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凌晨0點32分,我國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一個世紀的音樂人生,因病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在她奔騰不息的99年音樂旅程中,她用一個又一個音符,用最真摯的情感,為人民歌唱,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歌唱家,書寫了一部盪氣迴腸的「生命交響曲」。
視頻回顧:(如需觀看,請直接點擊下列藍色字體)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一講:唱歌的基礎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二講:聲部的確定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三講:自然聲區的訓練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四講:換聲區的訓練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五講:高聲區的訓練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六講:綜合訓練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七講:歌唱的語言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八講:歌唱的節奏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八講:歌唱的節奏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九講:歌唱與表情符號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十講:歌唱的風格
周小燕聲樂教學第十一講:歌唱與伴奏
周小燕生平: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漢的一個工商世家。周小燕的父親周蒼柏是一個非常具有進步思想的實業家。他非常喜歡音樂,由於受到父親的影響,周小燕從小就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5年9月,熱愛音樂的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專門學習聲樂演唱。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周小燕被迫中斷了自己的學業,回到了家鄉。1938年年底,周小燕輾轉來到了巴黎,在巴黎她結識了著名的作曲家:亞歷山大·齊爾品,在他的幫助下,進入了巴黎俄羅斯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45年10月,在經過了七年的辛苦磨練之後,周小燕終於登上了巴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初次登臺,她便以精湛的技藝和美妙的歌喉徵服了挑剔的法國觀眾。此後,周小燕又應邀前往捷克,參加了布拉格之春音樂會。周小燕的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被譽為「中國的夜鶯」。
1947年10月,周小燕懷著一顆報國之心回到了告別九年的祖國,當時中國還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之下,人民仍舊生活在苦難之中,眼前的一切讓周小燕感到痛心疾首,她四處奔走,為進步的學生們演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周小燕迎來了全新的生活,她受聘擔任了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老師,開始了她的教師生活。
1952年的5月5日,周小燕與張駿祥舉辦婚禮。婚禮簡樸,只是借了周小燕的舅舅、名醫董方中的家辦了一桌喜酒請了客人。
十年文革是周小燕一生中最黑暗的時期,在這十年裡她不能開口歌唱也不能進行正常的教學工作,但是對聲樂事業的熱愛卻支撐著她一直在堅持和抵抗,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就是她文革期間培養的學生。如今國內外的聲樂專家將魏松的演唱評論為世界級的水準。
文革結束後,周小燕重新開始培育學生。1984年,在維也納的國際聲樂比賽中,周小燕的四名學生最終獲得三個金獎,一個銀獎。這個成績震驚了國際樂壇。
為振興和發展中國歌劇事業,培養歌劇演員、加強國際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合作,1988年5月,周小燕在上海音樂學院成立了周小燕歌劇中心。1989年,周小燕歌劇中心開始排演歌劇《弄臣》(Rigoletto),演出獲得成功。
50多年來,周教授培養的歌唱家曾多次在國際、國內比賽中為中國爭得榮譽。其中有的學生已經登上美國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舊金山歌劇院(San Francisco Opera)的舞臺,成為主要演員。周小燕教授培養了大批優秀聲樂人才,有的在國內各高等院校任教,有的活躍在國內外歌劇音樂舞臺上,另有在國內外各類國際性大賽中奪冠,如劉捷、廖昌永、張建一、高曼華、張奕、朱金專等。
2000-2002年,在她主持下在上海先後連續舉辦了三屆國際歌劇大師班,邀請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瓊·道爾門等十多位專家執教,促進了中西音樂文化交流。幾十年來,她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聲樂人才;他們在國內外歌劇舞臺嶄露頭角,並在國內外各項聲樂大賽中頻頻奪冠。
鑑於在聲樂藝術和聲樂教學上的傑出貢獻,周小燕先後榮獲中國音樂家協會頒發的中國音樂藝術最高榮譽獎——金鐘獎,法國政府授予的法國國家軍官勳章,上海市政府授予的2002年文學藝術特殊貢獻和2003年全市教育功臣獎。
1938年周小燕赴法國學習聲樂。經過8年的刻苦學習,她出現在巴黎這個國際大都市的舞臺上。1946年7月,周小燕在盧森堡舉辦首場獨唱音樂會。報紙紛紛發表評價:「嗓音純淨,像水晶般堅實,像鑽石般光彩」「花腔技術嫻熟高超」她成功了。自此,歐洲一些國家的著名大劇院向她發出了邀請。她被稱為「中國之鶯」,飛翔在義大利、德國、英國、瑞士等國家的舞臺上空。1947年6月,她參加了世界樂壇盛會——首屆「布拉格之春」。緊接著在捷克斯洛伐克的5大城市巡演。瑞典、挪威、芬蘭、美國……各國的邀請函更是雪片似的飛來。正是在事業最為輝煌的時刻,她決定回國。
半個多世紀後,有一位美國記者問她:「你這一生吃了不少苦,從法國回來後悔不後悔?」她回答:「不後悔。這裡是我的祖國。我為她出力了,我不後悔。如果我沒有為她出力,我才會後悔。」出國時,父親就對我說:『一,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二,學成後回來報效祖國。』當時,我覺得自己已經學好了,也演出了,並且獲得了肯定和好評,應該回來了。」
祖國——母親,這不是虛幻的。她再貧窮、再落後、再多難,一個人對祖國母親要永遠充滿真摯情感和義無反顧的愛。這個愛是刻骨銘心的,摧毀不了的。這是她樸素的「道理」。
在歐洲9年,她無時無刻不記著自己是中國人。每次上臺演出,她總是一襲旗袍,高貴典雅。她能用英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俄語演唱各國歌曲,每次演出,都要演唱中國歌曲。《蚌殼》《長城謠》《神女》《紅豆詞》《春曉》《飲酒歌》……都是她經常演唱的。1945年10月,她和著名鋼琴家李獻敏在英國倫敦舉辦了一場中國作品的音樂會。音樂會上,周小燕身穿淺色繡花旗袍,李獻敏則是一身白色短袖長旗袍。美麗高雅的形象,精湛嫻熟的演唱演奏技巧,徵服了全場觀眾。英國廣播公司錄製整臺演出,向全球播放。演出回來,周小燕和李獻敏高興得不能入眠。
1947年,周小燕回到祖國。離別9年的故國,還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在上海南京路上,她看到了用草蓆捲起來的屍體。這時,上海學生發起了「反飢餓反內戰」運動。她毅然接受進步學生的邀請,到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聖約翰大學演唱。「唱破陰溼的天」「從黑夜唱到黎明」……學生們將一面面錦旗,送給這位從海外回來的充滿熱血的愛國歌唱家。
2005年6月18日,89歲的她,將再次登上上海大劇院舞臺,領唱《長城謠》。這是一場她的一些名揚海內外的學生,為慶賀她從教65周年而舉辦的音樂會。有人擔心,她還唱得動嗎?有人勸她,不要唱了,萬一唱不上去,壞了自己的形象。她笑笑,誠摯地說:「抗戰勝利60年了,應該唱一唱。這回不是唱聲音,是唱精神。」
我以成為黨的一員而自豪
在一些人的眼裡,名氣大的、學術成就高的,又有海外背景的知識分子,不容易與共產黨員畫上等號。因此,當有些人聽說周小燕是一名共產黨員,而且是一位有著49年黨齡的老黨員時,都不敢相信。於是,有人問她:「你是被拉進黨,還是被請進黨的?」她搖著頭說:「都不是。我是自覺要求,並且積極爭取加入黨組織的。」
入黨那一天的情景,她至今記得清清楚楚。她激動得喜極而泣,好久好久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她高興,自己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今後可以與自己敬佩的共產黨人一起學習、工作了。她覺得自己有了方向,有了靠山,她要為不玷汙這個稱號而努力工作。遠在武漢的父親,聽說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也高興得哭了一場。她的這份情感,來自於她的切身感受。
她的弟弟周德佑,是一位將生命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熱血青年。德佑在上海滬江中學讀書時,就參加了黨的一些地下活動。回到武漢後,在光未然的支持下,他和幾位好友恢復組建了拓荒劇團,宣傳抗日。劇團演出的第一齣戲就是光未然的《五月的鮮花》。不久,劇團被改為抗日演劇七隊,到抗日第一線演出。德佑又演又編又導,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終於,這位年僅18歲的小夥子累倒了,再也沒有起來。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中共領導人參加了德佑的告別儀式。小燕忘不了,她的這位聰明、活潑、熱情的弟弟,拉著她和父母的手,在生命最後一刻說的一句話:「我不行了,但是你們一定要堅持抗戰到底,最後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她隨母親到醫院護理那些受傷的八路軍將士,親眼看到他們怎樣忍受沒有麻藥的痛苦,敬佩他們堅毅的品質。那時,她不懂馬克思主義,但是她心裡有一種樸素的想法:共產黨是好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1949年,周小燕應邀赴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文代會。周恩來看到周小燕關心地問:「德佑的墳前豎碑了沒有?」小燕回答:「沒有。」周恩來說道:「像他這樣一位青年,離開優越的環境,參加我們的隊伍,真不容易,應該為他豎一塊碑。」談到為國捐軀的小弟,小燕很激動。她想,自己也沒有為黨做什麼事,卻被選為代表,參加這樣一個重要的會議,很慚愧。她把這個想法說了出來。周恩來說道:「革命不在遲早,只要站在人民這一邊就好。你要多向你的弟弟學習。」小燕很感動:共產黨這樣一位大官如此親切隨和,打心眼裡敬佩。她下了決心:好好幹,也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回來後,她向黨組織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1956年3月,周小燕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分子。近半個世紀過去,在她家的客廳,記者問道:「這麼多年來,你對共產黨的信念,有沒有動搖過?」「沒有,從來沒有。」她堅定地回答道。十年動亂中,她也被批被鬥,被下放到農村,種過地,養過雞,打掃過廁所。她委屈過、痛苦過,但是沒有怨恨過、懷疑過。她說:「我那時經常想,周總理還在中央,一切都會過去的。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線光明那樣,等待著陽光普照的那一天。」
如同她當年相信共產黨能救中國,今天她同樣相信共產黨能建設好中國。她說:「共產黨是在一片廢墟上建設新中國的。剛解放時,不是就有人說共產黨領導不好,不出一年就會滾蛋。可是,沒幾年我們連妓女也改造好了,真是揚眉吐氣啊。現在,國家建設得越來越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我經常想到我的父親,想到我的弟弟,想到那些先烈。我比他們幸運,一個強大的中國,他們沒有看到,我看到了。我是一個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就是在這樣的對比中來認識共產黨、相信共產黨的。並且以成為她的一員而自豪。」
「我不能承受沒有學生的生活」
非典時期,上海有些高校停止了一切課程教育。一天,靜寂的上海音樂學院黨委辦公室電話響了。電話那端傳來周小燕痛苦的聲音:「張書記,我難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沒有學生的生活,他們就是我的生命啊。」
1949年,周小燕踏進上海音樂學院的大門,從一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為聲樂系教授。從此,她的生命與學生聯在了一起。
「學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劇院副院長魏松說。魏松是1973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的,師從周小燕。他不能忘記,那時「動亂」沒有結束,老師冒著被批鬥,被逐出教師隊伍的危險,在下課後把他和另一名學生羅魏領到自己家中,拉上窗簾,把耳朵貼在留聲機聲上,傾聽那幾張沒有被抄走的法國舊唱片。這個從部隊來的小夥子,正是從這裡開始得到了西洋音樂的啟蒙。從而成為「當今世界最優秀的男高音」、法國巴黎國際聲樂比賽評委。
顧欣,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江蘇省藝術劇院院長。他對記者說:「周老師這個人,就是為事業而生,為事業而活的。」1989年,成立不久的周小燕歌劇中心北上南京,與江蘇省歌舞劇院合演義大利著名歌劇《弄臣》。這是亞洲地區第一次上演這出世界歌劇精品。已經73歲的周小燕,每天都在排練場。那天,她邊後退邊與學生說著戲,腳底一滑摔倒在地。她被診斷為大腿股骨骨折。這時候,大家都擔心她受得了嗎?她卻自責給大家添麻煩,擔心地說:「《弄臣》要弄勿好了。」她決定不離開南京,就在當地做手術。9寸長的鋼針打進了她的大腿內。沒幾天,她就將演員一個一個叫到了病房,一個一個地輔導。演出那天,她搖著輪椅來了,悄悄地在觀眾席邊的走道上看。幕間休息,觀眾們發現了她,立即擁上來。演出結束,她被人們推上了舞臺。臺上臺下掌聲一片,歡聲一片。顧欣說:「這就是周老師,她的精神、品格,一直感染著我,影響著我。」
1984年夏,世界247名歌唱好手雲集音樂之都奧地利維也納,爭奪第三屆國際歌唱家聲樂比賽的桂冠。中國派出了4名選手,作為領隊與教練,周小燕與他們同行。過五關斬六將,中國選手全部站在決賽臺上。最終花落誰手?當評委報出中國男高音張建一和中國女中音詹曼華同獲第一名時,全場沸騰了。張建一是周小燕的學生。眾目睽睽之下,他一下撲在了老師的肩上。他也感覺到老師的身體在顫動,貼著老師的耳朵,激動地說:「老師,謝謝您,今天是我30歲生日,我該怎樣報答您啊。」張建一原來是浙江湖州玻璃廠的一名工人。是周小燕,將這位沒有一點樂理知識的青年人,培養成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在周小燕一長串學生名單中,先後獲得法國第41屆圖魯茲國際聲樂大賽、多明戈世界歌劇大賽、挪威宋雅王后國際聲樂大賽第一名的廖昌永,是一位赤著腳走進上海音樂學院的農家孩子。他記得,第一次在校門口見到周小燕,緊張的心怦怦亂跳,「嚇」得逃到馬路對面,連照面也不敢打。他不僅鋼琴、樂理基礎差,而且一開口就有濃濃的四川口音,這是學聲樂的大忌。周小燕把他帶回家,一句一句糾正。廖昌永學習十分刻苦,進步很大,本科畢業後,又成為周小燕的研究生。在廖昌永心中,周小燕不僅是自己的老師,更是母親、朋友。因此,他在功成名就的今天,在眾多演唱場合,最愛唱的一首歌是《老師,我總是想起您》。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電影導演張駿祥病逝。他們在美國的一雙兒女回來奔喪。臨走那天,兒子看到瘦弱的母親在沙發上直掉眼淚,心中很是不忍,就動員母親和他們一起去美國。可周小燕不答應:「我不去。我的學生都在這裡,我去那裡幹什麼!」還有一幕始終在兒子的眼前:20多年前他在上海開公交車。正好,他開的這條線路,經過上海音樂學院。一天,他開著車,看到母親推著自行車正與學生高曼華在路邊說著什麼。他一圈開回來,發現母親還在與高曼華說話。回到起點站,他再開車上路,母親和學生還在那兒,談興正濃。
中國少兒音樂培訓
Q:我們是誰?
A:音樂知識的搬運工,傳遞者,複雜知識的磨盤和經典視頻的篩選人,以及大師課培訓課的組織者。目前粉絲23萬,並以每日300人的平均漲幅繼續擴大我們的影響力。
Q:我們為什麼這麼做?
A:希望通過無線網際網路的便利,把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傳播給更多人。
Q:之後我們會怎樣?
A:持之以恆的發送好的音樂知識,讓更多喜愛音樂的人受益!
商務合作:010-53680653 QQ:1295586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