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馬池位於壺關縣安口村東北方向約2.5公裡處,早期的天主教信仰可能經由安口村傳入。曾經,這裡有相當數量的教友,信教者主要為侯氏家族,兼有郭姓等其他姓氏的村民。據老人講述,明清之際,侯氏一族有兄弟四人,小兄弟在官府任職,善鑽研,明事理,從傳教者處得教會書籍,研讀之後皈依聖教,信仰由此代代傳承下來。1905年修建有若瑟堂,敬奉大聖若瑟為主保聖人,期間荷蘭籍苗其秀神父曾在本堂口服務,神父從國外帶回的電源和照明燈可以在晚上照亮整個教堂,教友們驚奇不已。動亂年代,教會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教堂被拆除,會長侯金寶被活埋,此後再沒有修建教堂。
有時,在大聖若瑟瞻禮日,安口村的本堂神父前往盤馬池的教友家中送彌撒,為盤馬池教友過本堂瞻禮。教友們平日在家中祈禱,逢主日瞻禮到安口村望彌撒。由於種種原因,盤馬池不斷有教友遷出,截止2017年,村裡只剩一戶老教友(共2人)了。
神父與盤馬池教友合影
蒙天主的召選,盤馬池先後有三位神父服務於外教區,頗有建樹。
候醜剛神父,曾留學於義大利,歸國後服務於上海教區,之後在上海被捕入獄,死於獄中。
侯益神父,聖名尼格老,原名侯雙有,又名侯益英,1915年7月9日出生於盤馬池虔誠的教友家庭,自幼立志修道,於1928年進入潞安備修院,1933年洪洞教區成立時,被分派到洪洞教區修院,至1938年轉往宣化大修院讀神學。1943年6月29日在宣化晉鐸,返洪洞任杜壁村本堂,一直到1947年。
侯神父因避難於1947年離開洪洞,先後到過北京、青島、上海,1949年離開大陸到達香港,先住伯達尼會院,其後轉往元朗一位教友的度假屋。1952年加入香港教區,獲派往九龍鑽石山聖家堂任助理司鐸,其後轉往黃大仙聖雲先堂工作,再轉往彩虹聖家堂。 1992年2月因病退休,此後一直入住聖若瑟安老院。2004年11月28日(星期日)上午10時半因心肺病在聖德肋撒醫院息勞歸主,安葬在跑馬地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
侯益神父 聖名 尼老格
侯志恆神父,又名侯康泰,聖名瑪弟亞。1916年2月25日生於盤馬池天主教家庭,自幼領洗入教。1932年進入潞安小修院,翌年劃分到洪洞教區繼續修道。1937年進入察哈爾宣化總修院讀神哲學,1943年6月29號晉鐸。晉鐸後赴北平輔大司鐸書院攻讀理化,卒業後返回洪洞教區受任蒲縣天主堂主任司鐸,並在小修院任教。大陸解放後,於1950年到香港調景嶺天主堂協助傳教並任教於該堂鳴遠中學。
1955年到臺灣,於臺中市衛道中學任教。1961年任臺北新店復興路耀漢堂主任司鐸。1970年調任文山區景美興隆路聖神堂主任司鐸。侯神父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傳教熱心。在歷任各地本堂主任司鐸時,均成立聖母慈愛祈禱會,且任臺北區團指導司鐸;在教友聯誼會、聖神同禱會、主日兒童要理班、成人教義講習、屢次帶領教友到宜蘭礁溪聖母山莊朝聖,併到醫院探訪病患,因此教務蒸蒸日上。不畏艱難的侯志恆神父常囑咐教友必須要準備潔淨的心靈,最好做九日敬禮,為光榮天主,深深體會天上慈母的情懷。
侯神父一生事主愛人,虔誠簡樸,克己助人,為教友所愛戴。於1995年3月29日下午3:30蒙主恩召,病逝於聖神堂寓所,4月21日安葬於三峽天主教三德公墓。
侯神父雖遠在港臺,卻時刻心繫家鄉,與家鄉的親人書信不斷,1989年的聖母升天瞻禮,侯益神父曾回家鄉探親,回去後再沒有回來過。20世紀90年代,兩位侯神父共同出資,希望能在盤馬池重建一所天主堂,但終歸未能實現。在如今城鎮化的大潮下,農村人口越來越少,撰寫此文,只希望在若干年後,還有人能知道,這裡曾經也是教友聚集地,這裡曾經還有多位神父為了信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