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上海教區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與歷史上的若瑟醫院

2021-01-12 澎湃新聞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

民國松江城廂簡圖

地處上海市西南郊的松江老城,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經濟重鎮。自唐天寶十載(751年)開始,歷朝歷代的縣治、府治都設在這裡,經濟繁榮、文化發達。1958年松江縣劃入上海市後,這裡又被列為上海市郊的衛星城鎮,得到了新的發展。舊城谷陽門外至馬路橋(中山路人民路口)一帶,因地處府城與倉城之間,人流麋集,商店櫛比,市面繁盛。時至今日,商業中心氣象仍不減當年。在離馬路橋鬧市路口以南不遠處,有一座規模不大的紅磚建築,掩藏在群樓叢中,這就是松江聖若瑟堂。

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張淵源 攝)

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教外通稱松江闊街天主堂,一般也直呼松江若瑟堂,位於松江老城內一條名為「闊街」的小街巷上。闊街位於中山中路南側,東起長橋街,西至人民南路,全路長約150米,寬約3米。之所以有闊街之名,據記載是因為舊時松江古城內外所有街巷都不及這條闊街寬。不過,如今的闊街已不是原先的街面,而是2002年重建的。舊時的闊街街面為水泥方塊路面,現已改為瀝青路面而與眾多城市道路無異。闊街兩側原來布滿店鋪,有裁縫鋪、旅社、戲院、糧店、食品店、雜貨店、竹木器工場等,除闊街醫院享譽松、金、青地區外,最有名望就是這所若瑟堂以及一所由教會創辦的若瑟醫院。

闊街舊貌

民國6年(1917年),上海公教進行會陸隱耕在這裡開設西醫診所,他委託仁愛會修女管理。民國15年(1926年),上海公教進行會會長陸伯鴻在原西醫診所基礎上將其擴建成醫院,並取名為松江若瑟醫院。醫院佔地有4畝多,建有樓房1幢、平房13間,分男女兩部,病房分為頭、二、三、四等。民國13—16年間(1924—1927年),江浙軍閥開戰、孫傳芳駐軍松江、北伐軍攻克松江,松江一帶屢歷兵事,商市凋敝,民不聊生。上海《申報》1927年8月21日有一篇題為《中國紅十字會駐松時疫醫院開幕後二十日成績報告書》的報導:

「中國紅十字會第五療養所陸伯鴻、周學文,念松邑自甲子至今,迭遭兵燹,當此酷日方畏之際,深恐大兵之後,發生大疫,虎列拉一症,乘時勃發,戕賊同胞,特在馬路橋若瑟醫院內,特請焦湘宗、張紹修、柯德瓊諸名醫及遴選海上最有經驗之看護士,到松服務,已於八月一號開幕,日夜施診,藉廣慈善事業。而助公共衛生。在施診期內,凡罹疫來院求診者,診金藥資,概不收取,其它內外各科,酌收號金一百二十文。院中並聘救護隊十一人,常川駐院,每日派四人出外調查,倘途中遇患疫之人,即用病榻令工役舁入院中,竭力診救,以防傳染。故開幕至今,患病到院求診者,已有一百七十六人,注射防疫針一百九十六人,患時症住院者四十四人,注射鹽水針十八人,已出院者三十二人……(院設松江馬路橋,電話二〇六)」

30年代松江城鳥瞰

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若瑟醫院曾作為傷兵醫院,使眾多傷兵得到了及時救治。8月16日至11月6日,松江城內外遭到日軍戰機輪番轟炸,戰機在轟炸松江汽車站時,殃及該醫院,後一度遷至邱家灣天主堂。民國35年(1946年)10月,若瑟醫院由主任醫師吳雲瑞負責修復並重新開業,時有病床50張。1949年5月13日,松江解放,後於1950年11月,由醫院董事會主席朱叔建、院長王槐安等呈請松江縣人民政府接辦。1953年,又由松江縣衛生院接收,改為松江縣血吸蟲病防治站。1958年再遷並於當時的專區醫院。現今位於闊街的博大醫院,就是在若瑟醫院的原址上新建的。

1964年時的松江人民醫院(選自《柯德瓊影像檔案》)

報導中提到的當時兼任松江時疫醫院醫師和若瑟醫院醫務主任的柯德瓊(1902—1978),中學畢業後就有志習醫,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醫科學習。民國12年(1923年),預科畢業之際,恰逢家庭經濟破產,為繼續讀完本科,乃向親戚告貸,至畢業時負債已達2000元。柯雖學習成績優異,仍不得不放棄學校給他實習一年、培養高級醫師的機會,於民國15年秋到松江行醫。柯平日自奉甚儉,除還清舊日欠債外,還於民國18年在長橋街口湘宗醫院原址上創辦德瓊醫院,醫務日隆。民國24年,又在松匯路5號購地新建院舍,德瓊醫院遂成為當時松江頗具規模的私人醫院。抗戰爆發後,又在青松石設臨時診所,忙於救死扶傷。松江淪陷前夕,倉猝西行,輾轉經南昌至溫州抵上海,即在上海設診所行醫,達8年之久。抗戰勝利後,回松復業,耗盡積蓄,修復德瓊醫院,繼續行醫。1953年後,自願將醫院捐獻給國家,建成我國第一家縣級結核病防治所,為根治結核病做了大量研究、宣傳、防治工作,受到中央衛生部的讚揚。1956年12月起,柯當選為松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和松江縣政協副主席等職。除了醫學上的造詣外,柯德瓊還主持整理《光宣華婁續志》殘存的9門志稿,為編修新縣誌積累了部分有價值的資料。

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主立面局部(張淵源 攝)

史料記載:松江若瑟堂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最初的位置在松江縣城外的西浜(在今永豐街道境內),當時僅有三間正屋、四間小屋。1933年,法籍神父呂道茂拆除了西浜舊堂,在松江火車站以北另起新堂,取名為「松江若瑟堂」。抗日戰爭時期,聖堂被日軍佔為馬廄,數年後殘破不堪,僅剩四壁。1949年8月,颱風成災,聖堂塌毀。有鑑於此,教區遂將松江若瑟醫院內附設的聖母堂改作若瑟堂。院內聖母堂花木扶疏,幽雅靜謐,當時是專供醫院裡的姆姆、醫生、護士及醫務工作者進行宗教活動的,並不對外開放。若瑟堂規模很小,坐北朝南,為一幢三開間磚混結構的簡易哥德式建築,通體由紅磚砌成。主立面正中為鐘樓,入口為尖券門洞,上方牆面有「天主堂」「1933」等字樣。整座聖堂建築外觀鮮有裝飾,更顯樸素端方。堂內地坪鋪滿拼花地磚,保存完好,不失昔日典雅之韻。

松江若瑟堂堂內(修繕前)(張淵源 攝)

松江馬路橋若瑟堂歷史上為本堂神父座堂,屬松江邱家灣總鐸區,下轄有白龍潭、中橋、東浜、平武浜(今平湖浜)、金雞浜、志同灣、薛家匯、田村(朱家堂)、大張涇、陸家莊、馮家厙、龍敘會、五裡塘、生生橋、金家灣、崇家渡等16個會口。其中至今仍在的僅兩處,即中橋聖伯多祿堂和平湖浜玫瑰聖母堂;五裡塘耶穌升天堂已在2003年拆遷後於泰晤士小鎮(居住區)內重建,並更名為泰晤士聖神降臨堂。20世紀60年代宗教活動中止後,松江若瑟堂為地方駐軍所佔用。

若瑟堂松江區級文保單位石碑(張淵源 攝)

1984年12月16日松江聖若瑟堂復堂,而當時邱家灣耶穌聖心堂尚未復堂,松江鎮區的教友參與彌撒都在若瑟堂,因而常常人滿為患。現為邱家灣本堂區下的堂口,每月不定期舉行彌撒一臺。若瑟堂同時也是松江區天主教愛國會辦公駐地。2013年6月公布為松江區文保單位。2017年,教區對聖堂進行了修繕。

松江若瑟堂大門(張淵源 攝)

附帶一提:在松江若瑟堂北側的大門口外訂有一塊「闊街53弄」的地址牌,但這並不是聖堂的地址,只是因為此地正處在近旁一住宅區外的通道口,闊街53弄就是這幾棟住宅樓的弄口指示牌,真正的若瑟堂地址其實就是現如今博大醫院的地址——闊街55號。

本篇已在

天主教上海教區

《聖愛》

2020年

第4期

刊載,敬請留意

參考資料

[1]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宗教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1

[2]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編:《上海宗教之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12

[3]上海市松江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松江縣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

[4]車馳、龔福章主編:《松江鎮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

[5]嶽陽街道志編纂委員會編、高文龍主編,《嶽陽街道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6

[6]上海市松江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上海市松江區地名管理辦公室主編;何惠明、唐亞生編著:《松江老地名與地方歷史文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1

[7]網絡資料

撰文·攝影·排版

張淵源

資料

陳寒松

審校

徐曾禎

往期回顧:

【聖堂探址36】天主教上海教區 南張聖若瑟善終主保堂

【聖堂探址37】天主教上海教區 洋涇浜聖若瑟堂

門牌地名上海掌故文化

公交電汽車滬上交通史

天主教會聖堂機構研究

原標題:《【聖堂探址38】天主教上海教區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與歷史上的若瑟醫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惠州天主堂若瑟醫院——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惠陽史話
    惠州府衙前景象 :1887-1901年二,天主教惠陽教區教史天主教惠陽教區創始於1874年,包括寶安、海豐原屬香港教區,惠陽教區劃分為三區:惠州、平山、淡水,進行傳教工作。由於當時經濟較緊,只暫時興建一所小型房子用作臨時開展傳教工作。
  • 聖堂探址39:天主教上海教區,邱家灣耶穌聖心堂
    許甘第大畫像教會事業在松江華亭地區開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萬曆年間,當時義大利籍耶穌會士畢方濟(François Sambiaso S.J.,1582—1649)神父在松江為179名信徒施洗入教。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教宗克來孟十四世(Clment XIV,1769—1774年在位)命令取締耶穌會,上海地區天主教教務隨之衰落。直至1814年,教宗庇護七世又下令恢復,上海天主教事業很快又發展起來。在道光二十九年至同治元年間(1849—1862),已經設有松江、浦南、馬橋、青浦幾個鐸區,當時都隸屬江南教區所轄之松江總鐸區。
  • ...王安明 ‖ 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築——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
    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築——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王安明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東鄰平安橋街,南沿平安巷,西靠五福街,北與平安橋街由於該堂是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住所,並在西南地區領受教區稱謂最早,教堂建築規模很大,結構堅實,布局合理,是一座已逾百年、中西合璧的天主主教建築,至今保存相當完整。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地處西南交通樞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成都,教務活動頻繁,在海內外享有盛名,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國務院公布)中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苦撐待變:抗戰時期上海周邊地區天主教漁民信眾的日常生活
    在中國天主教史上,包括南京、蘇州、上海等地在內的「長三角」是傳教士較早進入的地區,由此早在明末清初時期拉丁文、葡萄牙文、法文等外文文獻中就出現了「南京教區」這個宗教地理區域概念。也因此,天主教信仰在此區域特別是太湖流域內已有近400年的傳播歷史。近代上海開埠後,以上海為中心含括江蘇、安徽兩省的「江南教區」逐漸形成,與地理和文化意義上的「江南」多有重合。
  • 【教區期刊叢書】《教友生活》第二期(2018)天主教盤馬池堂口的興衰
    1905年修建有若瑟堂,敬奉大聖若瑟為主保聖人,期間荷蘭籍苗其秀神父曾在本堂口服務,神父從國外帶回的電源和照明燈可以在晚上照亮整個教堂,教友們驚奇不已。動亂年代,教會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教堂被拆除,會長侯金寶被活埋,此後再沒有修建教堂。  有時,在大聖若瑟瞻禮日,安口村的本堂神父前往盤馬池的教友家中送彌撒,為盤馬池教友過本堂瞻禮。教友們平日在家中祈禱,逢主日瞻禮到安口村望彌撒。
  • 香港天主教教區主教湯漢
    香港天主教教區主教湯漢 2013-09-02 11:54:30  來源:大公網佛教
  • 【聖堂探址32】天主教上海教區 楊字圩聖安德肋堂
    限於當時條件,一部分孤兒沒能存活下來,教區決定將這兩批孤兒中的倖存者一同遷往位於青浦縣東部的蔡家灣(位於徐涇鎮高涇村),由法籍耶穌會士馬理師(Louis Massa)神父主持工作,來自楊字圩的郭相公負責照管。這裡提到的「楊字圩」地處青浦區西部,原系盈中鄉網陽村(後屬盈中村)的一個自然村落,教友以漁民為主。據《解放鄉志》記載:天主教於1663年(清康熙二年)傳入青浦縣。
  • 歷史倩影九:安國教區與德來會妹妹們的民國記憶,這些珍貴老照片很少有人見過
    點擊上面藍字慧言歷史妙語古關注這是一個賞心悅目、與眾不同的公眾號歷史倩影九:安國德來會妹妹們的民國記憶
  • 林峰海走訪看望中國天主教臨沂教區主教房興耀
    19日上午,臨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林峰海來到臨沂市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臨沂教區,走訪看望了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主教團副主席、臨沂教區主教房興耀。  林峰海與房興耀主教進行了親切交談,實地考察了愛國會駐地百年大教堂、主教府及裙樓修繕加固工程,參觀了解放戰爭時期設在天主教臨沂教區內的新四軍軍部舊址。
  • 天主教太原教區舉行孟寧友助理主教祝聖慶典
    佛教在線太原訊 2010年9月16日,天主教山西省太原教區在太原聖母無染原罪主教座堂隆重舉行了晉牧大典,祝聖孟寧友神父為太原教區助理主教,其任命獲教廷批准及政府認可。孟寧友主教是今年以來,繼呼市、海門、廈門、三原、台州和延安教區主教之後,第七位獲中梵雙方承認的中國主教。
  • 漫談天主教醫院與張惠妹的信仰
    該文指出: 「臺灣實行「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健保),這項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甚至連社會福利發達的美國、歐洲、日本等都讚譽不絕。」「臺灣的「健保」,每人每月僅需繳付有限的保費(按:最低一級的每月保費僅需付臺幣600元,相當於人民幣125元),即可享受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及保障。」
  • 蔣堅永副局長出席天主教臨沂教區主教府落成慶典
    天主教臨沂教區主教府舉行落成慶典 蔣堅永副局長等為主教府落成剪彩 與會代表合影 佛教在線山東訊2011年10月18日,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主教團副主席房興耀主教所在的天主教臨沂教區主教府舉行落成慶典,國家宗教事務局蔣堅永副局長出席慶典,向房興耀主教和臨沂教區廣大神長教友表示熱烈祝賀和親切問候。
  • 2017年天主教香港教區將臨期牧函
    我們要作好準備,方能看見祂,並且讓我們與祂同行,在彼此的旅途上共苦同甘。「主!叫我看見!」(馬爾谷十51)讓我們也懷著感恩之心丶喜樂之情,回憶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說過的話。祂向宗徒們保證,其中包括:祂必不留下他們為孤兒;祂要回到他們這裡來;而且,「再過片時」,他們又要看見祂。「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望十五11)。上主,請你使我們的喜樂圓滿無缺!
  •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道歉 案件將繼續調查
    東方網2003年2月21日消息: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就前神父劉嘉兒性侵犯男童被判罪名成立發表「道歉」聲明,指要為「挑選及培育上的不慎」「誠心道歉」,但又諉過於沒有人在九一年事發當初告知教區;又稱教會不報警,並非置自己於法律之上。陳日君今日將會就再發現懷疑神職人員性侵犯兒童案召開記者會。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抗戰時期天主教上愛天主下愛眾人「公教救護隊」證章。1933年熱河長城抗戰,雷鳴遠神父帶領教友前去搶救傷兵;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雷鳴遠神父率領教友共六百餘人,組織公教救護隊,在太行山和中條山一帶搶救傷兵,救濟難民,教育失學兒童。
  • 天主教在韓國-牛
    韓國天主教樞機主教 金壽煥現在,韓國天主教會是世界上成年人信仰皈依最多的教會,每年都有超過15萬以上的成人進教。同時,韓國天主教會還向世界各國(甚至向缺少司鐸的法國和德國)共派遣2400多名傳教士。 天主教西江大學也是韓國常春藤盟校之一,在韓國社會享有盛譽 在韓國296名國會議員中,基督教徒佔120名,天主教徒74名,佛教徒55名,還有其他小宗教和無宗教信仰者等。
  • 作家蔣勳:我多麼羨慕若瑟
    但是依基督教嚴格的教義,耶穌是瑪麗亞從聖靈受孕,是「神之子」,所以,若瑟只能算是耶穌的養父。 我初中一年級在民生西路的蓬萊堂隨孫神父讀經,從舊約讀到新約。我很感興趣,至今也還常拿出來讀,以為是最好的文學,也幫助我進入歐洲的藝術史經典作品。 那一年多讀經,對若瑟沒有很深的印象。他是木匠,是謙卑的勞動者,很少看到他表達自己獨特的意見。
  • 宗教局就梵蒂岡指責中國天主教祝聖主教發表談話
    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 國家宗教局發言人4日就梵蒂岡發表聲明指責黑龍江教區即將祝聖主教發表談話。全文如下:    中國天主教會將於7月6日、7日分別舉行黑龍江教區嶽福生主教、上海教區馬達欽助理主教的祝聖活動。梵蒂岡方面以所謂其中有關人選未經其批准為由,發表聲明進行公開指責和威脅,態度極其蠻橫無理,令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