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裡程。用一個字概括陝西文化,那就是「雄渾」。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於一體。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餘件,上起瘋狂原始人的簡單石器,下至晚清遺老的奇技淫巧,時間跨度百萬年。
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滿目風光旖旎、精品薈萃。今天就讓我們了解陝西歷史博物館中的國寶級文物。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朝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釐米,口徑2.3釐米。銀壺的造型採用了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馬鐙的綜合形狀。在壺身的兩面,以模壓的手法各捶出一匹翹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提梁、蓋及舞馬紋飾均鎏金,燦燦金色與灼灼銀光交相輝映,色調分外和諧富麗。此壺造型、紋飾別具匠心,製作精湛,舞馬形象栩栩如生,尤具風採,更因其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玄宗馴養舞馬祝壽的故事而彌足珍貴。
《舊唐書》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勤政樓設宴聚會時,常使「蹀馬」(也就是會跳舞的駿馬)昂首甩尾,按著音樂的節拍縱橫舞動。唐人鄭處誨寫的筆記《明皇雜錄》中記載,玄宗曾經命人訓練舞馬「四百蹄」,即一百匹。這些舞馬還被分為左右、部目,用繡花的綢緞、金銀絡頭和珠玉裝飾它們。當舞馬的表演到達高潮時,他命壯士舉一榻,讓馬在榻上起舞,而穿淡黃衫、系玉帶的少年樂工立於左右前後。《舞馬乾秋萬歲禾府詞》的詩中說:「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恰恰是那件鎏金銀壺上駿馬的姿態。
三彩駱駝載樂俑
唐朝文物,1959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釐米,長41釐米。此造型新穎浪漫,表現了一個以駝代步、歌唱而來的巡迴樂團。駝背部架一平臺,鋪方格紋長毯,上有樂舞俑8個,7男樂俑1女舞俑。樂俑環坐平臺四周,分別執笛、箜篌、琵琶、笙、簫、拍板、排簫7種樂器,在全神貫注地演奏,女舞俑婷婷玉立於7個樂俑中間,輕拂長袖,邊歌邊舞。這組樂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時期的作品,舞樂者均穿著漢族衣冠,使用的卻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表現的是流行於開元、天寶時期的「胡部新聲」即胡漢文化融合後的新舞樂。釉色鮮明亮麗,協調自然。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雖經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時仍光彩奪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三彩。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釐米,口徑5.6釐米。唐鑲金獸首瑪瑙杯由紅、棕、白三色相雜的瑪瑙雕成,層次分明,濃淡相宜,晶瑩鮮潤。圓雕技法琢制,造型生動優美。杯呈彎角形,狀若一尊伏臥的獸頭,有渾然天成之感。口部鑲有籠嘴形金塞,可以卸下,內部有流,杯裡的酒可自流中瀉出。(介就是一個高級漏鬥啊)琢工精細,通體呈玻璃光澤,熠熠生輝。這件瑪瑙杯不但是一件極其珍罕的古玉雕藝術品,也對我們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參考價值。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唐朝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通高24.2釐米,口徑14.4釐米。
錘擊成型,花紋平鏨,通體裝飾,圖案繁複華麗。以魚子紋為地,腹部正、背面各以鸚鵡為中心,四周繞以折枝花,組成團形圖案;左、右兩側以鴛鴦為中心,飾折枝花,餘白填單株折枝花草。頸部與圈足飾海棠形四出花瓣。蓋頂中心為寶相團花,周圍飾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紋。提梁上飾菱形圖案。紋飾皆鎏金。蓋內有墨書二行「紫英五十兩」、「白英十二兩」,表明為儲存藥物之用。此提梁罐造型雄渾典雅,紋飾富麗堂皇,銀罐採用了錘擊、澆鑄、切削、拋光、鏨刻、塗金、焊接等7種工藝完成,是一件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稀世珍品,唐代金銀器中的精品。
皇后之璽玉印
西漢時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於陝西省鹹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高2釐米,邊長2.8釐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純淨無瑕,晶瑩潤澤。玉質堅硬緻密,無任何受沁現象。
江青素來對呂后十分欣賞,她曾評論說「呂后也了不起。她對漢高祖劉邦的事業起了很大作用。」1974年,江青聽說前些年發現的「皇后之璽」是呂雉之物,便將玉璽索借進京,如獲至寶,遲遲不還,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後,這方「皇后之璽」才得完璧歸趙返還陝西省博物館收藏。1991年6月20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大雁塔西北不遠處建成開放,這方歷經滄桑曲折的國寶,從此在這座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藝術殿堂中正式陳列,公開展出。
漢·鎏金鋈銀銅竹節燻爐
鎏金鋈銀銅竹節燻爐,通高58釐米、口徑9釐米,底徑13.3釐米,重2.57公斤,1981年陝西省興平縣茂陵1號陪葬墓出土藏,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其狀為高柄竹節豆形,蓋如博山,通體鎏金鋈銀(鎏銀),圈足底盤透雕兩蟠龍,均以頭承託盤腹,盤腹下部有十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爐蓋外側刻有「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共重十斤十一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字樣,底座外圈刻有「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漢武帝時稱「陽信」者惟其姊陽信長公主。陽信家當為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家,它原為未央宮之物,後來被賞賜給陽信家。
via.雁塔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