使晚年生活貧困不堪。由富變貧的生活變故,使他嘗盡世態炎涼,從而棄絕功名。他由自身經歷和觀察所得,對八股取士制度和官僚制度有了痛切深刻的認識,於是懷著憤世嫉俗的心情,集畢生精力寫就了《儒林外史》一書。
《儒林外史》是飽含著作者的血淚,熔鑄著其親身的生活體驗,帶有強烈的作家個性的作品。書中所寫人物,大都實有其人。吳敬梓取材於現實士林,人物原型多為周圍的親友、相識相知者,如杜慎卿、馬純上、虞育德、莊紹光、遲衡山、牛布衣等。其中,杜少卿更是作者的自況,他的主要事跡與吳敬梓基本相同,而且是按照生活中原有的時間順序安排的。吳敬梓在生活原型的基礎上擷取適當的素材,通過想像虛構,加以典型化,在藝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李漢秋匯評匯校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為以後諷刺小說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它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被稱為世界上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也有學者盛讚《儒林外史》足堪躋身於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義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扎克或英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識 ● 作者
吳敬梓:一支筆,戳破儒生外衣
吳敬梓 (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生於安徽全椒「科第仕宦多顯著」的科舉世家,自幼博覽群書,善作詩文辭賦。20歲考取秀才,後家道中落,目睹官場鬥爭險惡,親歷家族爭產風波。數次參加科考,名落孫山。33歲時移居南京,賣文為生。35歲時決定放棄科考,潛心寫作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歷時10年終於完稿。
科舉世家走出的「敗家子」
吳敬梓出身於科舉世家,從其曾祖父開始,幾十年的「家門鼎盛」之中,出過五名進士、一名榜眼、一名探花,且都在朝廷任有實職。
受家庭影響,吳敬梓早年也參加過科舉考試,但家道中落後,屢試不第的經歷,以及親歷的家族爭產風波,讓吳敬梓漸漸厭棄了功名富貴。在30歲以前,他就將田產、房產全部賣光,是族人眼中「田廬盡賣,鄉裡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幹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甝」。輿論和壓力紛紛襲來,吳敬梓根本不在乎,再煩我,就走人。
由富轉貧的吳敬梓在33歲時移居南京,開始了他的賣文生涯。他從貴族降為貧民後,以純粹的心境進入文學創作之中。世間少了個縉紳之士,何其不幸;文壇多了個吳敬梓,何其幸哉!
吳敬梓像
放棄博學鴻詞科的考試
在吳敬梓的時代,對讀書人而言,參加科舉考試是正途,而博學鴻詞科考試,則是一條捷徑。所謂博學鴻詞科,是當時朝廷臨時設立的一種考試科目,旨在選拔博學卓越的人才。用我們現在的話說,科舉是高考,博學鴻詞科類似於自主招生。
吳敬梓移居南京後,經常與一批文人學士交往,知名度逐步提高;他的家庭出身,也使他很容易為南京的一些地方官員所了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嚴命內外大臣薦舉人才的時候,吳敬梓被舉薦給了安徽巡撫趙國麟。雖然他參加了地方一級的考試,但是到了要去京城應試的時候,他卻假稱自己得了病,沒有去應試。因為他深深地認識到了科舉制度的弊端,所以徹底放棄了走科舉仕進的道路的想法。
在「暖足」中創作出《儒林外史》
散盡家產,移居南京直至去世,吳敬梓一直以賣文為生,靠典當衣物與友人周濟來維持生活,經常遇到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境況。他家中最值錢的就是幾十冊古書,吳敬梓日夜誦讀以自娛,但最後,這些書也被拿去賣掉換米。冬天,吳敬梓缺衣少食,更無錢買酒禦寒。獨坐家中,連個火盆都沒有,寒冷極了。因此,他常邀幾個好友,趁著月色走出南京城南門,繞著城牆走,一路上,大伙兒吟詩作對,你歌我和,直到天亮走進水西門而散。從此,「暴走團」成為南京城冬夜裡的一道風景線。由於走了幾十裡路,全身就暖和了,吳敬梓幽默地稱夜間之行為「暖足」。
就是在這樣的「暖足」過程中,客居他鄉的吳敬梓看遍世間百態,在35歲那年萌發了創作《儒林外史》的念頭。憑藉堅強的毅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吳敬梓克服了種種困難,歷經十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30萬字的巨著,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財富。
後人評價:
餘生平交友,莫貧于敏軒。抵淮訪餘,檢其橐,筆硯都無。餘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有筆墨,不煩是也。」其流風餘韻,足以掩映一時。窒其躬,傳其學,天之于敏軒,倘意別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測之也。
——(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
在中國歷來作諷刺小說者,再沒有比他更好的了。
——魯迅
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吳敬梓。
——胡適
魯迅從小康墮入貧困看清了世人的真面孔;吳敬梓由豪華墮入貧困,則是看清了「功名富貴無憑據」,尤其看清了「富貴」的外在於人的真面孔。
——作家周月亮
拋磚 ● 引玉
幾乎無事的悲劇
——談談《儒林外史》
◇張國風
吳敬梓勾勒人物、描摹世態的高明藝術,使魯迅讚嘆不已。魯迅說吳敬梓筆下的人物,「皆現身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譬如書中寫嚴監生臨終時,伸著兩個指頭不肯斷氣,直到趙氏上去,把兩莖燈草挑掉一莖,他才兩手垂下,頓時便斷了氣。這位守財奴臨終時的光景,令人掩卷難忘。其實,這一鏡頭除了為守財奴畫像以外,還可以觸發無數的人生感慨。人活著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此感慨之一。對財富的聚斂之心,支撐了嚴監生的一生,也支撐著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幾十年來,他一點一滴,像螞蟻一樣地積攢,才有了「十多萬銀子」的家私。「日逐夫妻四口在家裡度日,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每常小兒子要吃時,在熟切店內買四個錢的哄他就是了。」他病得「飲食不進,骨瘦如柴」,還「捨不得銀子吃人參」。燈草挑掉一莖以後,嚴監生才無憾地離開了人間。一莖燈草固然費不了多少油,但重要的是這種節儉持家的精神不能丟,這種精神是無價的。人生難得一知己,此感慨之二。兩位侄子提的問題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可是,嚴監生這時候已經失去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從嚴監生的表情來看,他對眾人之不能理解兩個指頭的神秘含義感到非常憤慨。此時此刻,只有趙氏和他心心相印,只有她知道「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問題是出在燈草上。
寫範進母喪之中,如何打秋風赴宴,裝模作樣,不用象牙筷子,要用竹筷。待到範進用筷子夾起一個大蝦元子,張靜齋這才放下心來,作者不動聲色地寫出範進的虛偽。此外,堂堂學道大人,居然不知蘇軾為何人,寫盡八股之徒的無知可笑。
我們讀《儒林外史》,會體會到什麼是諷刺。揭露醜惡並不等於諷刺。只有假、惡、醜而自以為真、善、美的時候,本來是無價值的東西,卻自以為很有價值,自我感覺非常之好的時候,它們才成為諷刺的對象。《儒林外史》的諷刺,和魯迅對諷刺的看法是如此合拍,難怪魯迅如此欣賞它了。魯迅從《儒林外史》中得到很多的啟發。我們讀魯迅的小說可以體會到這一點。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不是很像《儒林外史》中的周進和範進嗎?魯迅的那種含蓄的諷刺不是很像《儒林外史》的諷刺嗎?有人說中國有三大諷刺小說,一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二是魯迅的《阿Q正傳》,三是錢鍾書的《圍城》。《儒林外史》主要諷刺那些醉心八股、追求功名富貴的知識分子,《圍城》諷刺的是當年的「海歸派」,《阿Q正傳》雖然寫了一個農民,但它諷刺的是國民的民族劣根性,那種憂憤更為深廣。
《儒林外史》從日常的生活中,從人們司空見慣的人物和事情中發掘諷刺的素材,寫出一種幾乎無事的悲劇。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又確實是一場悲劇。周進的故事,範進的故事,不是天天在發生嗎?人們沒有覺得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無數人的生命、青春就這樣地消耗掉了,而且消耗得一點價值都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黃卷青燈之下,多少個靈魂麻木了,多少寶貴的青春枯萎了凋謝了,這不是幾乎無事的悲劇嗎?不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悲劇嗎?
(有刪改)
素材與運用
範進:科舉之路太心酸
範進本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因為中舉發瘋,一夜之間登上了熱搜榜,成為大明儒林中的風雲人物。那時的範進,在與張鄉紳之輩推杯換盞之際,回首中舉之路,他會想起誰呢?
他會想起考官周進。飽嘗科舉之苦的周進,閱卷時格外小心,他慧眼識才,點了範進秀才,使範進獲得了參加鄉試的資格,並於臨別之時,將範進叫到跟前,叮囑勉勵,大大提升了範進科舉求仕的信心。他還會想起他的嶽父胡屠戶。胡屠戶總是嫌當初的他沒出息,罵他是「現世寶窮鬼」。待他中舉後,嶽父卻稱呼他為「天上的星宿」「賢婿老爺」。他更會想起那個拼命抓住科舉這根救命稻草的自己。人人都笑他太瘋癲,卻從不知他中舉之路太心酸。他從20歲開始應考,考到54歲還是老童生。他的前半生不是在考場上,就是在去考場的路上。經過幾十年的寒窗苦讀與幾十次的屢敗屢戰,範進磨鍊了心志,精進了學業。終於,在54歲那年,他的人生開了掛,先是中了秀才,後來高中舉人。親友鄰朋爭相攀附,鄉紳權貴紛紛拉攏。世態炎涼如此,讓人唏噓不已。
周東申,版畫《範進中舉》
◆ 思與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暮之間,最容易看清世態。範進中舉前,飽嘗了科舉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中舉後,胡屠戶以及同縣鄉紳的攀附拉攏,讓人看清了世態炎涼。科舉是一面鏡子,讓各色人物都露出了原形。當然,範進一直堅持參加科舉,除了受「學而優則仕」的主流思想影響之外,還與他身上屢敗屢戰、永不放棄的精神有關,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
◆ 適用話題:人情世態、學習的目的、屢敗屢戰的精神等。
牛浦郎: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名士牛布衣寄寓在甘露庵,不料卻一病不起,最終客死異鄉。臨死前,牛布衣把他的一些詩稿留給了庵裡的老和尚。自小父母雙亡的牛浦郎,平時喜歡去甘露庵裡,借著琉璃燈念書。老和尚看到牛浦郎勤學上進,就說有幾本詩稿將來可以給他看。過了些時日,老和尚下鄉去念經,託牛浦郎照看甘露庵。牛浦郎撬鎖把老和尚枕箱裡的詩稿偷了,看上面只寫了「牛布衣詩稿」,沒有具體名字,就把詩稿佔為己有,找人刊刻了。從此牛浦郎冒充牛布衣,走上了結交權貴的路子。有個叫董瑛的進士,因為在京城曾經讀過牛布衣的詩作,慕名前來拜訪,牛浦郎裝模作樣地接待董瑛,還讓自己的妻舅卜氏兄弟端茶倒水,更是當著董瑛的面說自己妻舅「小价村野之人,不知禮體」。後來牛浦郎來到董瑛做知縣的安東縣,假借詩文之名進出衙門,在安東過起了快活日子。牛布衣的夫人在老家得知牛布衣在蕪湖甘露庵,決定千裡尋夫,最後在安東尋到牛浦郎,然後鬧到了知縣那裡。新任知縣向知縣接任時,前任董知縣讓他照顧牛浦郎,於是向知縣藉口「天下同名同姓的多」,讓牛夫人回老家紹興去告,糊裡糊塗地結了案。
牛夫人戳穿牛浦郎
◆ 思與用:牛浦郎出身於貧寒家庭,曾經有著吃苦上進的品格,他雖然很聰明,但沒有將聰明用在正道上,而是走上了冒名頂替、坑蒙拐騙的歪路。他一味追求功名富貴,一切活動都以利己主義為核心,與我們當代社會常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謂同類。
◆ 適用話題:品格的墮落、功利的戕害、環境的影響等。
end
圖片 / 網絡
文字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子母版《儒林外史》《助讀與備考》
更多新鮮素材
盡在
《瘋狂作文·素材控》2020年12月號
素材好看好用,一站式解決作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