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藝術手段很多,既有比興、擬人,也有烘託、渲染,還有用典、想像,等等。而詩人們為了生動形象地描景抒情,也經常採用虛實相映、虛實相生的手法。
從寫作對象來看,情為虛、景為實,理為虛、形為實。從方法上說,抽象為虛、具體為實,省略為虛、詳盡為實。
比如秦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就顯得筆實情虛,形現神露。再如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也是虛筆遒勁,出神入化。
閱讀時先要審明虛實,同時注意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下面介紹兩首虛實相映的絕句,王維與李益的對照,文無定法,卻心有靈犀。
送韋評事
唐代:王維
欲逐將軍取右賢,沙場走馬向居延。
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
王維是盛唐詩人,他才高八鬥、交遊四方,親朋好友迎來送往,他都經常賦詩留念。這首詩是送友人出塞從軍之作,起句寫韋評事追隨一位將軍出徵,意圖攻取敵人。右賢王,是漢代時期匈奴的王號之一,這裡表示建功立業。
次句寫其向目的地出發,居延,在今內蒙古境內。王維熱情鼓勵友人從軍立功,表現了昂揚向上的情調,不僅極具浪漫色彩,而且也是對邊塞將士的高度讚頌。王維年輕時就曾多次出使邊塞,還留下過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後兩句虛擬韋某出蕭關(故址在今甘肅平涼)之後的情景,一方面顯示了朋友心中立功與懷鄉的矛盾,另一方面則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塞外蕭索悲涼的景象,很容易引起思鄉愁情。作者用「孤城、落日」兩個意象,生動地展現出開闊的景象,也點出了邊地的荒涼。詩人希望朋友早有思想準備,同時也要有克服困難的有效方法,只要脫離暫時的困境,就能看見美好的希望。
寫情
唐代: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裡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李益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他以邊塞詩作名世,而且非常擅長絕句。這首詩是寫給自己的初戀情人,因為世事無常,有情人難以成為眷屬,詩人心中悲涼,於是寫詩抒寫惆悵心情。首句描繪出臥室內精美的臥席,可是主人公仍然愁思悠悠,難以入睡。次句揭示了原因,因為千裡佳期已經完結,美好的時光太過匆匆。
「千裡」二字,形容出遠道相期,實屬不易;「一夕」二字,形容變化突兀,無從預知。佳期之難、完結之易,讓詩人不能不感到強烈的苦痛。
後兩句由此設想,從此以後,也不會更有佳期,即使晴天良夜,月照西樓,有同今夕,卻再也無心玩賞。美景良辰,似都為佳期歡會而設,佳期既已作罷,這一切都無意義可言。
所以上用「從此」,下用「任他」,以加重語氣,用堅決的口吻,來敘述虛擬的情境。讀者雖然無從知道詩中描述何事,但作者的感情真摯,仍然容易感染讀者。因為這種失意之情,大家都能夠體會。
縱覽這兩首絕句,虛實結合,鍊字精準。王維的作品寫法看似突兀,但作者把從軍者立功邊塞和思鄉懷歸,這兩種特有的心理統一在詩中,用筆凝練,並給人以一種悲壯的美感。
李益的作品以美景襯哀情,詩人雖然沒有表達一句悲怨,可是單刀直入的寫法,直達虛擬境界,更顯別具一格。
作品中採用虛擬的情景來深化主題,可以用回憶、遙知或想像,所謂詩無達詁、文無定法。兩位詩人雖然描寫的對象和情境不同,但是藝術手段非常相似,仿佛是不謀而合,其實更是心有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