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改榮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有句名言:創新是一個企業「求生」或是「等死」的認識高度。衛華集團副總工程師聶福全信奉這句話。
5年前,在技術創新領域並不突出的衛華集團大踏步迎來屬於自己的榮耀時光,自此至今,它像光耀中原大地的絢麗日出:先後獲得授權專利900項,獲得省部、市級科技進步獎項94項,獲得政府鑑定科技成果93項,其中國際領先1項、國際先進5項、創造世界紀錄1項……
這些榮光背後凝聚著聶福全和他的團隊的巨大心血。2015年,聶福全開始負責集團技術創新管理工作,他以勢不可擋的業務能力開闢了一條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衛華道路」。在他的影響力下,2016年,衛華集團成立了院士工作站,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鐵崗兩位在站院士,這在全市甚至全省都極其少見。
熟悉聶福全的人,都知道他始終是個「在工作」的人,不但在工作的時間閒不住,業餘時間也沒閒著。他的業餘時間主要用於三個方面:一是科研工作加班;二是理論學習與研究;三是對國內外技術、市場趨勢的學習、引進、分析和判斷。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特點,即見面不到三句話,他就會把話題扯到「專業」上來。
衛華人不會忘記:他主持研發的5-100T新型輕量化橋式起重機與傳統產品相比,在高度和自重方面均降低了15%~30%,起重機高度的降低,意味著項目生產廠房的高度和建設成本也可隨之大幅降低。以一個2萬平方米的廠房為例,廠房高度降低1米,建設成本就能減少數百萬元。而且,一臺衛華起重機的售價只有進口產品的1/3。
聶福全工作十分繁忙,衛華集團考勤顯示:8月份他出勤率達30.5天,9月份29.5天。天生勤奮的他,對學術痴迷,且痴迷的程度讓人無法想像,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工作,在他的人生裡是常事。
聶福全清晰地記得,2009年那個春天,衛華集團創始人韓憲保那句「先來看看再決定去留」,從此開啟了這位洛陽人在起重世界裡的絢麗人生。
「衛華給了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在生命最美好的年華,我沒有辜負。」談到37歲來到衛華集團至今的10多年,聶福全有喜悅也有感慨:喜的是他負責的技術工作已經趕上了世界領先水平;感慨的是10年來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太少。
生命的厚禮,真的會賞賜給那些為夢想付諸努力的人。這些年,聶福全先後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領軍人才、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科技創新傑出人才……先後獲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7項、河南省科技進步獎4項以及省部級科技獎80餘項……獲得眾多榮譽的同時,他體會更多的是走向更高的壓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臨經濟主戰場、面對國家重大需求,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戰略脈動,仍要有恢弘的戰略視野。」聶福全說,他有一個「宏偉」的願望,那就是中國起重裝備製造產業能夠早日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為實現這個美好的願望,聶福全仍要不停地忙碌:從國家「863計劃」的「工程機械大型鋼結構件焊接機器人生產示範線」「變頻驅動大型抓斗式挖泥船」,到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輕量化橋式起重機推廣應用技術研究」「橋式起重機輕量化共性技術研究」,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核工業起重機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等,一個又一個的科研難題需要去克服,一個又一個成熟的項目需要產業化……
10年,對聶福全而言,不只是一個夢想的實現,更是一段新徵程的開啟。在未來不長的時間裡,無論穿越多少艱難險阻,這位科技創新逐夢者定能帶領他的團隊,在世界起重機技術創新潮流的追趕與超越中昂首前行。
責任編輯: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