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點椿養老
「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提到中年男人的話題,言語難免會沉重和頹唐。畢竟,這個年紀的男人早已過了少年意氣風發的年紀,過了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年輕時的夢想早已忘卻,想學少年那樣凹凸造型,卻不小心變成大型「出油」現場。
就比如湖南衛視最近播出的《追光吧!哥哥》,一群中年男星在臺上賣力唱跳,沒能像乘風破浪的姐姐那樣驚豔眾人,反而被群嘲油膩過度。
圖片源自網絡
人到中年,他們的臉龐和身材都已被時間一刀刀划過,偏偏還要故作少年態,可不就是只剩一臉的油膩和一地的雞毛。
然而,也有一些人,身處人生的下半場,依然銳氣不減,清爽不油膩。
圖片源自網絡
中年男人最高層次的成熟,不用故作年輕,不用刻意耍帥,他們懂得利用時間這把刀刃,精雕細琢出屬於自己的後半生。
01
人到中年,更要有逆水行舟的勇氣幸運的人能得到命運的偏愛,不幸的人卻受到命運的戲弄,宗慶後無疑是後者,命運似乎特別喜歡和他開玩笑。
因為「舊官僚後代」的身份,宗慶後父親一直很難找到工作,一家人靠著母親微薄的工資艱難度日。15歲那年,宗慶後就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灘,這一呆就是十五年。
一直到了33歲那年,母親退休了,宗慶後才回到杭州,他在杭州把各種工作幹了個遍,但是收入都十分微薄,我們常常說三十而立,但宗慶後的三十別說立了,連前途都難卜。
一直到了1987年,42歲的宗慶後還蹬著三輪車在杭州的街頭賣冰棒,前路漫漫,看不到盡頭。
這樣的情況,如果換作一般人早就認命了,但宗慶後偏偏沒有,他決心要突破以往的界限,幹點大事兒。
在賣冰棍時,宗慶後就發現做兒童營養液有很大的市場,於是他心一狠,拉下臉皮向周圍的人到處借錢,親戚朋友雖然拿出了一些去救濟他,但也始終不能理解他的行為,都一把年紀了,還折騰啥呢?
他說:「你能理解一位四十多的中年人,面對他人生中最後一次機遇的心情嗎?」
在不惑之年的44歲,宗慶後才真正踏上屬於自己的徵程。
十多年之後,由他一手締造的娃哈哈集團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
誰也沒能想到,當年那個蹬著三輪車賣冰棍的中年人居然成功了。
人生如行舟,中年的河道更是不進則退,如果你退縮了,害怕了,就只能在旋渦中打轉,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
人到中年,是經歷了世態炎涼後讓人變得越來越頹唐和油膩。
中年「去油」第一招,便是奮起直擊,迎難而上,而不是在中年危機中得過且過。
一直往前走,我們就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02
人到中年,更要知世故而不世故
人到中年之所以容易變得油膩,是因為許多人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當初的屠龍少年,也慢慢長出了鱗片。
當初那個少年,絕不向潛規則屈服,現在這個中年人,卻變成了潛規則的擁躉;
當初那個少年,最看不起蠅營狗苟,現在這個中年人,為了一點利益便可以曲意逢迎。
《菜根譚》裡有句話:「世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
權勢與財富,最容易迷人心眼,不接近權勢名利的人是高潔的,接近權勢名利,卻能夠不為之動心的人更為高潔。
每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常常會在利益與底線之間搖擺不定,不知道該不該向現實低頭。
其實,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係也很簡單,問問你自己的心,如果了做了這件事,是不是違背了你的初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20多歲的白巖松成為了《東方之子》的節目主持人,他要去與一個又一個資深的東方之子交談,那個時候的他人生閱歷還不足,當然是沒有底氣的,所以要不斷去學,從書中去學。
他去看《曾國藩》,看令人尊敬的曾國藩,看令人氣憤的曾國藩……到書中去感悟裡面複雜的人性,他發現原來一個人竟然可以如此複雜的時候,他對人性也開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他還去看《道德經》,他發現老祖宗幾乎把今天所有的境遇都寫入其中,短短的五千字讓他對很多事情豁然開朗——無私為大私。當一個人真正做到無私的時候,得到的是最多的。
這些書在他18歲那一年為他的生命種下了那麼多可以生根開花的種子,讓白巖松成為了今天的白巖松。更重要的是,讓他的今天不是18歲時所厭倦和討厭的那一個人。
圖片源自網絡
最近看到白巖松的一段採訪,內心感慨萬千。他在採訪中說:「我之前有一個機會可以一個月掙2000萬,就是去一個節目當主持人。但是我總是害怕掙錢太容易了。」
為什麼他放棄這個可以賺2000萬的機會?是因為白巖松看到了《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句話最大的意義就是,幫助自己尋回真正的自己,讓自己變得足夠踏實。
儘管,他通曉世故人情,仍舊不忘初心;雖然,他也曾渴望成功,但還是堅定地守住了自己的原則。
人到中年,該是成熟的年齡,但成熟並非在世故圓滑中拋下原則。
中年「去油」第二招,是守住初心,知世故而不世故。
03
人到中年,更要矢志不移地追求說到這兩年最火的男演員,張譯必須有姓名:《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八佰》、《金剛川》、《一秒鐘》。
佳作一部接一部,成為了大片裡的「常客」,國內頂尖導演爭相合作的對象,連B站都有不少給他拉cp的視頻,可見他有多受歡迎。
別人都在愁的中年危機,到了他這裡就成了中年機遇,難怪大家都在感嘆:「張譯太幸運了,都是大導演找他拍戲。」
圖片源自網絡
真的僅僅是幸運嗎?不,這其實是一個不被命運偏愛的中年人奮起直追的故事。
在成名之前,他已經被命運捉弄了20多年,高考落榜北京廣播學院,到北京後,又沒考上軍藝、中戲。好不容易進了軍隊文工團,卻也不被重視。
因為長相不出眾,當文工團裡的戰友都成了主要演員時,他還在跑龍套。張譯也想過在龍套中找存在感,類似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想要給屍體賦能之類的,但卻惹惱了導演和老師,只得作罷。
這龍套一跑就是十年,他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參演《士兵突擊》,張譯終於正式遞交了轉業報告。
隨著知名度越來越大,張譯每次接到的角色也越來越難,創造瓶頸也不斷在湧現。每次面對一個新的角色時,張譯總會想辦法打碎自己,再重新捏起來,經過漫長的探索,跌倒又重來,他靠著一部有一部的作品,穩打穩紮,終於紅了。
這20多年來,他堅定走過的每一步,揭開了一個真相:成大事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
人到中年,有的人在不斷的挫折與否定的痛苦中得過且過,變得一身油膩尚不自知,而另一些人
卻能堅持自己的理想,頭也不回地奔向自己的目標,拼了命地將撞過的南牆連成了坦途。
中年「去油」第三招,貴在堅持。
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嚮往的目標。」
人到中年,已是人生半坡,但並不是只能等著歲月的裁決,我們也能扼住命運的咽喉。
每一個中年人,不是在與命運交手,而是在與自己搏鬥,就像《中國合伙人》中,王陽說過的那句話:「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
願現在的你,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人到中年,不油膩,不慌張,不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