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哪裡算得上地獄,哪裡稱得上天堂?只有經歷過地獄和天堂的人,才能告訴你答案。
侶行—張昕宇、梁紅,這對聞名遐邇的神行俠侶,穿行在世界各地,用最真實的鏡頭,記錄著地獄與天堂。他們去的99%的地方,是你一輩子都去不了也不想去的地方。
侶行在阿富汗
他們曾在混亂無序的索馬利亞被勒索10萬美金,在零下52度的奧伊米亞康露營,在恐怖的車諾比近距離接觸致命輻射源4號反應堆,採訪過哥倫比亞暴力街區的毒梟,駕駛著32年機齡的運12環遊地球……
侶行運12
即便危機四伏,即便下一秒就可能死去,即便身上每一個毛孔都在戰慄,他們也從未停止。
侶行環球足跡
有人說,他們將作死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上升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反而令人心生敬仰。
侶行的視頻,與其他旅行紀實片最大的差別在於它不會讓人產生想走就走的衝動,反而會讓你更珍惜現在的生活。但若你以為侶行就只是單純的探險揭秘,那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侶行一直在嘗試告訴你,人生並不只一種活法。
2018年,是侶行十年的收官之年。即便到了最後一年,張昕宇和梁紅仍舊沒有「保守起見」,選一些相對安全的地點去探索。
他們把目光放在了哥倫比亞,一個於2017年才結束全面內戰的暴力國度。很多人只是聽過名字,卻從未了解過的地方。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曾在暴力橫行軍閥混戰的時代,創作的魔幻現實主義巨作《百年孤獨》,而這本書正是哥倫比亞內亂的真實寫照。
於我們而言,遠在萬裡的哥倫比亞與遙遠宇宙的星球,並無什麼分別,都是一樣的遙不可及。可同在一片星空下,同在一個星球上,卻無法得知他們的處境,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孤獨呢?
由於美劇《毒梟》和媒體的渲染,印象中哥倫比亞是個被毒品和貧民窟包圍的國家,槍枝泛濫,黑幫肆意橫行,不免讓人提心弔膽。
而現實往往比影視來的更真實,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每天都有兇殺和毒品案件上演,你絕不敢一個人出門,更不敢沒有人保護的情況去銀行取錢,這裡是全世界唯一將防彈衣當做日用單品售賣的國度。
槍販子將槍隨意的鋪在桌子上售賣,即便拿起槍對著天空開槍,也毫不擔心警察會找上門,如果你誠心要買,250美金還附送古柯鹼一袋。
看似荒誕的一幕幕,卻在真實的上演著,這就是哥倫比亞。
這個槍販子將槍隨意的鋪在桌子上售賣,在他看來賣槍是門很正經的生意,比販毒殺人要正經的多。
槍200-250美金,子彈5美金
侶行來此,是想探訪當地人聞風喪膽的肢解屋,了解這群人的真實生活狀況。肢解屋就是字面意思,是一個將人肢解、分割的地方,一個大活人消失的無影無蹤,就像沒來過這世間一樣。在當地居民認識的人當中,一定有某個人因此消失。
經過多方的牽線,侶行竟然聯繫上了某個貧民窟的黑幫老大,他也有這樣的肢解屋。出乎意料的是,黑幫老大很爽快的答應了採訪的要求。
肢解屋是黑幫老大用來控制居民的手段,在這位黑幫的管轄範圍內,每個居民都需要定期交保護費,如果有誰不聽話,就會被殺掉,甚至還會把對方的屍體分割肢解,懸掛在眾人必經之處,以示威懾。
侶行團隊一行5人,開著一輛車,上了山上的貧民窟。這是一趟死亡率和意外率極高的冒險,對方是殺人不眨眼的毒販,進了貧民窟,就等於身家性命全捏在別人手裡。為了確保安全,他們留下了3個人在酒店看守,如果他們5個人一小時內沒有返回,立即報警。
車開到一半,就堵住了,想倒車也不行,後方也有車堵著。隨後侶行5人被一群蒙著腦袋的毒販,帶到了黑幫老大的住所。
手持霰彈槍的毒販守在門口
在不到10平米的屋子裡,站滿了殺手,他們每個人都在兜裡揣著槍,槍口正對著侶行團隊。萬一有人擦槍走火,後果不堪設想。
恐懼席捲了所有人,充當翻譯的隊員,因為過度緊張,幾乎說不出話。實際上雙方都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侶行團隊怕對方擦槍走火,毒販怕侶行是警方臥底。
黑幫老大和他的副手
好在,沉默很快被打破。張昕宇問了句「我能坐下嗎?」 老大伸手示意可以。 當真正坐下的時候,張昕宇瞬間被冷汗浸透,之前是背對著毒販的槍,坐下之後,七八雙毒販的眼睛和槍都正對著自己。如果不是多年直面死亡威脅的經歷,張昕宇很難鎮靜下來。
聊天時,槍從未離手
在交談中,一個少年被引入了話題。老大指著一個仍略帶幾分稚嫩的男孩說:「他現在15歲,現在殺得人還太少。」
15歲的少年
一問才知道,他已經殺了6個人!6條人命,卻被黑幫老大評價殺得太少!對於這群殺人如麻的毒販來說,一條人命可能還抵不上一雙足球鞋的價值。
訪問只進行了10分鐘不到,但在裡面的每一秒都是心懸在箭上的感覺。實際上,一行5人已經做好了不能活著走出來的準備。只是,那種被死亡籠罩的感覺,真的難以言喻。在出門的時候,一行人幾乎是小跑著離開的。
「我們一直想展現人性方面的內容,人生並不只有一種活法」張昕宇說。即便是在哥倫比亞暴力橫流的國度,依舊存在著許多心向光明的人。
哥倫比亞的第二大城市麥德林,這是一個犯罪率比波哥大還高的地方。
有一支「生命與和平的種子」足球隊,這裡的隊員都是都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們,而這支足球隊的創始人兼教練卡諾創建這支足球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遠離犯罪、遠離毒品、遠離暴力,讓孩子們放學之後,有事可幹。
孩子在一起
在我們看來十分富有愛心和正能量的行為,卻引來了黑幫的極度不滿,因為黑幫正需要這些年輕人去充當殺手,在哥倫比亞大多數殺手都是在12-15歲之間殺的第一個人,因為在這個年紀殺人不會被判重罪,而且一旦開始殺人,最終的歸宿都是捆綁為黑幫的一員,直至被殺。
教練卡諾
所以,整支足球隊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堅持,而且,已有三名年輕的隊員因不願屈服犯罪組織而被殺害。
在這裡,做一個好人都要做好被殺的覺悟。教練卡諾曾是傑出的足球運動員,他為了讓這個國家和社會變得更好,用自己的努力和知識,培育著這一個個隊員,而這些隊員也正如生命與和平的種子一樣,茁壯成長。也許他們的力量並不足以改變社會的殘暴,但他們在為自己不成為施暴者而堅持。
教練卡諾和孩子在一起
一個叫聖地牙哥的12歲孩子說:「足球就是我全部的生命,我希望能參加聯賽成為傳奇。」
聖地牙哥
在南美。你避不開的兩個話題,一個毒品,一個就是足球。而侶行探訪的兩群人,一個是毒梟,一個是教練,他們身邊都圍繞著一群年輕人,卻有著各自不同的境遇。
侶行和孩子們的合影
我們很難說人性本善,也並不想說人性本惡。世界本來就很複雜,善或惡,也很難簡單區分。我們只是想說,有些人,能在惡中選擇善,能在困難中選擇堅持。
比如在巴基斯坦,會有一個老人,在大樹下義務給孩子上課,幾十年來,教出了上千名學生;比如盧安達,也會有一個孤兒院的院長,在整個國家陷入瘋狂的時候,勇敢站出來,如同辛德拉一般,救出了上百人;比如在俄羅斯,也有一群年輕人,認為歷史不該遺忘,所以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去打撈二戰犧牲士兵的遺骨……
而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衝破現在的生活,去找到內心向上的那一點力量,給你的人生換一種活法。
索羅門群島
圖沃島,是南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島,海拔只有70公分。在這些島嶼當中,大部分居民過著相當原始的生活,他們靠著海水和天空饋贈,維持著基本的生存。
圖沃島
最讓島民擔心的是,一直向上蔓延的海平面。每年圖沃島的海平面會上升7釐米,10年之後,島上的所有土地都會被淹沒沉入大海,島上的居民將會失去他們的家園。面對這一切,海島上的居民感到非常恐懼。
圖沃島
全球氣候變暖是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也是海島居民失去家園的「元兇」,而這一切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一次漫不經心的破壞,會讓萬裡之外的人無家可歸,很不可思議,但是又不得不面對。
在經歷2天海上漂泊,與隊友失聯的驚險旅程後,侶行抵達了圖沃島。這一次,他們給圖沃島帶來了1件禮物。
一座來自全國網友捐贈的鐵器打造而成的鋼鐵屋。
這座屋子不是用來住人,而是用來沉沒的。沉沒的地點,正是幾十年前還是陸地,現在已經被海水淹沒的地方。以這種行為藝術的方式紀念被圖沃人被淹沒的家園,喚醒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
侶行和鋼鐵屋合影
想要將一件重達2噸的鋼鐵屋精確的沉沒,侶行團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為了調整鋼鐵房屋的位置,在未換潛水服的情況下,張昕宇背著氧氣瓶下水,折騰的筋疲力盡才上岸。
鋼鐵屋
當鋼鐵屋精確的沉放在指定位置時,他們感覺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那個鋼鐵屋將成為海底的一部分,若干年後,這棟金屬房子,也會變成美麗的珊瑚礁。這裡有來自上千位中國網友捐贈的鐵器,保留著人們對家的記憶。
圖沃島風景
生命需要儀式感,這樣才能體現生命的重要性。
張昕宇說:『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來守護他們的家園』
梁紅說:「那個島對於圖沃人來說是他們的家園,但其實往大了說,整個地球就是我們的家。我希望每個人,都好好保護我們的家園」
我們每個人的點滴破壞,世間都有無數人替我們承重。
如果沒有侶行,那些距離我們千裡之外的地方,與遠在宇宙中的星球一樣,遙不可及。
侶行承載了我們對世界的嚮往,雖然身體無法啟程,但是我們的眼睛一直在路上。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短小又富含深意。「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
侶行到第十個年頭的時候,他們的關注層面和行動落腳點,已經到了最高的那個層面。
剛開始,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而出發,比如去索馬利亞探險,去最冷的村莊露營,想要挑戰一切。
侶行在車諾比
接著,2014年開帆船去南極,一路大風大浪,最高的時候,浪有六米,兩層樓高,上一秒還在浪頂,下一秒就被摔到浪底。真正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還有天地的遼闊,才發現什麼也挑戰不了,唯一能挑戰的,就是我們自己,他們開始正視自己。
後來,2015年開車中東,他們不再以旁觀者心態面對周遭的一切,他們在想,是否能為那些人做些什麼,所以有了巴米揚大佛光影還原,對世界第一座古城烏爾古城,進行了保護性掃描。
侶行巴米揚大佛光影還原
再後來,侶行變成了我們的侶行。張昕宇和梁紅的侶行不只是他們兩人的旅行,而是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也為了激勵更多人也能和在乎的人一起上路,一切見識世界。
人生在世,離不開天地,避不得眾生,最好是正視自我,好好生存,好好去熱愛這個世界。侶行節的轉變,也正暗合了這句話。
張昕宇、梁紅和《侶行》走到現在,成功之處在於,他們影響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讓年輕人能看得更遠,見得更多,思考的更深和夢想的更大。
侶行用3000盞燈點亮非洲之心
「我希望侶行從我們開始,會越來越多的侶行」張昕宇說,他們還想要複製更多的「270」,幫助更多年輕人去探索世界。這也是他在2017年把《侶行》節目的名字改成了《我們的侶行》的原因,他希望,侶行這種精神,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2018年,侶行花了近億元購置了一條破冰船。因為在2019年,侶行將召集100多位網友,搭乘他買下的破冰船,帶上中國的科學家,前往南北極,幫助完成一些國家的極地科考任務。
侶行花上億元買的破冰船
從旁觀者,到行動者;從小願望,到大願望;從兩個人的心願,到更多人的夢想……這就是侶行身份、心態和目標的轉變。
侶行在非洲
下一個十年,是「侶行」新的開始。他們希望先要個孩子,名字都起好了。男的叫張梁洪宇,女的叫張梁紅宇。
至於未來。張昕宇說,他想要開一個茶館,給孩子們做做飯,專門跟小朋友們講他們在路上的故事。
「多快樂啊,這我能聊一輩子。」
侶行阿拉斯加拍回的美景
那些未完的話
現場說給你聽
侶行將出席
第三屆中國戶外俱樂部TOP500大會
2019年1月12日
與你相約杭州!
本文轉自公眾號「行裝」