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新一季神劇《黑鏡》很惡毒

2021-02-21 摳電影

本文授權轉載自:庫布裡克的小丑  

ID:joker-movie

安利了這麼多電影,今天給你們換換口味,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火到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美劇——

《黑鏡》 第四季 

《黑鏡》所關注的,是:

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將來,科技高度發達,人會怎樣呢?

對於本劇的大部分劇集來說,其結果都是科技反噬人類。

例如第一季第一集,首相搞豬事件。

結局是:首相真那麼做了,事後,首相工作依然。

但是,回家後卻孤寂一人,因為,妻子再也愛不上和豬發生了關係的丈夫。

而在這個過程中,圍觀群眾通過社交媒體的發酵,更是促成了這一事件的加速發生。

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

那些媒體發酵的圍觀群眾,實際上成為了幫兇。

《黑鏡》的概念是前沿的。

之前的幾季,我們看到了雲端意識,社交評分,記憶讀取等技術。

它所想像出來的那些高科技產品,大多是我們現在能想像得到,但還未能實現的。

這也是《黑鏡》中的神腦洞之一。

在第四季,依然如此。

您可以看到:

人類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裡面,成為了上帝,肆無忌憚地管控一群通過DNA所複製出來的程序人

--《聯邦星艦卡裡斯特號》

通過科技意圖對女兒進行保護的母親,卻無意識地為女兒上了一副枷鎖。

--《方舟天使》

一次使用記憶讀取技術的調查,卻找到了一個一步步墮入魔鬼深淵的罪人。

--《鱷魚》

一款軟體,通過為人類分配約會對象,再進行大數據分析,以幫人類找到最終伴侶,匹配度高達99.8%。

--《絞死DJ》

一隻機器狗,一路追捕著一個女人。

--《金屬頭》

一個博物館中的藏品,都和高科技掛鈎。

其中包括:身體感受轉移,意識轉移,甚至是意識全息化投影轉移。

--《黑暗博物館》

《黑鏡》這套劇,從原本的英劇到現在被Netflix接手後,風格確實有些轉變。

誠然,它少了一些英劇版本中,那種冷峻的英倫範兒。

即使,有人說《黑鏡》跌下了神壇。

但從數據來看:

跌下神壇的第四季,豆瓣依然有8.4分。

換句話說,即使是口碑最差的一季《黑鏡》,和其它電影或電視劇縱向對比起來,依然是是套好劇。

更不用說綜合評分上,IMDB上迄今還有8.5,爛番茄還有93%的新鮮度了。

老調重彈,不看數據看感受的話,看電影的感受是很私人的。

自己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這一季的《黑鏡》,高科技的外殼下,內核還是人。

小丑覺得,除了《金屬頭》更偏向於美式驚悚片外,其它幾集,各有味道。

而大部分,都是惡毒的味道。

惡毒關鍵詞:我們都有病

第一集《聯邦星艦卡裡斯特號》。

不可否認,現代社會,每個人多少都有些心理疾病。

只不過,大部分人的心理疾病是不會影響到生活的。

這一集裡,某位程式設計師設計了一個星際遊戲。

人物的裝扮,就像《星際迷航》。

而這名程式設計師,長了一臉低配版馬特達蒙。

他的病症在於:

他將現實生活中的不快,投射到了虛擬遊戲中。

遊戲中,他的每個屬下,都是現實生活中和他有著摩擦,或者讓他心懷慾念的人。

於是,兩個世界形成了:

虛擬世界中,這些被程式設計師獲取DNA後複製出來的代碼隊員,對他俯首稱臣。

程式設計師在虛擬世界中扮演著上帝的角色。

而現實世界中,他身邊的那些人,該對他怎樣,還是怎樣。

而病態的一點是:

在遊戲中,程式設計師扮演的這個上帝,為了讓代碼隊員們百依百順,甚至還剝奪了隊員們的生理能力。

代碼人的下體是封閉的,連如廁的能力都沒有。

能想像這麼諷刺的話嗎?一名代碼人說:

我好懷念拉屎的感覺。

甚至,明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這些代碼人依然配合著程式設計師玩著這樣的遊戲。

這一集,走到最後,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連接起來了。

具體,我不劇透。

只不過,一個諷刺的對比,您看算不算病態:

在虛擬世界中呼風喚雨的程式設計師,也經常要在遊戲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回到現實世界。

因為,現實世界中,外賣小哥來送披薩了。

一個讓自己在虛擬世界中呼風喚雨的上帝,在現實中,也要服從肚子,並孤獨地吃著外賣。

惡毒關鍵詞:自私的愛

出自朱迪福斯特執導的第二集:《諾亞天使》。

因為女兒一次走失,母親使用了一個高科技來監控女兒,以防走失。

可是,慢慢地,她卻被這種科技反噬了。

通過這個科技,母親讓女兒沒有了正常的視覺,聽覺。

有人說髒話,女兒聽來就是一片模糊的聲音。

有人打架,在女兒的視線裡,那個場景被打上了馬賽克。

女兒成長過程中,甚至不知道血是什麼樣的。

這種保護成為了病態保護。

這種對於高科技的依賴,就像不受控制的喝酒般。

一開始,喝酒為了開心。

可當自己無法控制之時,則產生了後面的嘔吐,宿醉,斷片等不良後果。

喝著酒,卻反過來被酒精控制了。

母親對於這款科技的依賴,最終就像喝多了般無法控制。

這樣的控制,則讓母愛變得自私,就如:

這個孩子,她先是我的私人物品,其次,她才是個人。

雖然,這樣的高科技我們現在還沒有。

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愛,我們看得不少了。

過度的愛,是一種軟暴力。

父母若將這種軟暴力釋放,總有一天會被反彈。

反彈的方式有很多種。

子女和父母對著幹,算好的。

子女將來無法獨自生存,離不開父母的反噬,套用朋友一句很狠的話來說就是:

報應。

這一集,報應是啥?看下去咯。

惡毒關鍵詞:人性的醜惡

《鱷魚》的故事,始於一次車禍。

為了逃避責任,肇事者與副駕駛座上的乘客,毀屍滅跡。

但是,那個時代,出現了記憶提取的技術。

接上裝備後,你記憶中看到的景象,會在設備屏幕上呈現。

這一集,它有點類似於高科技破案(誤打誤撞)。

記憶讀取只是手段。

講的,還是人性一步步走向魔鬼懷抱中不斷展現出的惡。

具體我不劇透。

但我想說,當一個人與魔鬼達成交易後,魔鬼的陰影就此將跟在身後。

惡性循環的是,與魔鬼的交易將越做越多。

魔鬼給他的,是一塊糖。

而他回報魔鬼的,是惡的人性。

那惡的人性,則成為魔鬼的糧食,將魔鬼越養越大。

最終,與身後不斷壯大的魔鬼陰影比起來,人則越來越小,及至最後籠罩在那陰影之下。

惡毒關鍵詞:科技的奴隸

記得手機發明之初,只能打電話,發簡訊。

即使在那時,簡訊也逐漸取代了面對面溝通。

更不用說今日常見的:一桌人吃飯之時,大家都在低頭看著手機。

而在《絞死DJ》中,這種行為又被放大了。

未來的人類,找對象是靠軟體。

軟體將為你分配約會對象,然後設定約會時間,例如12小時。

12小時之後,雙方必須分手。

然後,系統再重新為你分配約會對象及約會時間。

通過收集N次約會,統計大數據,系統將為人類分配最終的伴侶。

這事情看起來很荒唐。

畢竟,感情這東西是感性的。

但在劇中那個時代,卻要藉由理性的大數據分析來找到伴侶。

在本集中,則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系統分配的對象,是自己喜歡的,但是在一起的時間卻很短。

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卻要花上很長的時間。

而在一起時間久了,慢慢磨合後能變得融洽的可能性,劇中也予以了討論。

在這些基礎上,這一集相對沒有那麼黑暗,反而有趣。

最有趣的還是結尾。

劇中,這個系統說:它為每個人分配伴侶的匹配度高達99.8%。

而結局解釋了這個系統的算法。

怎麼算的?您自己看咯。

只是,如果真有這麼一天,有多少人會依賴理性來說可能準確的科技。

又有多少人依然堅持用感性去嘗試可能失敗的感情?

惡毒關鍵詞:盛極必衰

壓軸的《黑暗博物館》,這集的高科技就多了。

一名醫生,接受了一項科技技術,使他能感受病人生理痛苦的同時,身體卻不受到傷害。

一名植物人,接受了將意識轉移到丈夫頭腦中的技術。

從此,她的意識與丈夫並存,丈夫所見,所感,她都能感受到。

一名死刑犯,上電椅死去之後,它的意識被下載,然後以全息影像的形式放在博物館中。

開放的博物館則讓遊客一次次地看著這名死刑犯接受電椅之刑的痛苦。

這樣的痛苦,並非影像重播。

這個意識,每次都會真實感受那種痛苦。

就像處於無間地獄,在當中永遠沒有任何解脫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

這就是一個盛極必衰的概念。

拿能體驗病人真正痛苦的醫生來說,這個科技本來是好的,但最終卻對醫生產生了副作用。

對於在丈夫頭腦內並存的妻子意識來說,一開始,讓雙方感覺又在一起了。

可是,時間長了,日子並沒有那麼浪漫了。

兩人之間,開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摩擦。

說白了,有時候,愛情是經不起考驗的。

但最狠的,還是那個上電梯的死刑犯的故事。

死刑犯的全息意識影像,和遊客間隔著一片玻璃。

遊客付費後,可以拉下電閘,此時,死刑犯就會重複上電梯的痛苦。

我讀過一部小說,當中有這麼一句話:

農奴翻身不等於不會當惡霸。

這一片玻璃的兩邊,從身份來說:

玻璃內是死刑犯,玻璃外是沒有犯罪的自由公民。

可那一片玻璃兩邊的景象卻是:

罪惡的死刑犯一次次經受痛苦。

而自由公民卻在享受地觀看這樣的痛苦,然後臉上露出滿意的表情。

難道,這不算另外一種暴力?

人的善與惡,此時的界限,似乎也模糊了。

其實,小丑覺得,《黑鏡》雖然講的是高科技,但其後還隱藏了這個事情:

至少從現在看來,人發展的速度,是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的。

就像上面所說的手機事例。

如今吃飯,變成了我們的手機先吃,人再吃。

究竟,現在是我們在用手機,還是手機在用我們?

劉慈欣的科幻短篇《時間移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由於環境惡化和人口壓力,地球政府派出遠徵隊伍,向未來移民。

方式我們現在耳熟能詳:讓這群人冬眠,到一定時間再醒過來。

在這個過程中,這群遠徵隊經歷了百年,千年甦醒,到最後醒來於第11000年。

這個過程中,地球不斷發展。

可是到了最後,地球卻回到了最原始的生態。

這群人類,最終成為了新文明的起點。

還是說手機,如今好像,有了手機後,大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卻不如很早之前了。

甚至,工作中討論問題,也是大多隔著一個電腦屏幕,打著信息。

雖然,我們沒有回到最初的起點。

但,為何卻有很多人在懷念過去那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呢?

10來歲的時候,我曾經想過,這個社會已經這麼發達了,將來還能怎麼發展?

可是現在呢?

網際網路這些都出來了,發達的程度早已超越了我們當時所能想像的空間。

將來,會怎樣?

不知道。

科技與人,似乎開始出現了博弈。

就如《黑暗博物館》裡一句臺詞所說:

這個科技帶來的美好故事,到這裡應該出現轉折了吧?

只希望,將來的這個轉折,會是好的轉折,而非像《黑鏡》所說那般毒。

相關焦點

  • 《黑鏡》第三季質量下滑?「神劇」還值得看嗎?
    時隔三年後,由Netflix打造的《黑鏡》第三季問世。第三季共 12 集,分上下兩季,各六集。雖然換了東家,但是新一季的《黑鏡》依舊由原來的編劇查理·布魯克執筆。查理·布魯克是一名記者、編劇和播音員,《黑鏡》之前腦洞堪比黑洞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手。
  • 神劇《黑鏡》,也到了從神壇跌落的一天
    喜歡懷舊的劇迷,總會過度誇大前兩季《黑鏡》的想像力與世界構架,但事實上,前兩季《黑鏡》聚焦的也無非是人們早已開始反思的社會問題:社交網絡隱疾,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以及人性的缺陷——嫉妒、佔有欲、譁眾取寵傾向,和過剩的道德優越感。
  • 「神劇」《黑鏡》第4季劇情大公開
    如今這部反烏託邦式的「神劇」— 《黑鏡》(Black Mirror)即將迎來它的第4季。很難想像沒有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我們該怎麼辦。如今「移師」至Netflix的該劇,一直以來對新一季的具體細節守口如瓶。近日在接受《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採訪時,該劇製片人終於鬆口透露了新一季每一集的更多細節。
  • 《黑鏡第五季》丨世紀神劇是如何垮掉的
    黑鏡第五季,可說是垮掉的一季,是黑鏡這個神劇品牌的被動落幕。仙氣已逝,自貶凡間。此垮非彼垮,不是爛尾的那種垮。如果作為電影單片來看其實還不錯,每一集都有完整的故事結構,但如果作為心目中的黑鏡來說,這季算是毀了這個英劇品牌。
  • 黑科技腦洞神劇《黑鏡》又出新,看得我再也不想刷朋友圈了
    英國電視4臺的迷你劇《黑鏡》,2011年第一季出來的時候就被贊為神劇,周末,第三季一口氣放出6集,於是紅姐的周末就交待給這部劇了。第一季第一集的「首相直播日豬」就賺足了噱頭,這種通常表面很惡俗實際沒什麼意義的低級趣味,在《黑鏡》編劇的腦洞中,偏偏有著比表面文章更吸引人的內涵。
  • 《黑鏡》第五季爛番茄新鮮度僅63%,又一部神劇口碑崩塌?
    喜歡追美劇的朋友們對於《黑鏡》這部劇應該不陌生,從2011年開始,《黑鏡》一共推出了五季,其劇情內容主要討論的是未來科技發達可能給人類帶來的黑暗面,距離上一季劇集的推出,網友們已經等待了足足兩年的時間,可以說《黑鏡》第五季的回歸本是眾望所歸,然而口碑卻直線下滑,收視率差強人意。
  • 追劇黨 | 一集秒殺《黑鏡》一季?這TM才配叫「神劇」
    來源:來看新電影公眾號:dy8943相信大家都已經看了第四季的《黑鏡》吧
  • 我現在擔心的是Netflix會搞砸這部神劇——黑鏡
    儘管只是一個微小的變化,但卻使我擔心了起來,Netflix真的不會搞砸這部神劇嗎?其實在《黑鏡》和《神夏》之前,「神劇」這個詞出現頻率並不高,當時英劇和美劇似乎還是兩個獨立的粉絲群體,而這兩部劇之後,說英劇入侵美劇也好,說文化隔閡被打破也罷,你會發現,不僅艾美獎上英國人的席位越來越多,連合拍劇也越來越多
  • 從豆瓣9.5到6.6,神劇《黑鏡》走下神壇,問題到底在哪裡?
    縱然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七哥也絕不同意給《黑鏡》第五季打差評。平心而論,那些過度的批評,只不過都是譁眾取寵的偏見。其實真正讓觀眾失去判斷力,往往是別人的評價。不得不承認,在網飛接手了《黑鏡》之後,的確有很多改變。以往更偏向於黑色幽默的表達,而如今更加自由奔放一些。
  • 《黑鏡》不神了,也不該被這麼罵..
    不過就算這樣,鱉鱉也不敢動不動就為某部走下神壇的劇扣上「爛片」的帽子。想一直保持神劇的水準不容易,想在別人的高位上突破更不容易。就像《黑鏡》。咱們先大致說一下《黑鏡》前幾季。《黑鏡》的前2季是BBC的,後三季由網飛接手。有「網飛出品必屬精品」的口碑,網飛爸爸才把這麼一檔神劇買過來。
  • 黑鏡再臨,全世界都將再次被這部神劇狠狠挖苦一番
    今天小暖真的超級激動,因為《黑鏡》第三季終於在今天回歸辣!要是你想見識見識編劇的腦洞更大到離奇,發掘人性能有多黑暗,諷刺一把網絡暴力,先進技術對人性的摧殘,這部5年只出了6集,16萬人打出9.3的高分的神劇,絕對值得你一看。趁著今天《黑鏡》第三季新鮮出爐,就請《不存在日報》的副主編來與我們一起侃一侃《黑鏡》吧。話題發起人
  • 《黑鏡》崩了,還有這部9.6分良心神劇
    同一天回歸的兩部神劇《黑鏡》和《使女的故事》,卻走向了兩個極端。
  • 看燒腦神劇《黑鏡3》預測人類如何玩死自己
    不過歡迎大家轉發到朋友圈~麼麼噠~之所以英劇一直雄踞「電視劇鄙視鏈」的頂端,和英國的電視工作者生產了《黑鏡》這樣偉大的劇集有著很大的關係。五年前,英劇《黑鏡》第一季開播,立刻被觀眾驚為天人,隨著第二季的播出,影響力持續上升,口碑爆棚。由此,兩季加一個特別篇共計七集的《黑鏡》一舉奠定其世紀「神劇」的地位。
  • 9.4崩到6.8,[黑鏡]還算神劇麼?
    來源:酸梅電影伴隨[權遊]大結局,吐槽神劇崩塌似乎成了政治正確… 就連寫篇分析也被說洗白? (然而HBO又不給我錢) 最近改嫁網飛的神劇[黑鏡]第五季回歸。 不出所料,口碑狂跌倒6.8分,評論區一邊倒的差評… 神劇註定爛尾?先看完最新的[黑鏡]在細說從頭吧!
  • 黑鏡第五季:昔日神劇的下坡之路?
    》系列一直是近年來被劇迷奉為圭皋的話題性科幻劇集。隨著最新一季的釋出,總集數也回歸到了3集一季。這是否意味著所謂的「回歸初心」?質量上還是否如一些老粉們唱衰一樣持續下滑?總的來看,雖然這一集單從這一季來看是不錯的,但放到之前黑鏡系列中也只是個中上遊水平。
  • 英國神劇《黑鏡》第三季終於來了!
    《黑鏡》不要告訴我,你還沒有看過前兩季!2011年這部英劇橫空出世,一季只有三集,外加一部2014年的聖誕特別篇,每一部評分都在9.0分以上:它每一集都探討一個主題,劇情都是對未來社會的某種預言。用極端的黑色幽默,加上對社會熱點的大膽諷刺是《黑鏡》最大的特點,編劇的腦洞離奇,善於用各種意想不到的設定一來打破觀眾們內心的防線。當年,這部毀三觀神劇,讓不少網友都說,不要連續三集一起看,除非你內心十分強大:
  • 迷你神劇《黑鏡》:荒誕與現實的二重唱
    為何取名《黑鏡》?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原因,這只能由我們讀者去猜了。不過,在猜之前先了解一下整部劇的一些其他共同點,或許對於理解劇名的意涵有幫助。 首先,此劇最明顯的標籤就是科技。豆瓣成員標籤有一條顯示為「科幻」,不過看完劇情之後稱之為科技或許更為準確。
  • 這部英劇,第一集就秒殺了這一季的《黑鏡》!
    都市劇裡的人,不管職場劇婆媳劇戀愛劇,反正都住樣板間。我記得我以前看的港劇,裡面是很多窮人的。創世紀裡面,馬志強家裡開小餐飲店的,大時代裡面,方展博的家就是鴿子籠,三姐妹養母擠在一個小小房子裡,鴨寮街的金蛋,歐陽震華是賣電子配件的,天地男兒裡面,張兆輝是街頭賣盜版碟的。最印象深刻的是義不容情,藍潔瑛是因為窮困才捲入一起謀殺案。
  • 腦洞大開喪出天際的《黑鏡》終於等來了第四季,神劇依然是神劇!
    Netflix,但是《黑鏡》依然是無數英劇迷心目中的一個Icon,因為這部劇象徵著意想不到的腦洞、凜冽出塵的氣質,還有那種帶你俯視人性深淵的尿性。《黑鏡》已經播出了四季,從第2011年的第一季到現在,這部劇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它始終沒有走下神壇,雖然大家看這部劇的時候以及沒有了看第一季時候的驚豔,但是第四季《黑鏡》依然保存在了「神劇」的水準之上——
  • 科幻神劇《黑鏡》第三季,依然不容錯過的當代寓言
    猶記得五年前,死黨向我推薦《黑鏡》,說是絕對值得一看的「神作」。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觀劇,最終卻被這部科幻題材的英國迷你劇所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