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電視劇盤點|現實題材和古裝大劇花開並蒂,「臺網大戰」下衛視攻防戰打響?

2021-02-21 娛樂獨角獸

 

《人民的名義》創下收視破8的超高紀錄、《楚喬傳》迎來網播量400億的巔峰、《我的前半生》成為年度話題大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影響力擴散至各個領域,定義全新現象級……2017年,是電視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7年,電視劇市場迎來巨變時代,「新態勢」成為年度關鍵詞。多部大劇播出情況不及預期,反之黑馬亦層出不窮,內容為王的時代正式到來;視頻網站強勢崛起,攜手網劇從市場配角成為有力競品,臺網大戰迎來空前激烈,優質資源成為香餑餑。

 

時光匆匆,距離1958年第一部電視劇播出,已然60年。六十,對於中國人來講,是一個特殊的數字,無論是「六十甲子」還是「六十而耳順」,都毫不掩飾中國人對這個數字的情有獨鍾。那麼六十年之際,中國電視劇市場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呢?娛樂獨角獸將從市場、新態勢以及政策監管三個層面全面盤點2017年的電視劇市場。

 

 

2017年已然結束,各種榜單紛紛面世,對於電視劇來講,收視始終是第一參考標準。娛樂獨角獸根據網絡公布的《2017年晚間劇(1930-2400)收視率》統計發現,排名前十的影視劇(雙臺播出影視劇算1)中,《人民的名義》領銜現實題材大劇佔據5席,《那年花開月正圓》為代表的古裝大劇佔據3席,其中《楚喬傳》更是以周播劇殺入榜單前十名。

 

 

現實題材和古裝大劇花開並蒂可以說是今年電視劇市場最重要的現象;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民的名義》助推下,「IP+流量明星」的模式以及現實題材狗血劇情逐漸失靈,觀眾開始跳脫出IP和明星的窠臼,尋求對電視劇更高的質量要求,劇情、演技都成為重要衡量指標。

 

1、現實題材迎來大爆發,老幹部、老戲骨獲熱捧

 

三月末,《人民的名義》一經上線迅速在全國掀起反腐高潮,伴隨著破3、破4的新聞不斷刷屏,終於在收官之際拿下了實時收視破8的成績,登頂年度劇王;當然,《人民的名義》後續效應還有老幹部、老戲骨的備受熱捧以及現實題材的大爆發。

 

 

早在劇集播出期間,達康書記便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成為最受網友歡迎的演員,「別低頭,GDP會掉」風靡全網,一眾老戲骨、中青年演員順利搭上了「網絡」的快車,成為熱搜、表情包榜單的常客。最重要的是,他們貢獻的「教科書般的演技」迅速在網絡上掀起熱議,讓被流量明星霸佔的螢屏刮來一陣清風。

 

當然這一現象經過《白鹿原》、《雞毛飛上天》等多部現實題材大劇的接連上演後達到了高潮,在靳東、馬伊琍、袁泉領銜主演的《我的前半生》時達到了高潮,演技在線的演員、自帶爭議性的話題以及IP改編劇自帶流量,迅速助推其成為年度話題大劇。

 

 

現實題材大劇的另一表現是對行業大劇的不斷探索。《外科風雲》、《急診科醫生》代表的醫療行業劇、《獵場》代表的獵頭行業劇先後登場,雖然結果不盡如人意,但不能否認其中對於行業細節的呈現正在助推我國的行業劇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2、孫儷、趙麗穎領跑大女主劇,古裝大劇仍是流量擔當

 

能夠和現實題材大劇相媲美的,只有古裝大劇了。楊冪領銜主演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火爆開年,在和《孤芳不自賞》對壘中影響力擴散至四海八荒,雙雙擠入年度收視榜單前十名。只是兩部劇集都遭遇了慘烈的後續效應,前者深陷原著抄襲之說,後者在摳圖和水軍中不能自拔。

 

暑期檔女王趙麗穎攜《楚喬傳》再戰周播劇場,以周播劇的姿態躋身排行榜前十名,影響力不容小覷,是否為原班人馬出演第二部也成為長期延續的熱門話題。只是劇集播出期間的「注水」、以及爛尾也讓無數觀眾唏噓不已。

 

 

今年真正的古裝劇劇王還數《那年花開月正圓》,不同於前面提及的ip改編劇,該劇為原創劇本,也是以歷史真人為原型進行的創作,如此就必須感慨孫儷在大女主上的號召力了!優質的劇本、演員演技在線,再加上何潤東、陳曉和俞灝明先後帶動無數熱門話題,一起助推該劇成為現象級大劇,甚至在多個領域掀起陣陣關注高潮。

 

3、口碑危機仍是大劇共性,行業和觀眾呼喚精品劇

 

只是,歡喜背後也有不容忽視的問題,現實題材和古裝大劇迎來爆發年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影視劇的弊病。同樣以年度收視top10榜單為例,數據顯示,除《人民的名義》以8.3分的好評擠入8分以上的20部劇集榜單(含網劇)、《那年花開月正圓》7.2分之外,其他影視作品評分多維持在6分甚至以下,口碑危機仍然圍繞著這些頭部劇集。 

  

頭部劇集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劇集了。《擇天記》陷入女主、男主傻傻分不清楚的窘境;《思美人》花樣致敬少年屈原,歷史常識問題掀全網差評;《秦時麗人明月心》被網友吐槽「秦始皇棺材板壓不住了」;《深夜食堂》、《求婚大作戰》一系列日改IP刷新觀眾看劇的下線。

 

 

其實,這種情況或許不用太過震驚,《人民的名義》拔高了觀眾對劇集的要求,再加之大量小而美的網劇脫穎而出,都在助推劇集必須向精品劇時代發展,如果還以原來的標準來衡量市場和觀眾,得到的必然是他們回應的響亮的耳光。

 

2017年毫無疑問是電視劇蓬勃發展的大年,除了題材上的爆發外,娛樂獨角獸還發現了一些國劇市場上下遊產業鏈上的全新態勢,或方興未艾,但卻已在市場上掀起巨大風暴。

 

一方面,視頻網站崛起,網劇市場迎來大發展時期,是文娛產業嶄新的名片,但是也打破了傳統衛視獨攬資源的一家獨大,精品內容有了更多的選擇,臺網大戰空前激烈。另一方面,資本正悄悄滲透在影視劇製作的各個環節,老牌影視公司仍然是品質擔當,影視明星扎堆投資自己參演的作品。

 

1、臺網大戰空前激烈,衛視攻防戰打響

 

對於傳統衛視來講,今年或許是備受衝擊的一年。回顧今年的劇集市場,《軍師聯盟》率先開啟先網後臺的先例,之後《那年花開月正圓》、《獵場》等多部大劇亦採用了會員搶先看的模式,更有《海上牧雲記》等優質大劇花落視頻網站而後反哺電視臺。顯然,視頻網站正強勢崛起,逐漸「取代」傳統電視成為劇集主戰場。

 

 

除了優質資源上的全新分配外,視頻網站還帶來了廣告的全新植入。2017年廣告可以說是電視劇的重災區,《深夜食堂》、《歡樂頌2》先後成為反面案例,遭到全網抵制。相比衛視廣告和劇集廣告的生硬和用戶接受程度低,電視劇在視頻網站播出過程中,以劇中人物結合劇情進行花樣中插廣告,不失趣味又效果顯著,《楚喬傳》、《軍師聯盟》自是其中翹楚。

 

 

不難發現,視頻網站正以包容、年輕的姿態成為優質劇集、廣告主的新選擇,再加之90後、00後為代表的受眾群體更青睞於網絡、遙控器多握在年齡較大的受眾手中,傳統衛視正在全方位失去自己的主陣地。顯然,如果傳統電視劇市場再不尋求改變,或將在這波00後粉墨登場的潮流中失去先機。

 

2、明星扎堆投資影視劇,老牌影視公司仍是品質擔當

 

劇集蓬勃發展的背後,自然也帶動了影視公司的全新洗牌。《人民的名義》背後金盾脫穎而出、《楚喬傳》操盤方是一手打造了多個仙俠爆款的慈文傳媒、《我的前半生》背後是現實題材的「集大成者」新麗傳媒、《那年花開月正圓》系華視娛樂出品。

 

縱觀這些影視公司,市場的青睞或許和投資體量較大不無關係,但是這些企業都有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持續打造品質大劇和爆款劇集的能力。幾家歡喜幾家愁,2017年是正午陽光走下神壇的一年,雖然貢獻了《歡樂頌2》、《外科風雲》等多部大劇,但是也受到了大量質疑,直到近日的《琅琊榜2》才稍稍挽回一些口碑,卻也不負當初《琅琊榜》的盛景。

 

 

值得一提的是,明星參投自己出演的作品也成為今年的「新態勢」。《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助推嘉行傳媒估值大幅上升;《楚喬傳》背後趙麗穎擔任法人的企業赫然成為聯合攝製單位;《醉玲瓏》聯合出品方正是稻草熊;老幹部靳東的資本觸角伸向了《外科風雲》、《我的前半生》等多部大劇。只是這一變化的後續效應如何還有待觀察。

 

 

電視劇市場作為文娛產業中最重要的一環,自然備受政策「青睞」。2017年,電視劇市場迎來空前的政策監管趨嚴時代,是「戴著鐐銬跳舞」還是放手擁抱政策?小鮮肉天價片酬引發爭議,「限薪令」助推行業健康發展;「重要宣傳期」扎堆,紅色題材大劇卻難成觀眾心頭寶。

 

1、天價片酬引爭議,限薪令助推下能否回歸正軌?

 

年初《人民的名義》被爆演員片酬共計4800萬左右,高品質好演技和低片酬瞬間成為一陣清風,再加之2016年8月,央視曝光了天價片酬,一舉將小鮮肉天價片酬送上了風口浪尖,在網絡上掀起「討伐高潮」。

 

鹿晗《擇天記》片酬1.2億長期霸佔話題榜單,雖然後來澄清但收效甚微;霍建華、周迅領銜主演的《如懿傳》更是多次被央視點名,6月新麗傳媒發布的招股書中實力闢謠,但影響已然造成;更有網友貼出了一張天價片酬名單,楊穎以8000萬片酬領銜女演員名單。

 

 

而這一現象也得到了監管層面的關注。2017年9月發布了《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比例的意見》,規定電視劇全部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

 

這是國家首次以文件形式規定了演員片酬問題,但是市場上對此的聲音卻並不看好,反而是一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論調,究竟天價片酬能否得到有效遏制,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還是市場亂象,或許還有待2018年的持續觀察。

 

2、「重要宣傳期」成年度關鍵詞,如何「帶著鐐銬跳舞」?

 

2017年,是電視劇市場繁榮發展的一年,也是監管政策空前趨嚴的一年。6月份,廣電總局叫停了40餘條違規廣告;9月4日,廣電總局發布十四條,內容涉及電視劇創作規劃、劇本扶持等多個方面,被成為規範和促進電視劇發展的「一攬子政策」;之後更是連續發布貫徹落實廣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學習《國歌法》等多條通知,被稱為最嚴監管年。

 

隨之而來的關鍵詞還有「重要宣傳期」。「原則上不得編排播出娛樂性較強、題材內容比較敏感的電視劇」限令更是貫穿了建軍90周年的8月、十九大召開的10月。縱觀這兩個月的發展,衛視影視劇排播主要以紅色題材為主,多部電視劇宣傳劇照上也赫然印上了「獻禮片」的文字。

 

 

與紅色大劇霸屏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收視的飄紅,8月和10月迎來了電視劇市場的「淡季」,甚至出現了多日收視難以破1的慘相,也正是這個時候,網絡劇迎來了空前大發展,網絡上出現了一系列唱衰電視劇、看好網劇的聲音。

 

總的來看,2017年是電視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催生了大量影視精品,同時也釋放了電視劇市場許多新信號:內容為王的時代到來、視頻網站崛起帶來的臺網大戰、資本層面影視公司的全新洗牌和角逐、以及政策監管趨嚴下的何去何從,是2018年電視劇發展的良好開篇。2018年,這些彼時尚為現象的新態勢或都將交出成績單,值得期待。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應聘簡歷發送郵件:yldjs001@126.com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可掃我

微信號:yldjskf

相關焦點

  • 14大衛視2017年電視劇匯總(附近3年熱劇排行榜)
    各大衛視2017年電視劇資源也開始浮出水面。根據資料,以下為14大衛視劇場最詳細的電視劇資源。浙江衛視都市題材為主,古裝題材為輔「無創造,不開心」浙江衛視2017年發布會上公布了多款優質大劇。劇目的選擇上,主要以都市青春劇和古裝玄幻劇為主,當然IP劇依舊為首選。古裝劇有5部,《贏天下》《海上牧雲記》《孤芳不自賞》《思美人》《特工皇妃楚喬傳》均為大製作。都市青春劇中不乏《夏至未至》《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親愛的翻譯官2談判官》《放棄我抓緊我》等眾多IP改編劇目,而由胡歌、孫紅雷、張嘉譯主演的職場題材劇《獵場》更是有望成為2017年「劇王」。
  • 【盤點】最全!14大衛視2017年電視劇資源大匯總!
    ,各大衛視2017年電視劇資源也開始浮出水面。浙江衛視都市題材為主,古裝題材為輔「無創造,不開心」浙江衛視2017年發布會上公布了多款優質大劇,從公布的電視劇資源中我們可以看到,以都市題材劇最多,包括《歡樂頌2》《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嘿,孩子》《當分手大師遇上複合大師》《深夜食堂》《外科風雲》6部都市大劇,而古裝劇僅有2部,分別為根據超強
  • 2017中國電視劇收視榜TOP100,現實題材全面壓倒古裝!
    我們從「2017年衛視黃金檔電視劇收視總榜」中,或許可以窺探出很多秘密。源:中文投數據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主旋律劇即將迎來高收視主旋律劇其實一直存在。像諜戰劇、抗戰劇這些都屬於主旋律劇的範疇。但以往主旋律劇的狀態大都不溫不火,只是打通了少部分固定受眾,滿足了一部分觀眾的喜好。 但這一現象在2017年被改變了。最大的引爆點便是《人民的名義》。
  • 報告稱:2016年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豐收 古裝IP劇降溫
    報告稱:2016年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豐收 古裝IP劇降溫 2017-11-28 20:58: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2017開年大劇盤點:《孤芳不自賞》稱王、「臺網聯動」成標配,古裝大劇仍佔領半壁江山?
    剛剛過去的2016年裡,我們送走了電視小螢屏裡穿著西裝革履、顏值逼人的「鮮花鮮肉」,又要在新的一年裡迎來白衣飄飄、畫風美輪美奐的「古裝大劇」。 前日,萬眾期待已久的「古言大戲」《孤芳不自賞》在湖南衛視首播。該劇自播出以來,便備受矚目。首播當日,便以CSM52城收視率1.303和全國網收視率1.34的成績,一舉斬獲雙網同時段省級衛視收視第一寶座。
  • 2017年中國電視劇播出趨勢 ,看看這10點明白了
    文丨圖圖    來源丨衛視資源速遞(ID:ws-zy-sd)IP劇是過飽還是仍有開發空間?
  • 2017電視劇收視榜:古裝劇臨拐點,都市劇口碑差、現實題材崛起
    2017年全年,省級衛視黃金檔和周播劇場共播出了132部電視劇,較上年同期減少55部。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整理出來2017年各大衛視黃金檔電視劇收視率TOP10。  過去一年,不僅政策扶持現實主義題材創作,觀眾觀劇口味也在發生轉變,前幾年不得志的現實題材在2017年強勢崛起,收視TOP1《人民的名義》更是創下了收視紀錄,此外,《雞毛飛上天》《白鹿原》等現實主義題材的劇集在收視和口碑上也表現不俗。  2017年收視TOP10中,古裝大女主戲有4部進入了排行榜,可見老少皆宜的古裝大劇仍是收視保障。
  • 2020年劇集戰:200多部作品待播,積壓古裝劇亟需「清倉」
    現實題材的都情感劇和職場劇,佔據了衛視黃金檔的大半篇幅。現實題材創作更加多元,主旋律、女性、職場、軍旅、電競等等 2017年《人民的名義》讓主旋律電視劇在收視和聲量上雙贏,去年還原緝毒警察與毒販斡旋的網劇《破冰行動》不僅獲近年來緝毒題材電視劇的最高評分,還在網播之後於電視臺二次播出,成為反輸衛視的優秀網劇,顯示了主旋律題材創作的生命力。
  • 2015電視劇年終盤點:指向未來的「臺網合力」
    在做總結盤點時,一個最大的趨勢顯然無法忽略:網際網路從未如此深度地參與到電視劇創作中,網絡不僅催生了新的評價體系,提供了諸多大IP的改編原本,也帶來了嶄新的商業模式。而網絡自製劇也以更大的投入與更新型的模式,開始與電視臺勢均力敵。那麼,在2015一年中,臺網如何互相借力,其力量對比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網際網路的高度參與是否重新塑形了電視劇產業?
  • 2017年1-5月電視劇市場回顧
    在「一劇兩星」政策背景下,強勢平臺壟斷大劇資源,省級衛視馬太效應仍在加劇,網際網路視頻的擴張也使得臺網聯動持續拓展,臺網同步進軍一線衛視黃金檔劇場。先網後臺漸成常態,網絡正同步進軍一線衛視黃金檔,臺網聯動模式逐步深化、拓展。重點衛視觀察五大衛視節目結構多元,電視劇題材青春化2017年1-5月省級衛視整體電視播出時長佔比54%,而關注度前五衛視節目結構更為多元化,電視劇時長佔比均低於衛視整體。
  • 暑期檔電視劇前瞻:六大衛視集體布局周播劇,IP劇、大女主劇搶灘
    六大衛視集體發力周播劇,劇目選擇迎合年輕群體、題材多樣化,IP劇仍是主力軍,大女主戲霸屏搶眼。全面解析主流衛視九部暑期大劇。 文 | 公子弭來源 | 電視劇鷹眼2017年上半年,古言武俠《孤芳不自賞》、仙俠愛情《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現實題材《人民的名義》、古裝玄幻《擇天記》、都市情感《歡樂頌2》、年代情感《白鹿原》,部部經典、火爆螢屏,經過這些熱劇的輪番轟炸,電視劇市場早已一片火熱。
  • 【回顧2019】年度劇集導演TOP榜:現實題材霸屏衛視,古裝題材紮根網絡
    2019年,電視劇、網劇播出平臺的割裂似乎成為了市場最大的趨勢,現實題材在電視螢屏生根發芽,古裝劇則在視頻網站上站穩了腳跟。雙方如何適應全新的賽道,未來的爭鋒形勢如何?都將是未來的重點。 首先回顧現實題材的作品。去年,除了年初的古裝大戲《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年代劇《老酒館》外,在電視劇榜單的前十中,現實題材佔據了八把交椅,風光無兩。
  • 2017一線衛視備播劇排:誰贏面大?
    上半年《人民的名義》一炮而紅,成為10年一遇的現象級劇王,為2017年的電視劇市場譜寫了漂亮的前奏,而從各大衛視的備播電視劇排布來看,接下來的優質大劇數量也蔚為可觀。大劇巨製《如懿傳》《擇天記》《贏天下》《海上牧雲記》《特工皇妃楚喬傳》《獵場》《軍師聯盟》《那年花開月正圓》,以及「國劇門臉」擔當侯鴻亮團隊打造的兩部口碑劇續作《歡樂頌2》《琅琊榜2》都將與觀眾見面。
  • 2018年大劇提前看:現實題材大爆發,古裝劇坐擁頂級製作
    同時,大女主古裝劇在2018年仍然屢見不鮮,縱觀2017年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楚喬傳》《那年花開月正圓》,都預示著大女主故事的經久不衰,而2018年的《贏天下》《知否》《如懿傳》《凰權》《扶搖》《獨孤皇后》等等,依舊圍繞大女主的永恆主題,以頂級製作和豪華配置開啟古裝大劇的華麗篇章。
  • 2018電視劇呈現三大風向標 現實題材持續升溫
    記者盤點了幾大衛視平臺內容推介會上的重點劇目,發現了來年電視劇市場有三大風向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電視劇片單中,不再是清一色IP劇,尤其古裝偶像劇、玄幻仙俠劇大大降溫,現實題材的原創劇數量大幅上升。這就意味著,2018,電視螢屏越來越「接地氣」了。
  • 2017年1-5月電視劇市場播出特徵與趨勢分析
    《綜藝報》經採訪業內多位資深人士,把脈行業樣態,發布2017電視劇產業調查。本篇內容為:從電視劇播出體量、重點衛視觀察、熱播劇三個方面回顧2017年1-5月的電視劇市場情況。2017年1-5月,電視劇市場黑馬頻現,涉案劇逆襲搶佔收視高峰,青春娛樂對陣年代大戲,IP劇口碑收視難以兼顧,熱議話題層出不窮。
  • 【鷹眼選劇】2018招商季:九大衛視140部主推大劇搶先看(附招商劇列表)
    其次,古裝劇共有26部,近代題材與當代題材分別為16部和15部,今年暑期檔大放異彩的青偶劇僅4部,此外,獻禮劇都市劇中《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南方有喬木》《時間都知道》等劇也已經讓書迷們期待已久。此外,兩部改編自熱門漫畫的電視劇《火王》《特化師》也將在明年上映,網文IP後漫改IP或將成為下一個風口。
  • 2018電視劇三大風向標:大女主依然有戲,現實題材持續升溫
    哪些電視劇值得期待?記者盤點了幾大衛視平臺內容推介會上的重點劇目,發現了來年電視劇市場有三大風向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電視劇片單中,不再是清一色IP劇,尤其古裝偶像劇、玄幻仙俠劇大大降溫,現實題材的原創劇數量大幅上升。這就意味著,2018,電視螢屏越來越「接地氣」了。
  • 盤點2017年大劇逐鹿,80部大劇誰將折桂「劇王」?
    隨著2017年的臨近,五大衛視提前進入「戰國時代」,爭出「現象級」大劇,電視劇製作成本與購劇價格一路飆升。隨著2016年底各家衛視和視頻網站招商會緊鑼密鼓的相繼召開,五大衛視(北京衛視、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公布的儲備劇目就有近八十部。這意味著大劇群雄逐鹿、劇王之爭的混戰格局已定。
  • 觀察丨Q1劇集網臺表現:衛視題材單一疲軟,視頻收割分流加劇
    將衛視2017年與2018年第一季度播出的電視劇兩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在題材的選擇還是在主題的表現上,2018年第一季度都遠不如去年同期來得豐富多彩。如今現代都市題材大行其道,電視劇市場幾乎被其壟斷。去年,《我的前半生》《人民的名義》等一系列現實題材電視劇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