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古典名著,為什麼讀起來很費勁?讀者:有點枯燥

2020-12-24 真遊泳的貓

《儒林外史》是古典名著,是古典章回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在看完了四大名著之後,如果你還想看古典小說,那麼一般人都會推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在文學史上一直有很高的評價。比如魯迅評價《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

魯迅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指摘時弊,機鋒指向當時的讀書人階層。而寫作風格在悲傷中而帶有詼諧,婉約中藏有譏諷,乃是一等一的「諷刺文學」。

應該說,魯迅的評價是很精確,而且很到位的。《儒林外史》的確是少有的古代小說精品。相信大家在課本上都學過《儒林外史》的節選《範進中舉》。雖然是片段,卻可以感受《儒林外史》的魅力。

大家都知道,《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不過在生活裡,在普通讀者眼中,《儒林外史》似乎有些「高不可攀」。

不管是身邊的朋友,還是網絡上的朋友,我問了許多人,得到的回答是:「《儒林外史》讀起來很費勁,其實我沒有認真看完全書。」

再仔細問一下這些讀者朋友,他們告訴我:「儒林外史真心有點枯燥,真心看不下去。」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看名著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聊聊《儒林外史》吧。

我簡單分析了原因。首先,儒林外史太過高雅,自然就會讓讀者覺得枯燥。

舉個類似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但是仔仔細細看完紅樓夢的讀者,要遠遠少於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的讀者。

學術界公認紅樓夢是最強的古典小說,但是普通讀者眼中,紅樓夢有些不夠熱鬧。像水滸傳有一百零八將聚義,西遊有九九八十一難,三國有赤壁之戰,都是花團錦簇,熱鬧非凡。

但紅樓夢呢,似乎都在大觀園裡上演悲歡離合,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就缺少了一口氣看完的吸引力。就算是文字「半文言半白話」的三國演義,閱讀感比紅樓夢更加順暢,更加舒服。

而《儒林外史》,就有點像紅樓夢,書中有太過高雅的內容,非常注重人物真實,非常講究生活邏輯,故事上面缺乏那種戲劇的效果,缺乏三國中諸葛亮的智慧超神,缺乏水滸傳好漢們的快意恩仇,缺乏西遊記孫悟空的神通廣大,讀起來就會有些累。

第二,在某些片段上,儒林外史很有趣味,但是整本看下來,儒林外史沒能夠一直吸引讀者,沒有一直的劇情波瀾。

儒林外史在細節上,的確是蠻吸引人的。儒林外史有「範進中舉」的片段,寫範進喜極而瘋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同時寫範進的嶽丈在範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對比,還有鄰居與鄉紳「前後轉變」的情節,都很生動,讀起來也很有味道。

再比如,儒林外史中周進的形象也頗為鮮明:「周進也不聽見,只管伏著號板,哭個不住;一號哭過,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滾得眾人心裡都悽慘起來。」這種細節描寫,是很能夠感染讀者的。

但是呢,儒林外史的劇情結構是沒有主要的主角,而像是一根線把一串珍珠串聯起來。所以全書就沒有一個貫穿全文的角色,能夠一直承載讀者的情感。

這就導致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有一種「鬆氣感」,就是說看到角色轉換後,就沒有那種知道主角命運的強烈迫切感,自然也不會一口氣就看完全書。

如果大家還沒有看過儒林外史,想要親自領略一下儒林外史,那就趕快閱讀儒林外史實體書吧,非常實惠的一套書呢。

第三,儒林外史的題材,也註定了這本書很難被廣大讀者所真心喜愛。首先,這本書所謂的儒林,主要講的是鑽研八股文的讀書人。

而現代人早已經對八股文很陌生了。就算是語文課和歷史課,也是提一下八股文禁錮了思想。但到底什麼是八股文的格式,八股文的範文是什麼?很少有人知道,自然對這段關於八股文的儒林故事缺少一種「迫切閱讀」的心情。

第四,儒林外史有不少看起來莫名其妙的內容,至少在現代人眼中是莫名其妙的。

全書最重大的活動,就是杜少卿等文人修祭泰伯祠。這段情節,是作者著力描寫,凸顯作者的追求的內容。但是讀者看來,覺得不可理喻,覺得毫無意義。特別是,在修祭泰伯祠之後,又星流雲散,各奔東西,荒涼一片了。這種寫法,太過「名著」,使得普通讀者讀起來太無聊了。

第五,儒林外史的人物不討喜,讀者很難有「共情」。

普通讀者喜歡一本小說,肯定會喜歡書中的角色。我們會喜歡武松,喜歡孫悟空,喜歡諸葛亮一樣,甚至會喜歡林黛玉。但是儒林外史中的角色,很難讓讀者真心喜愛。可能王冕比較讓人喜歡,但是這種消極而隱遁的角色,其實真的不太讓現代人理解。

至於書中比較正面的杜少卿等角色,也沒有什麼感染力。而匡超人、牛浦郎這些反面角色,更加沒有什麼人喜歡了。

綜合而言,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厲害很高端的小說,但是普通讀者並不是那麼喜愛。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儒林外史讀起來愛不釋手,津津有味。但是對普通讀者來說,真是有點枯燥乏味了。

大家看過儒林外史嗎?你們對儒林外史有什麼讀後感呢?歡迎留言哦。

相關焦點

  • 儒林百態——《儒林外史》讀後感專輯
    其中部分是拍照的圖片,由於書寫質量參差不齊,也不乏錯別字,可能影響閱讀,但考慮這樣可能更能體現本色,所以沒有換成電子檔,還請讀者多一份耐心。                          天堂初中902班1、儲宇昂
  • 人文齊魯|陳美林:用半生解讀《儒林外史》的偉大
    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儒林外史》的讀者不算多,以至於魯迅要為它鳴不平,憤然說「偉大也要人懂」。在理解《儒林外史》偉大性的學術徵途上,陳美林無疑是近四十年來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陳美林(1932- ),江蘇南京人,早年就讀浙江大學,後長期在南京師範大學執教,曾任該校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中國古典十大名著
    一定程度上,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比名著本身更佔據我們的記憶,所以理解經典,一定要通過讀書。中國古典文學造詣極高的又何止這四部,比如,被胡適評價為「將來一定要成為世界女權史上的一篇永永不朽的大文;……將來一定要在中國女權史上佔一個很光榮的位置」的著作——《鏡花緣》比如,季羨林、胡適、張天翼強推的《儒林外史》,對現代文壇亦影響深遠
  • 《封神演義》為什麼沒有被評為古典四大名著?
    要想被列為名著,首先是要寫的好,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單從這一點來說,《封神演義》就已經被淘汰掉了。至於為何這麼說大家不要著急,讓小墨為大家解開心中的疑惑。看過《封神演義》的朋友們對它的評價基本上是這樣的:想像力豐富,想像力很豐富,想像力真豐富啊。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 我國原有六大名著,為何刪掉兩部?那兩部無人不曉,還拍成電視劇
    中國古代有著不少燦爛光輝的古典文學名著,種類也非常多,像詩經詞曲之類的就有周易、禮記、詩經、楚辭等等。史書傳記有史記、漢書等等,百科類的也有,比如說山海經、水經注、永樂大典。小說類的就更多了,戰國策、世說新語,不過大家了解更多的無疑是四大名著。
  • 「四大名著」名家演播版,一套既可以讀又可以聽的四大名著
    市面上的四大名著版本多如牛毛,一看到這套我就激動,迫不及待地想推薦給大家。適合對四大名著有興趣的讀者:這個版本很好地解決了生僻字詞帶來的閱讀困擾,對於有興趣閱讀四大名著的讀者來說,這套書讀起來更加輕鬆和愉快。
  • 中國六大名著之一少有人知,翻拍成電視劇有大腕也過不了審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古典四大名著,其實,最早評的時候是六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這六本書堪稱中國文學史上跨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獨獨《儒林外史》這部名著,知道的人很少。「儒林」,即「儒者之林」,儒林外史,講的是古代文人的故事。
  • 焦元溥:為什麼聽古典音樂?
    是的,音樂很難懂。2013年11月,睽違多年的匈牙利鋼琴名家、指揮家瓦薩裡(Tamás Vásáry,1933-)再度來臺演出。聊到聽音樂,他不但不像我總是強調「唉呀,古典音樂其實沒有那麼困難」,反而認為欣賞音樂一點都不容易──欣賞音樂當然困難,因為你必須運用記憶。如果你聽到第二小節就忘了第一小節,那你根本不可能欣賞這首樂曲。
  • 看封神:《封神演義》為什麼沒有入選古典四大名著
    古典四大名著這個概念存在實際上並不太久,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1982年《紅旗》雜誌文藝部編的《論文藝與群眾》書中收錄的署名「田丁」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典型論》,在這篇文章中首次明確提出:「《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紅樓夢》所以成為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同它們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是分不開的
  •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帶你一鍵賞讀《儒林外史》
    一起品讀經典 儒林外史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 (清)吳敬梓 長篇小說 今日
  • 為什麼今天我們要聽古典音樂
    歐陽江河:如果你只搞文學,完全不接觸古典音樂,我認為你有點土歐陽江河:今天晚上的話題,不是純音樂,也不是純文學,而是音樂和文學一個深度的聯繫。這種深度的聯繫又涉及到人,所以它是一個帶有生命體溫的聯繫。我們現在最好的幾個例子都活生生地坐在這兒。
  • 世界名著為什麼大多數是悲劇收尾?
    你喜歡讀名著嗎?回頭細數看過的名著,是不是發現絕大部分都是以悲劇結尾,《紅樓夢》裡原本兩個相愛的人,一個離世,一個出家;《巴黎聖母院》裡卡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最後抱在一起死去;《呼嘯山莊》裡希斯克裡夫奇怪地死去。那為什麼世界名著大部分是悲劇呢?
  • 怎樣教孩子讀名著?名師支招:陪孩子讀懂名著的多種色彩
    叢書主編、北京八中高級語文教師翁莉認為,親子共讀首先是學業的需要,名著經過歷史、文化、種族的考驗,流傳至今,讓我們看到了作品的閃光點,但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不一定看到這點,尤其是成年人咀嚼起來內涵豐富的名著,比如《四世同堂》,對於閱歷淺的孩子讀來說,讀起來有困難難。
  • 古典名著國學經典總匯(持續更新)
    >聊齋志異(共495篇)老殘遊記(共20回)閱微草堂筆記(共24卷)官場現形記(共60回)儒林外史以一回一個世俗小故事成就了中國古典短篇白話小說的巔峰之作。全書從秦漢寫到民國,共一千零八十回,五百多萬字,二千二百年的歷史;主本信史,旁徵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
  • 建國後,為何六大名著被刪成了四大名著,刪掉的這兩本家喻戶曉
    ,二是這幾本書也被翻拍成了影視劇,深受大家的喜愛和關注,以至於很多人都自動模糊化了其他很多同樣經典也是不可不讀的經典。其實,四大名著雖然在中國古典文學榜單上長居榜首,當然它們也當仁不讓,但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四大名著差點就成了六大名著,也就是比今天的四大名著還多了兩本,這樣的話就又多了兩本公認的經典供大家欣賞,但為什麼最後還是只有四大名著成為了大家心中的經典之最了呢?另外兩本是什麼呢?
  • 【陪你讀名著10】吳再柱:《西遊記》導讀Ⅰ
    義務教育教科書七上《語文》建議,《西遊記》這樣的古典小說,適合「精讀」與「跳讀」並用的閱讀方法。這種建議,應當是比較切合書本和讀者實際的。然而,在具體閱讀的過程中,該如何精讀,如何跳讀,尤其是後者的取捨,七年級學生大多會出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下面,筆者簡要地談談個人的見解,以供讀者參考。
  • 建國前有6大名著,建國後變為4大名著,另外兩部是什麼?去哪了?
    很多人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都是四大名著,其中這四大名著包括吳承恩的「西遊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曹雪芹的「紅樓夢」,施耐庵的「水滸傳」,大家都對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其實在解放之前存在於六大名著的說法,那除了這四部名著其他兩部名著是什麼呢?
  • 為什麼一定要孩子從小讀四大名著?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人一生為什麼一定要讀四大名著?
  • 都是小說,為什麼有的作品就被稱為「名著」?
    如果單純地講「讀小說」,似乎有些玩物喪志;但是如果說「閱讀名著」,這個格調瞬間就拔高了不少。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名著」的頭銜能給小說這種娛樂文體掛上一層光環,讓人們讀得更心安理得。那麼,所謂的「名著」,和普通的小說真的有區別嗎?其實區別不僅有,還挺大。
  • 讀者熱捧「反閱讀」名著 稱沒有惡意娛樂化
    讀者熱捧「反閱讀」名著 稱沒有惡意娛樂化 以往讀的多是經典名著,這次讀的是一本名叫《反閱讀》的另類讀本。  這本197頁、定價為17元的小書貌不驚人,卻包含了20部文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