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2021-02-23 人苦我悲菩薩行

紂王女媧宮進香

  古風一首:

  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

  子天醜地人寅出,避除獸患有巢賢。

  燧人取火免鮮食,伏羲畫卦陰陽前。

  神農治世嘗百草,軒轅禮樂婚姻聯。

  少昊五帝民物阜,禹王治水洪波蠲。

  承平享國至四百,桀王無道乾坤顛,

  日縱妹喜荒酒色,成湯造亳洗腥羶,

  放桀南巢拯暴虐,雲霓如願後蘇全。

  三十一世傳殷紂,商家脈絡如斷弦:

  紊亂朝綱絕倫紀,殺妻誅子信讒言,

  穢汙宮闈寵妲己,蠆盆炮烙忠貞冤,

  鹿臺聚斂萬姓苦,愁聲怨氣應障天,

  直諫剖心盡焚炙,孕婦刳剔朝涉殲,

  崇信奸回棄朝政,屏逐師保性何偏,

  郊社不修宗廟廢,奇技淫巧盡心研,

  暱此罪人乃罔畏,沉酗肆虐如鸇鳶。

  西伯朝商囚羑裡,微子抱器走風湮。

  皇天震怒降災毒,若涉大海無淵邊。

  天下荒荒萬民怨,子牙出世人中仙,

  終日垂絲釣人主,飛熊入夢獵岐田,

  共載歸周輔朝政,三分有二日相沿。

  文考末集大勳沒,武王善述日乾乾。

  孟津大會八百國,取彼兇殘伐罪愆。

  甲子昧爽會牧野,前徒倒戈反迴旋。

  若崩厥角齊稽首,血流漂杵脂如泉。

  戒衣甫著天下定,更於成湯增光妍。

  牧馬華山示偃武,開我周家八百年。

  太白旗懸獨夫死,戰亡將士幽魂潛。

  天挺人賢號尚父,封神壇上列花箋,

  大小英靈尊位次,商周演義古今傳。

  成湯乃黃帝之後也,姓子氏。初,帝嚳次妃簡狄祈於高禖,有玄鳥之祥,遂生契。契事唐虞為司徙,教民有功,封於商。傳十三世生太乙,是為成湯;聞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是個大賢,實時以幣帛,三遣使往聘之,而不敢用,進之於天子。桀王無道,信讒逐賢,而不能用,復歸之於湯。後桀王日事荒淫,殺直臣關龍逢,眾庶莫敢直言;湯使人哭之。桀王怒,囚湯於夏臺。後湯得釋而歸國。出郊,見人張網四面而祝之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罹吾網!」湯解其三面,止置一面,更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漢南聞之曰:「湯德至矣!」歸之者四十餘國。桀惡日暴,民不聊生。伊尹乃相湯伐桀,放桀於南巢。諸侯大會,湯退而就諸侯之位。諸侯皆推湯為天子。於是湯始即位,都於亳。元年乙未,湯在位,除桀虐政,順民所喜,遠近歸之。因桀無道,大旱七年,成湯祈禱桑林,天降大雨。又以莊山之金鑄幣,救民之命。作樂「大濩」,濩者護也,言湯寬仁大德,能救護生民也。在位十三年而崩,壽百歲,享國六百四十年,傳至商受而止:

  成湯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紂王

  紂王乃帝乙之三子也。帝乙生三子:長曰微子啟;次曰微子衍;三曰壽王。因帝乙遊於御園,領眾文武玩賞牡丹,因飛雲閣塌了一梁,壽王託梁換柱,力大無比;因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趙啟等上本立東宮,乃立季子壽王為太子。後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託孤與太師聞仲,隨立壽王為天子,名曰紂王,都朝歌。文有太師聞仲,武有鎮國武成王黃飛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中宮元配皇后姜氏,西宮妃黃氏,馨慶宮妃楊氏;三宮后妃,皆德性貞靜,柔和賢淑。紂王坐享太平,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八百鎮諸侯盡朝於商──有四路大諸侯率領八百小諸侯,東伯侯姜桓楚,居於東魯,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每一鎮諸侯領二百鎮小諸侯,共八百鎮諸侯屬商。

  紂王七年,春二月,忽報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等。太師聞仲奉敕徵北。不題。

  一日,紂王早朝登殿,設聚文武。但見:

  瑞靄紛紜,金鑾殿上坐君王;祥光繚繞,白玉階前列文武。沉檀八百噴金爐,則見那珠簾高卷;蘭麝氤氳籠寶扇,且看他雉尾低回。

  天子問當駕官:「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言未畢,只見右班中一人出班,俯伏金階,高擎牙笏,山呼稱臣:「臣商容待罪宰相,執掌朝綱,有事不敢不奏。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媧娘娘聖誕之辰,請陛下駕臨女媧宮降香。」王曰:「女媧有何功德,朕輕萬乘而往降香?」商容奏曰:「女媧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聖德。那時共工氏頭觸不周山,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女媧乃採五色石,煉之以補青天,故有功於百姓。黎庶立禋祀以報之。今朝歌祀此福神,則四時康泰,國祚綿長,風調雨順,災害潛消。此福國庇民之正神,陛下當往行香。」王曰:「準卿奏章。」紂王還宮。旨意傳出;次日天子乘輦,隨帶兩班文武,往女媧宮進香。──此一回紂王不來還好,只因進香,惹得四海荒荒,生民失業。正所謂:「漫江撤下鉤和線,從此釣出是非來。」怎見得,有詩為證:

  天子鑾輿出鳳城,旌旄瑞色映簪纓。龍光劍吐風雲色;赤羽幢搖日月精。

  堤柳曉分僊掌露;溪花光耀翠裘清。欲知巡幸瞻天表,萬國衣冠拜聖明。

  駕出朝歌南門,家家焚香設火,戶戶結彩鋪氈。三千鐵騎,八百御林,武成王黃飛虎保駕,滿朝文武隨行。前至女媧宮。天子離輦,上大殿,香焚爐中;文武隨班拜賀畢。紂王觀看殿中華麗。怎見得:

  殿前華麗,五彩金妝;金童對對執旛幢;玉女雙雙捧如意。玉鉤斜掛,半輪新月懸空;寶帳婆娑,萬對彩鸞朝鬥。碧落床邊,俱是舞鶴翔鸞;沉香寶座,造就走龍飛鳳。飄飄奇彩異尋常,金爐瑞靄:嫋嫋禎祥騰紫霧,銀燭輝煌。君王正看行宮景,一陣狂風透膽寒。

  紂王正看此宮殿宇齊整,樓閣豐隆,忽一陣狂風,捲起幔帳,現出女媧聖像,容貌端麗,瑞彩翩躚,國色天姿,婉然如生;真是蕊宮仙子臨凡,月殿嫦娥下世。古語云:「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紂王一見,神魂飄蕩,陡起淫心。自思:朕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縱有六院三宮,並無有此豔色。王曰:「取文房四寶。」侍駕官忙取將來,獻與紂王。天子深潤紫毫,在行宮粉壁之上作詩一首:

  「鳳鸞寶帳景非常,儘是泥金巧樣妝。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帶雨爭嬌豔;芍藥籠煙騁媚妝。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

  天子作畢,只見首相商容啟奏曰:「女媧乃上古之正神,朝歌之福主。老臣請駕拈香,祈求福德,使萬民樂業,雨順風調,兵火寧息。今陛下作詩褻瀆聖明,毫無虔敬之誠,是獲罪於神聖,非天子巡幸祈請之禮。願主公以水洗之。恐天下百姓觀見,傳言聖上無有德政耳。」王曰:「朕看女媧之容有絕世之姿,因作詩以讚美之,豈有他意?卿毋多言。況孤乃萬乘之尊,留與萬姓觀之,可見娘娘美貌絕世,亦見孤之遺筆耳。」言罷回朝。文武百官默默點首,莫敢誰何,俱鉗口而回。有詩為證:

  鳳輦龍車出帝京,拈香釐祝女中英;只知祈福黎民樂,孰料吟詩萬姓驚。

  目下狐狸為太后;眼前豺虎盡簪纓。上天垂象皆如此,徒令英雄嘆不平。

  天子駕回,升龍德殿。百姓朝賀而散。時逢望辰,三宮妃後朝君:中宮姜後,西宮黃妃,馨慶宮楊妃,朝畢而退。按下不表。

  且說女媧娘娘降誕,三月十五日往火雲宮朝賀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下得青鸞,坐於寶殿。玉女金童朝禮畢,娘娘猛抬頭,看見粉壁上詩句,大怒罵曰:「殷受無道昏君,不想修身立德以保天下,今反不畏上天,吟詩褻我,甚是可惡!我想成湯伐桀而王天下,享國六百餘年,氣數已盡;若不與他個報應,不見我的靈感。」即喚碧霞童子駕青鸞往朝歌一回。不題。

  卻說二位殿下殷郊、殷洪來參謁父王──那殷郊後來是「封神榜」上「值年太歲」;殷洪是「五穀神」:皆有名神將。正行禮間,頂上兩道紅光沖天。娘娘正行時,被此氣擋住雲路;因望下一看,知紂王尚有二十八年氣運,不可造次,暫回行宮,心中不悅。喚彩雲童兒把後宮中金葫蘆取來,放在丹墀之下;揭起蘆蓋,用手一指。葫蘆中有一道白光,其大如線,高四五丈有餘。白光之上,懸出一首旛來,光分五彩,瑞映千條,名曰「招妖旛」。不一時,悲風颯颯,慘霧迷漫,陰雲四合,風過數陣,天下群妖俱到行宮聽候法旨。娘娘吩咐彩云:「著各處妖魔且退;只留軒轅墳中三妖伺候。」三妖進宮參謁,口稱:「娘娘聖壽無疆!」這三妖一個是千年狐狸精,一個是九頭雉雞精,一個是玉石琵琶精,俯伏丹墀。娘娘曰:「三妖聽吾密旨:成湯望氣黯然,當失天下;鳳鳴岐山,西周已生聖主。天意已定,氣數使然。你三妖可隱其妖形,託身宮院,惑亂君心;俟武王伐紂,以助成功,不可殘害眾生。事成之後,使你等亦成正果。」娘娘吩咐已畢,三妖叩頭謝恩,化清風而去。正是:狐狸聽旨施妖術,斷送成湯六百年。有詩為證,詩曰:

  三月中旬駕進香,吟詩一首起飛殃。只知把筆施才學,不曉今番社稷亡。

  按下女媧娘娘吩咐三妖,不題。

  且言紂王只因進香之後,看見女媧美貌,朝暮思想,寒暑盡忘,寢食俱廢,每見六院三宮,真如塵飯土羹,不堪諦視;終朝將此事不放心懷,鬱鬱不樂。一日駕升顯慶殿,時有常隨在側。紂王忽然猛省,著奉御宣中諫大夫費仲。──乃紂王之幸臣;近因聞太師仲,奉敕平北海,大兵遠徵,戍外立功,因此上就寵費仲、尤渾二人。此二人朝朝蠹惑聖聰,讒言獻媚,紂王無有不從。大抵天下將危,佞臣當道。──不一時,費仲朝見。王曰:「朕因女媧宮進香,偶見其顏豔麗,絕世無雙,三宮六院,無當朕意,將如之何?卿有何策,以慰朕懷?」費仲奏曰:「陛下乃萬乘之尊,富有四海,德配堯、舜,天下之所有,皆陛下之所有,何思不得,這有何難。陛下明日傳一旨,頒行四路諸侯:每一鎮選美女百名以充王庭。何憂天下絕色不入王選乎。」紂王大悅:「卿所奏甚合朕意。明日早朝發旨。卿且暫回。」隨即命駕還宮。畢竟不知此後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天下大亂前,總會有妖言先行,故俗語云: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天下大亂前,總會有妖言先行,故俗語云: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歷史上的中國是內亂外患最多的一個國家,光是有記載的各種農民起義就有上萬次
  •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蘇聯解體前的「列寧是蘑菇」謠言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 天下大亂前,總會有妖言先行,故語云: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歷史上的中國是內亂外患最多的一個國家,光是有記載的各種農民起義就有上萬次。
  • 漫畫看美國——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最近國際上妖氣橫行,不由得想起老祖宗留下的這兩句話「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正氣不弘揚,邪氣必然佔據上風。
  •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縱容犯罪、毒品合法、以醜為美、男女不分……,逐漸妖化的美國距離崩潰不會太久了
    明市的弗洛伊德之死,點燃了「黑命貴」運動的熊熊大火。許多黑人以此為藉口,肆意偷竊和搶劫,焚毀店鋪……雖然許多人將弗洛伊德裝扮成為「聖人」,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其實就是一個慣犯,他吸毒、盜竊、搶劫。而警察之所以會那樣待他,根本原因也是因為他是一名慣犯。很可惜的是,許多人竟然將他當成了「英雄」。
  •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什麼意思?老子的名言了解一下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什麼意思?老子的名言了解一下時間:2020-12-13 20:1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什麼意思?老子的名言了解一下 是老子的一句名言,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 【忠言逆耳】臺灣藍綠妖孽們,請注意了:順時者昌,逆勢者亡!
    違背天理的,必會衰敗滅亡。這兩種情勢,就是自然的天理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魯迅,說: 在大眾沉睡的年代,總有一些孤獨的清醒者;他們,不屑於向骯髒和汙穢低頭。於是,隨時會招來愚蠢之人,無情的:謾罵、嘲笑、侮辱、謠言、誹謗和恐嚇。
  • 神必降臨,且有聖者同來!
    在那日,一切的偶像將被除去,假先知也被人戳穿,不再有生存的空間。刀劍興起,全地的人將有三分之二被剪除,僅剩餘三分之一。剩餘之民將如金子、銀子般被熬煉,他們要求告神,而神也以他們為自己的子民。第14章:在列國的圍攻之下,耶路撒冷城破人亡。危急時刻,耶和華出手相助,橄欖山分為兩半,城內的居民從裂開的山谷中逃出。
  •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秦始皇一統七國後,派蒙恬北徵匈奴,秦朝大軍在蒙恬的帶領下把遊牧民族打的落花流水,因此才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之說。不過,隨著秦朝的消亡,匈奴又恢復了彪悍的作風,「白登之圍」時,曾把漢高祖劉邦逼入絕境,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持續了300多年。直到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匈奴這個民族才逐漸衰落。
  • 老子說「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是什麼意思?
    "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出 處 先秦·李耳《老子》:「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釋義為,「所以說,過份的貪求物質與名利慾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結果失去越大,貪求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結果往往身遭橫禍。」
  • 逆天者,天必誅之;有德者,天必佑之!【早課】第359期
    現在疫情大爆發,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即將破百萬,累計死亡三萬多例。雖然目前中國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為了防範境外疫情輸入風險,依然要求嚴格篩查每一入境人員。還記得前段時間一夜成名的澳大利亞籍女子嗎?該女子「逃疫」到中國,但回國後,她卻不聽社區防疫工作人員的安排,執意出門跑步,還不戴口罩。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女尊文,異能殺手穿成跋扈大小姐,命運自己做主,天若亡我必逆天
    女尊文,異能殺手穿成跋扈大小姐,命運自己做主,天若亡我必逆天各位看官大人早上好呀,又到了每天早上的推書時間啦,最近小編對女頻的小說非常痴迷,發現有許多好看的小說想要推薦給大家,在這裡強烈推薦給大家女尊文,異能殺手穿成跋扈大小姐,命運自己做主,天若亡我必逆天其他三本也同樣精彩哦,喜歡的話趕快快點擊閱讀吧!
  • 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老子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舉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這段話的意思是,將要收合的,必先張開;將要削弱的,必先強盛;將要廢棄的,必先興舉;將要取去的,必先給與。這就是幾先的徵兆。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為何這樣說?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中,魯迅指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然而將近百年的時光已經匆匆流去,漢字不但由繁到簡,中華民族也更加繁榮昌盛。很多人都會針對魯迅這句話來進行調侃,有人認為魯迅也並非是神明,說錯話也是人之常情。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難道真的只是因為魯迅說錯了嗎?很簡單,魯迅所說的話並非是反對漢字的意思。
  • 《國語》單襄公論陳必亡
    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候不在疆,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藝,膳宰不致餼,司裡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施捨,民將築臺於夏氏。及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賓不見。       單子歸,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王曰:「何故?」對曰:「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節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明清名門家訓精選
    古人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也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始出處。 道德傳家久。《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句,能成為古今家訓中的高頻句子,似乎也說明了這點。
  • 可憐之人真的必有可恨之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事實真的如此嗎?何為可憐之人,無家可歸之人,孤寡殘疾之人,生活貧苦之人,眾叛親離之人,身傷苦病之人,這些人都是可憐之人。這些人都有可恨之處?萬事沒有絕對,相信他們之中絕對有一部分人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不斷地作,才把自己作到可憐地步的。可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卻給天下所有的可憐人都定了性,讓他們都成了可恨之人。而且還有許多人視這句話為真理。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的這句狂言,為何專家都一致同意?
    魯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不管是文學造詣還是影響力都很大,他的很多文章都被納入教科書中,讓人看了有很深刻的感受。 作為文壇上的大佬,魯迅說過很多犀利且飽含爭議的話,比如在1936年的時候,魯迅就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論,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7:第三十六章 將欲奪之,必故予之
    其通行本內容如下: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題解標題如今經常寫作「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奪」改成「取」,減少了暴力意味,也更加接近現實;通行本的「固」字改成「先」字,其實基本上等同於清華簡版本的「必故予之」。「必先予之」跟「必故予之」比較的話,筆者看來各有千秋。「故」有「藉故」、「故意」之意,某種程度可能還稍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